常德素有「戲窩子」之稱。
這裡保存著有600多年歷史的一種古老聲腔,那就是常德漢劇高腔。
它是在本地原始歌舞祭祀等鄉土音樂基礎上,不斷吸收明代弋陽腔、青陽腔等早期戲曲聲腔,與沅水流域的船夫號子和扎排號子有著密切關係的一種聲腔藝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常德漢劇《孟姜女傳奇》現場演出照
《程咬金招親》陶曉玲飾裴母+塗軍飾春香
當記者走進常德漢劇高腔保護中心時,該中心主任、梅花獎得主彭玲興奮地告訴記者:「湖南中映傳媒公司將派人來談《孟姜女傳奇》拍電影的事宜。」
《孟姜女傳奇》是常德漢劇高腔保護中心成立後,歷時1年半時間精心打造的新戲,2015年湖南省藝術節上捧回了田漢大獎,並將於今年8月晉京展演。
《痴夢》張金玲飾崔氏
《狸貓換太子•訴冤》袁金霞飾李娘娘+謝文革飾包拯
八易其稿
常德漢劇高腔保護中心前身為常德漢劇院。
「我們也曾經歷過一段工資待遇低,人心渙散的艱難時光。幸運的是,市政府非常重視常德漢劇高腔保護,2008年,將劇院納入財政全額撥款單位。2012年4月19日,更名為常德漢劇高腔保護中心後,藝術創作熱情高漲。」該中心黨委書記莫一鳴介紹,「我們要把這門古老的藝術一代代傳承下去,出精品、出人才。」
2013年8月,常德漢劇高腔保護中心經過反覆論證,決定創作常德漢劇高腔《孟姜女傳奇》。孟姜女傳奇是中國四大愛情傳說之一,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厚的人文價值。中心與中國戲劇報原副主編、文藝評論家安志強、國家一級導演何藝光進行多次溝通,請來兩位大咖創作劇本。
「我們的目標就是打造精品,所以每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僅劇本就打磨了一年的時間,先後在北京、長沙召開多次劇本研討會,八易其稿。」彭玲說。
在隨後的排練中,彭玲擔綱《孟姜女傳奇》主演,扮演孟姜女。
《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打圍》彭玲飾穆桂英
《雙臺御史》張莉飾黨鳳英
老腔新唱
2015年7月,《孟姜女傳奇》在常德市鼎城區藝術舞臺首演,引來好評如潮。
其靈動的舞臺、精美的音樂、婉轉動人的唱腔,將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孟姜女和丈夫範喜良的愛情故事,演繹得盪氣迴腸,令人感動。
「孟姜女是我們至今投資最大、規模最大的一部戲。為了讓它吸引現代觀眾,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我們『老腔新唱』,在高腔的曲牌中,加入了現代音樂元素,讓我們的音樂更時尚;同時將高腔與彈腔相結合,使我們的唱腔更有特色和時代感。我們還將澧州大鼓搬上戲曲舞臺。劇中有一段戲,就是讓孟姜女一邊擊鼓一邊清唱,雖很考驗演員的功力,但舞臺效果不錯。」彭玲說。
2015年11月,湖南省藝術節期間,《孟姜女傳奇》在省花大舞臺亮相,再次博得滿堂喝彩。彭玲說:「剛開始還是有點擔心的,因為我們演繹的是眾所周知的傳說,不知道長沙的觀眾喜不喜歡。當看到劇場700多個座位全部坐滿、走廊上還站著觀眾後,我們全體演職人員都非常振奮。」
百團大舞臺《程咬金招親》
常德高腔首期研習班傳承人李少先老師授課
新秀傳承
《孟姜女傳奇》範喜良的扮演者,是曾獲湖南青年戲曲演員大獎賽十佳演員稱號的李銳。
「我是2004年進團的,師從彭家貴老師。這次能參加《孟姜女傳奇》的演出,並扮演範喜良,這對我是很大的鍛鍊。記得2004年時,我的月工資才400元,但因為熱愛,所以堅持下來了。如今我們成了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去年,市裡還撥專款將我們保護中心重新裝修,擁有了合計500平方米的排練廳,這讓我對自己熱愛的行業充滿了希望。」李銳說。
32歲的袁金霞,是保護中心的新秀。曾獲第五屆全國喜劇老生金花獎。
「我2001年畢業後到單位。漢劇中彈腔比較多,在中心成立前,我沒接觸過高腔。中心成立後,單位每年開設兩期高腔研習班,請80多歲的李少先老師教青年演員學唱高腔。這讓我也學到了不少高腔的劇目。」袁金霞說。
「我們雖然有流動舞臺車,但我有一個渴望,渴望有一個固定的屬於我們的舞臺。那樣我們就能多出好劇目,進一步擴大常德漢劇的影響了。」袁金霞說。
■相關連結
常德漢劇唱腔由高腔、彈腔、崑腔以及民間小調組成,是綜合體的聲腔藝術。其中高腔是區別於湖北漢劇、廣東漢劇的重要標誌之一。上世紀50年代以來,常德漢劇曾有6次晉京獻藝,其中5次都是選擇了以高腔為代表的劇目。當年,《思凡》《祭頭巾》赴京獻演名噪京城,還獲得了戲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的極高讚譽,隨後《芙蓉女》《紫蘇傳》等新編高腔戲相繼轟動京城。2006年,常德漢劇高腔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文來源:湖南日報 記者/左丹 周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