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華陰老腔葛優陳道明都跟他學 老腔火了「山寨版」也來了

2021-01-11 北晚新視覺網

2016年3月11日訊,借著《白鹿原》,華陰老腔著實火了一把,不僅在國內演出邀約不斷,還在一位美籍華人的運作下前往美國演出。華陰老腔的代表性傳承人張喜民回憶,他們以為在美國也是給華人演,但沒想到臺下坐得全都是老外,看不見一個中國人。演出結束後,現場掌聲雷動。《紐約時報》在報導中稱讚老腔是「古老東方的搖滾樂」。

 

華陰老腔代表性傳承人王振中

「搖滾樂?我覺得挺滑稽的。」華陰老腔藝術團團長黨安華說,「其實有『搖滾』的感覺是從2004年才開始的,以前演皮影戲一晚上都是三四個小時,你想那敢搖滾嗎?」

不過這個標籤確實幫老腔擴大了影響,有意思的事情也發生了。華陰老腔火了以後,不少「山寨版」也紛紛湧現。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智告訴北京晚報記者,老腔本是陝西劃定的17個瀕危劇種之一,規模與知名度都最低,然而自從老腔火了之後,周邊許多唱碗碗腔、唱關中道情的劇社、戲班都改頭換面聲稱自己是老腔。華陰有,華縣、潼關、大荔都有老腔了。有的直接把張喜民他們的演出光碟買去模仿,有的則是在原有的劇目上添加了砸板凳。

「反正城裡人也分不清。」黨安華說,省文化廳曾經讓他去管一管,「咋管?根本顧不過來!」

王智也透露,有不少人曾詢問他如何區分正牌和山寨版的華陰老腔,王智開始說,你們就看隊裡有沒有「白毛」。「白毛」是除張喜民之外的另一位老腔國家級傳承人王振中,因為得了白化病,皮膚和頭髮皆白,故有此綽號。後來王智發現,有個劇社連「白毛」都山寨了,請了一位也是一頭白髮的老藝人彈月琴,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來。

老腔原本是家族世代相傳的「獨門秘籍」,現在張喜民也不在乎「山寨」橫行了:「只要願意學的都可以來,老腔都瀕危了,多些人來演不是好事情麼?」

但王智和黨安華都認為,老腔每一次的火不過都是獵奇的火,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老腔遠遠沒有擺脫傳承危機。

葛優陳道明他學的老腔

架起琴,搭上弦,記者面前這位八十歲的老人手捏撥片,撥弄起手中的月琴,口中一腔慷慨,唱出那蒼涼的腔調來:「世人都說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雖然登上央視春晚讓華陰老腔繼《白鹿原》之後又火了一把,但而在這片喧囂與熱鬧之下,這位老人似乎被遺忘了,他叫王振中,藝名「白毛」。

記者在華陰老腔藝術團團長黨安華的帶領下,來到位於華陰市內南寨村的王振中家。王振中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年紀最長的華陰老腔藝人。因為生來有白化病,膚色與毛髮皆白,得了「白毛」的稱號,這反倒讓他在一眾老腔藝人中最為醒目。

王振中也是最早參與電影拍攝的老腔藝人,1993年,張藝謀拍攝電影《活著》,片中葛優飾演的福貴有演皮影的戲份。《活著》編劇蘆葦是西安人,幾年前曾來華陰聽過王振中的戲,就舉薦他去劇組。王振中在劇組中擔任皮影戲的配音和指導。至今回憶起給葛優教唱腔和動作時,王振中都記憶猶新。「當時葛優念詞,他用普通話,我說不行,你演這個得學陝西方言,我就一句句教給他,葛優學得快!」王振中說。

兩年後西影廠拍攝電影《桃花滿天紅》,仍是一個與皮影有關的故事,王振中這次去指導的是陳道明。在片中,陳道明飾演皮影班社的當班小生滿天紅,有大段的唱段,都是王振中所教。

王振中從十來歲起就拜當時的皮影大師呂孝安學皮影老腔,而呂孝安的技藝也是習自雙泉村的張家,張家即是在央視春晚上與譚維維合唱的張喜民家族。兩人雖然師承一脈,但因農村傳統的習俗原因,不同的班社之間一直齟齬不斷,起初黨安華在改造華陰老腔時,為了把不同班社整合在一起演出,費了不少唇舌,最終讓他們彼此打破門戶之見,站在同一個舞臺演出。

但當此次老腔登上春晚舞臺的時候,王振中不在其中,他的年紀實在是有些大了,嗓子和身體情況都大不如初。在採訪時,王振中多次表示,自己「氣短著呢,唱不成,教人還湊活」。2013年,孫楠參加江蘇衛視《全能星戰》比賽,邀請王振中去幫他助演伴奏。老爺子在酒店裡摔了一跤,傷得不輕,出院後就不再公開演出,隨後他把自己多年的戲箱子也賣了,徹底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華陰老腔的劇本可是傳家寶

在王振中家裡,我們看到了他珍藏的劇本,《冀州》《誅仙陣》……

老腔是皮影戲的伴奏和伴唱,因而老腔是有劇本的。皮影多是打打殺殺的武戲,老腔的唱詞也多是從三國、戰國、隋唐等歷史故事中改編而來。這些劇本從哪個年代傳下來的,無人知曉。然而現在的老腔藝人常演唱近年來新填詞的作品,反而容易被不知情的人誤認為是老劇本。

譚維維在《中國之星》中第一次與老腔藝人合作《給你一點顏色》時就犯了這個錯誤,他們誤以為編進歌詞的是作者不可考的古老唱詞,節目播出後有媒體才披露,那一段「女媧娘娘補了天,剩塊石頭是華山」的歌詞來自渭南作家路樹軍的《關中古歌》,譚維維方面連忙發表聲明表達致歉。後來譚維維與老腔登上春晚演唱的《華陰老腔一聲吼》的歌詞,也是一名筆名「朝華」的作者創作的。

在燒著蜂窩煤爐子的家中,張喜民也翻箱倒櫃,找出幾本書邊起皺、紙面掉色的手抄劇本來。劇本的封面標註著手抄時間「民國十年三月」「民國廿四年二月」,十分珍貴。內頁唱詞以毛筆豎排寫就,但若仔細考究,其中也有不少錯別字。

老腔為啥都是歷史劇、戰爭戲?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智對記者解釋,華陰北靠渭水,東臨黃河,古來就是重要的漕運碼頭,這裡長期聚集著勞工、船夫等底層勞動人民,對他們來說最受歡迎的就是像「三國」這樣的戰爭戲,音色也顯得高亢嘹亮一些。有趣的是,同屬渭南地區的劇種碗碗腔,卻是細膩婉約,講男女歡愛故事,迥然另一道風景。

唱詞之外,唱曲則主要靠一代代藝人們口傳心授,這也是張喜民家之前密不外傳的「傳家寶」。今人為了方便曲牌的記錄和保留,按照口傳的旋律記錄下了曲調。記者在張喜民和王振中家中,既看到用中國傳統工尺譜來記錄的曲譜,也見到了用簡譜記錄的曲譜。這一切都是為了能讓曲目不因老藝人的離去而失傳,但光有譜子不會唱也不行,目前老腔藝人的總體年齡已偏大,如果後繼乏人,即便在如此強烈的社會關注之下,華陰老腔依然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華陰老腔的繼承前路漫漫

目前淡出舞臺的王振中,每周四會在家裡搞一次教學活動,給老腔愛好者教彈琴和唱曲。「拉的彈得唱的我都能教,就看有這個天賦沒,沒天賦再學也不好聽。」王振中笑著說。

王振中一輩子沒有成家,收了一個養子,但不成器,沒本事還愛賭博,輸了老爺子不少錢。眼看王振中年事已高,如何把他的老腔絕活傳下來是當務之急。

同樣遭遇傳承問題的還有張喜民,張喜民承襲的皮影戲是祖輩的家傳,但他也坦言,自己現在最操心的就是怎麼把手藝傳下去。兒子不愛好,學了一段就放棄了,他就把希望寄托在孫子張猛身上。張猛8歲時,有電視臺來家裡拍片,張喜民就教了張猛兩句簡單的唱。當時張猛問他為啥要學這個,張喜民就哄他:「唱老腔能上電視,能掙錢。」孫子學習勁頭一下就高了。

如今張猛在福建上大學,只有寒暑假回家的時候,張喜民才有機會給他教幾段。作為國家級傳承人,張喜民早已扔掉了「不外傳」、「傳男不傳女」的家族規矩,凡是願意來學的,張喜民都會傾力相授,不收學費。

「老腔的傳承現狀還是很嚴峻。別看老腔現在火了,大家都關注了,但老腔並沒有徹底脫離瀕危的狀況。」王智跟蹤研究華陰老腔多年,他越來越意識到,政府對非遺傳承的認識一直有一種誤區,好像讓老藝人去給年輕人教學就是傳承了。「實際上一門手藝從掌握到精通,沒個幾十年下不來,像『白毛』這樣不僅唱功好,而且有一種飽經世事的從容淡定,在舞臺上可壓得住臺面的,這樣的人是唯一的,不是說能夠輕易培養出來的。」

記者也問過張喜民,學習老腔要花多長時間。張喜民掰著指頭算起來:月琴至少三個月,打擊樂器也得幾個月,戰鼓、手鑼、雲鑼、板……目前他家裡存有三十九本樂本,一個本子至少就要學一年。

張喜民也是快七十歲的人了,黨安華一直在叮囑他注意身體,有些演出能別去就別去了。但鄉下人總是淳樸老實,有邀請了不好意思拒絕,即便價格開得低也不甚計較。從2014年開始,由於大環境的影響,各類節慶、開幕式被叫停,老腔演出進入到了一段低谷期,那時候演出價格就被壓得很低。就在老腔藝人們從央視春晚回來之後,因為有約在先,他們就立馬去了西安一處旅遊景點演出,一天連演四場只有四千元酬勞,住宿條件則是簡陋的民房和架子床。黨安華知道之後十分氣憤:「他們怎麼能把你們當農民工一樣的待遇?」老藝人們則覺得有演出就不錯了,一點都不生氣。

如今老腔又火了,但張喜民們的日子還是照舊,除了演出,他們回到村子就是普普通通的農民,需要照顧自己的二畝地,養活自己的一家老小。只是來村子裡的人越來越多了,有的是來採風的學生,有的想來學琴學唱,有的只是為了合一張影。生活固然不再清貧了,但也完全談不上富足,外界一切關於老腔的討論似乎都與他們無關,關起院門,取下牆上的月琴撥弄琴弦,生活仍在繼續。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作者:成長

相關焦點

  • 華陰老腔火了,張喜民在尋找傳承人|匠人
    」來形容華陰老腔給他帶來的震撼" 每一個音掉在地下都能冒出煙華陰老腔的一聲喊,從春晚的舞臺,喊回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他們沒有感覺辛苦,反而由衷地高興,「我跟譚維維合作的時候說,華陰老腔是一個很小的劇種,現在能讓全國人民都知道,心裡特別高興。你唱得再好,要是沒有人知道,等於零。」春晚結束後,某網站票選最受歡迎節目,《華陰老腔一聲喊》位列歌舞類首位。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和同村的老腔藝人剛剛結束了「3·15」活動的演出,過兩天,還要跟譚維維去西安演出。
  • 昨晚讓屏幕炸裂的華陰老腔到底是個啥?
    劉歡我覺得我們能跟他們站在一塊兒,就特別接地氣。這個音樂讓我們真的覺得,每一個音掉在地下都能冒出煙來了!是特別好的音樂,震撼到心裡了。」林憶蓮我也有機會聽其他民族的地方戲劇,可是今天是第一次,真的是第一次,非常非常的震撼,非常的感謝,太充滿力量了!
  • 華陰老腔,不甘被遺忘的老靈魂.
    以上圖片來源於「德藝視點」博客來自渭南華陰的老腔不止一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除了最近與流行音樂的合作,在林兆華導演的《白鹿原》話劇、葛優主演的《活著》裡,都紛紛使用了這一誕生了所有中國戲劇的源頭。儘管唱了上百遍,每一次的表演,張喜民們都投入地唱得盪氣迴腸,把一生的磨難和堅持都唱在舉手投足間,讓聽者熱血澎湃,眼淚奪眶而出,仿佛在此時,才真正找回了這個民族生長的原本意義。那場簡單的表演在張喜民家門口的臺地進行,眼前是關中的大片原野,夏季燥熱不堪,屋前的植物已被曬蔫。但老腔發自肺腑的嘶吼,蓋住了一切,帶來了陣陣的蒼涼。
  • 譚維維華陰老腔合演"給你一點顏色" 老腔融入搖滾
    譚維維華陰老腔合演"給你一點顏色" 老腔融入搖滾 2015-12-10 10:04:23來源:錢江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 華陰老腔混搭譚維維炸裂屏幕!
    這次,歌手譚維維請出了「國寶級」藝術家——陝西華陰老腔一起混搭創作《給你一點顏色》,不僅令所有聽眾都傻了眼,劉歡、崔健兩位音樂大咖也直接目瞪口呆,現場深表敬意。  選秀出身的譚維維,近年來屢做音樂創新,就在這個周末,她在東方衛視的一檔節目中,與陝西華陰老腔合作,用一首《給你一點顏色》震翻全場。
  • 華陰老腔再次驚豔了!
    圖為華陰老腔演出現場。(央廣網實習記者 李帆攝)2006年,華陰老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老腔的表演形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最初的搭戲臺以皮影為主的表演到現在的幕前演唱。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老腔,老腔也走出了雙泉、陝西,甚至走出了國門,多次到世界各地演出。
  • 當華陰老腔「一聲喊」之後
    華陰老腔本是明末清初的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屬於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後臺是皮影戲,跑到前臺吼唱就是老腔。它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華陰市雙泉村,因此叫華陰老腔。華陰老腔是當地大戶張家的家族戲,而且傳男不傳女。它只需五人就可撐起一臺戲:籤手(指揮皮影)、副籤手、前首(主唱)、後臺、板胡。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個劇種裡,生旦淨末醜卻一樣也不缺,不過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擔綱。
  • 華陰老腔今登春晚——華山腳下的搖滾「然拌了」!
    由譚維維、張喜民、華陰老腔演員合作的歌曲《華陰老腔一聲喊》,確定將在這個有著數億觀眾的超級大舞臺上亮相。華陰老腔,這一黃土高坡上土生土長的藝術,從村邊地頭一步步走來。在去年12月的東方衛視《中國之星》節目上,與譚維維的搖滾樂搭檔,迸射出新鮮熱烈的火花,「成了」。此次登陸央視春晚,更是其一個輝煌的頂點。華陰老腔這一歷史悠久,卻又讓人感到有些陌生的藝術,背後有著怎樣的際遇和傳承?
  • 華陰老腔一聲喊 "王瀾"版本
    華陰老腔一聲喊鼓譜介紹2016年的春晚 譚維維的一首《華陰老腔一聲喊》震撼全場 譚維維高亢的歌聲,加上戲曲的風格結合 確實令人感到相當的震撼而演出這首曲目的鼓手是國內有名的爵士鼓演奏家"王瀾"老師不過2016年的春晚當晚的"華陰老腔"可能是因為現場的關係無法很清晰的聽到爵士鼓演奏的音色 大多聽到的是後面民樂樂器的伴奏聲音拍子還有一點點不是很穩
  • 原創 | 華陰老腔一聲喊
    周末在家,閒暇,再次聽起《華陰老腔一聲喊》,再次被譚維維那高亢嘹亮的聲音所感動。這不僅僅是音樂的激昂,而是心靈的宣洩,是對環保的詢問,是對生命的關注。你看那歡呼的場面,你聽那動人的音樂。傳統與現代,民俗與超前完美的組合,迸發出新生激情的力量。對於音樂我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既不懂韻律,又看不明白五線譜,卻喜歡閒時聽一些音樂。
  • 譚維維《給你一點顏色》和華陰老腔的故事
    我一直在探索一些新的創作方向,但最初並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點。後來就有一個念頭,想做一些漢族文化、中原文化的東西。因為之前這幾年,我一直在做很多跟少數民族音樂的一些結合,這次希望有些改變。民族音樂我做的不少,蒙古族、藏族都嘗試過,這次想去做更不被大家所熟知的音樂。最開始想到的是秦腔,我一直很喜歡秦腔,而且在我的印象裡,秦腔是一個特別豪邁,流淌著搖滾精神的古老劇種。
  • 華陰老腔到底是啥 為什麼會有人敲板凳?
    帶頭船工為了統一大家的動作,一邊喊著船工號子,一邊用木塊敲擊船幫——這就是老腔的由來。而老腔名稱的說法也有兩種,一種是與當地流行的其他劇種相比,年代較早,尤其是音樂顯得古樸悲壯、沉穩渾厚、粗獷豪放,為古老之遺響,所以稱為老腔;第二種是由於它是從湖北老河口的說唱傳到華陰演變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個字來命名為老腔。
  • 譚維維新歌刷爆朋友圈:搖滾混搭華陰老腔
    前晚,歌手譚維維在東方衛視《中國之星》節目中,用一首搖滾與華陰老腔融合的新歌《給你一點顏色》俘獲現場觀眾的心,也刷爆了微博與微信朋友圈。網友們驚嘆並好奇華陰老腔是怎麼跟搖滾融合到一起的?尤其是陝西觀眾,更為這次合作拍案叫絕。
  • 華陰老腔京劇改編《渴望現場》讓流行歌更有中國味兒
    戲演完了,我去後臺看到我父親非常留戀地整理他的戲服,我能感受到他對祁劇的愛。」心疼地望著父親黯然的背影,她便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還給父親一個希望。於是在《渴望現場》,她把自己的優秀演唱實力展現給觀眾時,也沒有忘了把祁劇帶給大家。  爺爺曾上春晚  唯一90後傳人攜華陰老腔再登央視  華陰老腔被稱為「最古老的搖滾樂」,歷史可追溯到200多年前的西漢。
  • 刷爆朋友圈、崔健致敬的華陰老腔,你不想知道更多嗎?
    堪稱中國最早搖滾活化石,讓崔健致敬、劉歡激動不已的華陰老腔,你不想知道更多嗎?先來看一段紀錄片視頻,感受下黃土地上古老的原生態搖滾。電影《活著》、《盲山》、《桃花滿天紅》,話劇和電影《白鹿原》裡,都有老腔唱段。(下為電影《白鹿原》片段)鄭鈞的《長安長安》裡也有老腔採樣。
  • 白英 ‖華陰老腔一聲喊
    我來到昔日王寶釧和薛平貴堅守愛情的寒窯遺址公園,只見人如潮湧,年味撲面而來,特別是因春晚亮相而爆紅的「華陰老腔」原班人馬在此表演,更是吸引了各地的遊客前來觀賞。我隨著人流來到小廣場上,還未開演,就已是熙熙攘攘。廣場正中是一個小型的舞臺,只見十幾個條凳放置在舞臺上,一群身著對襟短打的老漢圍在臺角拉話。「夥計們,都準備好了嗎?」忽然間,一位穿紅衣的精瘦老漢跳上舞臺開始招呼眾人。「好了!」
  • 華陰的景,從來都不止華山和老腔
    但在這個問題上,我外爺總是精神一抖擻,「那不一樣,迷胡是迷胡,老腔是老腔。」 再多的解釋我也聽不懂。 華陰人愛逛廟會,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華山會有盛大的古廟會。 說是為了紀念陳摶,場面有多熱鬧,我不知道,也沒去過,因為那一天華陰所有學校全部封校。
  • 譚維維演唱《給你一點顏色》被贊是華陰老腔與流行搖滾的完美結合
    華陰老腔與流行搖滾的完美結合,使譚維維憑藉此曲獲得當場比賽冠軍。並在決賽中,被中國錄音學會授予「最火搖滾」稱號。《給你一點顏色》是譚維維在中國之星第三期演唱的歌曲。華陰老腔與流行搖滾的完美結合,使譚維維憑藉此曲獲得當場比賽冠軍。並在決賽中,被中國錄音學會授予「最火搖滾」稱號。譚維維出人意料地請出了「國寶級」藝術家——「華陰老腔」為她伴奏。
  • 爭鳴 老腔與搖滾混搭,意義甚微
    劉歡、崔健等歌星當時就激動地參與其中,還試著上臺與民間藝人們互動而感觸到華陰老腔技藝的魅力,崔健透露他當年上春晚唱《一無所有》時就曾有與華陰老腔合作的想法,觀眾們對譚維維的創意給予熱情洋溢的贊語、點讚者有之,各種媒體湧入華陰縣泉店村親密訪談者有之。但有些人認為譚維維此舉並非旨為傳承保護發展華陰老腔,而是出於自己出名而出噱頭之用,自然也就招致很多非遺、文化學者甚至有志於民間藝術發展人士的反對。
  • 老腔吼出消防「神曲」
    當古老的華陰老腔遇到搖滾說唱,會有什麼反應?今年國慶期間,不少網友為一首名為《紅門一聲吼》的消防神曲點讚,網友稱「神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的藝術家和搖滾說唱的青年人的絕美結合,聽到這首消防神曲,會上癮。近日,三秦都市報記者點開這段時長4分鐘左右的MV,這首名為《紅門一聲吼》的讚頌消防隊伍的音樂作品,除了說唱、搖滾,還融合了華陰老腔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