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國之星》迎來第三場比拼。這次,歌手譚維維請出了「國寶級」藝術家——陝西華陰老腔一起混搭創作《給你一點顏色》,不僅令所有聽眾都傻了眼,劉歡、崔健兩位音樂大咖也直接目瞪口呆,現場深表敬意。
選秀出身的譚維維,近年來屢做音樂創新,就在這個周末,她在東方衛視的一檔節目中,與陝西華陰老腔合作,用一首《給你一點顏色》震翻全場。
華陰老腔的五位老藝人用板凳、驚木、板胡、月琴為樂器,譚維維手持響鑼,威武霸氣。高亢且充滿力量的女音搭配老腔藝術家們的獨特唱腔,以及傳統樂器與電音吉他的碰撞,讓現場爆發出一種難以言喻的混搭美。
這段表演在現場更是獲得了300位觀眾評審中的299票,堪稱「史無前例」。在現場演奏的5位老腔藝術家中,席地而坐用板凳、梆子、六角形月琴為樂器,其中有一個人使用棗木敲打條凳發出聲響,這一獨特的演奏方式也讓劉歡躍躍欲試。劉歡接過老人手中的棗木,奮力擊打條凳,僅僅幾下就滿頭大汗,實際試過才發現要發出洪亮的聲音並不那麼容易。
華陰老腔是以陝西省華陰縣當地民間說書藝術為基礎,發展形成的一種皮影戲曲劇種,只在華陰縣的當地大戶張家傳承(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老腔的樂器只有幾把月琴、幾件打擊樂,卻能發出震耳欲聾、氣勢逼人的聲響,而它的聲腔更是高亢剛直、磅礴豪邁,頗有黃河奔騰而過的氣度。來《中國之星》舞臺上的這五位藝術家已經算得上是「國寶級」,此前他們還曾在電影《白鹿原》中有過原生態的表演。
白鹿原劇中演出
身為推薦人的崔健激動得不能自已:你們見證的是一個教科書級的中國搖滾,民謠音樂與搖滾樂結合的最佳典範!快來聽聽這個教科書!
譚維維: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搖滾
譚維維用震撼的表演將華陰老腔與搖滾唱出了火花。在演唱《給你一點顏色》時,譚維維剛一開口:「女媧娘娘補了天,剩下塊石頭是華山」,崔健、劉歡等推薦人瞬間被這種質樸的音樂震撼。
節目視頻上線6小時後,就獲得了近200萬次的點擊率。有網友說:「近一年來都不看綜藝節目了,看到朋友圈轉發點進去之後,看得淚流滿面,真正用心做音樂是可以體會到的,不管是搖滾還是華陰老腔。」譚維維也發朋友圈說:「謝謝大家為我刷屏,真的要感謝這些民間老藝術家,沒有他們就沒有這個創意和作品。」
說到和老腔的合作,譚維維說,就是想找到一種充滿搖滾氣息的民間音樂元素,「我希望尋找到一些中國特別民間的或者是更久遠的音樂元素,但它必須是充滿著搖滾氣息的。想到這兒,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華陰老腔,我覺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搖滾」。
譚維維說也從老腔藝人們身上感受到了很多音樂之外的東西,「他們每一遍演出都是滿懷百分之百的激情,我覺得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新一代的音樂人都應該感受一下。五個老爺子每次不管幾點鐘排練都是神採奕奕的,他們可能有皺紋了,頭髮花白,但他們的心是非常年輕的,真的像給了我一鞭子。我覺得這樣的民間藝術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它已經超乎了音樂。」
華商報記者朱秦冀
小夥伴們也受不鳥了
@Musiclifebetter:太震撼…
@小熊貓王大海:譚維維這期的華陰老腔……太
@MH秀才:有生之年能感受到這麼NB的音樂,真是榮幸之至!戲曲與搖滾的結合,農村與城市的結合,藝術與生命的結合。最純粹的音樂,正兒八經的搖滾,結結實實的陝西味道。感謝譚維維,感謝崔健,感謝中國之星!
@換個名字找點新鮮感:白鹿原裡出現過一段老腔《將令一聲震山川》,電影挺失望,但是這段老腔給我留下很深印象,很震撼,原來以為是秦腔,還問過小傑同學,可是聽了秦腔覺得不太對,現在才知道這叫華陰老腔。民族的好東西該讓更多人知道。譚維維你是個好歌手。
@神兜兜jim:從來不喜歡譚維維,但必須說這是世界級的華陰老腔。可以抵擋城市霧霾的來自黃土地的震撼!
華陰老腔是啥咧?
華陰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陝西省華陰縣當地民間說書藝術為基礎發展形成的一種漢族皮影戲曲劇種。長期以來,久為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其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聽起來頗有關西大漢詠唱大江東去之慨;落音又引進渭水船工號子曲調,採用一人唱眾人幫合的拖腔(民間俗稱為拉波);伴奏音樂不用嗩吶,獨設檀板的拍板節奏,均構成了該劇種的獨有之長,使其富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世代流傳,久演不衰。但又鑑於該劇種這一特殊情形(家族戲),目前依然處於行將消亡的瀕危狀態,迫切需要長期保護。
華陰老腔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看看「老腔」張喜民的故事
張家皮影戲是「華陰老腔」戲班之一,張喜民是班主,1947年生於華陰市衛峪鄉雙泉村,15歲隨家人學老腔皮影戲,5個月後就能登臺演出。因他年齡小,又為主唱,初出江湖即聲名鵲起。
喜民的人緣好,又因為老腔有了名氣,計程車的司機師傅聽說記者去採訪張喜民,興奮地給記者介紹「華陰老腔」,還一個勁地誇讚喜民班社。
老腔發源地「雙泉村」位於華陰市衛峪鄉,介於潼、華兩郭之中,兼繞山水佳處。
張喜民家的客廳掛滿了他的戲班在各地演出的劇照,戲班與大牌明星、著名主持人、藝校學生等等的合影。門後的桌柜上擺滿了各類獎盃、榮譽證書。幾杯粗茶下肚,張喜民滔滔不絕地為記者講述張家祖祖輩輩熱愛的老腔。
「張氏是雙泉村最早落戶的大族,老腔皮影戲本是張家的『家窩戲』,用於自娛自樂、自我消遣,並且明確規定只傳本宗本族本家男性。這種封閉的流傳方式後來才被打破的,老腔流傳到外姓,戲班子不斷發展壯大,老腔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張喜民滿臉自豪。
在華陰市老腔界劃分有「一班子」、「二班子」。「一班子」就是出演話劇《白鹿原》的原班人馬;「二班子」是徒弟輩,經常在華縣演出。老腔火了,在華縣、潼關、西安等地活躍的山寨老腔也風光起來。張喜民對此並不介意,他認為山寨也是宣傳,山寨也是傳承。
說起傳承,張喜民甚感壓力。2008年,張喜民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代表性傳承人」稱號,享受國家津貼。
面對面坐著的是張喜民和學徒。
「整兩句聽聽,歌曲也行,秦腔更好。」
「烏拉拉……」
張喜民皺皺眉:「莫事,咱再學學才知道。」
「是不是不適合學老腔啊?」
「怕啥,不能唱還能彈,不能彈還能拉,不能拉咱還能打呢!」
只要是來到張家學徒,張喜民都會教他幾手。有的學一兩天就耐不住性子了,有的稍微久一點,但大多都半途而廢。張喜民迫切希望年輕的學徒更多一點,耐心更強一點,老腔需要捍衛者。目前,張喜民在外能拉、能打的徒弟有20餘人,全能的有2人。
近年來,老腔從「小家戲」華麗轉身為名流戲曲,走出了華陰,走向了世界。張喜民操著一口陝西普通話說:「我們的家戲能發展到如此境地,都靠政府的鼓勵和支持。」
土坡、窄院、號子、吼聲,還有村口聊天的婦女,一旁嬉戲的孩子,那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記者已經漸行漸遠,張喜民,那個穿紅色中式衣裳的老漢,還在向我們揮手。
請記住幾位地道樸實老腔
月琴/主唱:張喜民
梆子/風鈴:張拾民
板凳:張全四
板胡:劉西倉
低音二胡:員玉堤
看看樸實的老藝術家咋說:「額叫張喜民,來自陝西。華陰就是華山那個地方。膩別說咱這老腔,是一個最小的戲曲,就咱們全村唱這個老腔,後來慢慢城市的人才知道,在咱中國還有個老腔。這就是在東方,正兒八經的搖滾樂」(請配以陝西話理解才帶勁)
來源:華商報、百度、法制日報、新浪微博、遼瀋晚報、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