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織錦的「古往今來」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黎族織錦是黎族婦女手工製作的紡織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紋樣類型。作為頗具黎族特色的手工製品,它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學者祁慶富談到「黎錦自古就以圖案精美、色彩豔麗、做工精細聞名於世,早在漢代就被列為珍品、貢品,享有『黎錦光輝豔若雲』的美譽」。黎錦作為黎族文化的智慧結晶,承載著黎族人的民族記憶。現代黎錦在文化經濟的潮流中被發揚光大:現代文明與黎錦文化展開交融,黎族婦女傑出的紡織技藝與藝術想像力被市場放大,逐漸拓展成一個絢麗多彩的符號世界。

  傳統黎錦:符號的記憶

  黎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沒有相應的文字,黎錦因此成為黎族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它記錄著黎族先輩認識自然、改造世界的歷程,是描繪黎族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軌跡的靜態畫卷。

  色彩符號的記憶。傳統黎錦的紡織材料多從大自然直接採擷而來,黎族婦女常採用黎族地區盛產的海島棉、木棉、麻纖維織布,黎錦成品的質感古樸自然。黎錦配色以黑、棕為基本色調,紅、黃、藍、白、青等色相間,配製適宜,富有民族裝飾風味。黑色意味著永久、莊重和吉祥,黎族人民崇尚黑色,黑色在黎族還有驅除妖邪的寓意,黎族大部分織錦以黑色線為底徑。紅、黃是暖色,代表熱情、奔放,黎族男子常以紅布巾纏頭、紅腰帶系身,年輕婦女的筒裙以紅色為主體紋飾,黎族道公的道袍、頭巾也是以紅色為主。黃色是活力、健康之色,象徵男性體魄健壯、性格堅強。藍、白、青三色也常被搭配在黎錦中使用,常見於老年女性的頭巾、服飾,凸顯沉穩之感。

  線條圖案的記憶。黎錦常以線條組合為圖形展開創作:菱形代表人或動物的頭部、三角形表示山峰等,這是黎族先輩對「物」的抽象表達。這些線條符號既適宜黎錦手工製作的特點,又極具裝飾特色。黎族婦女通過觀察世間萬物,將勞動人民的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對山川河流等合理藝術化,進而形成將生活合理藝術化變形和取捨的審美取向。

  黎錦線條組合成幾何圖形是對「物」的抽象;如實地反映物象的外形,甚至用圖案表示人們意念中的鬼或神的形象,則是對「物」的具象。黎錦的圖案包括動物圖案、植物圖案、反映自然現象和自然景觀的圖案如風雷雨電等,以及人形圖案。各類圖案中以人形圖案居多,往往是信仰崇拜、生產生活、祭祀慶典等生活場景的再現。如黎錦中有反映先民信仰的《祭祀圖》、體現男耕女織的《狩獵圖》《紡織圖》,還有《婚禮圖》《祝壽圖》等慶典活動圖,一幅幅黎錦圖案還原了黎族先民的社會生活場景。黎錦圖案融自然崇拜、圖騰信仰、生殖崇拜等諸多要素於其中,表現黎族歷史文化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是黎族先民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中對現實和想像兩類意向進行藝術加工的符號記憶。

  現代黎錦:記憶的符號

  傳統黎錦體現出色彩豐富、線條簡單、圖案形象的特點。作為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資源,黎錦發展到今天,早已超越保暖的需求,成為大眾精神生活、文化傳播的重要符號。

  民族記憶的符號。傳統黎錦的花紋樣式各支系大有不同,在不斷的歷史沉積中,本支系與其他支系的區別逐漸得以固化。但隨著人口流動、日常著裝的漢化,各支系的花紋式樣區別已日趨淡化,有些支系的典型圖案演變成黎族與其他民族相區別的代表。現代黎錦已經淡化了傳統黎錦在民族內部的區別,成為凝聚黎族人民民族記憶的符號。

  文化記憶的符號。傳統黎錦最初的功能是蔽體、保暖,隨著時代的變遷,黎錦傳統的保暖等功能被削弱,而作為民族發展的敘述功能得以激發。黎錦色彩、線條、圖案的特點反映了不同時代黎族人民的審美取向及藝術創造力,記錄著黎族人民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

  傳播交流的符號。傳統黎錦多以個人生產為主,產量少、效率低,僅在黎民內部自產自銷,流通面窄,很難與傳播交流關聯起來。現代黎錦的情況則大有改善,傳承手段由母女相傳轉變為師徒相授,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機械化、作坊化生產讓黎錦的產量和效率都大有提升。加上海南黎族手工藝人的不斷創新和開發,現代黎錦已是黎族特色文化的標誌產品。自黎錦進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來,黎錦由少數人知曉的手工製品變成為大眾接受的消費品。黎錦逐漸走出海南,吸引著全國乃至全球的注意,成為黎族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符號。

  未來黎錦:融合高科技與現代元素

  黎錦從古至今,幾經變遷,由彰顯黎族本色的色彩、線條、圖案的記憶,發展成民族記憶、文化記憶、傳播交流的符號。未來黎錦依然需緊跟時代發展、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將其色彩、線條、圖案的藝術審美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運用到環境設計、文化旅遊、服裝繪畫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未來黎錦也要繼續貫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一使命,在保持黎錦傳統的基礎上,運用高科技創新手段,實現其與社會、市場接軌的目標,促進黎錦的悠久歷史、藝術價值與高科技、現代元素有機融合,實現黎錦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本文系海南省社科規劃課題「東南亞瓊僑歷史文化傳承研究」(HNSK(GJ)19-0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相關焦點

  • 昌江南海系列人才風採:南海工匠唐麗金揮灑熱血 傳承黎族文化
    唐麗金,海南黎之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黨支部書記,海南黎之韻織錦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在基層一線從事黎族文化傳承工作10多年,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宣傳活動、舉辦黎族手工藝培訓等形式,保護傳承黎族特色文化,打造昌江特色旅遊品牌,助力脫貧攻堅。
  • 「解碼」黎族龍被之一:五彩繡線下 藏著半部黎漢文化交融史
    在多部黎族織錦研究的著作中,學者普遍認為龍被集紡、染、織、繡等黎族傳統織錦四大技藝於一體,工藝繁複、紋樣精美,代表了黎族織錦技藝的巔峰。而龍被的圖案會演變至如此豐富多彩、複雜多變,是由於善於兼收並蓄的黎族人民吸納漢族文化的結果。雖然龍被的製作技藝業已失傳,但今人依然能從龍被的一針一線間,一窺百年前黎漢兩族文化、歷史交織、相融的脈絡。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黎族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大多數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1957年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信仰仍處在原始宗教階段。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手工染線代代相傳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 手工染線 代代相傳 文 見習記者 劉婧姝 通訊員 楊耀科 編者按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
  • 《搖籃曲》《撿螺歌》——傳唱不衰的黎族經典民謠
    王妚大是名副其實的黎族「歌后」。海南日報記者李幸璜攝 《搖籃曲》《撿螺歌》《團結歌》——  傳唱不衰的黎族經典民謠  黎族民歌跟這個族群一樣源遠流長,黎族先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創作了浩如煙海的山歌,音調形式多樣,演唱起來婉轉動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 原創音樂《木棉花下繡黎錦》作詞:文靜-傳承黎族文化,歌唱唯美愛情
    他們憑藉著自身專業的優勢,不斷的對人才進行培養,積極開展音樂交流活動,在合唱節上用一首《木棉花下繡黎錦》唱出了海南黎族人民獨特而悠久的歷史。黎族,被譽為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頭、雲的故鄉,黎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是唯一聚居海南島的少數民族,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錦,是黎族人的民間織錦,也是我國最早的棉紡織品,它製作精美,色彩豐富,工序複雜,至今已有近3000
  • 2017年最新最全樂東黎族自治縣簡介+景點項目
    歡迎關注、投稿、爆料及合作,可以加微信:ledong885誰要問樂東是什麼樣子的,請把這篇文章甩給他們1.樂東黎族自治縣簡介樂東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省西南部,靠山臨海,國土面積2765.5平方公裡,海域面積1726.8平方公裡,海岸線84.3公裡。
  • 絲綢之路上的粟特織錦
    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時,在阿斯塔納唐墓發現一件拜佔庭風格的織錦殘片。這件織錦的圖案為菱格紋,菱格線上裝飾連心紋,菱格內為八角星圖案,中心則為十字花。比利時於伊教堂藏粟特撒答剌欺織錦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吐魯番綠洲阿斯塔納古墓發現過一件風格類似的 聯珠立鳥紋織錦(Ast.i.6.01),可惜他在報告中誤以為是中國工匠織造的「平紋經錦」。瑞典古紡織學家西爾凡後來發現,這件織錦實乃用西方技法織造的「平紋緯錦」。
  • 黎族圖騰與漢字交融創新 傳承古老黎族文化
    日前,海南省黎族圖騰文字作者陳春元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海南黎族圖騰文化,使黎族圖騰更便於傳播和識別,更好適應及服務社會發展,助力海南文化形象打造,將「黎族圖騰」和「漢字」結合創新,創作出黎族圖騰文字作品《千字文》。
  • 《黎族姑娘》金英組合 王金英 羅白英,黎族姑娘喲 溫柔又賢惠!
    黎族姑娘詞/曲 王金英編曲製作  陳聖道演唱 金英組合 王金英  羅白英黎語記錄 林青松(黎語)Hluuek ueng hlai ghais yo黎族姑娘喲uns gung hlen ca ghox勤勞又善良Hluuek ueng hlai ghais
  • 織錦、冰糖橙,出口忙不停
    楊錫建 吳曉金攝影報導1月4日,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乖么妹土家族織錦基地,工人利用周末時間抓緊製作土家族織錦產品。春節臨近,該區的土家族織錦手提包、家居裝飾品、圍巾等特色旅遊產品迎來銷售旺季,當地土家族織錦企業根據顧客的訂單,加班加點製作,供應節日市場。
  • 看黎族兒女乘風破浪!《石榴花開2》展現黎族同胞鄉村振興路
    美麗的海南島上有一個快樂的民族,黎族。繁茂雨林和熾熱陽光孕育了這個民族熱情好客的性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這裡的人們既能享受夜晚海島漁村的寧靜祥和,又能體驗白天在海邊衝浪的完美追逐。芒果TV出品的致敬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特別節目《石榴花開》第二季,新一期節目以《黎鄉破浪正乘風》為主題,講述了在美麗海南島上期待在奧運衝浪比賽上為國爭光的黎族少女黃瑩瑩;希望通過古樸自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陶,來帶動黎族發展,創造主題村落創新產業的保突村第一書記李世磊;以及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織錦:萬縷千絲 見證苗族女人的靈巧與智慧
    紅網時刻10月12日訊(通訊員 龍俊霓 高黃)苗族織錦,以其繁雜的花紋,耗時的工藝,和奪目的色彩深受苗族女子喜愛,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苗族織錦的製作過程。 苗錦是苗族婦女利用當地所產的蠶絲、薴麻、木棉等纖維染彩而織,又稱織花,即以編織形成的花紋織物。
  • 黎族竹竿舞,青年男女愛情的「鵲橋」(視頻)
    竹竿舞是我國黎族、哈尼族、畲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以竹竿為道具而跳的一種舞蹈,而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為出名,是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盛行於海南島五指山區的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縣黎胞聚居地區,據考證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 海南黎族傳統習俗之砍山蘭
    砍山蘭,黎族叫做」歸昂「就是開闢山上的園子並種植山蘭稻等農作物的意思。砍山蘭屬於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習俗,山蘭園以種植山蘭稻為主,有些山蘭園也會套種玉米,紅薯等作物。                  山蘭稻和山蘭酒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黎族地區除了種植水稻,還普遍種植山蘭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