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織錦是黎族婦女手工製作的紡織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紋樣類型。作為頗具黎族特色的手工製品,它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學者祁慶富談到「黎錦自古就以圖案精美、色彩豔麗、做工精細聞名於世,早在漢代就被列為珍品、貢品,享有『黎錦光輝豔若雲』的美譽」。黎錦作為黎族文化的智慧結晶,承載著黎族人的民族記憶。現代黎錦在文化經濟的潮流中被發揚光大:現代文明與黎錦文化展開交融,黎族婦女傑出的紡織技藝與藝術想像力被市場放大,逐漸拓展成一個絢麗多彩的符號世界。
傳統黎錦:符號的記憶
黎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沒有相應的文字,黎錦因此成為黎族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它記錄著黎族先輩認識自然、改造世界的歷程,是描繪黎族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軌跡的靜態畫卷。
色彩符號的記憶。傳統黎錦的紡織材料多從大自然直接採擷而來,黎族婦女常採用黎族地區盛產的海島棉、木棉、麻纖維織布,黎錦成品的質感古樸自然。黎錦配色以黑、棕為基本色調,紅、黃、藍、白、青等色相間,配製適宜,富有民族裝飾風味。黑色意味著永久、莊重和吉祥,黎族人民崇尚黑色,黑色在黎族還有驅除妖邪的寓意,黎族大部分織錦以黑色線為底徑。紅、黃是暖色,代表熱情、奔放,黎族男子常以紅布巾纏頭、紅腰帶系身,年輕婦女的筒裙以紅色為主體紋飾,黎族道公的道袍、頭巾也是以紅色為主。黃色是活力、健康之色,象徵男性體魄健壯、性格堅強。藍、白、青三色也常被搭配在黎錦中使用,常見於老年女性的頭巾、服飾,凸顯沉穩之感。
線條圖案的記憶。黎錦常以線條組合為圖形展開創作:菱形代表人或動物的頭部、三角形表示山峰等,這是黎族先輩對「物」的抽象表達。這些線條符號既適宜黎錦手工製作的特點,又極具裝飾特色。黎族婦女通過觀察世間萬物,將勞動人民的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對山川河流等合理藝術化,進而形成將生活合理藝術化變形和取捨的審美取向。
黎錦線條組合成幾何圖形是對「物」的抽象;如實地反映物象的外形,甚至用圖案表示人們意念中的鬼或神的形象,則是對「物」的具象。黎錦的圖案包括動物圖案、植物圖案、反映自然現象和自然景觀的圖案如風雷雨電等,以及人形圖案。各類圖案中以人形圖案居多,往往是信仰崇拜、生產生活、祭祀慶典等生活場景的再現。如黎錦中有反映先民信仰的《祭祀圖》、體現男耕女織的《狩獵圖》《紡織圖》,還有《婚禮圖》《祝壽圖》等慶典活動圖,一幅幅黎錦圖案還原了黎族先民的社會生活場景。黎錦圖案融自然崇拜、圖騰信仰、生殖崇拜等諸多要素於其中,表現黎族歷史文化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是黎族先民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中對現實和想像兩類意向進行藝術加工的符號記憶。
現代黎錦:記憶的符號
傳統黎錦體現出色彩豐富、線條簡單、圖案形象的特點。作為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資源,黎錦發展到今天,早已超越保暖的需求,成為大眾精神生活、文化傳播的重要符號。
民族記憶的符號。傳統黎錦的花紋樣式各支系大有不同,在不斷的歷史沉積中,本支系與其他支系的區別逐漸得以固化。但隨著人口流動、日常著裝的漢化,各支系的花紋式樣區別已日趨淡化,有些支系的典型圖案演變成黎族與其他民族相區別的代表。現代黎錦已經淡化了傳統黎錦在民族內部的區別,成為凝聚黎族人民民族記憶的符號。
文化記憶的符號。傳統黎錦最初的功能是蔽體、保暖,隨著時代的變遷,黎錦傳統的保暖等功能被削弱,而作為民族發展的敘述功能得以激發。黎錦色彩、線條、圖案的特點反映了不同時代黎族人民的審美取向及藝術創造力,記錄著黎族人民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
傳播交流的符號。傳統黎錦多以個人生產為主,產量少、效率低,僅在黎民內部自產自銷,流通面窄,很難與傳播交流關聯起來。現代黎錦的情況則大有改善,傳承手段由母女相傳轉變為師徒相授,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機械化、作坊化生產讓黎錦的產量和效率都大有提升。加上海南黎族手工藝人的不斷創新和開發,現代黎錦已是黎族特色文化的標誌產品。自黎錦進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來,黎錦由少數人知曉的手工製品變成為大眾接受的消費品。黎錦逐漸走出海南,吸引著全國乃至全球的注意,成為黎族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符號。
未來黎錦:融合高科技與現代元素
黎錦從古至今,幾經變遷,由彰顯黎族本色的色彩、線條、圖案的記憶,發展成民族記憶、文化記憶、傳播交流的符號。未來黎錦依然需緊跟時代發展、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將其色彩、線條、圖案的藝術審美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運用到環境設計、文化旅遊、服裝繪畫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未來黎錦也要繼續貫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一使命,在保持黎錦傳統的基礎上,運用高科技創新手段,實現其與社會、市場接軌的目標,促進黎錦的悠久歷史、藝術價值與高科技、現代元素有機融合,實現黎錦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本文系海南省社科規劃課題「東南亞瓊僑歷史文化傳承研究」(HNSK(GJ)19-0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