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

2020-11-18 騰訊網

審校 小象 紫蘇 小勺 咖喱 小鍋

製版 阿金

生物學

Biology

Intracellular pH controls WNT downstream of glycolysis in amniote embryos

羊膜動物胚胎中細胞內pH控制糖酵解下遊的WNT信號

圖片來源:UGURHAN BETIN/ISTOCKPHOTO

(導讀 阿金)脊椎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尾芽區的糖酵解對WNT信號傳導的調控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發現雞胚以及從體外誘導多能幹細胞分化而來的人尾芽樣細胞中存在與癌細胞類似,胞外pH低於胞內的倒置梯度。揭示了胚胎發育過程中糖酵解提高細胞內的pH,促進β-catenin乙醯化,最終激活中胚層轉錄的WNT靶點,及尾芽祖細胞的軸旁中胚層的特化。該結果支持某些腫瘤細胞會重新激活發育代謝程序的觀點。[相關報導:胚胎發育過程中與癌細胞Warburg效應之間的異曲同工之處]

Epigenetic regulator function through mouse gastrulation

小鼠原腸胚形成過程中表觀遺傳調節因子的功能

(導讀 阿金)個體發育過程中,增殖的細胞通過細胞類型特異性轉錄因子和普遍的表觀遺傳機制確定其命運,但這些調控因子在發育中的分子功能尚未確定。本研究利用合子擾動和單細胞RNA測序同時檢測多個小鼠突變胚胎,獲得十個重要調控因子的形態和轉錄信息。分析表明多梳抑制複合物(PRC)1和2存在協同性,但PRC2在限制生殖細胞中發揮主導作用。該實驗框架最終能從量化角度闡明細胞多樣性的產生機制。[論文詳細信息]

Antagonistic regulation of the gibberellic acid response during stem growth in rice

水稻莖稈生長過程中赤黴素響應的拮抗作用

(導讀 阿金)莖稈生長決定植物大小,而莖稈長度受赤黴素影響。本研究表明水稻節間莖的伸長由赤黴素的一個「加速劑」和「減速劑」相互拮抗而調控。命名為節間促進因子ACE1的蛋白能夠賦予居間分生區域細胞完整細胞分裂的能力。而上調編碼鋅指轉錄因子的DEC1基因則會抑制節間伸長。而ACE1和DEC1突變在馴化水稻時用來選擇更短的種群。該研究所鑑定的拮抗分子調控機制增強了對於赤黴素響應的理解。[相關報導:Science和Nature文章揭示深水稻對洪澇的適應的分子機制]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elicit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SARS-CoV-2感染產生的人類中和抗體

(導讀 郭懌暄)SARS-CoV-2病毒通過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與靶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進入靶細胞。本研究從8個SARS-CoV-2感染者的單個B細胞中分離出206種靶向RBD的單克隆抗體。這些抗體可以強力中和SARS-CoV-2。血漿中抗SARS-CoV-2抗體對SARS-CoV或MERS-CoV不具有交叉反應。RBD結合抗體的結構顯示了抗體抑制病毒與ACE2結合併進入細胞的分子機制。[相關報導:張林琦/張政/王新泉課題組《自然》發文:找到大量人類新冠中和抗體,也找到了它們起效的機理]

A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y targets the receptor-binding site of SARS-CoV-2

人類中和抗體靶向SARS-CoV-2受體結合位點

(導讀 阿金)本研究從新冠肺炎恢復期患者體內分離出兩種特異性人類單克隆抗體CA1和CB6,這兩種抗體在體外均顯示出SARS-CoV-2特異性中和活性。結構分析顯示CB6識別的SARS-CoV-2受體結合域(RBD)表位,正是RBD與宿主細胞ACE2結合的位置,這說明CB6是通過空間位阻直接幹擾病毒/受體相互作用的,值得進一步的臨床轉化研究。[相關報導:有預防新冠病毒作用,可抑制感染:中國團隊報告在靈長類動物中有效的中和抗體]

Structure of a D2 dopamine receptor–G-protein complex in a lipid membrane

脂質膜中D2多巴胺受體-G蛋白複合物結構

(導讀 阿金)D2多巴胺受體(DRD2)是帕金森疾病和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靶點。本研究使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出結合激動劑而激活的DRD2-Gi複合物在磷脂膜中重組後的結構。DRD2細胞外配體結合位點響應激動劑的結合,發生重構,同時伴隨細胞外環2、跨膜結構域5(TM5)、TM6和TM7的構象變化,從而傳播到胞內打開Gi結合位點。該模型有助於設計亞型選擇性DRD2配體的設計思路。[論文詳細信息]

Chromosomal alterations among age-related haematopoietic clones in Japan

日本人群年齡相關造血克隆中的染色體改變

圖片來源:Pixabay

(導讀 阿金)目前尚不清楚人種因素對腫瘤生成和衰老的影響程度。本研究基於日本生物銀行中179417名日本參與者體內檢測到的33250個染色體嵌合變異,比較了英國生物銀行的類似數據,描述了造血細胞基因組突變和克隆選擇性的共享和人群特異性模式。結果表明這種克隆隨著年齡的增長趨向必然,而且克隆的選擇性壓力受特定人類種群因素的調節。[論文詳細信息]

Monogenic and polygenic inheritance become instruments for clonal selection

單基因和多基因遺傳成為克隆選擇的工具

(導讀 阿金)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包含體細胞突變的克隆擴張型血細胞,從而增加血液癌症的風險。本研究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482,789名參與者血液DNA的基因分型數據,鑑定出19,632個常染色體嵌合染色體突變,在7個基因中發現了52個罕見有效的遺傳編碼或剪接變體。這些變體增加了具有特定獲得性複製中性喪失突變細胞克隆性造血功能的脆弱性,並與普遍遺傳變異相互作用,對終身細胞生成產生挑戰。[論文詳細信息]

Wapl repression by Pax5 promotes V gene recombination by Igh loop extrusion

Pax5抑制Wapl造成Igh環擠出從而促進V基因重組

(導讀 王思菲)抗體V(D)J重組過程依賴於Pax5介導的免疫球蛋白重鏈(lgh)基因座染色質結構收縮,但其機制不明。本研究發現在祖B細胞和前B細胞中,Pax5可抑制黏連蛋白釋放因子Wapl的轉錄,從而延長黏連蛋白在染色質上的駐留時間,促進整個lgh基因座範圍內的染色質環擠出,導致Igh收縮。Wapl表達水平的降低引起染色體結構的整體變化,表明祖B細胞中的基因組整體結構變化對V基因重組是必需的。[相關報導:粘連蛋白釋放因子Wapl促進V基因重排的機制]

Discovery and engineering of colchicine alkaloid biosynthesis

秋水仙鹼生物合成途徑的發現與工程改造

(導讀 阿金)秋水仙鹼是一種植物來源的藥物。本研究結合轉錄組學、代謝邏輯和通路重建,在嘉蘭百合中鑑定出多個重要基因,闡明了一條近乎完整的秋水仙鹼生物合成路線。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對本氏菸草進行工程改造(共涉及16個酶),使其可以從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底物出發,合成N-甲醯基去甲可辛鹼。該結果提供了一條秋水仙鹼代謝途徑,並為植物中特殊結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提供見解。[論文詳細信息]

Structure of replicating SARS-CoV-2 polymerase

複製過程中SARS-CoV-2聚合酶的結構

(導讀 郭懌暄)SARS-CoV-2利用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完成基因組複製和轉錄。本研究解析了具有活性的SARS-CoV-2 RdRp的冷凍電鏡結構,結構包含非結構蛋白12(nsp12),nsp8和nsp7及超過兩圈的RNA模板-產物二聚體,闡明了RdRp與RNA結合,並進行RNA複製的方式,為抗病毒分子的機制解析提供基礎。[論文詳細信息]

考古學

Archaeology

Evidence of human occupation in Mexico around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末次盛冰期人類抵達墨西哥的證據

圖片來源:CIPRIAN ARDELEAN

(導讀 阿金)人類抵達美洲的具體時間尚未明確。本研究報告了在墨西哥奇基韋特洞穴的挖掘成果,與先前發現的可追溯至末次盛冰期的美洲文化證據一致,將人類抵達該地區的時間向前推至3.3萬年到3.1萬年之前。考古遺址挖掘出約1900件石器製品,揭示了先前未知的石器製造業。該結果提供新證據證明美洲古代人類的起源,描述了早期散居人口的文化多樣性。[論文詳細信息]

The timing and effect of the earliest human arrivals in North America

最早的人類抵達北美的時間和影響

(導讀 阿金)人類定居美洲標誌著人類在全球大範圍的擴張。本研究使用貝葉斯年代模型分析了42處北美和白令考古遺址的計時數據,並使用得到的年代框架闡釋人類擴散的時空模型。數據表明就在末次盛冰期前後,人類可能已經生活在美洲了,而從突然變暖的格陵蘭間1冰段開始大範圍擴張。結果表示人類在北美的廣泛擴張是造成大型陸地哺乳動物滅絕的關鍵因素。[相關報導:人類早在3萬年前就抵達北美洲]

物理學

Physics

Quantum distance and anomalous Landau levels of flat bands

平帶的量子距離和異常朗道能級

(導讀 阿金)本研究表明半經典量子化法則不適用於「奇異平帶」,這一類無色散平帶與另一受限於帶平坦度的色散平帶交叉,並表現出異常磁響應。而奇異平帶的總朗道能級傳播和希爾伯特-施密德最大量子距離之間存在簡單普遍的關係。結果表明平帶的異常朗道能級譜可用來直接測量凝聚態波函數的量子幾何。[論文詳細信息]

Exponentially faster cooling in a colloidal system

膠體系統中呈指數級的快速冷卻

(導讀 阿金)對「熱水涼得快」這一姆潘巴效應產生的根本原因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共識。本研究在可控條件下展示姆潘巴效應:浸入水中的膠體系統發生熱猝滅現象。該結果可復現,在數量上與現有理論框架計算結果一致。並觀察到冷卻速度呈指數級加快。該實驗概述了加速去熱和弛豫以達到熱平衡所需要的一般條件,並支持姆潘巴效應是異常弛豫現象的有效模型。[相關報導:熱水真的能比冷水冷卻得更快嗎?]

化學

Chemistry

Photoenzymatic enantioselective intermolecular radical hydroalkylation

分子內自由基加氫烷基化的光催化酶反應

(導讀 陳欣桐)因為酶內生性光活性性弱以及自由基中間體產物不易控制,光催化的酶反應目前還不能實現兩分子的交聯耦合。本研究以『ene』還原酶為催化劑,α-滷代羰基化合物為反應物,實現了可見光誘導的端烯烴加氫烷基化,得到多種具有γ-立體中心的羰基化合物。該方法產率高、對映選擇性強,而且結合光催化和酶催化,可擴大生物催化、不對稱轉化的反應範圍。[論文詳細信息]

A photochemical dehydrogenative strategy for aniline synthesis

苯胺合成的光化學脫氫策略

(導讀 阿金)將兩個分子片段牢固結合起來的化學反應對藥物和農業化學的研發及製造至關重要。本研究報告一種非經典交叉偶聯方法:利用飽和環己酮作為芳基親電試劑構建苯胺。因為官能化環己酮很容易通過羰基反應得到完全的區域控制,從而避免芳香族化學中一些常見的選擇性問題,在藥物合成和天然產物芳香化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論文詳細信息]

其他

【Geoscience-地球科學】Thermal displacement by marine heatwaves

海洋熱浪引起的熱位移

圖片來源:Richard Herrmann/NOAA Fisheries

(導讀 阿金)海洋熱浪能夠改變海洋生態系統,具有深遠的生態和社會經濟影響。本研究引入熱位移作為表徵海洋熱浪的計量標準,通過表面溫度等高線的空間位移,並且使用全球海洋表面溫度觀測資料庫,來計算1982年至2019年的全球海洋熱浪熱位移。結果發現全球範圍內海洋熱浪的熱位移變化從十幾千米到上千千米不等,並且和海洋熱浪程度沒有空間相關性。該發現強調了需要通過海洋資源管理來考慮海洋熱浪驅動的空間位移。[論文詳細信息]

【Astronomy-天文】A measurement of the equation of state of carbon envelopes of white dwarfs

白矮星碳包裹狀態方程的測量

(導讀 阿金)某些類型的白矮星會發生脈動,產生可觀測的亮度變化,因此對脈動恆星進行模擬有助於理解星球演化的最後狀態。本研究測量了5%以內碳氫化合物的主要衝擊波雨貢扭曲線上壓力和密度之間的關係。觀測到的最大壓縮性與包含詳細電子結構的理論模型一致。並預測由於碳內核軌道電離,壓縮性會增加。研究結果闡明了白矮星包殼狀態方程,是白矮星結構和演化物理學的薄弱環節。[論文詳細信息]

【Planetary Science-行星科學】Small lightning flashes from shallow electrical storms on Jupiter

木星淺層電風暴中的小閃電閃爍

(導讀 劉奇)因先前木星飛行任務觀測到的閃電受相機靈敏度等約束,一些測量結果可能是疊加的閃電。本研究報告Juno宇宙飛船對閃電的光學觀測,能量約為105–108 J,持續時間短至5.4ms,間隔為數十毫秒,具有典型陸地性。閃光頻率比迄今所見大一個量級。有幾次空間範圍小的閃電須產生於2 bar以上,意味全面了解木星大氣對流和成分需考慮木星上產生閃電的多種機制。[論文詳細信息]

期刊推薦與徵稿

區分蝴蝶物種新方法 癌症患者參與臨床試驗 犬類鎮痛劑|BMC系列期刊月度熱文

@BMC科研永不止步

麥子的那些事兒 | 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Springer

科學60秒

科學60秒:有隻老鼠,正在最高的休眠火山上歡快奔跑 | 2:52

@領研網

本周值得讀·論文推薦

雄性比雌性更具遺傳優勢,所以女性老得快?|《科學》封面:泡泡為啥會破裂|牛屁股上畫眼睛,能避免被獅子吃|本周值得讀 · 論文推薦

@領研網

— End —

"領研網"上的期刊可以訂閱啦!

都有哪些期刊?

來看看我們前三期期刊介紹

# 本周值得讀的論文系列 #

8 月 8 日:整容零風險?Nature揭示「拉皮」背後的真正秘密|無限長的微納金屬玻璃問世

8 月 1 日:吃橙子最好關燈?柑橘攝入過多或引發皮膚癌|男雙性戀確實存在,且具有不同程度

7 月 25 日:人類卵子對某些精子情有獨鍾;人臉「隱身衣」,幫你保護照片隱私數據;睡覺前為什麼總想喝口水?

7 月 18 日:用高科技,拍下它們的交配過程;全球生育率持續下降,2100年中國將僅有7億人口

7 月 11 日:酒精緻癌,但這種方法可以降低風險;那顆星星,突然消失了;高糊視頻秒變4K!低解析度視頻實時渲染算法發布

相關焦點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8日
    (導讀 阿金)大腦識別與過去經歷不一樣的新信息對於生存至關重要。> (導讀 阿金)乙醯羥酸合酶(AHAS)催化支鏈胺基酸合成的第一步,包含催化亞基和調控亞基。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第一隻恐龍蛋是軟殼蛋
    (導讀 阿金)微生物與宿主大腦信號傳遞的機制及其生理相關性尚不清楚。>風險基因座11q13.5處遠端增強子通過Treg細胞抑制結腸炎 (導讀 阿金)導致複雜自身免疫疾病和過敏疾病易感性的遺傳變異集中增強子內,目前尚未知曉大部分疾病相關增強子的功能。
  • Science一周論文導讀
    致癌突變導致同型二聚體細胞因子受體激活和失調的機制 (導讀MQ)本研究用單分子螢光顯微鏡定量了活細胞質膜上三種I類細胞因子受體的二聚體。>氣候變化導致跨越大洲的熊蜂數量廣泛減少 (導讀 郭懌暄)氣候變化導致氣溫和降水超出以往觀察的物種耐受水平會增加物種滅絕風險。
  • 論文一作曾聯名抵制Nature子刊,而今卻發論文
    新智元原創  作者:金磊  【新智元導讀】《自然-機器智能》前幾日上線,然而,Reddit上有位熱心網友發現,有一篇文章的一作,竟然是去年4月反對該期刊的數百名學者之一  他在Saharon Shelah和Menachem Magidor的監督下獲得了博士學位論文。 Ben-David教授是多倫多大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並於1987年加入以色列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系。  他曾在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1997-8)和康奈爾大學(2001-2004)擔任過訪問教職。 2004年8月,他加入滑鐵盧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
  • 「天才少年」曹原,連發2篇Nature:我是中國人,學成後要回國
    近日,一則新聞刷爆網絡:中科大少年在《nature》同時發表兩篇論文,舉世震驚。更不可思議的是,發表論文的第一作者年僅24歲。他叫曹原,中國自主培養的天才科學家。從《nature》雜誌發表論文的作者國籍來看,這些作者幾乎都來自於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等。2012年,中國籍作者在《nature》上發表的論文僅佔全部論文的8.5%。對比一下中國學術界每年產生的學術論文數量,你就能知道能在《nature》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難了。
  • Nature:人類活動致地球「增重」1.1兆噸
    【新智元導讀】12月9日,權威雜誌《自然》發表了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的一篇論文,論文表明,在2020年(±6),人造材料的總重量現會超過地球上生物量的總和。想像一下,如果把你用過的所有消耗品,從吃過的食物到用過的東西都堆在你家門口,那會是什麼樣子?
  • Nature分享:如何寫好綜述論文?
    綜述類論文是科學家的重要資源。它們可以提供一個領域的歷史背景,以及關於該領域未來發展的個人看法。同時,撰寫這類文章可以為自己的研究提供靈感,還可以做一些寫作練習。 不過,很少有科學家接受過如何寫綜述類論文的訓練,或者不知道一篇優秀的綜述文章是怎樣構成的。
  • 有個在 Nature 子刊論文致謝裡求婚的男友,是什麼體驗?
    後來我人生升級,也當了 PI,同樣有學生問了我怎麼快速發論文。我輕輕地說:「你再想想,什麼是快速?」他很清醒:我有大把論文,見好就收,禿不起。06去年論文投稿,總被拒,特別想哭,給導師打電話,他說哭吧,我說論文還沒發表,沒有心思哭。於是老師要了我的論文稿子,一晚上改完,就投了 Science,不久後,論文發表了,我痛哭流涕,論文上,我的名字無比閃耀,導師的名字在我後面,倍感溫暖。
  • 14篇Nature系列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最新成果出爐
    《自然》《自然-方法》和《自然-通訊》發表的 14 篇論文合集描述了這一結果,為基因組組構和功能帶來了新的認知。Nature 雜誌官網 ENCODE 合集目前,這一系列研究的數據已對外開放。news/news-release/NHGRI-funded-project-creates-encyclopedia-detailing-inner-workings-of-human-and-mouse-genomeshttp://news.mit.edu/2020/bringing-rna-genomics-0729論文連結
  • 登上Nature 封面!「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當地時間 2020 年 3 月 11 日,《自然》雜誌(Nature)發表了一篇名為 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研究論文。3 月 12 日,這篇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雜誌封面。
  • 論文目錄包含哪些內容?
    目錄在畢業論文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目錄的格式還會影響到論文查重檢測的結果,高校都是有規定論文查重率標準的,所以我們在論文中添加目錄的格式一定要正確。目錄一般是添加在論文正文的前面,有導讀論文的作用。
  • 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論文題為「Extra adsorption and adsorbate superlattice formation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此項研究採用小角X射線衍射原位觀察孔材料中的氣體吸附行為,首次揭示了小分子在限域空間中的有序自發聚集行為。而在此前,小分子吸附的過程通常被認為是無序的。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2018 年 3 月 5 日,《Nature》在一天之內連續發表了兩篇石墨烯超導方面的論文,第一作者均為曹原。文章刊登後立即在整個物理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一些報導稱其「一舉解決了困擾世界 107 年的難題」。
  • 聯名抵制Nature機器智能子刊的教授成了首刊文章的一作
    NMI 首刊論文《Learnability can be undecidable》展示頁。籤署抵制請願名單:https://openaccess.engineering.oregonstate.edu/signatures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18-0002-3學術大牛抵制其實在早幾天《Nature》正式上線機器智能子刊後,Yoshua Bengio
  • 霍布斯《貝希摩斯》導讀
    北京大學「秩序與歷史」論壇2019年第3期(總第120期)霍布斯《貝希摩斯》導讀Behemoth or
  • 上海交大電院李秀妍副教授在知名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針對這個關鍵科學問題,該論文實驗驗證了實際調控電晶體的類負電容效應,並建立了不同於最初負電容概念的新型負電容機制。李秀妍副教授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此次發表的論文著眼於與電晶體陡峭亞閾值擺幅直接相關的內部電勢放大效應,搭建了基於超高阻抗內部電壓測試的精確表徵系統,實驗驗證了內部電勢放大效應、即類負電容效應的存在;但發現該效應僅僅發生在鐵電極化反轉的過程中,預示了其與最初提出的穩態負電容效應有所不同。同時實驗驗證了內部電勢放大效應和陡峭亞閾值擺幅的直接相關性,揭示了迄今報導的負電容電晶體的實際工作機制。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Time to remodel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是時候改造論文的影響因子體系了!Nature and the Nature journals are diversifying their presentation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 給無人車加個透視眼 | 斯坦福SCIL實驗室最新Nature文章
    在昨天,3月5號,斯坦福SCIL實驗室(Stanford Computational Imaging Lab)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Confocal Non-line-of-sight Imaging based on the Light-cone Transform。
  • 只要算法夠厲害,白牆能當鏡子用:我初中物理都白學了 | Nature新論文
    一篇新論文登上了Nature,論文中顯示,僅僅用一臺普通的數位相機,僅僅憑藉牆上模糊不清的光影,就能還原最初的畫面。先來考考大家。下面這個漫反射光影,你能看出什麼來?其實這是一個蘑菇。那下面這個是什麼?
  • World's oldest sippy cups(內有驚喜)| Nature Briefing
    從10月15日開始 ,我們將會精選上一周的Nature Briefing的內容進行翻譯,中文版將於每周二與大家見面~如果您希望能繼續看到英文版Nature Briefing,歡迎前往go.nature.com/wechat 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