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孫華,是黔南自治州甕安縣婦聯主席。2017年9月,全縣吹響了脫貧攻堅集結號,號角響起那一刻,我與隊員們收拾行裝,踏上前往「主陣地」甕安縣江界河鎮龍塘村的徵途。那一刻,我知道,我的「戰爭」打響了。
龍塘村共有1015戶,3994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20戶。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落後,成為制約村級發展的桎梏。從民風民俗到基層治理,一系列的問題擺在我的面前。「攻破」一個個堡壘,成為了我工作的挑戰。
組織村民召開院壩會
9月開始,我的走村入戶工作步入正軌。第一站,我便來到了村民李正國的家。走進老李家的房門,還未來得及開口,便見他正躺在床上,發黃的被子將他裹得嚴嚴實實,聽不清楚的詞彙從他嘴中斷斷續續蹦出。他無助的眼神直直望著我們,一瞬間,氤氳霧氣模糊了我的雙眼。 通過了解我知道,原來在2008年,李正國因患腦梗,導致半身不遂,妻子早年離家,只留下4個女兒。由於缺少主要勞動力,現下可謂是家徒四壁。這一刻我深感責任在肩,於是我主動承擔對李正國的幫扶工作,並擬定了具體幫扶措施。 因患腦梗,李正國無法正常說話,於是我教會他使用智慧型手機,用打字的方式簡單表述自己的需求。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常常到他家,幫助打掃環境衛生,以及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用實際行動「捂熱」他的心。同時,我們用好政策槓桿及社會愛心幫扶,不僅解決了李正國家穿衣、吃飯、就學、就醫、就業的問題,更實現了他的2個女兒穩定就業,2個女兒穩定就學。 2019年5月,李正國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了福民社區的單元樓房。三年來,他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臉龐上再次洋溢起了幸福的微笑。 家鄉變化吸引返鄉潮流,長期外出的有志青年,聽說家鄉實現了公路組組通,紛紛萌發了回鄉的念頭。漸漸地,有12人返鄉創業。我和工作隊的同志逐家上門走訪,為他們提供政策、技術和創業貸款信息,鼓勵他們面向市場創業興業。
孫華(右)到群眾家中走訪了解情況
於是,返鄉的大學生陳小進回家創辦了肉羊養殖場,青年彭忠俊回家種起了大棚蔬菜......昔日的「打工仔」變成了「做工不進城,在家當老闆」的新型農民,大夥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 還記得一位70多歲的老人朱木華樂呵呵地對我說:「我們這裡是有名『滿山李,桃子王,龍塘水果擺滿場』。」龍塘村是盛產水果的地方,這裡的櫻桃更是遠近聞名,但由於銷售方式還是傳統老樣式,所以群眾增收的渠道也窄。 為了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我積極聯繫各部門開展一系列的培訓,讓群眾懂技術善經營,培育新型銷售模式,利用好新媒體,培育村級年輕人開展網上銷售農特產品。現在,龍塘村的水果銷售路子越走越寬。 三年裡,我和隊員們一起住在村委會,白天下村組、走農戶了解情況,晚上和村組幹部一起召開工作調度會。同時把單位要召開的例會、要推動的重要工作等都拿到村裡來進行,做到扶貧工作與婦聯常規工作雙促進、兩不誤。為打好這場戰爭,我制定了「四個到位」的工作思路,聚焦脫貧攻堅,始終緊抓脫貧要素,堅決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同步實現脫貧。 在全縣扶貧幹部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9月,甕安縣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正式退出貧困縣行列。 消息傳開,龍塘村的好多群眾都擔心我們工作隊要撤走了。還記得那一天,村裡的一位名叫王復書的大姐眼含熱淚找到我、對我說:「你這一走,我就好像少了個知心姐妹……」面對難捨難分的鄉親們,我也激動的向他們保證:「我們是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請大家放心!」 通過不懈努力,2019年,龍塘村實現全村貧困人口全部清零。隨後,我們制定了村級三年發展規劃,從推動產業振興出發,利用縣婦聯自籌資金12萬元和引進廣州對口幫扶資金20萬元,發展花卉種植產業,創建「好花紅三八婦女·巾幗英雄創業園」,打造村集體經濟和農戶經濟增收的「綠色銀行」,解決留守婦女就業50餘人,呈現了「昔日圍著鍋臺轉,如今圍著產業幹」的新氣象。
悠悠三年過,濃濃扶貧情。古人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儘管道阻且長,我們婦女同胞依舊深感責任於心、使命在肩,以衝鋒在前的勇氣和扛旗在先的擔當,腳踏實地,繼續貢獻巾幗力量。通訊員 孫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 整理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楊儀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