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wen Gleiberman
譯者:Issac
校對:陳思航
來源:《綜藝》
奧斯卡角逐的趣事兒很多,其中之一便是這場競爭會陡然生變——人們的看法一直在變化,而變化會成為現實。這部影片可能成為贏家,突然又變成那部影片的形勢大好,這種期待所產生的力量會(或不會)實現自我應驗。
預測2018的最佳影片可不是我的事兒。但作為影評人,我對奧斯卡實際上是怎麼運作的很有興趣。以往任何一年(或很多年之後)的最佳影片都會釋放出信號,我對此很著迷,我還著迷於最佳影片所體現的美國電影文化的狀態。所以,才過去了一個月,今年的最佳影片突然之間似乎(可能)變得更加開放,我對此充滿興趣。
人們一度認為《一個明星的誕生》是領跑者,甚至很有可能大滿貫。現在可能也還是。
《一個明星的誕生》
但是,後來《羅馬》在年末開始得到越來越多好評(登頂10個最佳影片榜單,拿到影評人協會獎等)。
《羅馬》
除此之外,因為最近幾年的奧斯卡比起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的時候,更習慣於聽從影評口碑的意見(《月光男孩》《拆彈部隊》),所以,說奧斯卡賽場上是《一個明星的誕生》對決《羅馬》的話,也並不過分。
近來,有些人認為《寵兒》會成為一匹黑馬,會嗎?
《寵兒》
還有《綠皮書》,該片因為維果·莫特森的「N-word」事件(譯者註:莫特森公開使用種族歧視詞語nigger),似乎已經無緣奧斯卡,但憑藉其出色的金球獎提名的成績,好像有機會再次重返賽場。
《綠皮書》
因為奧斯卡歷史悠久,行事自有章法,至今依舊有規有矩……直到奧斯卡突然之間並完完全全地大改革之前,我們還是不要對特定的超級英雄模式的電影抱太大希望好了。
有一段時間,很多人相信《黑豹》甚至不會有提名。而現在,既然它已經提名了(多個獎項),似乎更有可能了,誰會說——真的!誰啊?——它不會贏呢?
《黑豹》
但是,我還要再說一次,我不是來預測最終結果的。我只是列出這感覺非常像是一次公開競賽中的六部最有可能的競爭者。我現在所說的只是一份調查,每部最佳影片的種子選手意味著什麼。每一部對當今電影產業的狀況的看法以及它的勝利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感受。
很抱歉,但這部電影不管在哪個宇宙都應該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榮譽。好萊塢花費了所有時間來打造「零卡路裡」的漫改巨製,它所在的這個宇宙終於做出一部文化事件性質的影片,點燃全球觀眾的熱情。要是沒有摘得桂冠的話,那他們究竟為什麼還要崇尚一部這樣的影片?
這一切都是想說,如果《黑豹》贏得最佳影片,那麼這將會是美國電影文化中的奇蹟。當然,之前從未有過漫改電影獲勝,但這將會是《黑豹》的部分榮耀;《黑豹》是最終應該勝出的漫改電影。(實際上,《蝙蝠俠:黑暗騎士》本應該勝出的,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個人而言,我想看到電影產業向爆米花電影低頭,如今後者是前者的麵包和黃油——可能不是每年都如此,但今年就是。就這麼做吧。這樣感覺很好。這會告訴大家,如果好萊塢在奧斯卡之夜願意相信自身,那我們可能也會繼續相信好萊塢。
十年前,藝術電影贏得最佳影片實在是不大可能,這種選擇一直都令人難以想像。但那已經是《月光男孩》革命之前的事兒了。巴裡·詹金斯的電影真正地從《愛樂之城》手上接過小金人的那一刻,有著意料之外的、破天荒的象徵意義。
這次傳奇性的電視節目烏龍,以最奪人眼球的方式,標誌著體制的改變——這是一種對全新鑑賞力的主張,有著新一波更為年輕、多元、積極的奧斯卡投票人。
如果投票集團選擇支持《羅馬》,那麼這將釋放出奧斯卡如今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尊崇單純的創造力的信號——即使是整個電影產業,有頂級的系列大片、翻拍重啟的項目和全球的票房市場,一直以來都沒有輕視過單純的創造力。
像是一個悖論?鑑於好萊塢一年364天都在做生意,你也可以稱之為雙重標準。但是最後,這可能會誘導人們為《羅馬》投票:以表達藝術依舊能夠在好萊塢蓬勃發展,即使好萊塢在表面上對藝術無比地冷漠。
說到奧斯卡的話,千萬不要忽視「名著劇場」這一類型,這一類型在有《名著劇場》之前就能想方設法回歸時代。《湯姆·瓊斯》《日月精忠》《烈火戰車》《走出非洲》《英國病人》《莎翁情史》和《國王的演講》。
重點是,用電影業的行話來說,所有的這些影片都無比精準,有著階級奢華的優雅,充滿誘惑。沒過幾年,當這類電影勝出,就會提醒人們,對於沉浸於幻想中的人來說,演員穿著古裝戲服,並且說著地道的、天鵝絨般優雅的口音的畫面,永遠充滿魅力。
當然,當電影本身就十分精彩的時候,這種類型會有所幫助。《寵兒》是一部巴洛克風格、扣人心弦的時裝大戲,它緊跟潮流,展現了權謀是宮廷女人的主要武器。如果該片勝出,它就非常像在二十一世紀面對經典的奧斯卡傳統給出的回答。
這部種族題材的電影,是一部以1962年完全沒有共同點的一對搭檔為主角的公路片。去年秋天,我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認為它很有可能贏得最佳影片。該片是那種大家都會喜歡的製作精良、充滿智慧與誠意又令人哽咽的電影。
但在某些人看來,片中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奇怪特質,超過了電影的保質期,汙染了電影的政治思想。所以,如果《綠皮書》殺出重圍,最終勝出,意味著什麼呢?這將意味著,不僅僅只有極力搞笑、戲劇化的電影才能出彩,還有好萊塢想讓世界傾聽的傳統的聲音——這是一種至今能與人共鳴的、中庸的人道主義電影。該片將從諸多方面代表著對新一波奧斯卡成員的反抗。
這裡也有一個悖論:《綠皮書》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但喜歡它的人遠遠比《為黛西小姐開車》或《雨人》少(這兩部是該片最容易讓人回想起的最佳影片)。但是,這也會意味著在全新的電影世界裡,即使是大眾之作也可以擁有不錯的市場:市場定位。
這是斯派克·李幾十年裡最接近時代、令人興奮的電影,但是該片一度不在奧斯卡的考慮範圍內。而如今,它似乎不僅跳上了奧斯卡的列車,反而還全速前進。離《為所應為》上映已經三十年了,《黑色黨徒》在戲劇性描寫殘酷的種族仇恨方面更具力度。
這部電影似乎風險很大,但只有你忽視好萊塢傾心於搞社會政治宣言的電影的弱點,以及忘記偉大導演之一的李,已經花了足夠長的時間來利用「時機已至」的影響力的時候,才會覺得該片風險很大。
如果《黑色黨徒》拿下最佳影片,那將是因為今年沒有哪一部電影能夠像這一部一樣,如此直接辛辣地處理並引導川普時代的仇恨。而這將會是其勝利所傳遞的信息:奧斯卡最佳影片依舊能以其與時代的關聯刺痛你的心。
這部電影似乎可以擁有一切。該片講述了一個主流的演藝圈愛情的故事,製作精美到稱得上是一部平民主義的藝術之作。這是對設定在好萊塢伊始的原版故事的第四次翻拍,但與1976年斯特裡桑-克里斯多福森的潰敗不同,該片設定在現代音樂世界,其細節是如此地真實,以至於它是自《幾近成名》之後最出色的演藝圈題材的電影。
因為Lady Gaga,這部電影還包含了某些已經過時的內容:至少單就這一部影片來說,它真的向我們展示了(電影)明星的誕生。(我有說過布萊德利·庫伯是今年表演最佳的男演員嗎?)但是,如果《一個明星的誕生》拿下最佳影片,這也只是它勝利的意義的一半。
另一半與至今能感受到的一些事情相關,就像其本身已經過時了一樣:愛情片。一百年以來,電影不僅僅只是娛樂。電影用投影童話的方式,向無數人展示了如何落入愛河,以及如何愛下去。《一個明星的誕生》贏得最佳影片的話,將宣布電影依舊在活躍地扮演這個角色。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大黃蜂賣萌讓變形金剛起死回生……粉絲開心就好!
去年最爆款的電影手帳,和2019第一部豆瓣9分神片聯手推新
《視與聽》超高評價《大象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