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C 「M+希克藏品」巡展回香港與香港藝術機構的爭議性未來

2021-02-19 藝術新聞中文版


2月22日,「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在太古坊ArtisTree開幕。」結束了此前兩年在瑞典于默奧和英國曼徹斯特的旅程,M+視覺文化博物館令人矚目的希克藏品展終於返回香港本地。展覽以史論結合的策展視角,呈現了自2012年M+接受希克藏品以來,以其機構化的視角所做的增補和研究工作。作為機構自身,過去的4年間M+在展館建設與人事上均面對諸多挑戰,在香港缺乏發達美術館文化的歷史背景與矛盾現狀之下,M+能夠成為未來亞洲最重要的博物館嗎?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現場圖

香港。結束了此前兩年在瑞典于默奧和英國曼徹斯特的旅程,M+視覺文化博物館令人矚目的希克藏品展返回香港,並於2月22日在太古坊ArtisTree開幕。作為希克藏品展亞洲巡迴的第一站,策展團隊在保留國外巡展全部展品的基礎上,也順應本地觀眾的知識背景增添了新的展品與多項公共教育活動。

這次展覽是希克的藏品首次在香港亮相。M+高級策展人(視覺藝術)皮力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稱,該展覽已經在歐洲巡展過了,但是博物館委員會成員們就此前的展覽名稱「正確就是錯誤」這個名字提出了異議,稱該名稱不適合香港觀眾,因此最終的展覽名字被改為「M+希克展:中國當代藝術40年」。

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並不長,但是它卻是中國社會裡,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M+希克藏品希望提供針對這段歷史明確清晰的見解,同時也對這個歷史的仍批判性反思秉持開放的態度。

——烏裡·希克《寫在M+希克藏品目錄前面的話:我為什麼收藏了這些作品》

希克藏品中的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 ▬ -


此展以「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為題,展覽圖錄封面則選取了石心寧作於2000-2001年的《杜尚回顧展在中國》。在這幅灰色調子的作品中,藝術家以毛澤東參觀工業展的照片為藍本,虛擬了毛澤東觀看馬塞爾·杜尚著名作品《噴泉》的場景。策展人在圖錄封底進一步闡釋了這個頗具意味的編纂決策:「通過這兩位歷史人物的象徵性意義,該作品凝固了現代主義與社會主義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萌芽發展中相遇的瞬間,而這正是二十世紀末及二十一世紀初的藝術史中最為精彩的時刻。」

石心寧《杜尚回顧展在中國》,布面油畫,2000-2001

這一闡釋提綱挈領地概括了此次展覽的主題、策劃理念及敘述框架。如果將「無名畫會」、「星星畫會」為代表的中國藝術家頂著政治壓力所自行組織的、與主流美學觀念背道而馳的藝術實踐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萌芽,那麼40年後的今天,無論從歷史距離還是心理距離上,我們都迎來了一個合理的契機,來回顧當代藝術在中國的歷程,並梳理其與外部與內部社會現實之間幾次複雜的交鋒。

正如本雅明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當中的洞見——「每個時代不僅夢想著下一個時代,而且還在夢想時推動了它的覺醒。它在自身內孕育了它的結果,並且以理性的狡黠揭示了它」——中國當代藝術在這40年的快速發展中所面對和顯露的,正是這樣一個隨著時代遞進而環環相扣的問題鏈條。

方力鈞《無題》,布面油畫,250 x 180 cm,1995,香港M+ 希克藏品(捐贈)

張洹《為無名山增高一米》,彩色照片,69 x 103.5 cm,1995,香港M+ 希克藏品(捐贈)

張培力《X?第四號》,布面油畫,180 × 198 cm,1987,香港M+ 希克藏品

雖為收藏展,「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的核心卻並不在於強調希克的個人美學趣味,而更著意於展示其系統性、機構化的收藏理念,以及自2012年M+接受希克藏品以來所做的增補和研究工作。「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分為3個部分:上世紀70年代後期至1989年、1990至1999年、2000年以後「後奧運時代」的當代中國藝術。在史論結合的策展視角下,呈現了從政治高壓時期對主流文化和政治觀念的挑戰,到後冷戰時期更加複雜的國內與國際情境所促生的城市化與市場化潮流,再到2000年以來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興起,當代藝術積極介入並幹預社會事件的完整脈絡。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現場圖

對於M+高級策展人皮力而言,這條問題鏈成為他以編年史形式呈現展覽的重要索引,也是他以藏品學術研究為出發點構建展覽框架的依據:「此前希克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比如『麻將』、『山水:寂靜之詩』、『神秘字符: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書法』等等,都是主題性的,將來M+開館以後,我們也會用主題性的方式來展示希克藏品。所以這一次我希望以編年史的方式來做這個展覽。而希克收藏的完整性也使得它有條件以時間性敘事的形態呈現。」

在史論結合的策展視角下,八十餘件展品在內部展開微妙的、互文性的彼此勾聯,比如「無名畫會」那些小尺寸的風景畫、劉香成的攝影與王興偉作於2000年的《新北京》、又或是楊福東與陽江組在當代語境中虛構的傳統文人遁世歸隱場景(《竹林七賢》與《書法花園》)。

▲ 張偉《福綏境公寓》,紙本油彩,26 x 19 cm,1975,香港M+ 希克藏品

▲ 張曉剛《血緣—大家庭17號》,布面油畫,149 x 180.5 cm,1998,香港M+ 希克藏品

不斷試錯下的未來機構想像

- ▬ -

2012年,希克經過與全球多家藝術機構的接觸後,決定將自己龐大收藏中的1463件捐贈給正在建設中的M+,同時M+亦以2200萬瑞士法郎(時年約折合港幣1.77億元)收購了另外47件作品。該消息在當時引起多方面的討論,但一個更令人好奇的問題是,為什麼是M+?為什麼是香港?香港在中國內地與西方之間所起到的「飛地」作用是什麼?

對於M+來說,這番討論正說明了它在香港文化地景中所擔負的責任。在M+之前,香港政府轄下的視覺藝術博物館只有香港藝術館一所,因此,在這裡建設一所全新的、具備國際化視野的視覺文化博物館,意味著許多工作需要從零開始,此過程猶如一種試錯行為,其間註定會伴隨著斡旋與爭論。

▲ M+視覺文化博物館預告片


香港西九龍文化區網站上公布的M+希克藏品清單,分為「捐贈藏品清單」和「收購作品清單」兩部分

在希克捐獻藏品後的三年裡,M+在建設過程中遭遇了各種問題:2015年5月,M+視覺博物館再次面臨施工延期,開館時間一再延後至2019年底左右,晚於原定開館日期整整2年。博物館方案背後的責任方西九龍文化區管理局執行總監連納智(Michael Lynch)在2015年2月辭去職務,並於8月正式離任。緊隨其後,該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託比亞斯·伯格(Tobias Berger)由於調任香港中區警署負責藝術改造項目,離開了M+博物館。作為推動這個項目5年之久的執行館長李立偉(Lars Nittve)也在2016年1月宣布不再續約,轉任專家顧問。他不久前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所提到的:香港缺乏發達美術館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可能會招致許多不必要的爭執,側面印證了一座新博物館的舉步維艱。

▲ M+展亭(M+ Pavilion)效果圖

▲ M+展亭目前仍在施工中,預計在2016年內落成,圖為2015年6月施工進度的鳥瞰圖,建築已於2015年11月10日正式封頂

在此種情況下,能夠堅持留下來完成已經開頭的事情,恰恰需要更大的勇氣。通過「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以及之前的「流動的影像」、「構。建M+:博物館設計方案及建築藏品」等一系列收藏展,M+的策展團隊正在以更具操作性的方法令公眾對M+未來的想像落到實處,「我們會在2018年出版一套《希克藏品全集》,將包括藏品中所有的藝術家及相關文字」,皮力在對《藝術新聞/中文版》談到接下來的研究與展覽計劃時表示,「與此同時我們還在籌備一個與M+希克藏品相關的網上中國當代藝術展覽,這個項目初步定在今年9月上線,並將逐步完善。M+展亭(M+ Pavilion)在今年7月開幕以後,我們還會在未來的展覽中展出希克藏品中的多項作品。」

李立偉曾形容展亭是小型M+博物館,將帶領M+進入新階段,擺脫「無館」博物館的日子:「日、韓也有很好的博物館,即使日韓藝術家有很多交流,但你去韓國博物館,你不會看到日本藝術家,他們的博物館都是國家為本。」李立偉堅信,M+將走出一條新路,可看見日、韓、中國和其他亞洲地區的藝術,未來將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M+ Sigg Collection: Four Decade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香港 | 太古坊ArtisTree

展至4月5日

特別策劃項目:「M+放映:四十年」

- ▬ -


作為「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的特別策劃項目,也是「M+放映」系列的第二個項目,「M+放映:四十年」挑選了8件藝術家的影像作品、紀錄片及劇情片,從影片的角度展現中國當代藝術史的一些重要的轉折點,探索其過去數十年間的發展軌跡。

《中國》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展播日期:3月11日晚上7:40

展播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中國》影片截屏

1972年,義大利電影大師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懷著對中國的好感,幾經周折,通過外交途徑來到中國,並在北京、河南、江蘇和上海拍攝了這部3個半小時的紀錄片。由於正值動蕩時期,該片在中國引發了長達一年的大規模批判運動。

七宗罪—89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七個行為》

導演:溫普林

展播日期:3月12日下午3:00

展播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七宗罪—89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七個行為》影片截屏

溫普林執導的作品《七宗罪—89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七個行為》。1989年,一群在私下活動交流多年的前衛藝術家終於獲準在國家美術館自組一次現代藝術展。展覽的組織者同時也承諾不邀請行為藝術家參展。被拒之門外的七位藝術家卻按耐不住,決定自行前往。開幕式上,一聲槍響,7位藝術家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極度寒冷》

導演:王小帥

展播日期:3月12日下午4:05

展播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極度寒冷》影片截屏

王小帥執導的作品《極度寒冷》。1990年代初,行為藝術家齊雷計劃以立秋、冬至、立春和夏至4個節氣為題,進行4個關於「死亡與埋葬」的行為表演。當前3個表演成功引起媒體及同行的關注後,齊雷決定在夏至時分,用身體來融化巨冰。

陌生天堂

導演:楊福東

展播日期:3月13日下午3:00

展播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陌生天堂》影片截屏

《陌生天堂》是藝術家楊福東長達76分鐘的影像作品。1997年, 年輕的藝術家柱子和未婚妻生活在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梅雨初降,婚期將近,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在不斷求醫問診的期間,他分別與3個的女人相遇、邂逅又重逢。

圓明園的藝術家、後感性:異形與妄想、超市藝術展及德黑蘭的黃昏

導演:胡杰、闞萱、陶輝

展播日期:3月13日下午5:10

展播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圓明園的藝術家》影片截屏

本次展映將放映3部影像作品,分別是胡杰執導的《圓明園的藝術家》,講述90年代初聚集在圓明園的藝術家被迫搬離家園的故事;闞萱的《後感性:異形與妄想、超市藝術展》,紀錄了21世紀初年輕藝術家以遊擊的方式舉辦各種展覽的故事;《德黑蘭的黃昏》,藝術家陶輝在作品中邀請了一個伊朗女人演繹了一段梅豔芳的情感告白。



撰文 | 武漠、Phenix Luk

攝影、採訪 | 武漠

編輯 | 徐丹羽

Copyright © 2016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藝術新聞/中文版》為The Art Newspaper獨家授權現代傳播集團的出版物,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允許,不得擅自轉載和翻譯,否則權利人將根據智慧財產權法追究法律責任。



《藝術新聞/中文版》

主編:葉瀅

編輯部主任:陸曉凡

   編輯:黃婷怡、徐丹羽、

          蔣立言、欒詩璇

編輯助理:劉晨琛

執行出版人:曹丹

助理執行出版人:安娜

聯繫相關編輯,可以電郵至:

編輯名字拼音@modernmedia.com.cn

theartnewspaper@modernmedia.com.cn

www.tanchinese.com


相關焦點

  • M+宣布「希克獎2019」得主及「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2020」研究學人
    楊嘉輝5月13日,M+宣布「希克獎2019」得主及「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2020」的研究學人。
  • 「希克獎2019」得主及「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2020」的研究學人公布
    評委:「楊紫提出的研究著眼於美學、傳統和信仰體系,凸顯那些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容易被忽視的部分。我們相信他的研究將為整個M+希克藏品及M+藏品系列開闢嶄新的研究領域,而從更廣泛的層面說,可以提供理解和審視中國當代藝術的新角度。」前身為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由烏利·希克於2007年成立。
  • 開啟巴塞爾藝術展之旅前,請備好3月香港藝術地圖
    同時舉辦多場圓桌論壇,邀請本地及國際的藝術家、策展人、教育工作者及藝術界專業人士就藝術創業、YouTube世代的藝術世界及策展的未來等不同議題參與討論。Lee都爹利會館 | 3月21日至6月21日都爹利街1號Dan Colen:When I'm Gone高古軒畫廊 | 3月21日至5月13日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7層高古軒畫廊在3月21日帶來藝術家丹·科倫的個展:「When I'm Gone」。
  • 空藝術 香港巴塞爾藝術周攻略
    三月藝術饕餮,盡在香港!為了避免眾位看官眼花繚亂,小編這就為您導覽一番,以便諸位節約更多時間,有更充分的精力看夠好展覽!香港交通便利,重要畫廊之間都是步行可達,給多一個你去香港的理由。三月的最後一個周末,何不香港見?
  • 香港巴塞爾藝術周攻略
    三月藝術饕餮,盡在香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16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搜羅亞洲以至西方年輕藝壇新秀及當代大師之作,囊括20及21世紀最優秀的藝術作品。亞洲當代藝術展總監Mark Saunderson指出,屆時適逢香港全年最備受曯目的藝術周,而巴塞爾藝術展亦會同期舉行。「來自中國、亞洲、以至世界各地的藝術收藏家將會聚首香港,現身不同的藝術展覽及活動。我們很高興可以在酒店房間內營造『藝術空間』,展出一系列優秀的作品,更能真實地向觀眾呈現藝術品擺放在家中或辦公室的形態,實在有別於一般畫廊及展覽參觀的體驗。」
  • 香港西九文化區舉行2019新聞發布會 透露重要進展
    目前,文化區內有五個場地正在興建,並計劃於未來五年內逐步完成。下一個開放的場地為自由空間,將於2019年6月啟用。過去12個月,西九文化區首個主要表演場地──戲曲中心──開幕以來的表演備受觀眾歡迎。視覺藝術方面,M+成立希克獎,同時在去年納入多項主要藏品,例如Archigram檔案等。
  •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藝術撰就香港故事 傳承中華文化
    「這個由藝術寫就的香港故事,勾勒出香港藝術發展圖騰,傳承著五千年來的中華文化系譜。」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介紹道。位於香港尖沙咀的香港藝術館。人民網 沈婧婕 攝回望來路 勾勒香港藝術圖騰藏品是藝術館的靈魂,一個特有的收藏體系成就一個藝術館的獨特魅力。
  • 來香港不要只看巴塞爾,精品外圍展必備手冊
    張偉福綏境公寓1975油彩紙本26 × 19釐米香港M+希克藏品方力鈞無題1995油彩布本250 x 180釐米香港M+希克藏品(捐贈):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參展藝術家:來自50位藝術家的超過80件展品,包括艾未未、方力鈞、耿建翌、黃永砯、張培力及張曉剛等展覽日期: 2.23-4.5開放時間:每天9:00-17:00地址:香港鰂魚湧太古坊英皇道979 號康和大廈1 樓ArtisTree《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是由M+策劃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展覽
  • 連線 * 2016香港藝術月* Milkxhake工作室
    >           康和大廈 1 樓 ArtisTree另一邊廂,由M+ 視覺文化博物館企劃獨有深厚學術價值的展覽——「M+ 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則於香港太古坊ArtisTree舉行。*註:關於M+ 視覺文化博物館M+ 是香港嶄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同時是西九文化區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項目中一塊重要的基石,囊括20及21世紀來自本港、中國內地、亞洲以至全世界的視覺藝術、設計與建築及流動影像M+ 處於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旨在於愈加交互連繫的全球狀態中,為視覺文化記錄過去、透視現狀、貢獻未來。
  • 中國當代藝術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烏裡·希克的藝術城堡
    他是目前為止中國當代藝術最大也是最具權威的收藏家。20年來他深入發掘藝術現場、工作室,拜訪過逾千位藝術家,並以覆蓋式的探訪,系統收集了中國當代藝術早期和進行時態的200多位藝術家的2000多件代表作品。2012年,他決定從自己擁有的2100件藏品中挑選出1463件,捐贈給預計於2017年開放的香港博物館M+。
  • 2016全球建築、雕塑及設計藝術展覽推薦 Antao 看展
    February﹤﹤﹤M+希克藏品香港 | 太古坊ArtisTree2月22日-4月5日 2月22日,「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在太古坊ArtisTree開幕。結束了此前兩年在瑞典于默奧和英國曼徹斯特的旅程,M+視覺文化博物館令人矚目的希克藏品展終於返回香港本地。展覽以史論結合的策展視角,呈現了自2012年M+接受希克藏品以來,以其機構化的視角所做的增補和研究工作。
  • 【關注】3D維港、光影拼圖、驚喜彩蛋……最酷炫香港巡展空降魔都!
    此次 2016 香港巡展擁有超精彩的展示內容,絕對讓你不虛此行。在現場,你將了解到香港在金融、經貿、專業服務、文化、藝術、體育、會議展覽、旅遊、創科和教育等方面的最新發展,漲知識!作為本次 2016 香港巡展的主題,「同根同心 ‧ 共創雙贏」生動詮釋了香港與內地緊密相連、攜手並進的良好狀態。要知道,香港可不只是讓人嚮往的買買買、吃吃吃的旅行目的地,更是與內地關係密切、共同發展的好夥伴。
  • 3D維港、光影拼圖、驚喜彩蛋……最酷炫香港巡展空降魔都!
    此次 2016 香港巡展擁有超精彩的展示內容,絕對讓你不虛此行。在現場,你將了解到香港在金融、經貿、專業服務、文化、藝術、體育、會議展覽、旅遊、創科和教育等方面的最新發展,漲知識!作為本次 2016 香港巡展的主題,「同根同心 ‧ 共創雙贏」生動詮釋了香港與內地緊密相連、攜手並進的良好狀態。要知道,香港可不只是讓人嚮往的買買買、吃吃吃的旅行目的地,更是與內地關係密切、共同發展的好夥伴。
  • 艾未未的海外資本運作路徑圖,幕後隱現希克的神秘基金
    希克幕後有神秘基金支持,在艾未未淪陷後,希克被逼逃離大陸到香港孤注一擲,成功忽悠香港M+,負偶頑抗。)(「藝術戰爭」文章和作品推送合作,長期合作5折優惠,年度合作3折優惠。合作聯繫(微信號:330300000)。)
  • 他們把香港搬來金華了!3D維港、光影拼圖、驚喜彩蛋…超酷炫香港巡展空降金華萬達廣場!(內附中獎名單)
    作為 2016 香港巡展的第三站,金華站巡展已從11 月 23 日 在金華萬達廣場開始展出,並將一直等你到 11 月 27 日(星期日)。金華的盆友們,這個周末趕快約起來!本次 2016 香港巡展的展示內容超豐富!現場圖文並茂的展板將讓你了解到香港在金融、經貿、專業服務、文化、藝術、體育、會議展覽、旅遊、創科和教育等方面的最新發展,實時跟進東方之珠的最新動態!
  • 香港藝術館:願榮光歸藝術(上)
    2015年8月3日到2019年11月29日,香港藝術館裡面在翻新、重整、擴建,外面則發生了政改否決、旺角暴亂、沙中線醜聞、反一地兩檢爭、反逃犯條例及隨之而來一波又一波的暴力對抗……藝術館選擇重開的時間似乎不壞,那時理大的對峙剛剛結束,之後香港再無大規模暴力衝突。否則,市民或遊客,大概都無心專門跑來欣賞藝術吧。
  • TANC |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藝術創變者」大獎揭曉,同期展覽「愛話」開幕
    ▲ 左起: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行政總監孟淑娟;亞洲協會全球藝術與文化項目副會長兼亞洲協會藝術博物館館長陳文輝;2018 年亞洲藝術創變者大獎四位得主-施拉澤·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香港是一座全球性的城市,擁有種族多樣性的社區以及殖民地根源,我相信四位獲獎藝術家在香港都擁有自己的藏家與受眾群」,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行政總監孟淑娟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專訪時表示。
  • 香港藝術館以新面貌演繹多元的藝術世界
    我們守護超過17000項藝術珍品,四大館藏核心包括中國書畫、中國文物、外銷藝術、現代及香港藝術。在策展上,我們比照古今與中西,演繹多元萬象的藝術世界,期望以香港視點提供新的角度來欣賞傳統,開拓新的體驗和文化涵養,讓藝術聯結生活。藝術館將繼續強化四大館藏的研究及推廣,同時,以逾半個世紀不斷積累的館藏,追溯香港藝術家不同時代的創作故事,以尋找香港藝術的歷史脈絡。
  • 香港01專訪梁海明院長:內地機構在香港辦校 彰顯香港多元化
    梁海明和團隊認識到,港漂作為香港市民中的一個群體,工作、生活在香港,子女更絕大多數是本地出世,這樣的訴求需要被正視。於是,相關調查工作便應運而生。《香港01》圍繞這份報告,連續多日刊登系列報導,收穫讀者不同意見。一些反對此報告觀點的讀者留言質疑,若「港漂」不滿本地教育,為何不將孩子送回內地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