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在太古坊ArtisTree開幕。」結束了此前兩年在瑞典于默奧和英國曼徹斯特的旅程,M+視覺文化博物館令人矚目的希克藏品展終於返回香港本地。展覽以史論結合的策展視角,呈現了自2012年M+接受希克藏品以來,以其機構化的視角所做的增補和研究工作。作為機構自身,過去的4年間M+在展館建設與人事上均面對諸多挑戰,在香港缺乏發達美術館文化的歷史背景與矛盾現狀之下,M+能夠成為未來亞洲最重要的博物館嗎?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現場圖
香港。結束了此前兩年在瑞典于默奧和英國曼徹斯特的旅程,M+視覺文化博物館令人矚目的希克藏品展返回香港,並於2月22日在太古坊ArtisTree開幕。作為希克藏品展亞洲巡迴的第一站,策展團隊在保留國外巡展全部展品的基礎上,也順應本地觀眾的知識背景增添了新的展品與多項公共教育活動。
這次展覽是希克的藏品首次在香港亮相。M+高級策展人(視覺藝術)皮力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稱,該展覽已經在歐洲巡展過了,但是博物館委員會成員們就此前的展覽名稱「正確就是錯誤」這個名字提出了異議,稱該名稱不適合香港觀眾,因此最終的展覽名字被改為「M+希克展:中國當代藝術40年」。
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並不長,但是它卻是中國社會裡,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M+希克藏品希望提供針對這段歷史明確清晰的見解,同時也對這個歷史的仍批判性反思秉持開放的態度。
——烏裡·希克《寫在M+希克藏品目錄前面的話:我為什麼收藏了這些作品》
希克藏品中的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 ▬ -
此展以「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為題,展覽圖錄封面則選取了石心寧作於2000-2001年的《杜尚回顧展在中國》。在這幅灰色調子的作品中,藝術家以毛澤東參觀工業展的照片為藍本,虛擬了毛澤東觀看馬塞爾·杜尚著名作品《噴泉》的場景。策展人在圖錄封底進一步闡釋了這個頗具意味的編纂決策:「通過這兩位歷史人物的象徵性意義,該作品凝固了現代主義與社會主義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萌芽發展中相遇的瞬間,而這正是二十世紀末及二十一世紀初的藝術史中最為精彩的時刻。」
▲石心寧《杜尚回顧展在中國》,布面油畫,2000-2001
這一闡釋提綱挈領地概括了此次展覽的主題、策劃理念及敘述框架。如果將「無名畫會」、「星星畫會」為代表的中國藝術家頂著政治壓力所自行組織的、與主流美學觀念背道而馳的藝術實踐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萌芽,那麼40年後的今天,無論從歷史距離還是心理距離上,我們都迎來了一個合理的契機,來回顧當代藝術在中國的歷程,並梳理其與外部與內部社會現實之間幾次複雜的交鋒。
正如本雅明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當中的洞見——「每個時代不僅夢想著下一個時代,而且還在夢想時推動了它的覺醒。它在自身內孕育了它的結果,並且以理性的狡黠揭示了它」——中國當代藝術在這40年的快速發展中所面對和顯露的,正是這樣一個隨著時代遞進而環環相扣的問題鏈條。
▲方力鈞《無題》,布面油畫,250 x 180 cm,1995,香港M+ 希克藏品(捐贈)
▲張洹《為無名山增高一米》,彩色照片,69 x 103.5 cm,1995,香港M+ 希克藏品(捐贈)
▲張培力《X?第四號》,布面油畫,180 × 198 cm,1987,香港M+ 希克藏品
雖為收藏展,「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的核心卻並不在於強調希克的個人美學趣味,而更著意於展示其系統性、機構化的收藏理念,以及自2012年M+接受希克藏品以來所做的增補和研究工作。「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分為3個部分:上世紀70年代後期至1989年、1990至1999年、2000年以後「後奧運時代」的當代中國藝術。在史論結合的策展視角下,呈現了從政治高壓時期對主流文化和政治觀念的挑戰,到後冷戰時期更加複雜的國內與國際情境所促生的城市化與市場化潮流,再到2000年以來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興起,當代藝術積極介入並幹預社會事件的完整脈絡。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現場圖
對於M+高級策展人皮力而言,這條問題鏈成為他以編年史形式呈現展覽的重要索引,也是他以藏品學術研究為出發點構建展覽框架的依據:「此前希克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比如『麻將』、『山水:寂靜之詩』、『神秘字符: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書法』等等,都是主題性的,將來M+開館以後,我們也會用主題性的方式來展示希克藏品。所以這一次我希望以編年史的方式來做這個展覽。而希克收藏的完整性也使得它有條件以時間性敘事的形態呈現。」
在史論結合的策展視角下,八十餘件展品在內部展開微妙的、互文性的彼此勾聯,比如「無名畫會」那些小尺寸的風景畫、劉香成的攝影與王興偉作於2000年的《新北京》、又或是楊福東與陽江組在當代語境中虛構的傳統文人遁世歸隱場景(《竹林七賢》與《書法花園》)。
▲ 張偉《福綏境公寓》,紙本油彩,26 x 19 cm,1975,香港M+ 希克藏品
▲ 張曉剛《血緣—大家庭17號》,布面油畫,149 x 180.5 cm,1998,香港M+ 希克藏品
不斷試錯下的未來機構想像
- ▬ -
2012年,希克經過與全球多家藝術機構的接觸後,決定將自己龐大收藏中的1463件捐贈給正在建設中的M+,同時M+亦以2200萬瑞士法郎(時年約折合港幣1.77億元)收購了另外47件作品。該消息在當時引起多方面的討論,但一個更令人好奇的問題是,為什麼是M+?為什麼是香港?香港在中國內地與西方之間所起到的「飛地」作用是什麼?
對於M+來說,這番討論正說明了它在香港文化地景中所擔負的責任。在M+之前,香港政府轄下的視覺藝術博物館只有香港藝術館一所,因此,在這裡建設一所全新的、具備國際化視野的視覺文化博物館,意味著許多工作需要從零開始,此過程猶如一種試錯行為,其間註定會伴隨著斡旋與爭論。
▲ M+視覺文化博物館預告片
▲香港西九龍文化區網站上公布的M+希克藏品清單,分為「捐贈藏品清單」和「收購作品清單」兩部分
在希克捐獻藏品後的三年裡,M+在建設過程中遭遇了各種問題:2015年5月,M+視覺博物館再次面臨施工延期,開館時間一再延後至2019年底左右,晚於原定開館日期整整2年。博物館方案背後的責任方西九龍文化區管理局執行總監連納智(Michael Lynch)在2015年2月辭去職務,並於8月正式離任。緊隨其後,該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託比亞斯·伯格(Tobias Berger)由於調任香港中區警署負責藝術改造項目,離開了M+博物館。作為推動這個項目5年之久的執行館長李立偉(Lars Nittve)也在2016年1月宣布不再續約,轉任專家顧問。他不久前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所提到的:香港缺乏發達美術館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可能會招致許多不必要的爭執,側面印證了一座新博物館的舉步維艱。
▲ M+展亭(M+ Pavilion)效果圖
▲ M+展亭目前仍在施工中,預計在2016年內落成,圖為2015年6月施工進度的鳥瞰圖,建築已於2015年11月10日正式封頂
在此種情況下,能夠堅持留下來完成已經開頭的事情,恰恰需要更大的勇氣。通過「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以及之前的「流動的影像」、「構。建M+:博物館設計方案及建築藏品」等一系列收藏展,M+的策展團隊正在以更具操作性的方法令公眾對M+未來的想像落到實處,「我們會在2018年出版一套《希克藏品全集》,將包括藏品中所有的藝術家及相關文字」,皮力在對《藝術新聞/中文版》談到接下來的研究與展覽計劃時表示,「與此同時我們還在籌備一個與M+希克藏品相關的網上中國當代藝術展覽,這個項目初步定在今年9月上線,並將逐步完善。M+展亭(M+ Pavilion)在今年7月開幕以後,我們還會在未來的展覽中展出希克藏品中的多項作品。」
李立偉曾形容展亭是小型M+博物館,將帶領M+進入新階段,擺脫「無館」博物館的日子:「日、韓也有很好的博物館,即使日韓藝術家有很多交流,但你去韓國博物館,你不會看到日本藝術家,他們的博物館都是國家為本。」李立偉堅信,M+將走出一條新路,可看見日、韓、中國和其他亞洲地區的藝術,未來將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M+ Sigg Collection: Four Decade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香港 | 太古坊ArtisTree展至4月5日
特別策劃項目:「M+放映:四十年」- ▬ -
作為「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的特別策劃項目,也是「M+放映」系列的第二個項目,「M+放映:四十年」挑選了8件藝術家的影像作品、紀錄片及劇情片,從影片的角度展現中國當代藝術史的一些重要的轉折點,探索其過去數十年間的發展軌跡。
《中國》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展播日期:3月11日晚上7:40
展播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 《中國》影片截屏
1972年,義大利電影大師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懷著對中國的好感,幾經周折,通過外交途徑來到中國,並在北京、河南、江蘇和上海拍攝了這部3個半小時的紀錄片。由於正值動蕩時期,該片在中國引發了長達一年的大規模批判運動。
《七宗罪—89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七個行為》
導演:溫普林
展播日期:3月12日下午3:00
展播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七宗罪—89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七個行為》影片截屏
溫普林執導的作品《七宗罪—89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七個行為》。1989年,一群在私下活動交流多年的前衛藝術家終於獲準在國家美術館自組一次現代藝術展。展覽的組織者同時也承諾不邀請行為藝術家參展。被拒之門外的七位藝術家卻按耐不住,決定自行前往。開幕式上,一聲槍響,7位藝術家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極度寒冷》
導演:王小帥
展播日期:3月12日下午4:05
展播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 《極度寒冷》影片截屏
王小帥執導的作品《極度寒冷》。1990年代初,行為藝術家齊雷計劃以立秋、冬至、立春和夏至4個節氣為題,進行4個關於「死亡與埋葬」的行為表演。當前3個表演成功引起媒體及同行的關注後,齊雷決定在夏至時分,用身體來融化巨冰。
《陌生天堂》
導演:楊福東
展播日期:3月13日下午3:00
展播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 《陌生天堂》影片截屏
《陌生天堂》是藝術家楊福東長達76分鐘的影像作品。1997年, 年輕的藝術家柱子和未婚妻生活在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梅雨初降,婚期將近,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在不斷求醫問診的期間,他分別與3個的女人相遇、邂逅又重逢。
圓明園的藝術家、後感性:異形與妄想、超市藝術展及德黑蘭的黃昏
導演:胡杰、闞萱、陶輝
展播日期:3月13日下午5:10
展播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 《圓明園的藝術家》影片截屏
本次展映將放映3部影像作品,分別是胡杰執導的《圓明園的藝術家》,講述90年代初聚集在圓明園的藝術家被迫搬離家園的故事;闞萱的《後感性:異形與妄想、超市藝術展》,紀錄了21世紀初年輕藝術家以遊擊的方式舉辦各種展覽的故事;《德黑蘭的黃昏》,藝術家陶輝在作品中邀請了一個伊朗女人演繹了一段梅豔芳的情感告白。
撰文 | 武漠、Phenix Luk
攝影、採訪 | 武漠
編輯 | 徐丹羽
Copyright © 2016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藝術新聞/中文版》為The Art Newspaper獨家授權現代傳播集團的出版物,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允許,不得擅自轉載和翻譯,否則權利人將根據智慧財產權法追究法律責任。
《藝術新聞/中文版》
主編:葉瀅
編輯部主任:陸曉凡
編輯:黃婷怡、徐丹羽、
蔣立言、欒詩璇
編輯助理:劉晨琛
-
執行出版人:曹丹
助理執行出版人:安娜
-
聯繫相關編輯,可以電郵至:
編輯名字拼音@modernmedia.com.cn
-
theartnewspaper@modernmedia.com.cn
www.tan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