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麻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參加了《南海十三郎》的發布會,趕在發布會之前,補課看了1997年的電影版,所以整理了手頭的資料,分享給大家。
粵劇編曲名家南海十三郎本名江譽鏐(讀音: [liú]),別名江楓,又名江譽球。因在家中排行十三,他的劇本出名後,被人們稱為南海十三郎。
作品有《寒江釣雪》、《心聲淚影》、《梨香院》、《七十二銅城》、《女兒香》、《梁紅玉》、《燕歸人未歸》、《李香君》等。
「南海」的出現要比「廣東」早一千多年。最早上溯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因南徵百越之君」,把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隋朝時將原治所在地番禺縣改置南海縣。
所以「南海」指南海縣,南海十三郎是廣東南海縣張槎塱邊村人(今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
舞臺劇《南海十三郎》指南海十三郎乃唐滌生之啟蒙老師,但未有史料證實。
舞臺劇《南海十三郎》中十三郎最後在香港街頭鬱鬱而終。真實狀況是十三郎晉身梨園,效力於覺先聲劇團。他恃才傲物,創作事業如日方中時,卻遭逢愛情和事業的打擊,生活潦倒,更因神智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晚年四處流浪,最後在青山醫院病逝。
十三郎的父親江孔殷少年入萬木草堂,師從康有為,1895年參與公車上書。1904年赴京會試,中恩科(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二甲第27名進士,入翰林院,授職庶吉士。廣東人習慣把點翰林者稱為「太史」,這就是「太史公」的來歷。
舞臺劇或者電影中,南海十三郎出生在富豪之家,從小不愁吃穿,獲得良好教育,這也使其有了投身藝術的基礎。那麼江家為什麼這麼有錢呢?這得從他父親江孔殷說起。
江孔殷祖上是號稱「江百萬」的巨富茶商。江孔殷參加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中了進士。曾奉旨出使日、朝及臺灣,後來回廣東剿匪,聲譽日隆,任廣東候補水師提督。
所以,他並不像電影中是個文弱的老好人形象,反倒是黑白兩道通吃的實力派人物。不過電影中他喜好結交名人雅士倒是符合歷史真實。江孔殷平日喜歡與三山五嶽草莽英雄結交,在「太史第」中一同吃喝玩樂。他同情革命黨人,曾經協助潘達微把七十二烈士葬在黃花崗,成為一大義舉,後孫中山、宋慶齡曾專門登門拜謝。蔣介石未發跡前,也拜訪過「太史第」,對江孔殷執弟子之禮。由於江家喜愛粵劇,梅蘭芳也曾在「太史第」做客、演出。
辛亥革命後淡出廣東政壇,一度避居香港。1915年,受聘出任英美菸草公司南中國總代理,賺了大錢。三十年代返居廣州,於郊區籮崗洞租得官荒地1000餘畝創辦江蘭齋農場和蜂場,算是中國早期的民營企業家。
影片中對江孔殷的死只是一筆帶過,說是在土改中被批鬥,絕食而死。江孔殷在廣州六榕寺門口跌斷了腿之後,入荔灣區黎鐸醫院。那年廣東土改,因他是地主老財兼洋買辦,必須遭到清算。南海農民追索「逃亡地主」,家鄉農會派人把正在黎鐸醫院就醫的半身不遂的江孔殷,被強行「裝」在竹籮內抬至佛山鄉政府準備批鬥,農會叫江孔殷寫檢討,被他拒絕,江孔殷瞑目不語,後來農會被告知,江孔殷這一級人物,未得省委批准,不能鬥爭,所以江孔殷並未挨鬥。到鄉下第41天,88歲年老體衰的江孔殷黯然長逝。在辭世的前一天,88歲的江孔殷留下了四句話:「今日你是我非,明日你非我是;是是非非,他日方知。」
江孔殷對後代的教育還是比較成功的,其後代中,沒有一個當漢奸的。
電影中提到太史公是個美食家,有「百粵美食第一人」之美譽。江家僱有四名廚子:一位中菜大廚,一位點心師,一位齋廚,還有一位西廚。太史菜是在江太史的百般挑剔和親自參與下定型的。江家創出一道新菜,廣州各大酒樓馬上「山寨」,冠上「太史」二字。「太史五蛇羹」就是其中最有名的菜式。
「太史五蛇羹」以蛇為材料,加入鮑魚、鮮筍、木耳、香菇、雞等煮成湯。將原材料撈起用手撕成絲狀,用紗布將湯濾清後,勾茨粉推成羹。當中的五蛇包括: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水律蛇、大黃蛇。吃時加入菊花絲和檸檬葉絲。
因為江家後來家道中落,當年吃過或者做過蛇羹的人,都已經不在人世,只有一星半點的記載,所以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太史五蛇羹」真正的做法了。
唐滌生早期師事的是馮志芬。馮志芬曾在覺先聲劇團充當十三郎的副手,十三郎離去後,馮志芬任該團劇本主要編撰者。唐滌生是替馮志芬抄曲而逐步成熟的。唐的成名劇作如《帝女花》、《紅梅記》、《紫釵記》等,大都取材自中國古典戲曲或傳奇故事,劇中描述的師徒關係沒有史料佐證。
影片中,十三郎有個侄女梅仙,曾是交際花,後被十三郎勸說拍了電影,成為影星,後來為什麼信了基督教了呢?
這個梅仙就是梅綺,原名江端儀,6歲就當童星,14歲就開始了演藝生涯,從影二十三年,演出超過七十多部影片,堪稱粵語電影第一人。
梅綺雖然事業成功,但常感心靈空虛,兩次試圖自殺。婚姻不順,兩次離異,又遭侵華日軍強姦,30多歲時在演藝圈的生存壓力加大,有其他演員向其傳播福音,加之重病後康復,遂開始信教。1963年7月,梅綺自認是末後日子上帝所重用的「東方大先知」 ,在香港創立了新約教會,這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發源於香港的獨立教派,被其他教派認為是邪教異端。
雪山白鳳凰是劇中的一個典故。南海十三郎瘋癲後,隨身帶著一副畫,叫做「雪山白鳳凰」,打開畫卷,上面空白一片,因為雪山是白的,鳳凰也是白的。電影《南海十三郎》的英文片名《The.Mad.Phoenix》,把十三郎比作鳳凰,鳳凰寧可藏身雪山,也不飛入塵世,十三郎寧可瘋癲半生,也不跟世俗妥協。
電影獲獎記錄:
該片在1997年的金馬獎獲劇本、剪輯和最佳男主角獎。在1998年的香港金像獎競爭中遭遇到陳果的《香港製造》,僅獲得最佳編劇的獎項。當年奪得金像獎影帝的是梁朝偉《春光乍洩》。
本片最大的明星自然是飾演南海十三郎的謝君豪。這是片中老年的十三郎劇照。
潘燦良飾演唐滌生,他與片中飾演梅仙的演員蘇玉華是情侶關係。
南海十三郎的夢中情人Lily,由吳綺莉飾演,就是傳說中的「小龍女」她媽。
片中這個只露了兩次臉的警察,看出來是誰了嗎?他就是黃沾。
電影《南海十三郎》不是粵語粵曲片嗎?和雅尼有什麼關係呢?
還真是有,而且關係很大。麻將在看電影時,發現其中的配樂實在太熟悉,原來好幾處是用了雅尼的曲子,我們來數一數:
1、片頭
這段音樂出現在電影的片頭前兩分鐘,隨著「南海十三郎」幾個大字的出現,滄桑感的旋律拉開了充滿歷史感的畫卷。
2、重逢
這段旋律出現在影片的1小時16分。十三郎難以容忍自己的劇本被導演亂改,大鬧後被轟出門去,去當鋪當了自己唯一的手錶,想要換張火車票回廣州。出門被車撞倒,抬頭看時,卻發現是自己尋覓一生的愛人Lily,而她卻嫁了人。絕望的爭執中,十三郎被司機推倒在地,眼鏡也掉在地上,音樂響起……這段音樂的名字和劇情倒是有些吻合。
3、晚年
這段旋律出現在影片的1小時40分。十三郎瘋癲後,雖然在劇本方面不得志,但由於是高材生,會粵語、英語、法語、德語,所以當起導遊,帶著外國遊客參觀寺廟。這天廟裡來了個瞎眼的老僕人要為死去主人做法事,和尚剛好不在,十三郎就代筆。問到主人是誰,老僕人說是南海縣的太史公,十三郎頓時呆住了,音樂響起,並且一直持續到十三郎的悽涼的晚年。
這是我最喜歡的旋律之一,曲子從低到高,有起有落,輕盈空靈,舒緩中略帶憂傷。曲名正好可以作為《南海十三郎》主人公的一生的一個總結——浮生如夢。
《南海十三郎》舞臺劇由金馬影帝謝君豪、話劇女王焦媛領銜主演,雙料最佳編劇杜國威編劇,黃樹輝導演,高志森監製,香港春天舞臺劇組原班人馬參與演出。1997年至1998年在香港經歷了兩次大型公演超過60場,接近6萬人次劇場觀眾欣賞演出。應該說是先有了舞臺劇,後來才有了電影。
謝君豪在27日的發布會上自爆從藝經歷,當初同學們都看不上演話劇,認為比較low,所以在學校排演《雷雨》時,大家都不願意上。因為謝君豪形象端莊,所以被趕鴨子上架,登上了舞臺。結果發現與對手在臺上大聲念對白,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從此愛上了話劇。
謝君豪在發布會上笑稱自己剛開始演話劇是「小鮮肉」,現在依然成了「老謝」,不過看相貌依舊風採不減當年,跟二三十歲似的。
金馬影帝謝君豪空降北京情結再燃攜《南海十三郎》重出舞臺
近日,香港經典舞臺劇 《南海十三郎》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了發布活動,金馬影帝謝君豪出席了活動。《南海十三郎》開票僅幾日,高價票已被粉絲搶購一空。除了對謝君豪本人的欣賞,不少觀眾也對這部上演20餘年,曾引起全城轟動的經典名劇《南海十三郎》充滿期待。
由高志森監製、杜國威編劇的舞臺劇《南海十三郎》,是根據粵劇名編江譽鏐的平生事跡改編,講述了這位「南海十三郎」傳奇起伏的一生。早在1997年,第34屆金馬獎中,謝君豪憑藉同名影片擊敗張國榮,勇奪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演員,電影《南海十三郎》同時獲得了最佳改編劇本(杜國威)和最佳剪輯(高志森)兩個獎項。經過十餘年人生閱歷的累積和時間的沉澱,謝君豪此次重塑「南海十三郎」不僅彰顯出了十足的票房號召力,其在臺上的表現也更為練達通透。
精準把握 和角色融為一體
「天才,瘋子,一念之差,一線之隔」,這是南海十三郎。從跳脫不羈到恃才傲物、從萬千朝拜到窮困潦倒、從知音相惜到混沌度日、從萬念俱灰到痴痴傻傻,謝君豪將「十三郎」每一個階段都刻畫的入木三分。此番再次重演,謝君豪的表現更勝從前,有觀眾稱:看《南海十三郎》時,有時真的會產生謝君豪就是十三郎的錯覺,和角色和融合度頗具感染力。
《南海十三郎》中謝君豪扮相極端,當他是桀驁不馴的富家子弟時,身著長袍,儀表堂堂,得意時瀟灑張揚;後淪為街頭瘋癲的乞丐,衣著襤褸,蓬頭垢面。雖然全劇「十三郎」身份判若雲泥,有著天壤之別,但是不變的是他不向世俗妥協的心氣。謝君豪憑藉無可挑剔的演技將這個放浪形骸,痴嗔不羈又才華橫溢、一身傲骨的「十三郎」演繹的恰到好處,渾然一體。謝君豪表示,這段時間自己早已與南海十三郎融為一體了。
謝君豪此番重塑「南海十三郎」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對人物的特性把握的更加精準,而且劇情不拖沓,從頭至尾的銜接自然緊湊令人讚嘆。有觀眾稱此番重排的《南海十三郎》超越了之前,謝君豪的演技無可挑剔,收放自如,越是內心戲表現的越出彩,這是一個好演員的造詣和修為。導演高志森也盛讚謝君豪的演出極具感染力,對青年演員很有幫助。
得心應手 戲裡戲外展「痴人」情懷
戲中的南海十三郎遺世獨立被嘲為「痴人」,而戲外的謝君豪則是因為酷愛舞臺和表演被封為「戲痴」。在香港,謝君豪是出了名的話劇狂人,曾出演過2000多場話劇,60多場舞臺劇,他是香港話劇團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首席演員。他曾表示話劇的現場滿足感一度令他入迷。談及此番重演成名作,謝君豪侃侃而談:話劇是個互動性很強的藝術形式,舞臺很傳統,也很有限,但是演員的主導性非常強,非常重要。自己雖然近十多年都在內地拍戲,但對於舞臺依然熱愛,而且我對《南海十三郎》是總有一種情意結,劇本一直放在隨手可得的地方,每每看到都要拿來一讀再讀,所以再次出演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主演謝君豪光芒四射,猶如一隻跌落凡間的雪山白鳳凰,把」紅綃夜盜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的痛與狂演繹得細膩豐滿,淋漓盡致,恍如南海十三郎靈魂附體。比起15年前,謝君豪對粵曲唱段的理解與把握更到位。
編劇杜國威說:「我努力去想像他該是個怎樣的人,但他從不入夢!我十分喜愛南海十三郎,但我知南海十三郎一定不喜歡我,我是個慣性妥協,慣性接受現實的人,我亦不能似瘋非瘋地去活上三十多年,但每念及他,仍是熱淚盈眶,因為,一個編劇去寫另一個編劇坎坷的一生,實在需要無比抑制去抽離自己!」
此次,香港經典舞臺劇 《南海十三郎》受邀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於4月15日、16日首次登陸北京,在天橋藝術中心動人上演。
天橋 · 華人春天藝術節
香港經典舞臺劇《南海十三郎》
演出時間: 2016年4月15日、16日19:30
演出場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大劇場
演出票價:880/680/580/380/180/99
購票地址:http://www.tartscenter.com
雖然電影版《南海十三郎》已經過去了近20年,我覺還是很值得一看,回頭看話劇時可以做個對比。我已經準備好了國粵雙語的視頻,如果你想看,後臺回復「南海十三郎」。等你看完了電影或者話劇,再返回頭看我整理的資料,會有不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