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三郎 丨不見雪山白鳳凰

2021-02-07 白晶晶的玉佩



心聲淚影女兒香,

燕歸何處覓殘塘。

紅綃夜盜寒江雪,

痴人正是十三郎。

(夢斷秦淮月茫茫。)

這首詩,化用了粵劇編劇南海十三郎的幾部作品:《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人未歸》《殘唐五代》《夜盜紅綃》《寒江釣雪》《夢斷秦淮月》(舞臺劇版本最後一句是「夢斷秦淮月茫茫」)。


其中《心聲淚影》《女兒香》《寒江釣雪》都是粵劇名伶薛覺先的名作。


然而,關於南海十三郎,最動人的不是句中提到的劇作,而是最後一句中的「痴」。


在看《南海十三郎》之前,我喜歡很多很多風格不一的港片,但卻找不出一部心頭最愛。看了《南海十三郎》之後,他人問起,我總會回答,這是我最愛的一部港片,沒有之一。



1997年,謝君豪憑藉電影《南海十三郎》擊敗《春光乍洩》裡的張國榮,拿下了金馬影帝。


而謝君豪也一直在演《南海十三郎》的舞臺劇,演了二十多年,演了146場。


我想,在看過《南海十三郎》之後,很少有人會不愛上謝君豪。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北有《霸王別姬》,南有《南海十三郎》」。但比起《霸王別姬》的萬千光榮,《南海十三郎》顯得有些不為人知。二者風格不一,卻都在講述時代激流下的人物命運。


《霸王別姬》是一部恢宏史詩,有著大開大合的悲喜錯落,也有細膩繾綣的瘋魔愛戀。時代的滔天巨浪,撕開了人性與不堪,曾紅極一時的名角兒,也只能承受命運遞來的千疊風波。


《南海十三郎》是一則人物小傳,它沒有《霸王別姬》的宏大敘事,但在扣人心弦的粵劇唱詞中,在街頭巷尾的孤身漂泊中,在亦歌亦哭的人生際遇中,仍可窺見時代的跌宕起伏、命運的無常作弄。


都說程蝶衣「不瘋魔不成話」,可南海十三郎的一生,又何嘗不是「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街頭的說書人,講起了南海十三郎的陳舊軼事。人到中年的南海十三郎,痴痴癲癲,卻能用一口流利的英語打電話報警,說自己鞋子被偷:


「偷我左腳鞋子的是英國人,偷我右腳鞋子的是日本人,中國人的鞋讓他們偷光了,無路可走,哪也去不了,行不得也哥哥!」


胸懷家國大義,卻又底色蒼涼的文人形象,便躍然於觀眾眼前。


說書人的口吻,將人們帶回了過去曾顯赫一時的江太史府。電影主角江譽鏐,出生自廣東南海,是江太史江孔殷的第十三個兒子。


父親江孔殷是康有為弟子,晚清翰林,橫跨政商兩界,清末文壇四大金剛之一。他曾累任廣東候補水師提督;廣州起義失敗後,不顧風險決意安葬七十二烈士於黃花崗;孫中山、宋慶齡亦曾為其座上賓;家產萬貫的他更是興修水利、小軌鐵路,耗盡資財,造福了一方百姓。


至今仍鼎鼎有名的廣東名菜,「江太史蛇羹」,就出自南海江太史家。


江譽鏐出身在鐘鳴鼎食之家、書香門第之戶,自幼天資聰穎、才思敏捷,萬事萬物皆可過目成誦,精通粵語、英語、法語和德語。



才高氣清的江譽鏐,仿佛不屬於這個人間。


一襲長衫,掩不住他儒雅出塵的傲骨;一把摺扇,唱不盡筆端的風流恣肆;一副眼鏡,遮不了眼中的清醒通透。


他該是住在「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的清冷皓月,卻跌進了喧囂塵世,化作一世謫仙人。


江譽鏐最初在香港大學學醫,期間遇上了此生的摯愛Lily。一片痴心的江譽鏐,拋下了大好前程,追隨Lily來到了上海。Lily曾對他說:「就算不認識你,也會認識你的眼鏡。」


可是,一段甜蜜的時光之後,兩人被Lily的家人無情拆散。



江譽鏐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南海老家,被告知學校已經取消了他學籍。家裡人問他,不能學醫了,該怎麼辦?


江譽鏐卻一笑而過:「俗世豬人,治不治無所謂了。」


此言一出,想必諸位定會想到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而江譽鏐與魯迅先生,也有諸多相像。


魯迅先生以筆為刃,刺穿風雨晦暝的黑夜,如野火、如勁草,發出最振聾發聵的吶喊。江譽鏐則用一腔孤傲,挺直了瘦弱的身板,去對抗世界的荒寒。


也許從一開始,江譽鏐就註定是這擾擾塵世中,最清醒的那個人。



離開摯愛的江譽鏐,將纏綿深情、離愁別恨,化作了粵劇中的婉轉唱詞:


「傷心淚、灑不了前塵影事。心頭箇中滋味、惟有自己知。一彎新月,未許人有團圓意。音沉信渺、迷亂情絲。踏遍天崖、不移此志。痴心一片、付與伊。今夜飛雪盈天、好景等閒棄,都為相思債、了不知期。憶往事、細思尋、絮果蘭因、蒙那秋痕不棄。」


這一出《寒江釣雪》,讓他遇見了人生中的貴人——粵劇名伶薛覺先。


薛覺先為江譽鏐的才華所傾倒,二人一拍即合,一個唱遍「大仁大義之戲」,一個寫盡「有情有義之詞」。


從此,一個名為「南海十三郎」的知名粵劇編劇誕生了。



20歲的南海十三郎,因劇目《寒江釣雪》一炮而紅,27歲就在省港粵劇界聲名顯赫。


由他執筆的戲,通常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戲院皆門庭若市。而過氣了的伶人,只要唱過由南海十三郎親撰的劇本,便可一夜翻紅。


命運在十三郎傷情之際,為他鋪開了紙筆,任他盡情馳騁珠詞玉藻,任他抖落一身驚世之才,任他揮灑滿紙雲霞。


十三郎孤標傲世,卻亦重情重義。在他一夜爆紅之後,無數戲班想請他離開薛覺先的班子,來為自己寫劇本。十三郎因感激薛覺先的知遇之恩,將對方怒斥一番後,毅然拒絕。



南海十三郎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可同時撰寫三個不同的劇本。


這邊還是《殘唐五代》的「忠心一片志昂揚,誓闖胡邦降敵往」,立馬又轉到了《夜盜紅綃》的「惟願今後怎打算,我現在都好彷徨」,走馬過後便是《夢斷秦淮月》的「迎望月空等待,傷心百事哀」。


十三郎口述,抄寫人聽後抄寫,可三位抄寫人的手速,竟然都追不上十三郎的思路。性格孤傲的十三郎,便斥他們為「二十七流」——九流,九流,九流。


抄寫人由於受不了十三郎的古怪脾氣,紛紛離開。這時,孤獨的十三郎遇見了此生唯一的知己——一個叫做唐滌生的年輕人。



彼時,尚還籍籍無名的唐滌生,一心想向十三郎請教,他忍下了十三郎的種種刁難,態度謙虛,卻又敢愛敢恨、敢作敢當。


唐滌生雖初出茅廬,卻一眼就能看出前面抄曲人的筆誤,也能天衣無縫地接上十三郎的思路。


十三郎識出了他的才華與誠意,嘴上說著「好貓不留種」,事實上卻對他毫無保留、傾囊相授。


拜師之時,十三郎對唐滌生說「我們君子之交,就憑這一杯茶」。



兩人的相遇,如伯牙遇子期,相知相惜,深情厚誼。十三郎每唱上一句,唐滌生馬上就能接出下一句。一唱一和,心馳神交,盡顯惺惺相惜、名士風流。


若南海十三郎是一把絕世好琴,唐滌生便能夠聽懂琴弦上顫動的每一個音節、每一寸心思。


愛才惜才的十三郎,也早看出唐滌生的才華在自己之上,留下了一句言簡意賅的驚世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心高氣傲的唐滌生,一心想要成為一個名編劇。


十三郎問他原因,唐滌生雙目炯炯,語氣鏗鏘地說:


「我要證明文章有價,再過三十年,五十年,沒有記得那些股票,黃金,錢財,世界都是過眼雲煙。只有一個好劇本依然有人欣賞,就算我死了,我的名字我的戲,沒有人會忘記,這就叫文章有價。」


好一個「文章有價」!


四個字,道盡了古往今來的文人風骨,也深深地震撼了屏幕前的每一位觀眾。十三郎與唐滌生,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文章有價」。



抗日戰爭爆發後,廣州淪陷之際,十三郎知曉唐滌生前途不可限量,便故意用言語激怒唐滌生,逼他到香港闖蕩。


只是不知此地一別,再會已世事滄桑。


抗戰時期的十三郎,懷著一腔愛國熱忱,到軍中撰寫劇本。可這壯懷激烈之音,卻敗給了對面搔首弄姿、裝扮裸露的輕佻舞蹈。


憤憤不平的十三郎,對對面叫任惜花的編劇拳腳相向,卻被當作瘋子。怒不可遏的十三郎聲嘶力竭地吼道:「做戲也做人,戲要啟示人生一條正確的路,教人向善,教人有始有終頂天立地!」


抗戰結束後,打傷任惜花一事,讓十三郎臭名遠揚,人人對他避而遠之。



十三郎也曾嘗試過妥協,應承邀約,去寫「禽獸版」寶蓮燈,去寫電影劇本。可當他看到媚俗離奇的劇情走向,看到被惡意篡改的劇本,看到為了博人眼球的不擇手段,清高的他終究忍不下這口氣,拂袖而去。


這正是堅守「文章有價」的十三郎,就算被人唾棄厭惡、譏笑諷刺,他的文字他的戲,也如晶瑩白雪,受不得絲毫玷汙。


於是,便有人贈綽號「神憎鬼厭南海十三郎」。此後,再也沒有人肯找他寫劇本。十三郎陷入窮困潦倒、風餐露宿的境地之中。


從風頭無兩到冷冷清清,從萬眾追捧到人人厭棄,歲月磨蝕了過去的榮光,將十三郎帶到了一個不願意理解他的時代。


十三郎的前半生光彩奪目,他的後半生,便是令他將曾得到的,一次次失去。


十三郎最落魄之際,他卻再度遇見了他最愛的人——Lily。


Lily乘坐的轎車撞倒了十三郎,也撞碎了她曾經稱讚過的眼鏡。已作他人婦的Lily走下車來,兩人四目相對,Lily卻沒有認出眼前的十三郎。



轎車揚長而去,只留下了十三郎在原地魔怔般喃喃自語:「不可能的,她不可能不認得我了,就算不認得我,也該認得這副眼鏡啊,她曾經稱讚過這副眼鏡的。」


Lily永遠不知道,當年她稱讚這副眼鏡時,十三郎回答說他會一輩子都戴著它。他真的戴了它一輩子,哪怕它已然碎裂。


眼鏡碎了,十三郎的命運也自此支離破碎。


失去尊嚴、心灰意冷的十三郎,在飛馳的火車上一躍而下。僥倖撿回了一條命,卻從此瘋瘋癲癲、胡言亂語。



瘋癲後的十三郎披頭散髮、衣衫襤褸,流落在街頭巷尾,沒有人知道他曾是紅極一時的天才編劇。


他總是隨身攜帶一張白紙,寶貝得不讓別人碰一碰。路人嗤笑說不過是一張白紙,十三郎卻說,這是「雪山白鳳凰」。


薛覺先記著十三郎的恩情,請他留宿家中。十三郎卻大笑:「我住在街邊,非常舒服,以天為被,以地為床,比你這涼快多了。」


這桀驁狷狂,像極了「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褲衣」的阮籍。



十三郎從薛覺先家偷偷逃出,繼續露宿街頭。某一日,在一家茶館中,一段感深肺腑的唱詞,讓他再逢知己唐滌生。


兩人隔著屏風互相應和,唱詞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對十三郎境遇的慨嘆,也是唐滌生看到知己淪落至此的痛徹心扉。



幾十年後的唐滌生已大紅大紫,十三郎則滿身汙穢,正如詞中「此刻再重逢,咫尺隔萬重」。當日才情豔絕的十三郎,今日也正如詞中所寫「仿似寶劍泥絮塵半封,昔日壯志與才氣全告終」。


南海十三郎再會唐滌生,是高山流水和鳴,是金風玉露相逢。亦師亦友,心有靈犀。「辜負伯牙琴,你莫個難自控。知音再復尋,俗世才未眾。」


面對世上唯一的知音,十三郎渾濁的眼神漸漸清澈,入世的希望漸漸被喚醒。他答應了唐滌生,會去觀看他的《再生紅梅記》首演。


當晚,衝洗乾淨身子、換上整潔的衣服,將自己好好裝扮了一番的十三郎,興衝衝地趕到戲院門口,看到的卻是被抬出的唐滌生屍體——唐滌生在演出現場突發心臟病(一說腦淤血),猝然病逝。



誰又能想到,風華正茂的唐滌生,會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驟然離世呢?


相逢的喜悅還未來得及消散,命運便給了十三郎狠狠一掌。他的人生,還未曾接住些許的春意,就被一聲驚雷擊碎。曲高和寡的十三郎,失去了他生命中,唯一的知己。


「影隨風雨滅,魂魄不重來。一聲聲樵樓鼓響報三更,一陣陣驟雨風雷把殘月蓋……閻王派了勾魂票,寒齋變作斷頭臺,無常午夜駕陰風,眨眼書生埋血海。」


於是,十三郎又重回渾渾噩噩的瘋癲之態。此後,寄宿在寺廟中,偶爾擔任寺中導遊,雖然癲狂無狀,卻又能把歷史典故說得頭頭是道。


一日,一位雙目失明的僕人來到廟中,希望可以做一場法事。南海十三郎鋪紙蘸墨,準備進行登記,正欲落筆,卻聽到了此生最熟悉的名字——江太史江孔殷。


在僕人口中,他才得知,自己的家族早已敗落,父親也在運動中,因拒絕承認汙名,不堪受辱,絕食41日後死去。


平生吃遍了山珍海味的江太史,最後竟會活活餓死。


十三郎執筆的手一抖,久久失神。



有孟嘗之風的江太史,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更是造就十三郎朗朗血骨之根。父親死去,十三郎也就成了無根的浮萍。


愛人不可復尋,親人知己紛紛離世,十三郎於這塵世的溫存和眷戀,已經消弭殆盡了。


留下一句「上山容易,下山又有何難?」十三郎又帶著半瘋半癲的姿態,踏入了昏昏俗世,獨自皎潔。


他站在滔滔洪流中,一一別過春秋與故人,用固執倔強的姿態,去恪守著那一抹純粹心魂與赤子天真。


晚年的南海十三郎,繼續帶著那張除孩子外無人賞識的「雪山白鳳凰」,在街頭流離轉徙,先後進過兩次精神病院。



他從38歲就開始糊塗,神志不清,時而正常,時而瘋癲。


沒有人知道,十三郎是真瘋,還是裝瘋。


香港小報曾經寫道,當時的南海十三郎:「每日破衣敝屣,邊幅不修,出入於茶樓酒肆間,逢人便講,上及天文,下至地理,隨便亂談,惟言語與舉動不失斯文……」


瘋癲後的十三郎曾說:「什麼都看得清楚,那是很痛苦的。」也許正因為他看得太清楚,通透無瑕的他,才不願意與這世界同流合汙,不願意沾上一點點世俗的塵埃。



十三郎放不下的,不是生命裡那些得到與失去,而是自己的一身錚錚傲骨。縱使不再有一襲風度翩翩的長衫,他依然有著一個不願向命運低頭的灼熱靈魂。


所以,他才選擇用一種瘋癲張狂的精神狀態,用顛沛流離的生命形態,去對抗這個混濁不堪的世間。


他寧可似瘋非瘋地活上30多年,也不屑隨俗浮沉,不屑趁波逐浪,甚至不屑去死。


他就像是清冽星辰撞入人間煙火,像冰雪魂魄墮入滾滾紅塵,懷抱一身痴與執,在汙濁中翻滾。



在一個悽涼的夜裡,南海十三郎睡在冰冷的街頭,走完了他起落無常的一生。


值夜的警察懷有一絲悲憫,為他穿上了鞋子,又用那張「雪山白鳳凰」,蓋住了他的臉。


在後來的舞臺劇上,主演謝君豪對十三郎的死,做了些許調整。


他讓十三郎把東西一件件收好,把眼鏡脫掉,用不戴眼鏡的雙眼看向觀眾,再把眼鏡扔掉,接著在路邊蹲下,慢慢睡著了。


那一刻,十三郎真正把生命裡所有的執念放下了。所以他的死去,就如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睡覺一樣自然。


雪山白鳳凰,並非是因為雪山,才得一身潔白。而是因為,他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一塵不染的白。


說書人,也講完了故事:「真正的天才只有兩個結局。一是早死,就像唐滌生那樣,二是瘋了,悲劇收場。因為天才是永遠不會跟世俗妥協的。」


曲終人散,一聲長嘆,徹骨悲愴。



《南海十三郎》這部電影,就像嵇康行刑前的一曲《廣陵散》,哀感頑豔,千載絕響。


南海十三郎此人,更是千古文人的縮影:才高八鬥不輸子建子瞻,恃才傲物似竹林七賢,放浪形骸如揚州八怪。


他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是窮途歌哭的嗣宗,是水中撈月的太白,更是「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伯虎。


痴人十三郎,如雪山白鳳凰,如銀碗裡盛雪,如白馬入蘆花。白,只能與白相擁。


前段時間,讀起詩人陳年喜的詩集《炸裂志》,裡面有這樣一段:「多少年/你一直試圖從巨大的黑裡/打撈一片白/你不知道/你就是白本身。」


是啊,南海十三郎,你,就是白本身!


不見雪山白鳳凰,世間更無十三郎。


(圖源:@青鳥明月湯)


謹以此文

獻給我最愛的香港電影

《南海十三郎》


文字丨芷菡客

編輯丨芷菡客

圖片丨網絡

(部分觀點來自主演謝君豪幕後訪談)

相關焦點

  • 南海十三郎 | 不見雪山白鳳凰
    失去尊嚴、心灰意冷的十三郎,在飛馳的火車上一躍而下。僥倖撿回了一條命,卻從此瘋瘋癲癲、胡言亂語。瘋癲後的十三郎披頭散髮、衣衫襤褸,流落在街頭巷尾,沒有人知道他曾是紅極一時的天才編劇。他總是隨身攜帶一張白紙,寶貝得不讓別人碰一碰。路人嗤笑說不過是一張白紙,十三郎卻說,這是「雪山白鳳凰」。薛覺先記著十三郎的恩情,請他留宿家中。十
  • 《南海十三郎》雪山白鳳凰:半世風光半世瘋狂,唯留傲骨在人間
    警官問他名字,他說自己叫:雪山白鳳凰。此時看著地上已死的瘋子,警官吩咐下面人給他穿上了鞋子,還給這位曾轟動一時的著名粵劇編劇,用那張寫著「雪山白鳳凰影片開頭,一群人正圍著一位說書人,聽他娓娓道來,一位多年前名為「南海十三郎」的傳奇故事。
  • 翠羽觀影之《南海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是由高志森導演,杜國威編劇,謝君豪、潘燦良、蘇玉華、吳綺莉等主演的劇情電影。影片於1997年5月15日在中國香港上映。影片主要根據人物南海十三郎事跡改編,講述了傳奇編劇南海十三郎的一生。
  • 南海十三郎:粵劇天才的兩世人生,世俗難容,知音難尋
    警察(黃霑飾)問他名字,他說自己是「雪山白鳳凰」。說書人緊接著介紹,此人正是六十年前的粵劇名編劇江譽鏐,藝名「南海十三郎」。短暫的開場,就將「南海十三郎」才華橫溢,既糊塗又清醒,既偏執又疏狂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書展開來。
  • 南海十三郎
    謝君豪的南海十三郎,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梨園故事。劇版的《南海十三郎》比影版長一個鐘頭。看完了,我問自己,如果換一個時世,安置名編劇江譽鏐這七十四年,會不會好一點。繞過戰禍繞過離恨,繞過兵兇戰危的那些年,他的生命之樹是不是就能舒展和蒼翠些?一個安穩的盛世,是否就能許天才以榮景?我想還是不行。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汙。不需要通俗的打擊,天才的精神世界本來就風聲鶴唳。
  • 福利 《南海十三郎》的十三問
    「南海」的出現要比「廣東」早一千多年。最早上溯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因南徵百越之君」,把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隋朝時將原治所在地番禺縣改置南海縣。所以「南海」指南海縣,南海十三郎是廣東南海縣張槎塱邊村人(今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舞臺劇《南海十三郎》指南海十三郎乃唐滌生之啟蒙老師,但未有史料證實。
  • 《南海十三郎》|真正的天才只有兩種下場:早死和早瘋
    本片講述了粵劇名編劇南海十三郎曲折的一生,南海十三郎出生於廣州有名望的家族,父親被稱「賽孟嘗」。
  • 隨便聊聊:關於「《南海十三郎》」
    電影以一個說書人的視角講述了南海十三郎的一生,最後,說書人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我猜這也是編劇對自己的嘲諷,不過是文人相惜罷了。南海十三郎,本名江譽鏐,父親是廣東南海縣有名的太史公江孔殷,粵菜中有名的「太史蛇羹」就出自他家,在家中排行十三,因此取藝名為「南海十三郎」。
  • 23年過去了,這部《南海十三郎》依舊是香港電影裡最好的劇本
    看電影,也是悟生活,今天分享一部根據真人事跡改編的電影《南海十三郎》,豆瓣評分高達9.2分!電影上映於1997年,由高志森執導,謝君豪主演,電影讓謝君豪擊敗了同時提名的張國榮,拿了金馬獎男主角。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不僅拿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劇本獎、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更是眾多港片影迷心中最好的劇本!
  • 23年過去了,這部《南海十三郎》依舊是香港電影裡最好的劇本
    雪山白鳳凰,不同流合汙,千萬別以為自己是天才,真正天才只有兩個結局,早死或者悲劇收場,因他不願妥協於世俗。薛覺先邀請他加入了自己的編劇團隊,南海十三郎的藝名一炮打響,風頭一時無人能及。由於當時封建禮教觀念仍然嚴重,女子不宜拋頭露面,只好署名「南海十三郎」,並託胞弟江楓轉交。江楓在反覆抄寫、傳送劇本過程中,也不知不覺愛上了粵劇。不幸畹徵英年早逝,江楓便接過「南海十三郎」的筆名,繼續充當薛覺生、白駒榮等粵劇名伶的開戲師爺。類似《花落春歸去》就是同名粵劇的一個唱段,在中國曲藝家協會廣東分會編印的《粵曲集成》中佔有一席之地。
  • 上山容易,下山又何難,細品《南海十三郎》人生百味
    《南海十三郎》是由高志森導演,杜國威編劇,謝君豪、潘燦良、蘇玉華、吳綺莉等主演的劇情電影,於1997年5月15日在中國香港上映,同年擊敗張國榮,謝君豪榮獲金馬影帝。「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何處覓殘塘。紅綃夜盜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一首出場偈語,囊括了南海十三郎的一生,痴人也!電影《南海十三郎》的出場偈語不僅映照他的劇作《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人未歸》、《寒江釣血》,也一一對應電影中的情節。
  • 痴人正是十三郎
    雪山山頭白鳳凰,白鳳凰遁雪山頭。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香港電影《南海十三郎》到底幾人知?「臺灣電影金馬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同時花落《南海十三郎》究竟幾人識? 也許,也許就像南海十三郎畢生孤高不羈、專情敏感、赤誠愛國不需旁人理解一樣,這部港影巔峰佳作《南海十三郎》也不需要任何宣傳和炒作。他就靜靜地、默默地、自我陶醉地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言不語,但,下自成蹊。
  • 《南海十三郎》:輓歌之下,矢志不渝
    導讀: 為了加強這一敘述脈絡,導演將戰後粵劇宗師唐滌生引入南海十三郎的世界,成為其門下弟子,在影片的一前一後造就了兩段相當出彩的橋段呼應,即南海十三郎在名聲鼎沸之時對唐滌生的鞭策指導,與唐滌生在南海十三郎瘋傻乞討之時的相逢對唱。
  • 謝君豪領銜經典舞臺劇《南海十三郎》
    由高志森監製、杜國威編劇的舞臺劇《南海十三郎》,是根據粵劇名編江譽鏐的平生事跡改編,講述了這位「南海十三郎」傳奇起伏的一生。早在1997年,謝君豪憑藉同名影片擊敗張國榮,勇奪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演員,經過十餘年人生閱歷的累積和時間的沉澱,謝君豪此次重塑「南海十三郎」不僅彰顯出了十足的票房號召力,其在臺上的表現也更為練達通透。
  • 初心不改《南海十三郎》:人間不值得,但人間有你
    江譽鏐1909年出生在廣東南海縣,父親系翰林江太史,他在家中排行十三,成名後擬筆名南海十三郎。而最後一句的一個痴字既道出南海十三郎一生如孩童般的追尋「真」的人生理想,又哀嘆他在亂世之中從三十八歲入癲狂到三進精神病院悽涼命運。
  • 陪老爸看電影之——《南海十三郎》
    上周看了《我和我的祖國》,今天看的是《南海十三郎》。     陪著八十歲的老爸看電影,其實選材很難。但今天這部,他很喜歡,許是影片中有許多父子親情,也讓他頗有感觸吧。《南海十三郎》絕對是一部好電影,如果故事的開頭過於平淡和老舊,甚至有些舞臺化,一定不要不耐煩,更不要認為它一部九十年代的電影,愣拍成五六十年代的樣子,就早早否定它。
  • 南海十三郎——遺世而獨立的雪山白鳳凰
    十三郎的「拒絕」,每一次都有深意。第一次拒絕,是拒絕馬老闆的跑腿挖他去寫劇本,這是為護薛覺先知遇之義;          第二次拒絕,是戰後,某老闆請他去寫猩猩和民女的故事,他改成了民女帶領猩猩去打狒狒。然後兩人產生分歧離去。
  • 謝君豪:那隻19年前贏了張國榮的「雪山白鳳凰」
    @編劇史航:看了舞臺劇《南海十三郎》,一償夙願。所以我說「人間有此戲,滄桑我能忍」。三小時二十分鐘,是看戲,是對一個高貴靈魂的有幸陪伴。「江山不退讓」「中國一定強」「雪山白鳳凰」「痴心贏得是悽涼」,這幾句陸陸續續會灼傷你吧。粵劇大戲一般,貴重,沉著,大音希聲,好戲。謝謝謝君豪。
  • 《南海十三郎》:一個潦倒編劇,在講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
    《南海十三郎》【《南海十三郎》:一個潦倒編劇,在講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 1997年12月13日,第34屆臺灣地區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再一次被香港電影橫掃。《甜蜜蜜》獲得最佳劇情片獎,張曼玉憑藉《甜蜜蜜》獲得最佳女主角,陳果憑藉《香港製造》獲得最佳導演,謝君豪憑藉《南海十三郎》獲得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