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時期,剷除門閥勢力,讓國家的人才得以上下流動,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進步意義。唐朝初立之時,李家的確有藉助各方勢力,並且也能過大殺四方,但是這並不能單單歸功於門閥之間的結盟。
一、門閥政治的弊病
門閥政治興起於東晉時期,那時國家的政治與經濟完全被幾個大家族壟斷。不是出身於世家大族的人,會徹底被排除在統治階層之外。只有那些高門望族的子弟,才可以通過「九品中正制」,以內部推舉的方式得到國家重用。因為缺乏監督,這就為貪汙腐敗與庸才進階廟堂,大開了方便之門。
「九品中正制」的品評有三個條件:一看家世,二看人品,三看才能。但是,事實上到了東晉時期,品評只看家世如何。在晉朝的時候,整個朝堂上全是門閥的親族、朋黨,高門的勢力越來越大,直接威脅到皇權。他們在政治上和皇權鼎立,在經濟上佔有國家大量的山澤與良田。
可惜,他們並不關心國家政治,只注重個人生活,重視「清談」,甚至「說玄」,盡講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因為他們都是「累世公卿」,真正的貴族,不知道民間的疾苦。在政治上耳目閉塞,對天下大事也沒有什麼興趣。由他們來擔任國家的官吏,無疑是尸位素餐。
到了武則天當權的時期,門閥勢力早就被證實是不利於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毒瘤。所以無論是武則天為了何種目的剷除了他們,對於中國歷史的進程來講,都是有很大貢獻的,這就是很多人為之叫好的理由。
二、門閥貴族在隋朝已經沒落
門閥制度在東晉末期事實上已經衰落,到隋朝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影響力了。李淵出身貴族,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是通過門閥結盟來平定天下的。我們去看李淵和李世民立國的歷史,會發現李淵其實一直在平定農民起義,然後不斷地收編農民義軍,壯大自己的實力。而李世民一直在暗中為父親網絡各路人才,他們藉助了多方的勢力。
最後,大家其實可以再看一看,唐朝凌煙閣上的二十四功臣。他們中許多都不是貴族出身。真正的門閥士族,在隋朝開皇十一年的時候,就已經因為「九品中正制」的廢除,喪失了在政治上的權益。再加上常年累月的農民起義戰爭,其中的一些所謂的貴族,甚至淪落到了「名雖著於州閭,身未免於貧賤」的地步。
也就是說,這些門閥貴族還可以向外人得瑟「我祖宗闊過」,可是事實上他自己已經很窮了。反倒是武則天,其母出身弘農楊氏,所以她才是真正的門閥貴族。同時,真正的情況是:武則天並沒有刻意地去剷除門閥。門閥貴族在前一個朝代就沒落了。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剷除了一些名門望族的勢力,那是屬地主階級和舊士族之間的內部矛盾。
武則天想上位當皇后,李治和她一起去向長孫無忌行賄,結果沒有成功。長孫無忌在那個時候,一身兼任太尉、中書令等職務,國家的政治、經濟與軍事權力,全部被他一手掌握。在國家大事上,李治都不得不聽他的話。於是,李治漸漸地開始反感他這個「外戚」。所以他就幫助武則天,藉助庶族勢力,打倒了長孫無忌和他的朋黨。
結語
門閥勢力的存在,不利於國家與社會的進步,所以大家覺得它們被剷除是應該的。李淵上臺不是靠門閥勢力,是藉助了多方勢力,再憑藉他和李世民過人的軍事、政治才能上位的。同時,唐朝建立時,門閥貴族已經沒落,武則天打擊長孫無忌等人,是屬於封建地主階級的內部鬥爭,她並不是真正在剷除門閥。所以唐朝能夠大殺四方靠的並不是門閥貴族,也就不存在沒有門閥貴族還能否大殺四方這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