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死後,李顯為何要力排眾議達成她歸陵的願望?

2020-12-23 執筆寫史

有些人死了她的影響力卻還沒有消失,武則天就是這樣的例子。她對李唐子孫帶來太大的心理陰影,以至於李顯不得不遵從她歸陵的遺願。

公元705年12月16日,霸佔李唐江山數十年的女帝武則天在上陽宮病逝,李氏家族終於得到解放。

站在皇室的角度,武則天顯然是罪無可恕的逆賊,她不但篡唐立周,還肆意殺害李氏子孫,使得後者幾十年內抬不起頭了。

既然武則天病逝,按理來說這些李氏子孫會將曾經受過的侮辱全部還給她,可為何唐中宗李顯要力排眾議,將武則天歸葬於唐高祖李治的乾陵呢?

武則天劇照

筆者認為,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李顯對於武則天的深切恐懼

都說「虎毒不食子」,然而這種規則並不適用野心勃勃的武則天。

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共孕育了四個兒子以及兩個女兒,長女安定公主死於襁褓之中,相傳是武則天親自動手,為了陷害當時的王皇后;次子則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也是李隆基的姑姑,她深得武則天寵愛,可惜後來野心膨脹被李隆基處死。

長子李弘,據說是被武則天毒殺;二子李賢被武則天活活逼死;三子李顯也就是後來唐中宗;最小的兒子李旦後來也做了皇帝,廟號為唐睿宗。

李顯身為武則天的兒子,不但沒有享受到母子情深的樂趣,反而每天過得戰戰兢兢,生怕自己哪一天暴斃。

李顯劇照

唐高宗李治駕崩了,李顯繼位,他非常寵愛韋氏,不但將其封為皇后,還打算讓老丈人韋玄貞擔任侍中一職,這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對,這讓李顯非常生氣,他認為自己是九五至尊,就算將整個天下給韋玄貞也不應該有人反對。

事情鬧到武則天那裡,武則天一看李顯打算培養自己的勢力,頓時就不樂意了,於是在她的一手操作之下,李顯只當了55天的皇帝就被貶為廬陵王,和韋氏一同被囚禁於均州。

身為皇帝居然被人輕易廢黜,試問李顯能不害怕武則天嗎?

然而武則天給李顯帶來的恐懼遠遠不止這些。當初他的哥哥李弘、李賢先後被立被太子,又先手死於武則天之手,如今自己被廢,李顯覺得死期已經不遠了。

尤其是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後,朝中很多人不服氣,英國公徐敬業、琅玡王李衝、越王李貞等人更是相繼起兵,打算捍衛李唐的江山,而他們打出的旗號就是「匡扶廬陵王」,這讓李顯對於武則天的畏懼更甚了,整日疑神疑鬼、惶恐不安。

武則天劇照

最讓李顯崩潰的還是「奶奶逼死孫子事件」。眾所周知武則天喜歡養男寵,而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就是武則天晚年最寵愛的男寵,對於這種見不得光的事情,武則天雖然喜歡做卻又討厭別人說三道四,因為幾乎所有人對此都選擇性忽視。

然而終究還有越了雷池。公元701年,李顯的嫡長子李重潤與妹妹、妹夫在私底下談論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的事情,事情傳到武則天耳朵裡,她難羞成怒,命人將三位參與者用亂棍活活打死(另一種說法認為是逼迫他們自盡)。

在這過程中,李顯根本不敢替他們求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女兒、女婿死於非命,其中的痛苦煎熬恐怕只有李顯一個人能體會到。

這件事情以後,李顯對於武則天的恐懼已經深入骨髓,以至於後來崔玄暐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將皇位禪讓給李顯,可哪怕大局已定,李顯仍然遲遲不敢出來主持大局,可見武則天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有多大。

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李顯才會力排眾議,遵照武則天的遺願,讓她回歸乾陵,如果不這麼做,恐怕李顯在夜裡很難睡個好急,武則天已經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夢魘了。

李顯劇照

二、抑制五王的勢力

執政後期,武則天因為年事已高常年臥床養病,這使得她對於朝政大權的掌控力逐漸變弱,那些一心想著光復李唐皇室榮耀的大臣開始蠢蠢欲動。

公元705年,崔玄暐、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五人找準機會發動「神龍政變」,將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殺死,並且逼迫武則天退位給李顯,然後重新恢復大唐國號。這五人因為擁立有功全都被封王,因此這場政變也被稱為「五王政變」。

武則天死後,這五王就從大功臣變為李顯需要提防的對象,要知道神龍政變以前他們的勢力本來就不小,因為擁立之功他們的地位又更上一層樓,這已經威脅到李顯的統治。

而讓武則天歸陵就是李顯抑制五王勢力的手段。因為武則天晚年的時候曾糾結,到底是將皇位傳給武氏子孫還是李氏子孫,後來狄仁傑等人極力勸說她才做出決定將李唐的江山歸還,她命人秘密召回廬陵王李顯,並在不久後將他立為皇太子。

也就是其實按照劇情發展,哪怕沒有神龍政變,皇位也會落到李顯的手中,五王逼迫武則天退位只不過將結局提前一些罷了。

因此李顯力排眾議達成武則天歸陵的願望,就是想要讓世人明白,自己能夠當上皇帝是因為武則天的「禪讓」,而不是五王他們發動的革命,進而從本質上削弱五王的功績,抑制他們的勢力。

神龍政變劇照

三、李顯感念武則天的母子之情

儘管武則天無情,可李顯卻做不到無義,對於這個曾經生育自己的母親,他內心一直埋藏著一絲真情實感。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搬到上陽宮居住,曾經喜好裝扮的她因為心灰意冷再也沒有裝扮自己的心思。有一天李顯前往上陽宮探望武則天,看到後者面容憔悴心裡非常不是滋味。

武則天對李顯哭訴道:「我把你接回來就是想讓你繼承皇位,可是那五賊貪功,讓我淪落到這種地步」。

聞言李顯淚流滿面,立即跪地謝罪,這一次見面讓母子之間的芥蒂大為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幾分母子情深。

武則天臨死前留下遺詔,希望自己的諡號由「則天大聖皇帝」改為「則天大聖皇后」,換言之就是希望能夠以李家媳婦的身份回歸乾陵。

此時李顯對於武則天的怨恨已經基本消除,身為兒子他自然應該滿足母親最後的遺願,況且武則天主動歸還李氏江山的做法也讓李顯大為感動,因此在母子之情的驅動下,李顯還是允許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武則天劇照

執筆君言

總而言之,李顯力排眾議滿足武則天歸陵的遺願,主要是他對武則天的恐懼深入骨髓、感念後者的母子之情,同時想要藉助這個方式削弱五王的勢力。

武則天死前呼風喚雨,死後還能享受這樣的待遇,這一輩子過得可真是值!諸位讀者,你們說呢?

相關焦點

  • 武則天死後,李顯為什麼會力排眾議達成武則天歸陵的願望?
    在李賢作太子的第五年,因為種種原因被扣上了謀反的罪狀,雖然李治對這個孩子非常喜歡,但武則天卻是執意要進行處罰,於是李賢便被貶為庶人。就這樣資質平平的李顯便神奇般的成為了皇太子,這在當時乃至於現在來看都是極為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只能說上天真的是太眷顧李顯了。
  • 神龍政變後,退休後的武則天過得怎麼樣?
    所以她召回被貶的中宗,並且決定還都長安城,這就是在向世人昭告在自己百年之後還是由李氏子孫掌王權社稷,等於還政李唐皇室。而這期間李顯即使被立為太子可是在強勢的武則天面前連大聲說話的勇氣都沒有。唐中宗不情不願的神龍之變武則天八十二歲了,身體很差,都不能親理朝政了,大小事情交與張氏兄弟處理,李顯卻在宰相張柬之、武將李多祚協作下,弟弟相王李旦等李氏皇族的支持下,發動了「神龍之變」,殺了張氏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武則天退位後僅二百六十多天就去世了,為什麼李顯要這麼著急呢?
  • 李顯已是太子,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張氏兄弟負責為武則天修建巨佛,但在短時間內居然中飽私囊四千萬貫,大臣們群情激憤,紛紛上書要求武則天法辦此二人。武則天一看事情鬧大,當眾痛罵二人一番,但罵完後話鋒一轉又說道:「他們的確有罪,難道沒有什麼功勞嗎?」她一邊說一邊盯著宰相楊再思。
  • 李顯復位太子後,武則天已年逾八旬,他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李顯復位太子後,武則天已年逾八旬,他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神龍政變」五大功臣,最終為何都慘遭毒手?犯了個致命犯錯誤!
  • 呂后死後家族被清算,可武則天死後,為什麼武家安然無恙?
    她仗著自己兒子是皇帝,大肆屠殺劉姓諸侯,扶植自己的家族勢力。而把後宮專權發揚到頂峰那就是大唐時期的武則天了,她不僅篡了位,做了第一個女皇帝,還改了國號,同樣也對李姓子孫展開了血腥屠殺。這兩個女人的手段不可謂不高明,不過更讓人不寒而慄的是她們的果斷、冷酷,甚至手段極其殘忍。
  • 武則天已經是風燭殘年,太子李顯為什麼還要發動政變趕她下臺
    在武則天風燭殘年的時候,作為太子的李顯,之所以會急急忙忙發動神龍事變,普遍的觀點認為,主要原因是武則天年事已高,深居簡出。同時又偏信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又不甘心只當一個面首,而要參與政治生活。再加上武則天侄兒武三思還不死心,還一直在爭取武則天再次廢掉李顯,立他為太子。
  • 同是權力巔峰的女人,為何呂雉死後家族被清算,武則天家族沒事?
    但是凡事都有意外,在數千年的權力更替之中,呂后和武則天可以算是女性之中,在政治上頗有建樹的人了。可兩個女性最後的結局卻是完全不同的,呂后掌權死後,家族卻被牽累而被處死;武則天家族除了武三思之外,其他人卻能全身而退,甚至還能在朝廷上得到一官半職。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武則天:重新將皇位傳給李家,因為她認清了一個現實問題
    所以,即便是打算廢了光緒帝的時候,她找來的「大阿哥」也依然還是小叔子奕誴的親孫子,而不是她葉赫那拉家的人,更加沒有大肆屠戮愛新覺羅氏子弟,所以她沒有奪取大清的江山。 武則天就不一樣了,她不顧兒子們反對,不顧李唐龐大的宗室家族反對,也不顧朝中大臣們的反對,甚至娘家人也不抱有希望,武則天一意孤行、力排眾議,跌跌撞撞還是當上了一國之君。
  • 為什麼呂后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事實上,武則天死後,武家在某種程度上,也還是被李唐清算了。只不過不像漢初的諸呂那麼慘,直接被劉氏諸王乾脆利落的滅族罷了。 武則天當政時期,最得寵、最具權勢的就是她的兩個親侄——武三思和武承嗣。
  • 神龍政變後,82歲的武則天被迫下臺,為何卻沒人找她秋後算帳?
    武則天自從登上皇帝位後,就破格提拔了許多武氏人,在她眼裡,這些都是她的家人,是她的親信,是她信任的人。武則天一直很寵愛女兒太平公主,以至於連太平公主都差點以為自己的母親要傳位給她,為什麼不想傳位給兒子李顯呢,因為兒子姓李,如果傳位給他們,那就意味著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大周帝國又要拱手還給李氏,那武則天付出的努力都白費了。
  • 同樣是女性掌權,為何呂后家族被誅滅,武則天的家族卻得以保全?
    按理說武則天比呂后的做法更加過分,那為何呂后死後呂氏家族遭到誅滅,而武則天的武氏家族卻得以保全呢?首先,無論是呂后還是武則天想要掌權都需要與夫家的宗室力量進行抗衡,對宗室力量進行鎮壓。而兩人不約而同地都採取了特別殘酷的手段。
  • 李顯為何要殺掉幫自己復位的功臣?一個原因最關鍵
    於是,在武后病重之際,張柬之等五位大臣決定趁機誅殺雙張,逼武則天退位,還政於李唐。為首的張柬之命敬暉、桓彥範等人擔任羽林將軍,此舉也為政變提供了保障。彼時,太子李顯剛好在北門起居,敬暉等人以禁軍身份密見了李顯,政變計劃亦得到了他的贊同。
  • 李顯變成武大郎,為何不能相信任何人?
    因為李顯有戀女情結(對女人特別好),太平公主還被允許開建官署,也就是她招員工,國家給工資。仗著李顯的喜愛,她和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倆人算是槓上了。一個支持李家,一個支持韋家,倆人天天拉幫結黨,相互誣陷,恨不得把對方整死。
  • 武則天四個兒媳,一個比一個慘,其中兩個死後人間蒸發
    、李賢、李顯和李旦,成年後,他們各娶妻室。文明元年(684年)二月,李賢被武則天所派的酷吏丘神勣逼命自殺身亡,房氏仍被留置在巴州,數年後才得以回京。房氏雖被復尊為雍王妃,但因屢次受到武則天虐待和迫害,早已形同槁木,景雲二年(711年)六月鬱鬱而終,享年五十四歲,與李賢合葬。李顯生於生於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李顯的王妃趙氏,其祖父趙綽為大唐開國功臣,其生母為高祖第七女常樂長公主。論輩分,趙氏是高宗的姑表妹,李顯的表姑母。
  • 唐朝的開國功臣,也是武則天的恩人,死後卻被武則天掘墓砍棺
    但武則天敏銳發現每次議論此事時,李勣便稱病不朝,於是她讓李治徵求李勣的意見。果然,李勣說出了一句話,讓李治和武則天看到了希望:此陛下家事,無須問外人。這句話表面上沒毛病,李勣卻不敢公開發布,還是害怕朝中同僚的鄙視。
  • 武則天:一代女皇的人生否定,還了江山、認清現實,為的還是名聲
    所以,即便是打算廢了光緒帝的時候,她找來的「大阿哥」也依然還是小叔子奕誴的親孫子,而不是她葉赫那拉家的人,更加沒有大肆屠戮愛新覺羅氏子弟,所以她沒有奪取大清的江山。武則天就不一樣了,她不顧兒子們反對,不顧李唐龐大的宗室家族反對,也不顧朝中大臣們的反對,甚至娘家人也不抱有希望,武則天一意孤行、力排眾議,跌跌撞撞還是當上了一國之君。
  • 「神龍政變」後李顯復位,他為何不殺武三思,反而任其權傾朝野
    原因之二:李顯榮登大寶的方式,武三思與李顯的親家身份 「神龍政變」爆發之後,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被殺,張氏集團被殺被捕隨之瓦解,之後發動政變的眾人便來到了武則天所在的集仙殿,在向武則天匯報了誅殺二張的事情後,迫使武則天傳位於太子李顯。
  • 宰相寫了「青鵝」兩字,武則天為何把宰相滿門抄斬了?
    武則天破解「青鵝」也顯得很牽強。感覺奇怪就對了。《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正史中根本沒有記錄過此事,很可能是唐朝筆記小說裡杜撰的。不過,裴炎被武則天所殺是事實。為何?表面上的原因是造反,實際上是因為裴炎太剛,不殺他,武則天難登帝位。毫無疑問,裴炎是李氏皇族的忠臣,但一開始,他和武則天似乎站在同一戰線。
  • 徐茂公為何被武則天開棺戮屍滅族?
    徐茂公為何被武則天開棺戮屍而且每滅族,其中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孫子坑爺!」
  • 武則天駕崩前,為何把江山歸還給李家?200年後,世人才明白她用心良苦
    但是願望很快就落空了,李治在繼位後只顧著對付李世民留下來的顧命大臣,哪還有時間想起當年那個含情脈脈的小才人呢?她有兩個兒子,分別是三子李顯,四子李旦,太平公主;當然也有兩個侄子周國公武承嗣,梁王武三思。如果立自己的皇位傳給兒子或者女兒,那就是將皇位傳給李唐王室,自己這麼多年的努力不就白費了嗎?如果傳給侄子,雖然保證了武家的皇位,可朝堂大臣對兩位武家後代並不滿意。武則天就這麼糾結了十年,直到臨終前才將廢了十五年的廬陵王李顯重新召回身邊,封他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