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死了她的影響力卻還沒有消失,武則天就是這樣的例子。她對李唐子孫帶來太大的心理陰影,以至於李顯不得不遵從她歸陵的遺願。
公元705年12月16日,霸佔李唐江山數十年的女帝武則天在上陽宮病逝,李氏家族終於得到解放。
站在皇室的角度,武則天顯然是罪無可恕的逆賊,她不但篡唐立周,還肆意殺害李氏子孫,使得後者幾十年內抬不起頭了。
既然武則天病逝,按理來說這些李氏子孫會將曾經受過的侮辱全部還給她,可為何唐中宗李顯要力排眾議,將武則天歸葬於唐高祖李治的乾陵呢?
筆者認為,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李顯對於武則天的深切恐懼
都說「虎毒不食子」,然而這種規則並不適用野心勃勃的武則天。
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共孕育了四個兒子以及兩個女兒,長女安定公主死於襁褓之中,相傳是武則天親自動手,為了陷害當時的王皇后;次子則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也是李隆基的姑姑,她深得武則天寵愛,可惜後來野心膨脹被李隆基處死。
長子李弘,據說是被武則天毒殺;二子李賢被武則天活活逼死;三子李顯也就是後來唐中宗;最小的兒子李旦後來也做了皇帝,廟號為唐睿宗。
李顯身為武則天的兒子,不但沒有享受到母子情深的樂趣,反而每天過得戰戰兢兢,生怕自己哪一天暴斃。
唐高宗李治駕崩了,李顯繼位,他非常寵愛韋氏,不但將其封為皇后,還打算讓老丈人韋玄貞擔任侍中一職,這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對,這讓李顯非常生氣,他認為自己是九五至尊,就算將整個天下給韋玄貞也不應該有人反對。
事情鬧到武則天那裡,武則天一看李顯打算培養自己的勢力,頓時就不樂意了,於是在她的一手操作之下,李顯只當了55天的皇帝就被貶為廬陵王,和韋氏一同被囚禁於均州。
身為皇帝居然被人輕易廢黜,試問李顯能不害怕武則天嗎?
然而武則天給李顯帶來的恐懼遠遠不止這些。當初他的哥哥李弘、李賢先後被立被太子,又先手死於武則天之手,如今自己被廢,李顯覺得死期已經不遠了。
尤其是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後,朝中很多人不服氣,英國公徐敬業、琅玡王李衝、越王李貞等人更是相繼起兵,打算捍衛李唐的江山,而他們打出的旗號就是「匡扶廬陵王」,這讓李顯對於武則天的畏懼更甚了,整日疑神疑鬼、惶恐不安。
最讓李顯崩潰的還是「奶奶逼死孫子事件」。眾所周知武則天喜歡養男寵,而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就是武則天晚年最寵愛的男寵,對於這種見不得光的事情,武則天雖然喜歡做卻又討厭別人說三道四,因為幾乎所有人對此都選擇性忽視。
然而終究還有越了雷池。公元701年,李顯的嫡長子李重潤與妹妹、妹夫在私底下談論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的事情,事情傳到武則天耳朵裡,她難羞成怒,命人將三位參與者用亂棍活活打死(另一種說法認為是逼迫他們自盡)。
在這過程中,李顯根本不敢替他們求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女兒、女婿死於非命,其中的痛苦煎熬恐怕只有李顯一個人能體會到。
這件事情以後,李顯對於武則天的恐懼已經深入骨髓,以至於後來崔玄暐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將皇位禪讓給李顯,可哪怕大局已定,李顯仍然遲遲不敢出來主持大局,可見武則天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有多大。
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李顯才會力排眾議,遵照武則天的遺願,讓她回歸乾陵,如果不這麼做,恐怕李顯在夜裡很難睡個好急,武則天已經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夢魘了。
二、抑制五王的勢力
執政後期,武則天因為年事已高常年臥床養病,這使得她對於朝政大權的掌控力逐漸變弱,那些一心想著光復李唐皇室榮耀的大臣開始蠢蠢欲動。
公元705年,崔玄暐、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五人找準機會發動「神龍政變」,將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殺死,並且逼迫武則天退位給李顯,然後重新恢復大唐國號。這五人因為擁立有功全都被封王,因此這場政變也被稱為「五王政變」。
武則天死後,這五王就從大功臣變為李顯需要提防的對象,要知道神龍政變以前他們的勢力本來就不小,因為擁立之功他們的地位又更上一層樓,這已經威脅到李顯的統治。
而讓武則天歸陵就是李顯抑制五王勢力的手段。因為武則天晚年的時候曾糾結,到底是將皇位傳給武氏子孫還是李氏子孫,後來狄仁傑等人極力勸說她才做出決定將李唐的江山歸還,她命人秘密召回廬陵王李顯,並在不久後將他立為皇太子。
也就是其實按照劇情發展,哪怕沒有神龍政變,皇位也會落到李顯的手中,五王逼迫武則天退位只不過將結局提前一些罷了。
因此李顯力排眾議達成武則天歸陵的願望,就是想要讓世人明白,自己能夠當上皇帝是因為武則天的「禪讓」,而不是五王他們發動的革命,進而從本質上削弱五王的功績,抑制他們的勢力。
三、李顯感念武則天的母子之情
儘管武則天無情,可李顯卻做不到無義,對於這個曾經生育自己的母親,他內心一直埋藏著一絲真情實感。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搬到上陽宮居住,曾經喜好裝扮的她因為心灰意冷再也沒有裝扮自己的心思。有一天李顯前往上陽宮探望武則天,看到後者面容憔悴心裡非常不是滋味。
武則天對李顯哭訴道:「我把你接回來就是想讓你繼承皇位,可是那五賊貪功,讓我淪落到這種地步」。
聞言李顯淚流滿面,立即跪地謝罪,這一次見面讓母子之間的芥蒂大為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幾分母子情深。
武則天臨死前留下遺詔,希望自己的諡號由「則天大聖皇帝」改為「則天大聖皇后」,換言之就是希望能夠以李家媳婦的身份回歸乾陵。
此時李顯對於武則天的怨恨已經基本消除,身為兒子他自然應該滿足母親最後的遺願,況且武則天主動歸還李氏江山的做法也讓李顯大為感動,因此在母子之情的驅動下,李顯還是允許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執筆君言
總而言之,李顯力排眾議滿足武則天歸陵的遺願,主要是他對武則天的恐懼深入骨髓、感念後者的母子之情,同時想要藉助這個方式削弱五王的勢力。
武則天死前呼風喚雨,死後還能享受這樣的待遇,這一輩子過得可真是值!諸位讀者,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