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開始的目的是皇親、國戚再加上大臣們為了誅滅張易之兄弟為首的「男寵」政治集團,後來在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都出面支持的情況下才演變為「奪權政變」,作為太子的李顯卻是被迫加入的。
引發「神龍政變」的導火線。
「神龍政變」的發生,有著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主要是由兩件事引發。
第一件事:長安四年(704),張易之兄弟因宰相魏元忠曾打死其作惡家奴,便誣告魏元忠謀反。但武則天並非是偏聽偏信之昏君,便隨口問:「汝何知?」張易之兄弟本來就是空口無憑,只好隨口說道:「張說聽之!」武則天便命人將二人叫來問詢。
張易之兄弟無奈,威脅了張說一番,讓其第二天誣陷魏元忠。這消息很快傳遍洛陽,名相宋璟和劉知幾很快跑到張說家苦口婆心地勸了一番。最後良心與責任感讓張說選擇了力保魏元忠,他的選擇對得起自己,也為後來的朝臣對抗張氏兄弟作出了表率。
但武則天為了平衡朝廷的穩定,還是選擇袒護張氏兄弟,最終張說和魏元忠還是被貶到嶺南。儘管群臣極力反對,但並未改變則天大帝定下的結果。
第二件事:這次的勝利讓張氏兄弟氣焰更加囂張,完全沒有了收斂,不久後,張氏兄弟又爆出更大醜聞。
張氏兄弟負責為武則天修建巨佛,但在短時間內居然中飽私囊四千萬貫,大臣們群情激憤,紛紛上書要求武則天法辦此二人。武則天一看事情鬧大,當眾痛罵二人一番,但罵完後話鋒一轉又說道:「他們的確有罪,難道沒有什麼功勞嗎?」她一邊說一邊盯著宰相楊再思。
楊再思看躲不過去,於是硬著頭皮出班說道:「他們為陛下煉製丹藥,為陛下祈福,使陛下延年益壽,就是對國家最大的功勞!」武則天點頭微笑道:「如此,則將功抵過,赦免他們這一次的罪行吧!」
群臣面面相覷,萬分無語。在朝臣們看來,君王暮年,有些老糊塗是難免的事,這是歷史經驗,他們也能夠接受。但是縱容男寵到如此地步,已經不是糊塗了,而是赤裸裸的昏庸、荒唐了。更重要的是,大周自狄仁傑去世後再無人能勸說得了武則天,就連老臣宋璟撒潑也無用。眾臣知道,再這樣下去,這個國家馬上會有大亂,應該有所行動了。
704年12月,武則天因病移居迎仙宮長生殿,身邊只留張氏兄弟服侍,詔令皆出自張氏兄弟之口,一時間朝廷氣氛微妙,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各方勢力的聯合,是「神龍政變」成功的基礎。
一個人能夠青史留名,並不取決於他做了多少事、活了多少年,而是看他做的事是否有意義。張柬之幾乎與武則天歲數相當,但他能被稱為名臣,就是取決於他做對一件大事,那就是組織策劃了「神龍政變」。
張柬之在之前默默無聞,採取了冷眼旁觀的態度,那是因為他活得歲數夠長,知道生命的可貴。但是自上文提到的兩件事之後,他意識到只有聯合更多的文臣武將才會逼迫武則天除去張氏兄弟這幾個禍害。於是他首先聯繫了鸞臺侍郎崔玄偉、左御林將軍敬暉、右御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
老張看著身邊這幾個人,覺得實力遠遠不夠,殺張氏兄弟如同向女皇宣戰,就這幾個人怕是遠遠不夠格的,於是老張乾脆向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等人求援。
太子李顯因為兒女皆因張氏兄弟而死,所以最先答應,但嘴上答應的痛快,心底卻害怕得很,他是最清楚母親手段的。相王李旦腦子活絡,猜想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的目的極有可能要推李顯上位,所以他必須緊隨儲君的步伐,也算是個明智的選擇,太平公主也是作此想法。而最不可能推翻武則天統治的武家人,這次卻極為痛快地加入了政變團體,原因就是張氏兄弟曾極力阻撓武則天立武家人為太子,早就對其恨之入骨,所以很快加入了這個團體。就此,皇親、外戚、大臣三方各有打算、互有競爭的勢力為了同一個目標暫時聯手走到一起。
相王李旦更是隱晦提出李家江山應該由李家人坐,女皇該歸政給李家人了。事情發展到現在,從單純的「誅殺奸臣」成為了「奪權政變」,其性質已經大為改變,所以必須要有武力做後盾,守衛玄武門的右御林大將軍李多祚成為政變者們最需要拉攏的對象。李多祚作為李唐王朝的忠臣,很快便被老奸巨猾的張柬之給說服,參與到政變中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神龍政變」,被裹挾的太子。
武則天在迎仙宮的消息越來越少,張柬之會同各方勢力,定奪最後發動政變的時間,他們最終定下的時間是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
這一天,政變集團兵分三路,一路直奔玄武門;一路去東宮迎接太子;一路則是奔赴洛陽城中控制張氏兄弟的黨羽。整個計劃嚴密有序,一看就是經過周密策劃造成的,基本可以做到萬無一失。大將軍李多祚雄心勃勃的帶兵前往東宮,準備將太子李顯迎入皇宮,逼迫武則天退位。但萬無一失的事情總要遇到了一些特殊情況,比如說東宮大門緊閉,太子李顯居然臨陣逃脫,不敢面對武則天。那怎麼辦?這麼多人的性命皆系在他一個人身上,政變就此流產嗎?
龜縮在東宮裡面的李顯其實也很矛盾。經過多年的磨難,他深知母親的深不可測,再想起母親對待政敵那些殘忍的手段,不知為何他居然想起了甕中的蕭淑妃,他下的激靈靈打了個冷顫。但如果不跟隨大將軍他們前去,自己將失去最好的奪權機會。
正考慮間,李多祚派手下一名叫李湛的將領前來勸說。他說:「張氏兄弟圖謀不軌,社稷安危皆在太子一念之間,我們諸將願輔佐太子剷除奸佞,希望您與我們一起去玄武門,不要辜負天下人的期望。」
太子李顯說:「張氏兄弟悖亂,的確應該誅滅,但聖上抱恙在身,這樣做會驚動她老人家,不如大家散去,我們再行商議?」
李湛接著勸道:「我們拋棄身家性命,協助殿下匡扶社稷,殿下竟然忍心讓我們送死,那就不如現在殿下出來親自製止我們吧!」
此話一出,這名叫李湛的將領其實已經將刀子亮了出來,太子李顯很清楚,如果他今天不隨同軍隊前去玄武門,恐怕這些人為了自身安危會先將自己處死,於是被迫無奈之下,只好硬著頭皮隨同李多祚前往玄武門。這裡順便提一下,這名叫李湛的將領,是當年著名奸臣李義府之子,看來說到這陰狠,李湛是繼承了父親一些資質的。
話說太子李顯被迫加入政變隊伍,在將張家兄弟砍殺之後,張柬之面對武則天說明了情況:「臣奉旨殺賊,事恐洩密,驚駕,死罪矣!」
武則天看著太子李顯說道:「是奉了你的旨意嗎?今張氏兄弟已死,你回東宮吧!」李顯恭恭敬敬地回答了一聲便要走,眾人急忙將他拉住,忙道:「太子不能回,當年高宗皇帝將太子交於陛下,現太子成年,天下人思李唐已久,如今陛下年事已高,身體抱恙,為陛下計,今請陛下順應天命,傳位太子。」
武則天看著周圍大臣,明白了幕後參與此次政變有著更多的推手,否則以自己的經營,又豈能提前不知一絲一毫?事已至此,無需再過多問,更無需責難發動政變的這些臣子,武則天畢竟是武則天,她處變不驚,體現了大政治家的風度,於是第二天她痛快地頒布詔書,命太子李顯監國。
這一年,武則天已經八十二歲,她進入了大唐行政圈已經有六十八個年頭了。
太子李顯在這次政變中的表現可謂是窩囊至極,根本沒有具備政治家的基本素質,所以這也釀成他後來的悲劇結果。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儘管「神龍政變」是掛著李顯的名義進行的,但實際上卻是被裹挾的,並非李顯本意。如果從歷史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那麼「神龍政變」的目的是張柬之等大臣為了防止「男寵」政治集團的爭權而被迫發動的一場政變,其實還有一層意思也是為了防止武氏家族趁勢奪取李唐江山的一次自衛性質的政變。通過這次政變,休克了15年的唐帝國再次霸氣歸來,拉開了「開元盛世」的大幕。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唐史演義》、《正說唐朝三百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