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已是太子,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2021-01-18 騰訊網

「神龍政變」開始的目的是皇親、國戚再加上大臣們為了誅滅張易之兄弟為首的「男寵」政治集團,後來在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都出面支持的情況下才演變為「奪權政變」,作為太子的李顯卻是被迫加入的。

引發「神龍政變」的導火線。

神龍政變」的發生,有著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主要是由兩件事引發。

第一件事:長安四年(704),張易之兄弟因宰相魏元忠曾打死其作惡家奴,便誣告魏元忠謀反。但武則天並非是偏聽偏信之昏君,便隨口問:「汝何知?」張易之兄弟本來就是空口無憑,只好隨口說道:「張說聽之!」武則天便命人將二人叫來問詢。

張易之兄弟無奈,威脅了張說一番,讓其第二天誣陷魏元忠。這消息很快傳遍洛陽,名相宋璟和劉知幾很快跑到張說家苦口婆心地勸了一番。最後良心與責任感讓張說選擇了力保魏元忠,他的選擇對得起自己,也為後來的朝臣對抗張氏兄弟作出了表率。

但武則天為了平衡朝廷的穩定,還是選擇袒護張氏兄弟,最終張說和魏元忠還是被貶到嶺南。儘管群臣極力反對,但並未改變則天大帝定下的結果。

第二件事:這次的勝利讓張氏兄弟氣焰更加囂張,完全沒有了收斂,不久後,張氏兄弟又爆出更大醜聞。

張氏兄弟負責為武則天修建巨佛,但在短時間內居然中飽私囊四千萬貫,大臣們群情激憤,紛紛上書要求武則天法辦此二人。武則天一看事情鬧大,當眾痛罵二人一番,但罵完後話鋒一轉又說道:「他們的確有罪,難道沒有什麼功勞嗎?」她一邊說一邊盯著宰相楊再思。

楊再思看躲不過去,於是硬著頭皮出班說道:「他們為陛下煉製丹藥,為陛下祈福,使陛下延年益壽,就是對國家最大的功勞!」武則天點頭微笑道:「如此,則將功抵過,赦免他們這一次的罪行吧!」

群臣面面相覷,萬分無語。在朝臣們看來,君王暮年,有些老糊塗是難免的事,這是歷史經驗,他們也能夠接受。但是縱容男寵到如此地步,已經不是糊塗了,而是赤裸裸的昏庸、荒唐了。更重要的是,大周自狄仁傑去世後再無人能勸說得了武則天,就連老臣宋璟撒潑也無用。眾臣知道,再這樣下去,這個國家馬上會有大亂,應該有所行動了。

704年12月,武則天因病移居迎仙宮長生殿,身邊只留張氏兄弟服侍,詔令皆出自張氏兄弟之口,一時間朝廷氣氛微妙,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各方勢力的聯合,是「神龍政變」成功的基礎。

一個人能夠青史留名,並不取決於他做了多少事、活了多少年,而是看他做的事是否有意義。張柬之幾乎與武則天歲數相當,但他能被稱為名臣,就是取決於他做對一件大事,那就是組織策劃了「神龍政變」。

張柬之在之前默默無聞,採取了冷眼旁觀的態度,那是因為他活得歲數夠長,知道生命的可貴。但是自上文提到的兩件事之後,他意識到只有聯合更多的文臣武將才會逼迫武則天除去張氏兄弟這幾個禍害。於是他首先聯繫了鸞臺侍郎崔玄偉、左御林將軍敬暉、右御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

老張看著身邊這幾個人,覺得實力遠遠不夠,殺張氏兄弟如同向女皇宣戰,就這幾個人怕是遠遠不夠格的,於是老張乾脆向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等人求援。

太子李顯因為兒女皆因張氏兄弟而死,所以最先答應,但嘴上答應的痛快,心底卻害怕得很,他是最清楚母親手段的。相王李旦腦子活絡,猜想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的目的極有可能要推李顯上位,所以他必須緊隨儲君的步伐,也算是個明智的選擇,太平公主也是作此想法。而最不可能推翻武則天統治的武家人,這次卻極為痛快地加入了政變團體,原因就是張氏兄弟曾極力阻撓武則天立武家人為太子,早就對其恨之入骨,所以很快加入了這個團體。就此,皇親、外戚、大臣三方各有打算、互有競爭的勢力為了同一個目標暫時聯手走到一起。

相王李旦更是隱晦提出李家江山應該由李家人坐,女皇該歸政給李家人了。事情發展到現在,從單純的「誅殺奸臣」成為了「奪權政變」,其性質已經大為改變,所以必須要有武力做後盾,守衛玄武門的右御林大將軍李多祚成為政變者們最需要拉攏的對象。李多祚作為李唐王朝的忠臣,很快便被老奸巨猾的張柬之給說服,參與到政變中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神龍政變」,被裹挾的太子。

武則天在迎仙宮的消息越來越少,張柬之會同各方勢力,定奪最後發動政變的時間,他們最終定下的時間是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

這一天,政變集團兵分三路,一路直奔玄武門;一路去東宮迎接太子;一路則是奔赴洛陽城中控制張氏兄弟的黨羽。整個計劃嚴密有序,一看就是經過周密策劃造成的,基本可以做到萬無一失。大將軍李多祚雄心勃勃的帶兵前往東宮,準備將太子李顯迎入皇宮,逼迫武則天退位。但萬無一失的事情總要遇到了一些特殊情況,比如說東宮大門緊閉,太子李顯居然臨陣逃脫,不敢面對武則天。那怎麼辦?這麼多人的性命皆系在他一個人身上,政變就此流產嗎?

龜縮在東宮裡面的李顯其實也很矛盾。經過多年的磨難,他深知母親的深不可測,再想起母親對待政敵那些殘忍的手段,不知為何他居然想起了甕中的蕭淑妃,他下的激靈靈打了個冷顫。但如果不跟隨大將軍他們前去,自己將失去最好的奪權機會。

正考慮間,李多祚派手下一名叫李湛的將領前來勸說。他說:「張氏兄弟圖謀不軌,社稷安危皆在太子一念之間,我們諸將願輔佐太子剷除奸佞,希望您與我們一起去玄武門,不要辜負天下人的期望。」

太子李顯說:「張氏兄弟悖亂,的確應該誅滅,但聖上抱恙在身,這樣做會驚動她老人家,不如大家散去,我們再行商議?」

李湛接著勸道:「我們拋棄身家性命,協助殿下匡扶社稷,殿下竟然忍心讓我們送死,那就不如現在殿下出來親自製止我們吧!」

此話一出,這名叫李湛的將領其實已經將刀子亮了出來,太子李顯很清楚,如果他今天不隨同軍隊前去玄武門,恐怕這些人為了自身安危會先將自己處死,於是被迫無奈之下,只好硬著頭皮隨同李多祚前往玄武門。這裡順便提一下,這名叫李湛的將領,是當年著名奸臣李義府之子,看來說到這陰狠,李湛是繼承了父親一些資質的。

話說太子李顯被迫加入政變隊伍,在將張家兄弟砍殺之後,張柬之面對武則天說明了情況:「臣奉旨殺賊,事恐洩密,驚駕,死罪矣!

武則天看著太子李顯說道:「是奉了你的旨意嗎?今張氏兄弟已死,你回東宮吧!」李顯恭恭敬敬地回答了一聲便要走,眾人急忙將他拉住,忙道:「太子不能回,當年高宗皇帝將太子交於陛下,現太子成年,天下人思李唐已久,如今陛下年事已高,身體抱恙,為陛下計,今請陛下順應天命,傳位太子。」

武則天看著周圍大臣,明白了幕後參與此次政變有著更多的推手,否則以自己的經營,又豈能提前不知一絲一毫?事已至此,無需再過多問,更無需責難發動政變的這些臣子,武則天畢竟是武則天,她處變不驚,體現了大政治家的風度,於是第二天她痛快地頒布詔書,命太子李顯監國。

這一年,武則天已經八十二歲,她進入了大唐行政圈已經有六十八個年頭了。

太子李顯在這次政變中的表現可謂是窩囊至極,根本沒有具備政治家的基本素質,所以這也釀成他後來的悲劇結果。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儘管「神龍政變」是掛著李顯的名義進行的,但實際上卻是被裹挾的,並非李顯本意。如果從歷史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那麼「神龍政變」的目的是張柬之等大臣為了防止「男寵」政治集團的爭權而被迫發動的一場政變,其實還有一層意思也是為了防止武氏家族趁勢奪取李唐江山的一次自衛性質的政變。通過這次政變,休克了15年的唐帝國再次霸氣歸來,拉開了「開元盛世」的大幕。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唐史演義》、《正說唐朝三百年》等

相關焦點

  • 武則天已經是風燭殘年,太子李顯為什麼還要發動政變趕她下臺
    在武則天風燭殘年的時候,作為太子的李顯,之所以會急急忙忙發動神龍事變,普遍的觀點認為,主要原因是武則天年事已高,深居簡出。同時又偏信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又不甘心只當一個面首,而要參與政治生活。再加上武則天侄兒武三思還不死心,還一直在爭取武則天再次廢掉李顯,立他為太子。
  • 李顯復位太子後,武則天已年逾八旬,他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李顯復位太子後,武則天已年逾八旬,他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神龍政變」五大功臣,最終為何都慘遭毒手?犯了個致命犯錯誤!
  • 武則天: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闢唐朝的事件。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張柬之回答說:「張易之、張昌宗陰謀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將他們殺掉了,因為擔心可能會走漏消息,所以沒有向您稟告。在皇宮禁地舉兵誅殺逆賊,驚動天子,臣等罪該萬死!」武則天看見李顯也在人群之中,便對他說:「這件事是你讓幹的嗎?這兩個小子已經被誅殺了,你可以回到東宮裡去了。」桓彥範上前說:「太子哪 能還回到東宮裡去呢?
  • 神龍政變:武則天的大周朝緩緩謝幕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生病,張氏兄弟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朝中大臣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已看不慣張氏兄弟的惡行,於是五人機密謀劃,除掉二張的計劃悄悄布置。 神龍元年(705年)二月二十日,張柬之等人聯絡左羽林將軍李湛等,突然發動政變,史稱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
  • 神龍政變| 武則天大帝的兩難困境
    今天我們聊聊武則天晚年,遇上的政變,之後的則天大帝雖然保留了皇帝的名號,但失去了所有的權力,不久就去世了。這次在武則天晚年發動的政變,史稱神龍政變。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闢唐朝的事件。
  • 「神龍政變」後李顯復位,他為何不殺武三思,反而任其權傾朝野
    武三思乃是周國公武士彠之孫,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侄子,可以說是武周時期武氏集團的核心代表人物,不僅獲封梁王,更是擔任宰相一職,堪稱位高權重。然而,「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退位,武三思非但沒有受到牽連,反而依舊權傾朝野,甚至與韋皇后之間不清不楚,武三思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 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
  • 武則天死後,李顯為何要力排眾議達成她歸陵的願望?
    這件事情以後,李顯對於武則天的恐懼已經深入骨髓,以至於後來崔玄暐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將皇位禪讓給李顯,可哪怕大局已定,李顯仍然遲遲不敢出來主持大局,可見武則天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有多大。公元705年,崔玄暐、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五人找準機會發動「神龍政變」,將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殺死,並且逼迫武則天退位給李顯,然後重新恢復大唐國號。這五人因為擁立有功全都被封王,因此這場政變也被稱為「五王政變」。
  • 神龍政變後,退休後的武則天過得怎麼樣?
    而這期間李顯即使被立為太子可是在強勢的武則天面前連大聲說話的勇氣都沒有。唐中宗不情不願的神龍之變武則天八十二歲了,身體很差,都不能親理朝政了,大小事情交與張氏兄弟處理,李顯卻在宰相張柬之、武將李多祚協作下,弟弟相王李旦等李氏皇族的支持下,發動了「神龍之變」,殺了張氏兄弟,逼武則天退位。
  • 「神龍政變」後,退位後的武則天最後數月是怎麼度過的?
    而最終隨著武則天的病重,曾經的唐朝遺臣開始了復闢唐朝的謀劃,並在2月20日在神都紫微城發動了兵變,史稱「神龍政變」。此次政變主要是由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主要人物發起的,其目的就是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還政於大唐,並擁立李顯為君。
  • 張柬之等神龍政變功臣,對李唐皇室有再造之功,為何卻下場悽慘?
    22日午夜時分,宰相張柬之聯合桓彥範、敬暉等人率領五百餘名羽林軍,發動了軍事政變,直接衝進了女皇居住的迎仙宮,在宮殿走廊裡,當場斬殺了前來呵斥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五十歲的皇太子李顯復位,是為唐中宗,重新恢復了李唐的天下。那個晚上,八十歲的宰相張柬之,精神抖擻,長劍在手,衝鋒在前,親手斬殺了張氏兄弟,是何等的壯懷激烈,是何等的英雄氣概!
  • 神龍政變後,82歲的武則天被迫下臺,為何卻沒人找她秋後算帳?
    神龍政變的發生。因為李氏子孫實在無法容忍二張的行徑了,公元七百零五年二月二十日,李顯和張柬之、等人率領五百多人來到武則天的寢宮,以犯上霍亂朝堂為名殺了張昌宗和張易之。可見壞事做多了真的不會有好報的。殺了二張後,又逼武則天退位,讓李顯繼位。這時候的武則天也是無可奈何,只能同意。隨著武則天的退位,太子李顯登上帝位,大唐再次得到復興,所有王公大臣全部改成唐朝的服飾裝扮。因為這一年又是神龍元年,所以又稱為神龍政變。
  • 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群臣慶賀,唯姚崇公開痛哭,一年後才知其智慧!
    本文分享神龍政變,81歲的宰相率兵殺入宮中,逼迫82的歲武則天退位,群臣慶賀,唯姚崇公開痛哭,1年後才知其智慧! 公元705年,鳳閣侍郎張柬之連同桓彥範、崔玄暐等五人發動了一場逼宮,史學家稱之為「神龍政變」82歲的武則天皇帝生涯和生命都在這一年走到盡頭。
  • 八十歲的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推翻武則天,他的下場如何?
    張柬之是唐朝名相,但很多人對他卻很陌生,張柬之最大的事跡是發動神龍政變,從一代女皇武則天手中將皇位歸還唐中宗李顯,唐朝再次回到原來的道路上。名相張柬之真正留名青史是在年近八十歲,那他以前的歲月都在幹什麼呢?這也是個命運坎坷的人物。
  • 武則天死後,李顯為什麼會力排眾議達成武則天歸陵的願望?
    不可否認李顯是一個窩囊皇帝,第一次登基被母親武則天廢除,第二次登基被自己媳婦韋氏給毒死,算是一輩子都折在女人身上了,不過這個窩囊皇帝在第二次登基的時候做了一件聰明事,就是同意武則天跟李治同陵的要求。公元前656年李顯出生於長安,他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第三子,雖說是嫡子,但按照正常的歷史進程來講,李顯這輩子是無緣太子之位的。
  • 太子李重俊的景龍政變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次年駙馬王同皎策劃政變謀誅武三思,但卻失敗了。
  • 神龍政變後,五王權勢燻天,可為什麼不到一年就都被扳倒了?
    神龍元年,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暐、袁恕己五人,聯合太子李顯發動了神龍政變,恢復了李唐神器。這是有大功於社稷的,對於李顯來說,更是有非常大的功勞。所以五人都成為了宰相還封了王。神龍政變後,五王權勢燻天,可為什麼不到一年就都被扳倒了?雖然太子是名正言順的接班人,等到武則天死後,人家可以順理成章的繼位。但是對於當時的局勢來說,並不明朗。武氏家族一直是蠢蠢欲動,企圖與太子爭奪大位。而到了武則天晚年,又開始寵幸二張,張易之、張宗昌兩人把持著朝政,太子也好,還是武氏家族也罷,都不吃香了。
  • 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趕下神壇,到底是二張謀逆,還是五王貪功?
    武則天晚年過於寵幸二張,以至於大臣之中瀰漫著恐懼的氣息,當武后臥榻在床,皇位交接的關鍵時刻,二張謀逆的說法更是頗得人心。神龍政變後,主要謀劃者被封王,而在《通鑑》中,武后向中宗泣訴「五王貪功」,那麼神龍政變到底是「二張謀逆」,還是「五王貪功」呢?我們或許可以從事件的進展中找到答案。
  • 【歷史大案】太子李重俊為什麼要發動政變
    電視連續劇《大明宮詞》第35集提到太子李重俊發動了宮廷政變,結果卻失敗了。這次政變在唐代歷史上確實發生過。
  • 中國歷史上政變最多的王朝,一共經歷六次政變,卻依然很強大
    第一次政變便是十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太極宮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政變。政變雙方為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過程中,李世民親手射死哥哥李建成。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開啟了23年的貞觀之治。按照結果來看,其實這次政變對於唐朝並無壞處,李世民是個好皇帝。 第二次政變是神龍政變,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等人在洛陽紫薇城逼迫女皇武則天退位。事後李顯登基,只不過武則天是李顯母親,李顯在政變後對其也十分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