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後,退位後的武則天最後數月是怎麼度過的?

2021-02-07 史事挖掘機

關注本平臺後,每天為您挖掘8篇罕見史事

公元705年對於武則天和她的大周朝來說終將不再是平靜的一年。這一年已是81歲高齡的大周女皇帝武則天終於還是倒下了,不過此時的武則天雖已知自己命不久矣,但還是幻想著希望做些事情來讓自己能多活幾年,繼續統治著這萬裡河山。她先是在正月初一宣布改元神龍,後大赦天下,規定凡不是非揚、豫、博三州謀反案以及各種叛亂的罪魁禍首都可以免去罪責,但是似乎她這麼做並沒有得到上天的垂憐,武則天的病越來越嚴重,最後她甚至只能躺在長生殿中苟延殘喘的活著。而最終隨著武則天的病重,曾經的唐朝遺臣開始了復闢唐朝的謀劃,並在2月20日在神都紫微城發動了兵變,史稱「神龍政變」。

此次政變主要是由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主要人物發起的,其目的就是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還政於大唐,並擁立李顯為君。2月20日,張柬之等人藉口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密謀造反,遂與左羽林將軍敬暉和右羽林將軍桓彥範等人率領500餘名將士兵圍紫微城,而於此同時太子李顯也跟隨而來,借著李顯的身份,這支軍隊順利的進入了紫微城的內城並在集仙殿的走廊下將張易之、張昌宗斬首。後進入了武則天所居住的迎仙宮中,此時的武則天早已病入膏肓,但是帝王的威儀卻還在,她環顧四周呵令到「是誰作亂?」,而張柬之也出來說到「張易之、張昌宗陰謀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將他們殺掉了,因為擔心可能會走漏消息,所以沒有向您稟告。在皇宮禁地舉兵誅殺逆賊,驚動天子,臣等罪該萬死!」。

此時的武則天好似明白了什麼,她開始向在座的每一位投上了犀利的目光,最終將目光停留在了太子李顯的身上,她說道「太子,這兩個小子已經被誅殺了,你可以回到東宮裡去了」,但是此時的李顯卻並未有任何的舉動,他依然站在那裡,不過卻不也敢再說什麼。而群臣見狀,深恐太子會被武則天所嚇退,於是右羽林將軍桓彥範趕忙出來說到「當初天皇把心愛的太子託付給陛下,現在他年紀已大,卻一直在東宮當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懷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誅滅犯上作亂的逆臣。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下民的心願!」。武則天眼看這朝廷已不是她能掌控的了,整個皇宮都被他們所控制,最終武則天無奈只得將皇位傳於李顯。2月23日,武則天先是頒布詔書,向天下昭告李顯太子監國,負責代行國事,後於2月24日將帝位傳於李顯。自此在位21年的武則天的政治生涯正式宣告終結,而隨著武則天的退位,太子李顯的登基,武則天所創立的大周王朝也歷一世而亡,成為了與新朝一樣短命的王朝。

而退位後的武則天雖然已不再是大周的皇帝,但是作為她的兒子李顯還是很尊敬她,或者說是懼怕她,不過想來也是李旦數十年都生活在武則天的高壓統治下,李唐很多的宗室都被武則天殺的乾乾淨淨,李旦不懼怕也說不過去。也曾是因為如此,此時的武則天雖然退位了,但是李顯還是給武則天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並作為太上皇居於上陽宮,可以說李顯對於武則天是十分的厚待。不過如此被厚待的武則天卻在此時生活的並不開心,失去權利的她再加上病痛的折磨,此時的她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英姿,甚至可以說此時的她就只是一位遲暮之年的老婦,她早已沒有了曾經的皇帝威儀,有的只是苟延殘喘。

據《資治通鑑考異》載「太后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衰老。及在上陽宮不復櫛頮,形容嬴悴。」簡單的說退位後的武則天變得很落寞,她不在梳妝打扮,面容憔悴之極,現在的她可以說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你在她的身上早已經看不見曾經作為大周皇帝的影子。再加上此時的武則天早已失去了權利,她又是一個行將就木之人,所以上陽宮早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熱鬧,有的只是落寞,沒有人願意再去看望這位已經失去權力的老人,就這樣武則天就只能一個人躺在那床榻之上,沒有人能跟她說話,也沒有人再去看她,就這樣她一個人在上陽宮等待著生命最後一刻的到來。

最終在12月16日,在孤獨與寂寞中一代女皇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就這樣曾經不可一世的女皇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後一程。而在臨死前,她卻做出了一件讓人覺得很驚訝的事情,那就是自去帝號,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並赦免了她曾經陷害過的王皇后、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而她會這麼做或許是晚年的武則天想通了什麼,也許親情真的要比權力重要,如果當年的她不是那麼熱衷於權力,不是那麼熱衷於殺戮,或許晚年的她會很幸福,也不會像現在這樣落寞吧,但事實如何誰又真的清楚呢?我想到底只有武則天自己才知道吧。

相關焦點

  • 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群臣慶賀,唯姚崇公開痛哭,一年後才知其智慧!
    本文分享神龍政變,81歲的宰相率兵殺入宮中,逼迫82的歲武則天退位,群臣慶賀,唯姚崇公開痛哭,1年後才知其智慧! 姚崇宋景劇照 姚崇出生於公元651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入仕,他之所以能一直活到唐玄宗登基,多虧了他在武則天退位後機智的反應。
  • 神龍政變後,退休後的武則天過得怎麼樣?
    而這期間李顯即使被立為太子可是在強勢的武則天面前連大聲說話的勇氣都沒有。唐中宗不情不願的神龍之變武則天八十二歲了,身體很差,都不能親理朝政了,大小事情交與張氏兄弟處理,李顯卻在宰相張柬之、武將李多祚協作下,弟弟相王李旦等李氏皇族的支持下,發動了「神龍之變」,殺了張氏兄弟,逼武則天退位。
  • 武則天: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闢唐朝的事件。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臺監張易之、司僕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 神龍政變| 武則天大帝的兩難困境
    當然不管怎麼講,後來的李唐皇帝都是她的血脈,有這個打底,再如何李唐皇室都不太好說太多則天大帝的壞話。今天我們聊聊武則天晚年,遇上的政變,之後的則天大帝雖然保留了皇帝的名號,但失去了所有的權力,不久就去世了。這次在武則天晚年發動的政變,史稱神龍政變。
  • 神龍政變後,82歲的武則天被迫下臺,為何卻沒人找她秋後算帳?
    雖然是女兒身,但是武則天卻為唐朝盛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後世所敬仰。如今常常能在影視劇或者文學作品中看到武則天的身影,古往今來,人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記錄這位女帝的生平,不過多數都是其前半生的「上位史」,卻很少有對她晚年生活以及退位後生活的描述?那麼武則天退位後的生活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 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
  • 神龍政變:武則天的大周朝緩緩謝幕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生病,張氏兄弟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朝中大臣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已看不慣張氏兄弟的惡行,於是五人機密謀劃,除掉二張的計劃悄悄布置。 神龍元年(705年)二月二十日,張柬之等人聯絡左羽林將軍李湛等,突然發動政變,史稱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
  • 李顯已是太子,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武則天點頭微笑道:「如此,則將功抵過,赦免他們這一次的罪行吧!」 群臣面面相覷,萬分無語。在朝臣們看來,君王暮年,有些老糊塗是難免的事,這是歷史經驗,他們也能夠接受。但是縱容男寵到如此地步,已經不是糊塗了,而是赤裸裸的昏庸、荒唐了。更重要的是,大周自狄仁傑去世後再無人能勸說得了武則天,就連老臣宋璟撒潑也無用。
  • 「神龍政變」後李顯復位,他為何不殺武三思,反而任其權傾朝野
    武三思乃是周國公武士彠之孫,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侄子,可以說是武周時期武氏集團的核心代表人物,不僅獲封梁王,更是擔任宰相一職,堪稱位高權重。然而,「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退位,武三思非但沒有受到牽連,反而依舊權傾朝野,甚至與韋皇后之間不清不楚,武三思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 武則天退位百官彈冠相慶,唯有一人痛哭,一年後大笑的人都死了
    武則天   神龍政變 到了晚年,武則天寵幸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還將權力分給了他們。眼看朝廷被二張搞得烏煙瘴氣,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密謀發動政變,意圖逼迫武則天退位。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率領左右羽林衛500人來到神都紫微城北門玄武門,然後派李多祚、李湛等人到東宮迎接太子李顯。
  • 李顯復位太子後,武則天已年逾八旬,他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李顯復位太子後,武則天已年逾八旬,他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神龍政變」五大功臣,最終為何都慘遭毒手?犯了個致命犯錯誤!
  • 神龍政變後,五王權勢燻天,可為什麼不到一年就都被扳倒了?
    神龍元年,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暐、袁恕己五人,聯合太子李顯發動了神龍政變,恢復了李唐神器。這是有大功於社稷的,對於李顯來說,更是有非常大的功勞。所以五人都成為了宰相還封了王。神龍政變後,五王權勢燻天,可為什麼不到一年就都被扳倒了?雖然太子是名正言順的接班人,等到武則天死後,人家可以順理成章的繼位。但是對於當時的局勢來說,並不明朗。武氏家族一直是蠢蠢欲動,企圖與太子爭奪大位。而到了武則天晚年,又開始寵幸二張,張易之、張宗昌兩人把持著朝政,太子也好,還是武氏家族也罷,都不吃香了。
  • 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趕下神壇,到底是二張謀逆,還是五王貪功?
    武則天晚年過於寵幸二張,以至於大臣之中瀰漫著恐懼的氣息,當武后臥榻在床,皇位交接的關鍵時刻,二張謀逆的說法更是頗得人心。神龍政變後,主要謀劃者被封王,而在《通鑑》中,武后向中宗泣訴「五王貪功」,那麼神龍政變到底是「二張謀逆」,還是「五王貪功」呢?我們或許可以從事件的進展中找到答案。
  • 武則天退位一年後就死了,為什麼?專家表示史書不敢記載
    而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便是袁天罡的師兄。據《秘記》記載,她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便是袁天罡設計的防盜設施。而乾陵也是目前唯一沒被盜的唐墓。至於武則天能當皇帝,據說靠的就是袁天罡和他背後的戧刀門的幫助。據史料記載,公元627年,太史令李淳風上書唐太宗,說他兒子的皇位,會被一姓武的女子取代,而此時此女子已經在你的後宮之中了。唐太宗大怒,說那我就殺了後宮所有姓武的女子。
  • 張柬之等神龍政變功臣,對李唐皇室有再造之功,為何卻下場悽慘?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長安城內寒風凌冽,草木凋零,一派肅殺凝重。武則天已經很長時間臥病在床,女皇所有的旨意和詔令,都是由兩個男寵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耀武揚威地傳達出來,朝中宰相及皇室親貴,想見上女皇一面都很難。
  • 中國歷史上政變最多的王朝,一共經歷六次政變,卻依然很強大
    政變雙方為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過程中,李世民親手射死哥哥李建成。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開啟了23年的貞觀之治。按照結果來看,其實這次政變對於唐朝並無壞處,李世民是個好皇帝。 第二次政變是神龍政變,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等人在洛陽紫薇城逼迫女皇武則天退位。事後李顯登基,只不過武則天是李顯母親,李顯在政變後對其也十分尊敬。
  • 八十歲的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推翻武則天,他的下場如何?
    張柬之是唐朝名相,但很多人對他卻很陌生,張柬之最大的事跡是發動神龍政變,從一代女皇武則天手中將皇位歸還唐中宗李顯,唐朝再次回到原來的道路上。名相張柬之真正留名青史是在年近八十歲,那他以前的歲月都在幹什麼呢?這也是個命運坎坷的人物。
  • 唐朝推翻了武則天統治的五位異姓王,最終卻死於武則天侄子之手
    在位時期她知人善任、改革吏治,被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但是到了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到了神龍元年(705年),他手下的幾位大臣聯合發動了「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復闢,迫使其退位,就這樣皇位才回到了李姓子孫手裡。那麼發動政變的那幾位大臣都是誰呢?最後又都是怎樣的下場?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宮廷政變,你知道幾個?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宮廷政變,你知道幾個?政變在歷史上幾乎是每朝每代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因為一朝皇帝只能有一個,他們往往擁有無尚的榮耀和至上的權力,所以一職位時時刻刻被無數人所覬覦,然而導致了無數血雨腥風的政變。
  • 武則天死後,李顯為何要力排眾議達成她歸陵的願望?
    這件事情以後,李顯對於武則天的恐懼已經深入骨髓,以至於後來崔玄暐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將皇位禪讓給李顯,可哪怕大局已定,李顯仍然遲遲不敢出來主持大局,可見武則天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有多大。公元705年,崔玄暐、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五人找準機會發動「神龍政變」,將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殺死,並且逼迫武則天退位給李顯,然後重新恢復大唐國號。這五人因為擁立有功全都被封王,因此這場政變也被稱為「五王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