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神龍政變

2021-02-07 維基百科


宰相張柬之等政變逼武則天傳位李顯,恢復李唐正室!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闢唐朝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臺監張易之、司僕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範,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背景


晚年的武則天沉湎享樂,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跟外界的聯繫減少,對朝政的 控制力也有所下降。 而二張兄弟卻逐漸突破男寵的限制, 插手朝政, 男寵的介入引起了武則天母子、君臣關係的緊張,武周政權也因此陷 入動蕩,人心不穩。


張易之與張昌宗二人倚仗女皇的寵信,專權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連武則天的子侄們都爭相給張易之執鞭轡,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同樣地,他們的行為也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李顯的兒子邵王李重潤與女兒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魏王武延基暗地裡討論二張專政,不想被張易之的耳目偵知,張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則天進讒言。武則天聽信讒言,不僅責罵太子李顯,還嚴令李顯鞫問子女,萬般無奈的李顯只得逼令兒子和有孕在身的女兒自縊。接下來,張氏兄弟又將武延基下獄逼死。這件事情讓李顯失去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個女婿和一個外孫,更為重要的是,這件事情向李顯表明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對其包括其家庭構成了巨大威脅。在這種背景下,除掉張氏兄弟對於李顯來說勢在必行並且刻不容緩。於是,李顯、李旦、太平公主這些李姓子孫在共同的大局下,便聯合起來發起了一場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生病,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朝中大臣張柬之等五人機密謀劃,除掉二張的政變也在悄悄地布置著。


過程


~起兵~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來到玄武門,派李多祚、李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人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李顯。


李顯有所懷疑,沒有出來,王同皎說:「先帝把皇位傳給殿下,殿下無故遭到幽禁廢黜,皇天后土、士民百姓無不義憤填膺,已經有二十三年了。現在上天誘導人心。北門的羽林諸將與南衙朝臣得以同心協力,立志誅滅兇惡的小人,恢復李氏的江山社稷,希望殿下暫時到玄武門去以滿足大家的期望。」李顯回答說:「兇惡的小人的確應該翦除,但是天子聖體欠安,你們這樣做能不使天子受驚嗎!請諸位日後再圖此事。」李諶說:「諸位將帥宰相為了國家不顧身家性命,殿下為什麼非要讓他們面臨鼎鑊的酷刑呢!請殿下親自去制止他們好了。」李顯這才出來。


~逼宮~


王同皎將李顯抱到馬上,並陪同太子來到玄武門,斬斷門栓進入宮中。此時武則天在迎仙宮,張柬之等人在迎仙宮的走廊裡將張易之和張昌宗斬首,然後進至武則天居住的長生殿,在她周圍環繞侍衛。武則天吃驚地坐起來,問道:「是誰作亂?」張柬之回答說:「張易之、張昌宗陰謀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將他們殺掉了,因為擔心可能會走漏消息,所以沒有向您稟告。在皇宮禁地舉兵誅殺逆賊,驚動天子,臣等罪該萬死!」


武則天看見李顯也在人群之中,便對他說:「這件事是你讓幹的嗎?這兩個小子已經被誅殺了,你可以回到東宮裡去了。」桓彥範上前說:「太子哪 能還回到東宮裡去呢?當初天皇把心愛的太子託付給陛下,現在他年紀已大,卻一直在東宮當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懷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誅滅犯上作亂的逆臣。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下民的心願!」李湛是李義府的兒子,武則天發現了他,對他說:「你也是殺死張易之的將軍嗎?我平時對你們父子不薄,想不到竟然有今天的變故!」李湛滿面羞慚,無法回答。武則天又對崔玄暐說:「別的人都是經他人推薦之後提拔的,只有你是朕親手提拔的,你怎麼也在這裡呢?」崔玄暐說:「我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對我的大恩大德。」 


接下來逮捕了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人,將他們全部處斬,並在神都天津橋的南邊將上述人犯與張易之、張昌宗二人一道梟首示眾。在這一天裡,為防範突然事變的發生,袁恕己隨從相王李旦統率南牙兵馬,他們將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逮捕下獄,這些人都是張易之的同黨。先前,張昌儀新建起一幢非常豪華的宅第,規模比諸王及諸位公主的宅第還要宏大,有人晚上在他的門上寫道:「一日的絲能織幾日的薄紗?」張昌儀讓人把字跡除掉,結果又被人寫上,這種情況總共出現了六七次。張昌儀用筆在門上寫道:「即使是只織一天,我也感到滿足。」此後便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


~結束~


正月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制書,決定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派遣十位使者分別攜帶天子的璽書前往各州進行安撫工作。正月二十四日,武則天將帝位傳給太子李顯。


後續


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所以,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


對於張柬之等人的政變行動,當時和後來的人都持支持肯定態度,唐人皇甫澈就在《賦四相詩·中書令漢陽王張柬之》一詩中寫道:「周曆革元命,天步值艱阻。烈烈張漢陽,左袒清諸武。休明神器正,文物舊儀睹。南向翊大君,西宮朝聖母。茂勳鏤鐘鼎,鴻勞食茅土。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


但是,張柬之等五人的下場並不好。當初,敬暉和桓彥範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借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但張柬之都不同意,後來他解釋說:「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後來,敬暉也沒有堅持,薛季昶曾感嘆道:「我不知道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了。」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薛季昶所料,武三思勾結韋皇后「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家族中人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為天下所患」。後來,張柬之等五人被武三思和韋後譖毀,全部被貶官。敬暉失掉權柄,受制於武三思後,每每捶床嗟嘆惋惜,直至彈指出血,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殺害。接著,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評價


神龍政變它標誌著武則天政治生涯的結束。武周政權的更替 讓李唐王朝提前復闢,政權重新回歸李唐王室,也回到了男人統治的時代。一切立法制度重新回唐到高宗時期。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自己又向李顯要求回歸大唐皇后身份。因此武則天沒有成為眾矢之的,避免了一般亡國之君的悲劇。

相關焦點

  • 神龍政變| 武則天大帝的兩難困境
    今天我們聊聊武則天晚年,遇上的政變,之後的則天大帝雖然保留了皇帝的名號,但失去了所有的權力,不久就去世了。這次在武則天晚年發動的政變,史稱神龍政變。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闢唐朝的事件。
  • 神龍政變:武則天的大周朝緩緩謝幕
    晚年的武則天開始專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而二張兄弟卻逐漸突破男寵的限制,插手朝政,男寵的介入引起了武則天母子、君臣關係的緊張,武周政權因此陷入動蕩,人心不穩。朝中原本就對武周創立多有反對,隨著武則天老去,接任皇位的繼承人問題越來越需要解決。
  • 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
  • 李顯已是太子,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開始的目的是皇親、國戚再加上大臣們為了誅滅張易之兄弟為首的「男寵」政治集團,後來在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都出面支持的情況下才演變為「奪權政變」,作為太子的李顯卻是被迫加入的。
  • 神龍政變後,退休後的武則天過得怎麼樣?
    而這期間李顯即使被立為太子可是在強勢的武則天面前連大聲說話的勇氣都沒有。唐中宗不情不願的神龍之變武則天八十二歲了,身體很差,都不能親理朝政了,大小事情交與張氏兄弟處理,李顯卻在宰相張柬之、武將李多祚協作下,弟弟相王李旦等李氏皇族的支持下,發動了「神龍之變」,殺了張氏兄弟,逼武則天退位。
  • 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群臣慶賀,唯姚崇公開痛哭,一年後才知其智慧!
    本文分享神龍政變,81歲的宰相率兵殺入宮中,逼迫82的歲武則天退位,群臣慶賀,唯姚崇公開痛哭,1年後才知其智慧! 公元705年,鳳閣侍郎張柬之連同桓彥範、崔玄暐等五人發動了一場逼宮,史學家稱之為「神龍政變」82歲的武則天皇帝生涯和生命都在這一年走到盡頭。
  • 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趕下神壇,到底是二張謀逆,還是五王貪功?
    武則天晚年過於寵幸二張,以至於大臣之中瀰漫著恐懼的氣息,當武后臥榻在床,皇位交接的關鍵時刻,二張謀逆的說法更是頗得人心。神龍政變後,主要謀劃者被封王,而在《通鑑》中,武后向中宗泣訴「五王貪功」,那麼神龍政變到底是「二張謀逆」,還是「五王貪功」呢?我們或許可以從事件的進展中找到答案。
  • 神龍政變後,82歲的武則天被迫下臺,為何卻沒人找她秋後算帳?
    因為李顯的兒女私下議論張昌宗和張易之,被二張知道了,便向武則天誣陷二人,最後逼的李顯的兒女自縊而死,另外在這兩個人的讒言下,一度讓武則天有了換掉繼承人的想法,朝中大臣眼看辛苦建立的基業就要被這兩兄弟毀掉,而且可能會有大的政變發生,於是他們鋌而走險。
  • 「神龍政變」後,退位後的武則天最後數月是怎麼度過的?
    這一年已是81歲高齡的大周女皇帝武則天終於還是倒下了,不過此時的武則天雖已知自己命不久矣,但還是幻想著希望做些事情來讓自己能多活幾年,繼續統治著這萬裡河山。她先是在正月初一宣布改元神龍,後大赦天下,規定凡不是非揚、豫、博三州謀反案以及各種叛亂的罪魁禍首都可以免去罪責,但是似乎她這麼做並沒有得到上天的垂憐,武則天的病越來越嚴重,最後她甚至只能躺在長生殿中苟延殘喘的活著。
  • 八十歲的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推翻武則天,他的下場如何?
    張柬之是唐朝名相,但很多人對他卻很陌生,張柬之最大的事跡是發動神龍政變,從一代女皇武則天手中將皇位歸還唐中宗李顯,唐朝再次回到原來的道路上。名相張柬之真正留名青史是在年近八十歲,那他以前的歲月都在幹什麼呢?這也是個命運坎坷的人物。
  • 「神龍政變」後李顯復位,他為何不殺武三思,反而任其權傾朝野
    武三思乃是周國公武士彠之孫,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侄子,可以說是武周時期武氏集團的核心代表人物,不僅獲封梁王,更是擔任宰相一職,堪稱位高權重。然而,「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退位,武三思非但沒有受到牽連,反而依舊權傾朝野,甚至與韋皇后之間不清不楚,武三思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 李顯復位太子後,武則天已年逾八旬,他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李顯復位太子後,武則天已年逾八旬,他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神龍政變」五大功臣,最終為何都慘遭毒手?犯了個致命犯錯誤!
  • 張柬之等神龍政變功臣,對李唐皇室有再造之功,為何卻下場悽慘?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長安城內寒風凌冽,草木凋零,一派肅殺凝重。武則天已經很長時間臥病在床,女皇所有的旨意和詔令,都是由兩個男寵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耀武揚威地傳達出來,朝中宰相及皇室親貴,想見上女皇一面都很難。
  • 神龍政變後,五王權勢燻天,可為什麼不到一年就都被扳倒了?
    神龍元年,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暐、袁恕己五人,聯合太子李顯發動了神龍政變,恢復了李唐神器。這是有大功於社稷的,對於李顯來說,更是有非常大的功勞。所以五人都成為了宰相還封了王。神龍政變後,五王權勢燻天,可為什麼不到一年就都被扳倒了?雖然太子是名正言順的接班人,等到武則天死後,人家可以順理成章的繼位。但是對於當時的局勢來說,並不明朗。武氏家族一直是蠢蠢欲動,企圖與太子爭奪大位。而到了武則天晚年,又開始寵幸二張,張易之、張宗昌兩人把持著朝政,太子也好,還是武氏家族也罷,都不吃香了。
  • 武則天已經是風燭殘年,太子李顯為什麼還要發動政變趕她下臺
    在武則天風燭殘年的時候,作為太子的李顯,之所以會急急忙忙發動神龍事變,普遍的觀點認為,主要原因是武則天年事已高,深居簡出。同時又偏信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又不甘心只當一個面首,而要參與政治生活。再加上武則天侄兒武三思還不死心,還一直在爭取武則天再次廢掉李顯,立他為太子。
  • 中國歷史上政變最多的王朝,一共經歷六次政變,卻依然很強大
    在這23個朝代之中,絕大部分的王朝都發生過政變,明朝的奪門之變、靖難之役、五代十國的陳橋兵變。又或者是更早的嫪毐宮廷政變、沙丘政變等等,可以說有不少政變還成功的改變了時局。 六次政變對於中國古代史來說也是很頻繁了,不過這六次政變並不似沙丘政變帶給秦朝的影響,唐朝衰敗是在後期。
  • 唐朝推翻了武則天統治的五位異姓王,最終卻死於武則天侄子之手
    在位時期她知人善任、改革吏治,被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但是到了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到了神龍元年(705年),他手下的幾位大臣聯合發動了「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復闢,迫使其退位,就這樣皇位才回到了李姓子孫手裡。那麼發動政變的那幾位大臣都是誰呢?最後又都是怎樣的下場?
  • 太子李重俊的景龍政變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次年駙馬王同皎策劃政變謀誅武三思,但卻失敗了。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宮廷政變,你知道幾個?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宮廷政變,你知道幾個?政變在歷史上幾乎是每朝每代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因為一朝皇帝只能有一個,他們往往擁有無尚的榮耀和至上的權力,所以一職位時時刻刻被無數人所覬覦,然而導致了無數血雨腥風的政變。
  • 武則天死後,李顯為何要力排眾議達成她歸陵的願望?
    這件事情以後,李顯對於武則天的恐懼已經深入骨髓,以至於後來崔玄暐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將皇位禪讓給李顯,可哪怕大局已定,李顯仍然遲遲不敢出來主持大局,可見武則天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有多大。公元705年,崔玄暐、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五人找準機會發動「神龍政變」,將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殺死,並且逼迫武則天退位給李顯,然後重新恢復大唐國號。這五人因為擁立有功全都被封王,因此這場政變也被稱為「五王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