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平浪靜》的結尾。
身穿白衣制服的宋浩,在漁船船頭,回頭望向那個毀了他一生的父親。
眼睛裡滿是絕望、憤怒,以及冷靜。
輕聲說道:「我撐不住了」。
他撿起刀,刺向自己的腹部,然後刺死了父親。
中國人傳統中的禁忌——「弒父」,在電影中成為了被篡改的宋浩的一生最後,那一記暴烈的反擊。
俄狄浦斯王。
哪吒鬧海。
對父權反抗的文學作品或是神話典故。
此刻與被毀掉人生的宋浩高度重合。
尤其是哪吒鬧海。闖禍後的哪吒不願牽連父母,於是自己剖腹、剜腸、剔骨,還筋肉於雙親。
宋浩插在自己身上的那刀,一半是對自己所犯錯誤的救贖,另一半是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等父權思想的反抗。
在還清罪孽、斬斷親情之後,宋浩再也不是那個唯唯諾諾的背鍋俠,而是一個純粹的復仇者。
對自己被毀掉的人生復仇,對間接或直接被自己害死的人的復仇。
對傳統父權的最暴烈的反抗。
看到最後,小編才恍然大悟。
導演或許想在這兩個小時時間的犯罪片中,隱晦地舉起了國人心中禁忌「弒父」、「父權反抗」的旗幟。
說到底,這還是一部以父母教育失敗為典型的「教育片」。
「被毀掉的宋浩的一生」
優等生宋浩,名校保送,天之驕子,前途光明。
可惜變故接踵而至。
保送名額被暗箱操作,到了好朋友李唐手上。
本想找李唐理論,卻意外捲入一場殺人案中。
故事發生在1992年,法律思想並未普及。甚至某些地方,認為「殺人償命」、「法不責眾」。總之一句話,當時人均法律意識並不高,而且限於當時的刑偵手段,許多命案都沒了下文。
為了逃脫罪責,宋浩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逃亡,到了粵省的某個石雕廠工作。
巨大的石塊落下,揚起一陣菸灰,掩蓋了關於優等生宋浩的一切。
從灰塵中走出的,則是躲避者宋浩。
這一切,他本可以選擇。
他可以選擇在保送名額被搶之後,採取正規途徑維權,也可以憑自己努力自己考上名校。
他可以在捅傷萬有良後選擇報警,依照當時情況,或許會判一個過失傷人,但絕對比逃跑要好。
只可惜,他選了最壞的一條路。
在李唐撞死萬小寧、父親宋健飛一把火把留下證據的修車廠燒掉後,宋浩本可以有另一種選擇。
即使希望很渺茫。
但不敢直面過去、又心繫家庭的宋浩,再一次退縮,選擇妥協。
直到李唐在收費站將「贓款」遞給宋浩,讓他強行站隊的時候,心裡還是一個爛好人的宋浩,終於覺得自己撐不住了。
他拿起埋葬萬小寧的那把鏟子,不顧一切地向李唐的車砸去。
一個老實人最後的反擊。
劇情驟變,反轉突然,正如宋浩心中的那根弦崩的讓人猝不及防。
之後便是理性喪失的宋浩的一路奔逃。
或者說他根本不想逃,只是單純地想去發洩而已。
用跑的,用摩託狂飆,撞翻魚攤,滿身汙漬,最後坐在船頭凝望……
這一刻,像極了《四百擊》中逃跑的少年犯安東尼,以冷峻的長鏡頭拍攝了安東尼逐步跑向海邊的樣子。
不同的是,安東尼或許還有些迷茫。
而宋浩,則只是深深的絕望。
如果宋浩只是被動地做出選擇,那麼毀掉這一切的,是他的父親宋健飛。
「影片中父權的代表宋健飛」
聽到兒子保送名額被搶走的時候,宋健飛義憤填膺,嚷嚷著要找人說個明白。
然而在奪走兒子保送名額的李唐的慶祝宴會中,身為副市長、同時也是李唐父親的李衛國給出了權力的誘惑時。
他毫不猶豫地把兒子給賣了。
在當時,宋浩就隱約感覺到了,在父親的眼中,仕途遠比正義、自己的未來要重要。
傳統家庭中父親的形象,在宋浩的眼中出現裂痕。
在兒子誤以為自己殺人,即將展開逃亡時,真正的兇手宋健飛站在窗口看著,並未出聲。
在他心裡,早就有了決斷。
若東窗事發,不僅自己建委職位保不住,更別說升遷。
對於一個中年的傳統男人來說,親情的牽絆早已退居二線,眼中只留有利益的權衡。
所以在十五年後,宋浩歸來為死去的母親弔唁的時候,看到了同父異母的弟弟,以及宋健飛的情婦——看起來比宋浩還小的江帆。
那時候,宋健飛可以毫不掩飾地說。
「你的人生已經廢了,但宋家始終得有後」這樣的話。
在後面還加了一句「你媽也同意了的」。
一切說的如此大義凜然,聽著像是為了大局考慮。
但他自己比誰都清楚,哪有什麼家族,哪有什麼延續香火,不過是一己私慾罷了。
宋浩當然也能夠聽出宋健飛是什麼意思。
但是十五年的逃避,宋浩早已坦然接受了自己失敗的人生,面對宋健飛這樣的說辭不可置否。
只不過作為觀眾的我們,卻能感受到宋浩的無助、無奈。
他被親生父親當做失敗品一樣拋棄,還要強迫自己去接受這樣的事實。
那一刻,早已搖搖欲墜的父親形象,轟然倒塌。
但宋浩並未與父親決裂,而是以一種極為敷衍冷淡的態度在進行著「人情世故」。
在潘曉霜懷孕時,宋健飛突然出現在老宅中,做了一桌好飯菜,以一個過來人的態度講述著男人這一生應有的擔當。
想必那一刻,宋浩心理是鄙夷的。
但限於傳統的父權思想,宋浩並未發聲反駁。
有人說宋健飛具有兩面性,但從始至終,這個中年發福的男人的眼中,就只有利益。
為宋浩保送名額被頂替一事發生是利益驅使。
殺掉重傷的萬有良也是。
對李唐父親權力誘惑是。
對宋浩離家出走緘默不語也是。
這個傳統又卑鄙的男人。
「一襲紅衣的潘曉霜」
潘曉霜一共穿過兩次那件紅色的連衣裙。
第一次是和宋浩約會的時候。
紅色代表熱情,希望。
遇見十五年未見的白月光宋浩,潘曉霜枯燥的人生終於迎來了轉機。
約會中悶葫蘆宋浩拒絕的態度再明顯不過,而潘曉霜絲毫不在意,努力又小心地搭著話,甚至借著酒勁,打斷賣唱歌手唱著的《風平浪靜》,來了一首情歌。
卑微又可愛。
後面更是主動送上門,幾乎是投懷送抱般地「脅迫」宋浩妥協。
用自己的熱烈,困住了漂泊的浪子宋浩。
第二次,是在宋浩死後,自己帶著女兒,給身為警察的父親送資料。
依舊是一襲紅色長裙。
代表對生活的勇氣,代表明亮,代表希望。
與《風平浪靜》藍灰色的基調形成了鮮明對比。
導演李霄峰對於顏色的應用十分巧妙。
潘曉霜的紅色,宋浩的青、白、最後是灰、藍,宋健飛的黑,李唐的紫都各自闡釋了人物的性格及結局。
潘曉霜的確是《風平浪靜》中唯一的亮色。
亮的不像是《風平浪靜》中的人物。
她為宋浩灰暗的人生注入希望,也成為了宋浩生命中唯一的稻草。
如果沒有潘曉霜,宋浩應該還是那個渾渾噩噩地過著被安排好的人生的可憐人。
正是潘曉霜為宋浩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給了宋浩避風的港灣。
一直漂泊逃避的宋浩終於選擇定居,然後直面過去,完成救贖。
影片中有一個很細節的點。
宋浩和潘曉霜一番雲雨過後的第二天。
潘曉霜為宋浩做了早餐。
潘曉霜提醒宋浩燙,宋浩試了一口,果不其然被燙了一下。
然後大快朵頤。
這像極了多年沒感受過熾熱溫度的人,被衝面而來的幸福感刺傷的樣子。
讓人欣慰,也讓人心疼。
同時讓人心疼的還有潘曉霜。
宋浩是境遇、結局讓人心疼。
潘曉霜則是熱烈、堅強的讓人心疼。
即使丈夫身殞,她仍舊帶著孩子如往常一樣生活著。
你說她薄情寡義,那她如此主動地成為宋浩的女人又是為了什麼?
一夜情嘛?明顯不是。
最大的可能,就是將絕望埋在心底,用最鮮豔的顏色掩蓋悲傷。
從頭到尾,她都只是一個勇敢追求愛情的女性,即使電影沒有給她的愛情一個好的結局。
「那個被泥土掩埋的萬小寧」
相比起宋浩那急轉直下的命運,萬小寧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甚至這個悲劇還被當做劇情推動的工具,死亡也被輕描淡寫地略過。
如果說潘曉霜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那麼萬小寧就是用十五歲身體抵抗這個惡意世界的孩子。
眼影,紋身,遊戲廳,抽菸。
看起來這像是一個壞女孩。
不過這只是她的偽裝罷了。
真正的萬小寧,是一個內心極度缺乏愛,從而極度渴望被愛的小孩。
跟宋浩玩了半天,就急著親上去,被拒絕後氣急敗壞地逃離。
這一幕並不讓人覺得萬小寧輕佻,又或者讓觀眾以為萬小寧愛上了宋浩。
她只是急著要去證明,對面的那個人是否關心自己。
後來李唐借宋浩手機約萬小寧出來時,萬小寧毫不猶豫出來了。
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她的孤獨。
在她畫地為牢的生活中,有一個人願意接近她,即使目的不純,她仍舊沒去想這麼多,只想享受片刻不那麼孤獨的時光。
一個讓人心疼的女孩。
在李唐用宋浩的破車猛然加速,撞死萬小寧,並讓宋浩「收尾」後,宋浩終於繃不住了。
風平浪靜一張宣傳圖,就是這一幕。
章宇站在萬小寧的屍體前,時間似乎靜止。
唯有車燈,與遠處的施工燈閃爍著。
幽涼的夜幕,靜默的場景。
樹欲靜而風不止,浪欲靜而風不平。
在靜止的此刻,宋浩的內心洶湧不息。
平靜而美好的畫面,因為一個人的死,變得無比絕望。
作為「間接」讓萬小寧失去家庭溫暖的人,十五年後的宋浩仍舊心懷著一份愧疚。看到萬小寧這樣離經叛道的樣子,想必宋浩的內心也是十分不忍的。
經過短暫的相處,他也知道,萬小寧這孩子本性不壞,就是缺愛。只要慢慢引導,可能自己還有彌補的機會。
然而萬小寧橫屍在他面前,那股愧疚感持續發酵、成為了悲涼,以及反抗的力量。
「上位者李唐」
自稱宋浩的好兄弟,替他出頭。
但轉眼就在自己的「好兄弟」面前開了個慶祝宴,慶祝自己「保送」。
李唐看似仗義,實則心狠手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這倒是十分符合上位者的人設。
虛偽,工於心計,玩弄人於鼓掌之中。
十五年前宋浩入室傷人的時候,李唐就在對面樓看著一切發生。他其實可以跟宋浩見面,阻止這一切發生,也可以事後報警。
但他選擇了最狠的一個。
將宋浩父子殺人一事作為把柄。
什麼樣的人會死心塌地為你辦事?
當然是有把柄在你手上的人。
攻心為上,這是上位者善用的手段。
在遊艇的豪華party上,宋浩第一次嘗到了「紙醉金迷」的味道,喝著洋酒,抽著煙,在這一堆扭動著腰身的紅男綠女間,深情不自然的宋浩顯得格格不入。
一首男高音版的《大海啊故鄉》響起。
一片歌舞昇平。
人群顯出意味深長的笑容。
上位者、掠奪者的聚會。
在其間的「被掠奪者」宋浩,忙不迭地地跳水逃離。
遊到岸上狂吐。
這也暗示著宋浩與李唐關係的轉折。
李唐與宋浩稱兄道弟,並把他帶到這種場合,並不是在心底裡認可了宋浩,更不是將宋浩當做屬下。
更多的是一種上位者對於下位者的戲謔。
就像一個無聊的人,逗一隻螞蟻。
想看看螞蟻窘態百出的樣子。
同樣,他也可以捏死那隻螞蟻。
這就是捕食者醜惡的嘴臉。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海濱城市長大的人,章宇對於海有著很深的執念。
每一次章宇到海邊,都帶著愧疚。
十五歲時以為自己殺了人,脫了上衣面對海洋痛哭。
埋屍萬小寧、被禮堂帶上遊艇後逃脫。面對海洋,一雙眼睛深邃,絕望。
坐在船頭,望向大海,輕聲說道「我撐不住了」。
海,包容萬物,也能包容宋浩的一切錯誤。
就像母親一樣。
電影在章宇演唱的閩南話版《風平浪靜》中抵臨尾聲。
沒有風浪。
因為風浪在宋浩心中翻湧不休。
看似平淡無比、甚至是有些潦草結局,凸顯的其實是人物的內心戲。
正應了那句話。
浪欲靜而風不止。
宋浩迎來最暴烈的結局,僅僅是一刀給自己,一刀給父親。
後續「壞人」的結局,也只是以字幕的形式告知觀眾。
迎面而來的失落感,趁著章宇略為厚重的歌聲,飄揚在這座海濱小城。
唉……
宋浩本可以擁有百分之百的完美人生。
就因為一步歧途,導致步步踏錯,陷進了無法掙脫的漩渦,最終以最為洶湧的形式結束自己,結束了錯誤的一生。
看完電影,感觸最深的不是宋浩被篡改、謀害的一生,而是一個好的父親的榜樣,對於孩子來說究竟有多麼重要。
宋健飛無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渣,一個不配當父親的人。
李唐父親李衛國,從他兒子囂張跋扈,虛偽狠辣的行事風格來看,想必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而宋浩呢?
別忘了,他也是一個父親。
在影片的最後,潘曉霜回憶起自己懷孕時,宋浩將頭貼在她隆起的肚子上輕聲細語。
潘曉霜問他,你說了什麼?
宋浩回答。
「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