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東白池小學韓水傑:紮根鄉村學校,不忘教育使命

2021-01-18 醉美大荔

韓水傑同志,男,陝西合陽人,中共黨員,是高明東白池小學的一位數學老師。他紮根鄉村教育21年,從城鄉結合部的初級中學調到大荔最偏遠的小學,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他對教育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在韓老師心裡,學生的學習就好比蓋高樓、建大廈,打好基礎是關鍵,尤其小學生。否則會讓他們從小對學習失去信心,只會覺得學習越來越難。

一年多來,韓老師深入小學教育,這也讓他深切認識到到鄉村小學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缺乏關愛,生活習慣不好,少數學生存在基礎差的情況。面對此情,他決定靜下心來,俯身聆聽孩子們的心聲,幫助困難學生逐步從困境中走出來。

對於小學生,韓老師認為,首先應該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這才是關鍵所在。其次,小學階段知識相對比較簡單,在教學中只要堅持「減少數量,抓質量」的原則,讓學生先打好基礎,抓好書寫和計算兩大基本功,著眼於孩子們的長遠發展。本學期韓老師所在學校開展了一次優秀作業展評活動,他發現這極大地激勵和指導了孩子們規範書寫,效果顯著。

韓老師回憶自己一年來的工作,雖然感覺既緊張又忙碌,但是覺得生活很充實。特別是在扶貧工作中,他真正體會到了黨對教育事業的關心和對鄉村教育的關注;國家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為貧困學生發放生活補助,使得我們每一位鄉村教師能安心去搞教育教學工作,為祖國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

本學年,學校給韓老師安排了兩名一年級學生的幫扶工作,這兩名學生區別很大。其中一個學生雷若熙是個非常懂事的小女孩,活潑可愛,很有禮貌,學習也很優秀;另一個學生張趙涵是一個性格非常內向的小男孩,他不善言談,學習成績也一般。針對兩個孩子不同的情況,韓老師經常和孩子們交流學習和生活,走訪家長並宣傳國家對孩子們生活上的資助政策。記得在今年6月份高考的時候,一年級的班主任雷老師因事請假,由他臨時負責。當他走進教室時,孩子們都在認真地寫作業。他特別關注了張趙涵和雷若熙兩位同學,發現張趙涵同學在寫漢字時筆順有誤,就立刻停下來給孩子指正,讓孩子從最根本的技能學起,打好寫字關;雷若熙同學在做套題時答題有點不整齊,韓老師立刻指導她提前規劃答題區域,有必要的話,養成畫上中線從左寫起這一習慣,孩子欣然接受。

這一次的近距離接觸,讓他深深明白,孩子的成長還是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用心、細心的呵護。

在5月份開學初,他對兩個孩子做了預防新冠病毒知識的講解和宣傳,指導他們要講究衛生,不忘戴口罩,遠離人群。在一次家訪過程中,韓老師了解到張趙涵同學家庭條件很差,加之性格內向,他就對張趙涵同學的生活方面多次給予鼓勵和幫扶;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在學習上也多次給予指導,成績也有所提升,孩子也慢慢開朗起來。

通過一年來的幫扶工作,韓老師真正體會到鄉村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其實,對於鄉村教育而言,我們每一位教師除了要潛心鑽研教學以外,更多的時間還是要關注孩子的生活。家庭教育的缺失,家校共育的不和諧,往往會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

在韓老師看來,只有通過多渠道的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共同承擔教育孩子的使命,才能無悔於黨的教育事業。

(大荔縣高明東白池小學供稿)

相關焦點

  • 初心璀璨,紮根鄉村教育二十三載
    1997年6月從湖南三師畢業後,他一直很紮根鄉村任教至今已23年,始終秉持「做一個讓學生喜愛的老師」的初心,深受師生愛戴,家長擁護。他所任教的學校多次被評為「常寧市教學質量優秀單位」、「常寧市優質教育學校」,他每調動到哪裡,他的管理理念就在那生根結果。擔任校長後,他不斷激勵老師們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學校從整改走向優質。
  • 劉志偉:鄉村學校創新教育「點燈人」
    紮根鄉村,助力鄉村學校科技創新教育「脫貧」;培養「明師」,造就眾多鄉村科技創新教育「致富帶頭人」;劉志偉用教育科研照亮更多鄉村學校的科技創新教育路,進而喚醒更多師生的生命……—————————————————————————通過編程控制機器人精確識別不同顏色的木塊
  • 何小玉:紮根鄉村教育一線 讓青春在課堂綻放
    她就是獲2020「荊楚好老師」榮譽稱號的何小玉,11年來,她紮根鄉村教育一線,用滿腔激情譜寫了獻身鄉村教育的無悔之歌。 9月9日 記者走進潛江市竹根灘高級中學 在辦公室見到何小玉時 她正認真批改剛考完的試卷
  • 人大代表徐佳:為鄉村教師發聲,為鄉村教育代言
    徐佳在屈子學校調研汨羅融媒體訊(記者 張為 任可)小學班主任是一項繁瑣細緻而又辛勞的工作,但屈子祠鎮中心小學教師徐佳卻甘之如飴,紮根鄉鎮小學20年,成為小學生的畢業「把關人」。更難得的是,在繁雜的本職工作之餘,徐佳還儘自己所能,為鄉村教師發聲,為鄉村教育代言,忠誠地履行人大代表這一神聖職責。「還想當人大代表嗎?」「想。」「為什麼?」「還想解決更多的問題。」
  • 金海湖新區(畢節高新區):鄉村教育工作者 奮力託舉農村孩子的夢想
    多年以來,一代又一代的金海湖鄉村教育工作者甘為人梯,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揮灑在鄉村教育路上,託舉起一個個農村孩子的夢想,為金海湖教育事業的發展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招生的時候發生這樣的事情,我更多的是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覺得肩負的使命實在是太大了,學校黨委書記武敏和蔣必紅他們倆都在鼓勵和支持我,又看到孩子們那種渴求知識的眼光,覺得應該承擔起這樣的責任。」靳麗瓊回憶。
  • 放棄調動機會,紮根鄉村12年!博白這名鄉村教師是學生眼中的「媽媽」
    紮根鄉村12年先後獲得了廣西優秀教師玉林市最美教師玉林市優秀班主任博白縣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在今年,她又入選她是博白縣鳳山鎮龐丁村小學山子水教學點的教師胡玉芳,她身上的榮譽,足夠讓她離開山子水教學點,調去更好的小學發展,然而她還是選擇紮根於龐丁村,留守在山子水教學點。胡玉芳在認真備課,她用心教好每一位學生,在學生眼中就像媽媽一樣。
  • 三代為師 情系鄉村教育
    7月,驕陽似火,與海相望的秀嶼區平海北嶠小學一片忙碌。今年受疫情影響,學期期末考延遲了一星期,老師們不敢鬆懈,竭力幫助漁民的孩子取得好成績。這天,消息傳來,不負眾望,畢業班英語學區第一,語文第三,數學第三,作為學校新上任的教導,陳水晶很是開心。
  • 十年青春紮根鄉村 美術教師「為愛上色」——記入選2020年「鄉村...
    李超(後排中間)和學生留影昨日,2020年「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名單公示期結束,全省9人入選,赤壁市車埠鎮小學李超成為鹹寧唯一入選的教師。2010年,李超從湖北美術學院畢業後,通過教師招考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十年前的偏遠鄉村小學,硬體條件差,教學觀念落後,美育基礎薄弱。李超克服困難,將美育陣地從學校小教室搬到了田野大課堂,帶著學生觀察自然、了解自然,用畫筆、用雙手描繪自然。
  • 走進鄉村教育︱豐縣趙莊鎮中心小學「六一」巡禮
    走進鄉村教育︱豐縣趙莊鎮中心小學「六一」巡禮 2020-06-06 0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村醫師」的仁心使命——訪「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王海倫
    2020年9月1日開學第一天,江蘇省無錫市堰橋實驗小學醫務室的王海倫早早地來到到學校,認真查看學生體溫監測情況。「王醫生,這名女生嘔吐了。」王海倫急忙為新生檢查身體,得出主要誘因是心理緊張,當即與家長細心溝通說明。這樣的情景,已是家常便飯,但對王海倫而言是「使命所在」!
  • 不忘初心育桃李,砥礪前行展風採——涼州區會館巷小學舉辦教師演講...
    為展現學校教師立德樹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進一步凝聚師德正能量,激發教師幹事創業的活力與熱情,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打造師德高尚、勇於擔當教育使命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6月2日,涼州區會館巷小學舉行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人民滿意的教師」演講比賽。
  • 「新優質學校」進行時|溧陽社渚小學:我們在「家」中成長!
    吳漢平校長從「溯源——追求鄉村小學新樣子、實踐——打造鄉村小學新樣態、積澱——豐富鄉村小學新樣本、示範——建立鄉村小學新樣式、期待——成就鄉村小學新樣板」五個方面介紹了鄉村新優質學校探索之社小路徑。他說,創建「新優質學校」對於學校來說不是結束,只是展示,更是挑戰,還是一個新起點的開始,得到了與會專家、領導的一致好評。
  • 「安寧教育」情歸鄉村育桃李 默默耕耘鑄師魂——記優秀鄉村教師...
    青龍學校的張德明教師,34年紮根農村學校一輩子,為人師表,立德樹人,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管理和教學經驗,是這支鄉村教師隊伍的優秀代表。青龍學校曲芋容老師:在我小學的時候,他就是我的老師,至今我還記得他給我們上課的情景。然後多年以後我畢業了,走上了工作崗位,他就成為了我的同事,平時在工作當中有什麼困難總喜歡找他,他總會耐心細緻地指導我,讓我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可以說慢慢的成長起來了。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鄉村教師用自己的一份愛與責任,詮釋教師這樣一份職業。
  • 助力提升鄉村教育水平 英孚即將啟動新一年「鄉村英語教師培訓項目」
    據介紹,「英孚全球助學計劃」是由英孚教育發起的一項旨在改善欠發達地區與弱勢群體教育水平的公益計劃,面向人群包括農村地區的英語教師、兒童以及全國範圍內的障礙兒童、留守兒童和民工子弟學校學生等。2018年開始,英孚教育與中央電化教育館進行戰略合作,以「教育+網際網路」的方式促進優質資源共享。
  • ...網上火了,學校老師校長卻有點不習慣——鄉村學校合唱團走紅的...
    吳雁雲 攝揭西縣塔頭小學紅了! 一所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學校,因為創辦了一個合唱團,音樂老師將學生的合唱視頻《好想愛這個世界啊》上傳至抖音而在網絡上迅速走紅,被譽為現實版《放牛班的春天》。之後,視頻登上微博熱搜,播放量近400萬次,獲贊近30萬。
  • 一所鄉村小學的重生
    12月21日,記者從鶴壁市區驅車近20公裡,來到了建在前石橋村、後石橋村交界處的石橋小學。    白牆灰簷的教學樓、標準化的塑膠操場、配套完善的科學實驗室、乾淨溫馨的學生宿舍……走進石橋小學,硬體設施令人眼前一亮。    然而就在兩年前,石橋小學的學生們還在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的磚瓦房裡上課,生源不斷流失,在校學生總數一度跌至50人。
  • 什麼是好的鄉村教育?
    (1月10日《中國青年報》) 不得不說,以升學情況而論,當地的教育是成功的。然而,以升學論教育成功,本質還是唯升學論,強調有多少學生考進北大、清華,成為碩士、博士,這與各地的升學政績觀是完全一致的。對於今天的鄉村教育,除了關注升學之外,還需要思考另一個問題,鄉村教育如何為鄉村發展帶來改變?
  • 退休音樂家支教點燃鄉村學生音樂夢 學校普及器樂教育
    一時間,各種旋律此起彼伏,在靜謐的鄉村顯得格外悅耳。 每個教學日的12時30分,優美的器樂聲總會如約而至——這是雙獅坪中學的「奏響校園時間」。從3年前開始,這個學校的每一名學生都會在此時用葫蘆絲、口琴、手風琴進行演奏。 如今,雙獅坪中學以及下屬3所小學的1100多名學生,人人都能演奏至少一種樂器,學校近百名老師個個會玩樂器。
  • 紮根鄉村23年,寧鄉這位校長讓人肅然起敬!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他在鄉村學校 耕耘了23個春秋 他的汗水揮灑在三尺講臺 他就是 東湖塘鎮麻山中學校長
  • 鄉村教育,綻放孩子最美的光芒
    在梅口中心小學,葉雪娥一幹就是12年,從那時起,她將精心備課的不同年級教學教案都積攢下來,逐年摸索,不斷充實總結自己的教學方法,為日後小學辦學經驗的積累奠定了紮實基礎。多年的鄉村教育實踐和角色的轉變,葉雪娥思考的不僅僅是自己怎樣教好一本書,更多的是山區教育怎樣能突破教育資源的瓶頸,她堅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堅信可以用教育的力量守護鄉村陪伴培養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