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個狗血故事。
曾經有一名成都女子維維(化名),因面部出現過敏反應,在男友的陪同下,前往醫院就診。
篩查過敏原時,姑娘想到「每次發癢,都是在男朋友親了我之後」。於是取了男友唾液化驗。
果不其然,她對男友唾液過敏。
嫌脫敏治療麻煩,姑娘決定直接換!男!友!
那啥,居然有人對唾液過敏?!
過敏,就是免疫系統「撞了邪」,將原本無害的東西當成敵人攻擊。
輕則皮膚起疹子;重則全身過敏,多器官臟器受累,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
然而,唾液真的會過敏嗎?先來看一下唾液的成分。
正常情況下,唾液中99%是水,其餘主要是唾液澱粉酶、黏多糖、黏蛋白及溶菌酶,還有一些無機物如鈉離子、鉀離子、氯離子之類。
這些蛋白、酶(本質上還是蛋白質)類,確實可能導致過敏發生。
由此可見,唾液過敏,在醫學上是成立的。
實際上,除了最常見的過敏原,如花粉、蛋白質、塵蟎、海產品、乳製品、化妝品等易過敏外,其他幾乎所有物質亦可能致敏。
而一些過敏現象,更會令人感到匪夷所思,譬如——
●吃麵食後,一運動就過敏
有一種食物依賴性運動誘發性過敏反應,患者在食入麵食後6小時內,若運動就可能誘發嚴重過敏反應症狀,甚至休剋死亡。
但奇怪的是,如果在這期間不運動,就不會發生過敏反應。
●水過敏,能喝水卻不能碰水
這類患者可以隨意喝水,但他們只要皮膚接觸到水,就會出現奇癢的麻疹,泡熱水澡更像受「酷刑」。
●WIFI也過敏
世界上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他們對各類家用電器、手機,甚至WIFI發出的電磁波信號表現出過敏症狀,出現包括頭痛、頭暈、虛弱、疲勞、皮膚過敏、心律不齊等症狀。
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電磁輻射過敏症。
一般的偶發性過敏,只要進行短期的抗過敏治療,明確過敏原,並儘量避免再接觸之即可。
所以,新聞中對男友唾液過敏的成都女孩選擇「分手」,亦無可非議,因為要遠離過敏原嘛。
但如果不分手的話,她其實還可以選擇進行脫敏治療的。
所謂脫敏治療,就是將過敏原製成提取液,經注射或其他給藥途徑與患者反覆接觸,劑量由小到大,濃度由低到高,逐漸提高患者對該變應原的耐受性。脫敏治療一般需3~4個月後才起效,多可持續2~5年。
所以,又到了考驗真愛的時候了。
/ 長 按 識 別 二 維 碼 關 注 我 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