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脈造影的風險有多大?
冠狀動脈造影目前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造影技術屬於成熟技術、微創手術,總體的安全性是很好的。冠脈造影發生問題的概率一般在千分之一以下,尤其現在多採用經手臂上的橈動脈穿刺,術後即可下床活動,進一步減少了臥床的痛苦和靜脈血栓的風險。
但是,既然是有創診療,就會有風險,何況是把導絲、導管送到心臟的冠狀動脈,中間要在血管裡走一段路,還要注射造影劑(造影劑也有不良反應);如果放支架,還有放支架的問題。所以,每一步、每一個環節都有損傷、出意外的可能。再加上每個患者的身體情況、病變情況不一樣,對藥物的反應也不一樣,有些變數無法在術前準確預料的。另外,器械的問題雖然極少,但也有可能遇上個把不合適的。所以,儘管手術風險概率很小,也還是有的。醫生在手術前時會充分告知各種意外的可能,病人和家屬是要籤署知情同意書的。
所以,做冠脈造影檢查前應該充分評估獲益和風險之比。
什麼情況下該做?
冠心病心絞痛考慮到需要放支架的情況應該做,還有一些特殊需要明確診斷時應該做。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在時間窗內)應該急診做,可以挽救瀕死心肌;不穩定心絞痛時應該及時做,防止病情進展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勞力性心絞痛活動明顯受限時應該做,可以改善生活質量;缺血性心臟(肌)病心衰時應該做,可以改善供血使「冬眠心肌」復甦;準備冠脈搭橋之前也要做,看病變血管情況,也看準備當橋的血管情況;還有,CT冠脈造影結果與臨床病情明顯不相符時也需要做,防止誤診;此外,還有一些需要複查的情況。這些,都是需要醫生根據病人的情況判定和把握的。
但是,不是說要判定冠心病就必須做這個檢查。冠心病有臨床的診斷標準,有其他的檢查方法和各自的診斷標準,不是一定要做冠脈造影來診斷冠心病的,尤其是僅僅為了診斷、為了看冠狀動脈有沒有粥樣硬化斑塊而做檢查。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基礎的治療都是相同的,很多時候,冠心病都是可以通過臨床表現和無創檢查來判斷的。而即使冠心病患者,藥物治療控制穩定,也是可以不做造影的。因為手術有創傷,造影劑、放射線有損害,如果沒有獲益,損傷就沒有意義。
當然,也有一部分患者「心病」特別重,不做檢查寢食難安,甚至抑鬱焦慮,那也只好檢查了卻 「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