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能
讓一顆心兒免遭破碎,
我就不枉此生;
如果我能
減輕一個生命的苦難
或平息一種痛楚,
或幫助一隻昏迷的知更
重回巢穴,
我就不枉此生。
-------美國-艾米莉·狄金森(江楓譯版,下文同)
(一)
1853年,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開始了與父親遠赴華盛頓的旅遊,在費城她邂逅了當時已經名滿世界的浪漫詩人威廉·華茲華斯,並深深地被其才情吸引、愛上了這個偉大的詩人。可是當時華茲華斯已有妻室,迪金森只能將這段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這是關於艾米莉·狄金森最具傳奇色彩的一段故事。事實上這段故事的真實性很值得商榷,因為公開資料顯示華茲華斯在1850年便去世了。因此,從時間上來看,兩人是不可能相遇的。而且即使當時華茲華斯沒有去世,他也已經是83歲的高齡了,我們很難想像一個23歲正值韶華的美貌女子會愛上一個祖父輩的老人。
當然,詩人的行事作風向來難以捉摸。我們絕大多數人仍然願意相信這個事情是真實的。以至於在狄金森去世這麼多年後,這個故事依然盛傳不衰。
艾米莉·狄金森生於1830年,彼時拿破崙已經病逝9年,歐洲各國正在逐漸習慣沒有這個政治強人的生活。而美國則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大批的印第安人遭遇了血腥的屠殺。作為人類的幾大人種之一的印第安人,在短時間內被徹底消滅。狄金森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西進運動對這個國家帶來的巨大的衝擊和改變,她從小就深有體會。
狄金森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艾默斯特。當時的艾默斯特還僅僅是個小鎮,鎮上民風淳樸,生活安寧。狄金森對這種安寧的生活狀態安之若素,儘管上後來處於少女時期的她一度成為當地的社交界之花,但她骨子裡對於簡樸生活的嚮往從來沒有改變過。從華盛頓之遊歸來後兩年,也就是1855年,狄金森就徹底斷絕了與外界的來往。由此開始了她長達31年的獨居生活。
(二)
狄金森一生共創作了1800首詩歌。其中包括已經定本出版過的1775首,與後來又發現的25首。但這1800首詩歌,在其生前僅僅公開發表過8首(另一說發表過10首)。可以說其絕大部分詩歌都被其隱藏在了時間的縫隙中,因此在其詩歌的價值被肯定後,人們多稱其是一位偉大的「隱士詩人」。
提到「隱士」,我們中國人向來想起來的便是諸葛亮、陶淵明之類的古代名人。他們身懷報國安民之志,但一時苦於沒有發揮才幹的平臺,於是為了免於俗世的汙染而隱居在山野之間。至今南陽的諸葛廬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依舊是人們嚮往的安靜恬淡生活的代表。狄金森雖然生活在美國,但她卻用一生來踐行了她詩歌中「去造一個草原」的夢想。
毋庸置疑,寫詩為狄金森的靈魂帶來了安寧,但她卻至死安於做個鄉野的農婦。平日裡一身白衣出門,然後悄然歸來,仿佛從來都纖塵不染。雖然都是農民的身份,但狄金森與餘秀華又有所區別。狄金森身體健康,甚至年輕時是當地有名的美女。可她卻甘願放棄了一切自身的優勢,將所有的才華雪藏起來。直到她去世後,家裡人才知道她一直在堅持寫詩。
這是一種怎樣的生存覺悟?我之美,與世界無關,自己欣賞就可以!無疑,從境界上來說,狄金森比餘秀華要高許多層次。
(三)
狄金森從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可以說衣食無憂。她的祖父是山謬爾·富勒·狄金森(Samuel Fowler Dickinson)。此人是當地有名的富紳,而且是安赫斯特大學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在社會上享有盛譽。她的父親愛德華(Edward)和哥哥威廉·奧斯丁·狄金森(William AustinDickinson)都從事律師工作。當時的律師工作受人尊重,而且收入非常不錯。由此可見,狄金森如果想生活地奢侈一些,也並非難事,但她並沒有如此。除了在艾默斯特學校受中等教育時參加了一些學校的社團,並因其優雅的舉止和不俗的談吐受到追捧外,其他時間都生活的相當低調。
他在祖父發起的安赫斯特學院只待了兩個學期便輟學回家,從此便深居簡出。至於下了如此決心的原因,許多人猜測與她旅行時遇到華茲華斯有關。大概是因為發現自己終了一生也無法與愛慕之人走到一起後,產生的一種對愛情的絕望吧。不管怎樣,她再也不肯出門了,拒絕了幾乎所有的社交活動,更別提男性的追求了。
後來這種孤僻越來越嚴重,她甚至不願意到隔壁的哥哥家拜訪。整日素衣裹身,獨來獨往。當地人甚至稱她為「艾默斯特修女」。當時狄金森雖然與父親和母親生活在一起,但已經與他們極少溝通。她只是充當了父親的麵包師以及臥病在床的母親的護士這兩種角色。這個時期她開始斷斷續續地創作了一些詩歌。其中便有那幾句有名的詩句:
如果你能在秋季來
我會用撣子把夏天撣掉
一半輕蔑,一半含笑
像管家婦把蒼蠅趕跑
從1858年起,狄金森開始大量地創作詩歌,到1862年其創作達到高峰期。當年便創作了詩歌366首,竟佔其一生詩歌的六分之一還多。她從雜誌《大西洋月刊》上讀到了希金森(1823-1911)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希金森闡明了「發掘天才是編輯的天職」等觀點,並教導青年作家「將生命熱情注入寫作風格…….讓多年的熱情融入一個詞彙,把半輩子的生活積蓄寫在一個句子裡」。這些觀點恰恰契合了狄金森的創作觀念。她鼓起勇氣給希金森寫了一封信,闡明自己的寫作觀點,並附上了自己的四首詩。
可是希金森顯然沒能認識到這些詩的價值。儘管狄金森在信中懇求他作為自己的導師,並熱切地稱自己為「您的小精靈」和「您的學生」,但這些都沒有引起希金森的足夠重視。希金森回信說建議她推遲發表這些詩作,並用其陳舊的詩歌創作觀點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此事給了狄金森不小的打擊。但她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創作觀念,仍舊「我行我素」。
希金森雖然沒有肯定狄金森的創作,但與她還是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聯絡。並於1870年和1873年兩度到狄金森家中看望她。這無疑給了她在創作上許多鼓勵。他們之間的來往信件,也給後世研究狄金森創作思維的轉變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資料。
(四)
真正在創作上給了狄金森啟發和幫助的是一個叫牛頓(1821-1853)的年輕人。此人曾師從於狄金森的父親學習法律。在這期間與狄金森保持了相當親密的友誼。他十分熱心地勸狄金森不要輕視自己的創作才幹,要認真對待自己的詩歌。以至於多年以後,狄金森在給希金森的信件中提到牛頓說道:「我曾經有一個朋友,他曾教導我什麼是不朽」。足見在其心中牛頓的重要性。
狄金森一直在隱秘地從事詩歌創作。她把所有的熱情都傾注到了詩歌上面,不過這一切從未有人知曉。她本人多次闡述不願發表詩作的想法,並專門寫了一首名為「發表,是拍賣」的詩作,字裡行間顯示出對於發表的不屑。由此可見,她從來都沒有將詩歌作為一種獲得名利的手段,而是打心底裡真誠地熱愛著詩歌寫作。她的這種藝術上的堅守,對人們有極其重要的啟發。
1886年5月15日,艾米莉·狄金森由於腎臟疾患而在昏迷中離世,終年56歲
。在為其整理遺物和房間時,家人發現了她創作的大量詩作。經過整理後這些詩作大部分都陸續得到發表。然而詩壇起初對於這位神秘女詩人的詩作並不那麼肯定,但好的東西總是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半個世紀後,狄金森的詩歌創作價值,終於被美國乃至整個世界文壇所認可。
作為詩人,她思想獨立,創作風格獨特,為詩歌創作注入了不一樣的新鮮血液;作為女性,她對感情忠貞,一生勤勉樸實;作為一個人,她始終堅守著自己的生命追求,去盡鉛華、恬淡安然…….(完)
聲明:本文原創,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或者用於商業目的,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