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都村位於新安縣東北部的邙山之巔,北望倉頭鎮區,南鄰孟津橫水。村域面積6平方公裡,轄11個村民組3000多口人,處於丘陵地帶,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孫都村歷史遺存較多,文化底蘊深厚。村西有古漢墓,村東有東陂池,還有關爺廟、王黑子樓、王仁生老宅、清石碑、古水井、雞柏樹等遺址和古蹟。因其歷史悠久,風貌獨特,2016年11月8日,孫都村被列為「中國傳統村落」第四批保護名錄。
新安縣倉頭鎮孫都村之所以為很多洛陽人所熟悉,是因為這裡的明清時期的建築。位於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的孫都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長期以來,村民們均以古村歷史為榮。不僅如此,孫都人的家國情懷,更讓人感動。
村口白牆灰瓦的村標:孫都——中國傳統村落,旁註「美麗鄉村」,很是傳統中國。張艾嘉導演電影《相愛相親》取景於此。村中老人回憶,民國時期,村中繁華的十字街上有飯館、藥鋪、雜貨店等,街中心是王會川牌坊,四個高翹飛簷角上,掛著碗大銅鈴,夜靜風起,清脆悅耳。古村大半村民姓王,據《王氏宗譜》記載,自明朝至今王姓在此已歷30餘代。街邊,有「至寶堂」「固本堂」等深宅大院。
關於孫都村村名的來歷。在當地版本繁多,眾說紛紜。一說很久以前,有一孫姓子弟,官至都督,因此得名。二傳古代時期,有一孫姓都督路過此村,夜宿一晚,從而得名。三是不知何時,曾為朝廷建都候選之地,故名孫都。
位於村東,今孫都小學南側的黑子樓是最為有名的古蹟,又名望京樓。是明末當地絲綢富商王黑子所建。是一座為防匪防盜、躲避戰亂而建的碉堡式建築。樓僅存一半,但目之所見,其龐大體量、精細局部,令人吃驚。它若建於名都或要塞,不稀罕。在一條鄉村古街盡頭,它赫然出現,堪稱「非典型」古建了。
樓基大致呈正方形,長22.5米,寬21.5米,高約30米,面積約484平方米。基部全是1米多長的大條石,約8米高處以青磚堆砌。牆厚約1米,以石灰、糯米湯澆灌銜接,中填黃土。據當地村民說,樓基內的黃土跟當地的土質完全不同,傳說是從陝縣一個叫次中的地方運回來的。樓基北側有磚窯,窯後有一暗道直達樓頂。樓頂原有石碾、石磨、水井和精舍,能存儲錢款、穀米,有了這些,就能保證在樓上正常的生活起居。
王黑子本名王應成,其先祖從山西遷居此地。三代經商,王應成生於明朝萬曆十三年,因其經營有方,絲綢生意越做越大,產業達到了鼎盛。王應成喜行善事,捐資慷慨,在省內外聲名遠揚,人稱「活財神」。明崇禎十四年,闖王李自成圍攻洛陽,起義軍進入孫都,駐紮28天後,燒毀村莊。而此時的王氏家族,已是四處逃散,所有產業蕩然無存,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晚清,才重現生機。1985年,王黑子樓被列入新安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2月,王黑子樓入選洛陽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丹尼斯百貨創始人王任生的老宅----至寶堂,經過修繕,成為村中最有氣勢、最為「豪華」的宅院。王任生,又名王子淼。1935年出生在孫都村至寶堂,1949年8月,十四歲的王任生以流亡學生的身份,漂泊到臺灣,考進了臺東師範就讀。十七歲畢業後,在多所小學任教,1970年,王任生走上經商之路,其獨資經營的東裕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聖誕燈飾生產基地,他本人也贏得了「聖誕燈飾大王」之譽。現任丹尼斯百貨有限公司董事長、臺灣東裕國際集團董事長。
至寶堂,由西院、中院、東院三個門挨門的多進合院構成。近年來,至寶堂的西院,由王氏後裔王任生重新修繕,整飭精美,儘量貼近原貌。大門設在東側,大門旁是倒座的一排廂房。院內,花木扶疏。正房高大軒敞,牆上懸掛「勝友如雲」的匾額。二進院正房,是兩層樓,樓下,為王氏家族祠堂。三進院的正房,是六孔坐南朝北的磚箍窯洞。
走進倉頭鎮孫都古村。古屋民居鱗次櫛比,故事傳說婦孺皆知,幾百年來歷盡世事風雨,這裡依然保存著明清古村落的原始風貌,承載著農耕文明留下的珍貴遺存。走進孫都村,猶如穿越時空,讓人沐浴著明清時期的滄桑古風。
歡迎喜歡的朋友留下你們的印記,關注叮噹,帶你遊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