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cbr
本文由大都會字幕組原創翻譯
翻譯:阿曼達
校對:@正義聯盟實習生
今年,所謂大片之年,欣賞了這麼多的超級英雄漫改題材的電影,以及坐等幾部新作上映,簡直粉絲們的滿滿福利。
當然,這個世界對電影製作者來說,偶爾也會很殘酷。讓我一起來看看那些以不同方式開始,最終卻都夭折了的漫改電影吧。
《蝙蝠俠》 1983
自1978年的《超人》系列成功之後,華納兄弟等不及要將蝙蝠俠和羅賓搬上大銀幕了。製作人班傑明·梅爾尼克和麥可·尤斯蘭想如法炮製出動態二部曲,於是僱傭了將《超人》劇本成功潤色的編劇湯姆·曼基維克斯作為他們的「創意顧問」。以當時斯蒂文·英格勒哈特、馬歇爾·羅傑斯和瓦特·西蒙森作的《偵探漫畫》系列為原型,曼基維克斯創作的《蝙蝠俠》劇本是以布魯斯的父母在罪惡巷被殺開始,在經歷了一系列熟悉又老套的訓練與成長後,他成為叱吒街頭的蝙蝠俠。故事中包含小丑、企鵝人、魯伯特·索恩、希爾芙·聖克勞德、羅賓的起源還有蝙蝠車、蝙蝠洞、強大的潘尼管家,還有機械恐龍!
換句話來說,那會成為青銅時代一個比較成功的蝙蝠俠故事——據他們採訪時稱,比起他們所習慣的美劇中常見的嘮嗑,他們的這個創作在保守的高層眼裡看來,太冒險了。
後來,英格勒哈特親自看了一遍劇本,將羅賓和企鵝人從起源故事中拿掉。但很明顯,弗蘭克·米勒的《黑暗騎士歸來》就為蒂姆·波頓的《蝙蝠俠》系列提供了個很好的藍本。英格勒哈特稱金姆·巴辛格創作的薇基·薇爾、傑克·帕蘭斯創作的卡爾·格雷森就是改了名字的希爾芙和索恩罷了,他大概道出了一部分實話吧!然而,1989年的包含了起源閃回片段和全副武裝的黑暗騎士的最終版《蝙蝠俠》(由山姆·漢姆和沃倫·思嘉倫創作)與曼基維克斯編寫的初稿差距還是很大的。
《守望者》1988
第一次想將《守望者》搬上大銀幕的奇思妙想在1986年出現,當時由艾倫·摩爾和戴夫·吉邦斯創作的原版迷你系列還沒出完。製作人勞倫斯·戈登和喬·希爾弗僱傭了《蝙蝠俠》的編劇山姆·漢姆來創作劇本,他編寫的初稿嘗試著在顯得不那麼書面化的情況下表達出漫畫獨特的感性面。漢姆的劇本從1976年開始,其中英雄們企圖阻止一場對自由女神像的恐怖襲擊,此舉不僅以失敗告終還觸犯了法律,大家逃走了。隨後劇本一下子跳到10年後,變成了漫畫中的陰謀論劇情的縮減版,以羅夏被捕入獄而曼哈頓博士——在希爾弗看來,應由阿諾德·施瓦辛格扮演——跑到了火星上收尾。
然而,漢姆最後把結局徹底改了,變成了韋德製造出了一座時間機器,從此阻止了曼哈頓博士的誕生。那樣可以拯救這個世界,因為不管什麼都比核爆炸使人類滅絕要好。於是,漢姆的《守望者》以一個驚險的結尾收場,曼哈頓博士消失、羅夏、絲魂和夜梟來到了我們的世界。
當時這部電影的原定導演是泰瑞·吉廉恩。對於認為扎克·施耐德執導的2009年的電影版本更加忠於原著的粉絲們來說,這也能早些看到《守望者》改編成電影的機會。吉廉恩最後聲稱《守望者》無法被拍成電影,而戴文·法拉希將漢姆的劇本總結成了一個四字詞(某個並不雅觀的詞)。
這個項目在2000出頭這段時間,在製作人和製作公司間像皮球般被踢來踢去,當時大衛·海特將這個項目改編得十分貼近原著。最終由海特和亞歷克斯·提斯創作了最終稿,吉茲莫多也幫著添加了很多細節(又是對於漢姆的劇本的一種不肯定)。
在這個項目在製作公司間被踢來踢去,經歷了不少有潛力的導演(包括海特、「諜影重重」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和「黑天鵝」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考慮過了由裘德·洛和湯姆·克魯斯這類演員扮演法老王之後,這個項目終於在華納兄弟確定下來,由扎克·施耐德導演,而接下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蜘蛛俠》1992
將蝙蝠俠搬上銀幕前後經歷了數十年,歷經了不少人之手。在80年代早期的時候,斯坦·李親自為羅傑·科曼創作了電影劇本,劇本中小蟲子在與章魚博士搏鬥時和瑪麗·簡·華生約會,還與一位KGB特工搞曖昧,還順帶便阻止了一場核戰爭。之後,佳能電影計劃了一部英雄跟狼人一樣,能夠變成蜘蛛與其它能變成動物的人類搏鬥的蜘蛛俠電影。而佳能其他的電影計劃就更加保守了,但跟常人考慮的一樣,B級片低廉的預算是拍不出蜘蛛俠這類電影的。
當佳能失敗後,製作人將蜘蛛俠的版權賣給了卡洛克,這家公司創作了很多高成本的動作片,比如《終結者2》和原版《全面回憶》。卡洛克僱傭了《終結者2》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來改編蜘蛛俠,卡梅隆一開始創作了一個在故事版上展現出來的,31頁的「劇本」,來解釋他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卡梅隆1992年的劇本最著名的地方或許就在於對於有機蛛絲髮射器和與山姆·雷米的系列相反部分的貢獻了,但卡梅隆也將上面這些貢獻描繪成了彼得,怎麼說呢,更加原始的本能的表現。
這個劇本嘗試將很多漫畫中的元素呈現出來,比如,比起斯坦·李和斯蒂夫·迪特克原先設想的笨手笨腳的青少年,而將彼得描繪成一個更叛逆的書呆子。小蟲子勾引瑪麗·簡·華生時包括用蛛絲將她捆綁,並且大談特談了一番蜘蛛交配方面的東西。
這就像是將《五十度灰》和安納金·天行者(星球大戰中的反派達斯·維達的原名)對於沙漠的憎惡結合了起來。但這並不是卡梅隆版小蟲子的終結信號。1993年6月,卡梅隆與合作編劇巴裡·可汗,泰得·紐森姆,約瑟夫·哥德瑪裡和約翰·布蘭卡託將反派從電人和沙人換成了章魚博士,然後使弗萊斯·湯普森和麗茲·艾倫替代瑪麗·簡和格溫·斯塔西成為小蟲子的搭檔。
不管怎麼說,這部影片的細節部分因為版權問題一直確定不下來,於是卡梅隆的設想就一直困難重重。
《貓女》 1995年
雖然《蝙蝠俠歸來》不如它的前一部那麼賺錢,但華納兄弟依然野心勃勃地想將米歇爾·菲佛版的貓女改編成獨立電影。導演蒂姆·波頓,製作人丹尼斯·迪·諾維和編劇丹尼爾·沃特斯(全部都是《蝙蝠俠歸來》的團隊成員)將一起合作,將賽琳娜·凱爾在哥譚的冒險搬到一個叫做奧西斯伯格的小鎮上。
如今,關於劇本的細節已經無從得知了,但很顯然是跟《蝙蝠俠歸來》一樣黑暗的,也跟波頓棄任蝙蝠俠系列導演後該系列的前進方向不太一致,關係匪淺。沃特斯在《永遠的蝙蝠俠》電影開始的同一天才將《貓女》的劇本上交,為這兩部電影提供了一個比較明顯的對比。
波頓和菲佛搖擺不定的承諾也導致了《貓女》項目的流產。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菲佛第二次穿上貓女制服的冒險會是怎樣的了,但很顯然,後來被拍出來的《貓女》——在哈裡·貝瑞前,原定的女主角為阿什麗·賈德——保持了超級英雄院線票房的新低紀錄。
《神奇四俠》 1995年
2005年和2007年的《神奇四俠》由克裡斯·哥倫布思創作。然而,哥倫布思原本將執導《神奇四俠》,劇本由麥可·弗蘭斯創作——這次改變是1994年臭名昭著的未能發行的版本。
據數據統計,弗蘭斯的劇本在規模上更龐大,也更貼近漫畫,特別是他們在毀滅博士的引入上。雖然他們改變了毀滅博士的歷史,將他設定成一位名叫維克多·奧伯瑞奇的俄羅斯太空人,他在神奇四俠遭到令他們獲得超能力的意外發生時也在場,他依然統治了名叫拉特維尼亞的國家,這一點在電影最後一部有所暗示。弗蘭斯的毀滅博士是一位超級統治者,裝備有「順義裝置」和一堆毀滅儀器。
神奇四俠第一次亮相在觀眾面前是阻止一場影克勒夫組織的恐怖襲擊(又被稱作蜂窩,在李與傑克科比創作的《神奇四俠》第66期出現)。
最後的大高潮則包括了毀滅博士得到霹靂火的力量,用其來為一個名叫「高強暴風雨」的超級暴風提供燃料。結尾則是大家拿隱形女的懷孕開玩笑,並討論潛在的「神奇五俠」。這部電影在最後定下導演蒂姆·斯託瑞聯合編劇弗蘭斯與馬克·弗羅斯特之前,劇本經歷了多次重寫(包括我們的老朋友山姆·漢姆也寫過劇本),而潛在導演也經歷了不少選拔。
雖然那部電影也側重於神奇四俠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但規模的缺乏導致電影流產。弗蘭斯的劇本就足以證明了,這種大銀幕動作片只有電影製作人願意冒險提高成本才能夠成功。但考慮到現在《神奇四俠》的漫畫銷量和電影票房,那也只是個大寫的「如果」。
《超人》 1998
《超人永生》的信息量多到足以撐起一部紀錄片《超人永生之死:發生什麼了?》。
簡短的版本是這樣的:劇本以《超人之死》為原型,請來了尼古拉斯·凱奇扮演鋼鐵之軀,而且在製作人瓊恩·彼得斯看來,很多我們熟悉的元素——包括紅藍相間的制服,披風,還有飛行能力——統統都不需要。
這由喬納森·蘭姆金創作的劇本《超人重生》開始,其中超人因與毀滅日交手而死亡,但死前成功地將自己的生命裡轉移到了露易絲身上,使露易絲懷孕。於是她的「兒子」在三個禮拜內成長到21歲並拯救世界。從維基的數據看,華納兄弟不喜歡這個劇本,因為它的主題和《蝙蝠俠永生》太像了。
由格裡高利·波瑞爾創作的第二稿包括布萊尼亞克用氪星血液創造出了毀滅日和重生的超人,這位超人必須在戰鬥盔甲和氪星思維訓練的幫助下重新學習如何使用他的能力。凱文·史密斯,因90年代中期極客文化達到高峰而被僱傭過去重寫劇本。自然而然,史密斯對待材料的方式更加恭敬(相比較而言),使演員的對話更加俏皮,並加入一堆彩蛋——包括蝙蝠俠的客串——然後將《國際正義聯盟》的L-Ron作為布萊尼亞克的幕後老大。
史密斯推薦由蒂姆·波頓來指導,但波頓想讓韋斯利·思卻克重寫史密斯的稿子。一個由思卻克撰寫的稿子最近在網上流露出來,而且很明顯,這篇稿子更加俏皮。甚至是一般很嚴肅的布萊尼亞克也和萊克斯·盧瑟(史密斯的劇本裡也有盧總)一樣有著奇思妙語。
最後的結尾是復活了的超人穿著超級制服,裝備有X光眼睛和剃鬚刀般鋒利的S護盾武器。據史密斯說(他不斷講著《超人永生》的故事),彼得斯是他們所有分歧的主要起源,其餘分歧還有想讓超人與一個巨大的類蜘蛛生物、忍者和北極熊搏鬥。
總之,「被自己的體重壓死」大概是描述《超人永生》命運最好的概括語。彼得斯將《超人》電影的成本轉移到了1999年的《飆風戰警》投資中去,這部電影還的確有一個巨大的蒸汽朋克蜘蛛寄生蟲。(而且,我認為北極熊跑到《鋼鐵之軀》中去了!!!)這真的能幫助我們理清一些事情:雖然過去幾年中,超人漫畫一直被嘗試改編過很多次,但《超人永生》是真真正正超越了所有改編。
《超蝙大戰》 2002年
談到變化,大約2002年時就有由沃爾夫岡·彼得森執導《超蝙大戰》的提議,這次提議足以被載入英雄歷史——從蝙蝠俠角度看,故事發生在在小丑謀殺了羅賓迪克·格雷森之後(小丑自己也死了),蝙蝠俠退休的五年之後。
而克拉克·肯特和露易絲·蓮恩正鬧著離婚,布魯斯·韋恩即將到來的婚禮將消除世界上最大的夙仇。這個被叫做「精神病院」的劇本由安德魯·凱文·沃克創作,在為喬爾·叔瑪奇爾的電影工作後回歸蝙蝠俠系列阿吉維亞·哥德斯曼修改。
所有「精神病院」的尾聲似乎都暗示著重新啟動DC系列英雄電影的目標。《正義黎明》裡的蝙蝠俠為了解決私人恩怨,時隔多年後重出江湖,但「精神病院」走得更遠,發生在兩位英雄早已合作過之後。甚至是「精神病院」中他們與盧總和小丑的打鬥都看起來像是敷衍。而拉娜·朗的多餘戲份和反派謀劃的細節也嚴重拖慢了故事節奏。這些使這部電影看起來都像是已存在的系列電影的過渡電影,而非一個系列的開山之作。
「精神病院」是與華納兄弟的單人蝙蝠俠和超人電影——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的《蝙蝠俠:第一年》和J·J·艾勃拉姆斯的《超人:飛翔》的抗衡之作。然而除試鏡嘗試之外(包括考慮克裡斯蒂安·貝爾作為超人),這個項目都沒熬過劇本階段。
《那些夭折的超級英雄漫改大片》(下)即將在CBR放出,關注我們的微信主頁,坐等下篇內容,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