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流傳著一些觀相看人之術,所謂相由心生,古人們總結了經驗得出一句古話叫:「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北宋時期,有一位學道的文人叫陳希夷,他窮盡一生以所見所聞跟領悟,創下了《心相篇》,當中很多語句都是叫人如何通過相貌觀人,並且能預測一些人所做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而這些俗語多少都被人應證過,所以古人總結出來的俗語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道理。像我們要說的這一句:「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就出自《增廣賢文》,其主要是用來分辨一個人到底有沒有福氣的。
據說該賢文這是一本誕生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奇書,由於年代久遠,原作者已不知是何人,只了解到清朝的文人曾對此書進行了重新修訂,而書中採用的俗語跟勸世警言都紛紛散發著濃鬱的民間氣息,有一些是流傳在百姓之間的諺語改良而成,有的卻極具人生哲理,而且道教經義跟佛家學說以及儒家文化都包含在其中。
《昔時賢文》看似凌亂,晦澀難懂,但是當中的一些俗語卻很是押韻,甚至有一點像我們今天常說的繞口令,其中富含人生哲理。像:「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讀起來就很順口,其中涉及人的毛髮所以突出了一個傳統封建的舊觀念「」人體髮膚受之父母」。
在清朝以前,漢人們很注重自己的頭髮,認為這是爹娘給予自己的,所以從不剪髮把長出來的頭髮全蓄起來,直到自己老去逝世為止。那麼隨著時代的衍變,慢慢的就形成了上述的那句俗語,其實這跟我國的農耕社會脫不了關係,古人們主要的勞動是去耕田,需要整天光著膀子裹著褲腳,站在泥水裡,這時間一長腿上的毛自然就得不到有效保養,從而逐漸褪去脫落,終於而形成兩條光溜溜的黑腿。所以人們說「無福之人毛兩腿」,其實就是暗示他是窮人,一生只能靠耕田為生,根本沒有福氣。
「有福之人兩腿毛」是說古代有錢有勢的鄉紳地主員外等,都不用出去耕田,而且穿得特別好,出門在外還可以坐馬車有奴才打傘,故此把自己的兩條腿保養的非常好,腿毛也因此越來越茂密。所以這句俗語體現了一個古代很現實的現象,經常下地的人腿毛自然長得不理想,富人們天天養尊處優,腿毛長得就很快了。
另外古代的語言不像我們今天的普通話,其發音咬字都是使用地方方言,所謂十裡不同俗,是有一定道理的。「無福之人毛兩腿」當中的毛字其實在古代跟忙字是諧音關係,這裡含有一語雙關,毛兩腿等於忙兩腿,窮人每天就得早出晚歸,到處奔走忙活,兩腿根本停不下,故此被叫做「無福之人毛兩腿」。
還有俗語中的「毛」還代表著光的意思,舊時代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因沒鞋子穿,整日光著腳到處跑,古代有些窮人連衣服都買不起,因此只能用粗布料進行簡單裁縫,遮住上身跟隱私部分就滿足了。
那麼當他們走起路來的時候,由於沒有一件是像樣的衣服,包得住身子又包不住大腿,於是就使得兩條腿赤裸裸的露了出來。而當別人看到這種打扮的時候,就知道此人肯定是窮人,所以就跟福氣沾不上邊了。然而古人們通過這句話來觀人者,十有八九都很準。
《增廣賢文》涉獵頗豐,從人情世故到禮儀道德,再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又通俗易懂,充滿大智慧,十分推薦大家閱讀學習。
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些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為人處世的智慧,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佳句。
無障礙閱讀: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可以輕鬆閱讀,獲取知識,還有故事連結,講述背後故事,讓我們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要表達的內容。
感興趣的趕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