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對民間老百姓的影響,絕不亞於四書五經對讀書人的薰陶。在老百姓群體中,流行的眾多俗語,不僅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人生百態,同時也豐富了老百姓的業餘生活。
如果說黑土地是孕育莊稼的沃土,那麼俗語,就是指導老百姓思想的明燈。
「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就是封建社會中,宿命論的突出體現。
雙腿有濃密汗毛的人,一定非常有福氣,而「毛兩腿」的人,怎麼會無福?其中道出了怎樣的生活現實呢?
第一、有福之人兩腿毛
在封建社會,由於人與人之間有等級之分,所以對於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而言,他們為了謀生計就必須要通過勞動賺取報酬。
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人們只能依靠種田養家餬口。在種田的時候,為了避免弄髒褲子,所以就會捲起褲管勞動。
這種情況下,腿上就很容易沾上土,由於在農田中勞動時間比較長。粘在腿上的泥土就會風乾,等到用手將其拍掉時,就特別容易將腿毛粘掉。
久而久之,腿上的毛就會越來越少,所以從腿上是否有毛,就可以區分出窮人和富人。
在古代社會,腿上有毛的人,往往都是一些養尊處優的貴族。
他們平時根本接觸不到泥土,或者說從來都不從事體力勞動,所以就不會出現泥巴粘掉腿毛的現象。
除了貴族階級男性之外,家庭比較殷實的男性也不需要下地幹活,腿上的毛自然就會比較多。
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其實說的就是窮人和富人的差別。
農民階級由於每天都與泥土打交道,所以他們腿上的汗毛自然就會比較少。而平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貴族男性,不僅細皮嫩肉而且腿毛也比較多。
第二、無福之人毛兩腿
俗語「無福之人毛兩腿」,看起來和「有福之人兩腿毛」比較類似。但是在古代漢語中,「毛」又有「忙」的讀音。
大概意思就是,每天都忙忙碌碌的人,在人們的眼中,就是一個沒有福氣的人。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這些人每天都特別繁忙,又怎麼可能有時間去享清福呢?
生活在農村地區的老百姓,由於要時刻緊跟農時,所以一年四季除了冬季之外,往往都會忙得像一個陀螺。
因為如果他們不種莊稼,那麼就很容易出現沒飯吃的情況。在這種生活的重壓之下,自然也就無法享福了!
「無福之人『忙』兩腿」, 真實的反映出了古代農民的生活現狀。他們無時無刻都在為填飽肚子而奔勞,所以根本沒有休閒的時間。
雖然北方農民在冬季的時候,都有「貓冬」的習俗,但是南方地區冬季也要種植莊稼,所以根本不可能有時間享福。
回過頭來再看一下, 「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可以發現這兩句俗語不僅沒有重複之意,並且還具有天壤之別的差異性。
對於現代人來說,雖然對福氣的定義有所拓展,但是對於那些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來說,他們其實就是沒有福氣的人。
雖然這兩句俗語,具有一定的迷信思想,因為有福和無福,不能從單一層面去看。
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農民,雖然一直都在為生活而忙碌,但是如果擁有兒孫滿堂的和諧家庭,其實也是一件令人羨慕的福氣。
相反,如果富裕人家總是吵鬧不斷,那麼就算是有福也會特別痛苦。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大家在判斷有沒有福氣的時候,一定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入手。
雖然富裕人家的生活,看起來更輕鬆,但如果失去了親情,也未必就是福氣。而需要靠天吃飯的農民雖然很辛苦,但是為了家人幸福而努力,其實也是非常值得稱讚的事情。
結 語
在古代人的思想中一個人是否有福氣,一般都要看其雙腿是否有毛。按照實際情況去看,雙腿有毛的貴族或富人,不僅生活條件特別好,而且還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這在古人的心目中,其實就是有福氣的象徵,而且每個人的終極目標,其實都是這種悠閒自在的生活。
但是大家也要看清一個問題,那就是農民雖然雙腿無毛,並且很多人一直都處於貧困線上,但是這種甘心付出的狀態,又何嘗不是一種福氣呢?
雖然生活壓力特別大,並且沒有社會地位,但是只要積極努力,就可以擁有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