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玄宗召一代宗師司馬承禎入京,命他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建觀而居。元廿三年(公元735年)道院落成,取名陽臺觀。(1215年改觀為宮)踏入宮門,映入眼帘的是一株七葉樹。此樹高14米,樹圍近3米。相傳為司馬承禎祖師與唐玄宗胞妹玉真公主親手所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很多遊客見此大樹都會聯想到佛教之娑羅樹或菩提樹,進而產生「為什麼道教宮觀內會種下一棵佛樹」的疑問,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一下這個問題。
早春的七葉樹
一、七葉樹、娑羅樹是什麼
地球上的物種多樣性極高,種類豐富,為了區分及歸納,生物學中設有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級別。七葉樹是無患子目,七葉樹科,七葉樹屬,落葉喬木。其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約有30餘種,是世界著名的觀賞樹種之一。我國的七葉樹種植區域北達陝西、甘肅、河北、河南,東達江蘇、浙江,南達雲南、廣西及廣東北部。
而娑羅樹是山茶目,龍腦香科,娑羅雙屬,常綠大喬木。其生於低熱河谷地區,海拔1000米以下。主要分布於印度,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我國娑羅樹主要分布於雲南西部和西藏東南部。
七葉樹分布地區廣泛,與法國梧桐、椴樹、榆樹並稱為世界四大行道樹,為許多城市的綠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而娑羅樹對生活環境要求苛刻,適應性較差,在中國比較少見,是國家二級保護稀有樹種。
它們各自的拉丁文名為:
七葉樹(aesculuschinensis)
娑羅樹(sorearobuta)
娑羅樹的真身——雲南娑羅雙
二、七葉樹與道教的關係
我國七葉樹樹種主要是本土七葉樹Aesculuschinensis Bge、浙江七葉樹Aesculus chinensis Bge.var.
chekiangensis(Hu et Fang)Fang和天師慄Aesculus wil-sonii Rehd等。
這種叫做「天師慄」的七葉樹,與道教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
天師慄的花朵
史載,在東漢末年,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修道過程中親手培育了一種果樹,這種果樹的果實肉嫩、色鮮、味甜,既可食用又可人藥,在兵馬徵戰的年代給了很多飢餓的人一線生機,後人稱之為「天師慄」。《留青日札》則謂七葉樹(天師慄)「秋後結實如慄,可食」,《益部方物略記》中對天師慄有「似慄味美」的評價。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到:「按宋祁益州方物記云:天師慄,惟西蜀青城山中有之,他處無有也。雲張天師學道於此所遺,故名。似慄而味美,惟獨房若橡為異耳。今武當山所賣娑羅子,恐即此物也。」看來,在中國古代也時常有將天師慄誤認為娑羅樹的例子。
目前,天師慄成為了貴溪龍虎山的一大特產,貴溪縣上清鎮的漢南、沙灣等村及魚塘、文坊等鄉都盛產天師慄,年可收穫數十萬公斤。不只是在龍虎山,許多道教名山如青城山、武當山、王屋山等都有七葉樹的身影。
天師慄的葉片
三、樹種被認錯的實例
其實,不僅僅在陽臺宮,各地均有樹種被認錯、被附會的經歷。早在宋朝,歐陽修有《定力院七葉木》詩云:「伊洛多佳木,娑羅舊得名。常於佛家見,宜在月中生」,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對此就提出質疑:「所謂七葉者未詳」,即你寫娑羅樹為什麼以七葉樹為標題?同時洪邁還指出:「世俗多指言月中桂為娑羅樹,不知所起。」的確,也不應該把桂樹和娑羅樹混同起來。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歌曲《菩提樹》的歌詞中有「門前有棵菩提樹,生長在古井邊,我做過無數美夢,在它的綠蔭間……」這首歌中所唱的菩提樹實際上是椴樹。心葉椴,屬於椴樹科椴樹屬。據傳,佛教傳入歐洲以後,當地信徒也希望能種植菩提樹,但最終因歐洲嚴寒的氣候而無法成功種植,於是他們把當地生長的高大樹木、同樣也有著心形葉且帶有長長葉尾尖的心葉椴作為菩提樹,甚至擴展到其他椴樹,從而逐步形成了西方的「菩提樹」文化。
歐洲心葉椴
由此,「為什麼道教宮觀內會種下一顆佛樹」的問題,也就不攻自破了。實際上,陽臺宮內的這棵樹,實為七葉樹,而非娑羅樹或菩提樹。所以,對它的種種揣測,如:「這棵樹見證了道佛同源、這棵樹是世界上最北的熱帶樹、這棵樹是道教為了向佛教示好而種下」等等,皆為無稽之談。
道生育萬物,無所不包,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種事物都蘊含著大道,皆是大道的化身,而一棵小小的樹,道又怎麼不能接納呢,即使有道觀將菩提樹植於廟內,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