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樂先聲 張家欣
編輯|範志輝
7月15日,BTS第4張日版專輯《MAP OF THE SOUL:7~THE JOURNEY~》正式發售,首日銷量高達44萬7869張,為Oricon專輯日銷榜第一,刷新了海外藝人專輯的日銷記錄。
而兩年前BTS上一張日版專輯《MAP OF THE SOUL:7~THE JOURNEY~》的首日銷量約18萬張,新專輯成功翻了2倍以上,也成為了今年目前為止全日本首日銷量最多的作品,人氣可見一斑。
而在日版推出之前,《MAP OF THE SOUL : 7》韓版於2月發售,全世界銷量達417萬張,其中日本粉絲購買了42萬9000張。該專輯也因此成為Oricon 2020上半年總榜專輯榜單的第一名。值得一提的是,上一次海外作品獲得這個成績,還要追溯到1984年Michael Jackson的《Thriller》。
儘管近年在歐美市場的聲量日漸強大,但日本一直都是K-POP最大的市場。根據日本經濟情報平臺SPEEDA數據,2011年少女時代活躍期,K-POP出海收入中日本佔了8成,到2017年雖有所下降,但5.12億美元的出海規模中,日本還是佔了6成,中國則佔2成。
而從發展歷程來看,BTS在日本市場的成功其實已經屬於第三波"韓流入侵"了。可能有人會納悶,日本偶像市場一直趨於飽和狀態,為什麼還能吸引韓團前赴後繼開拓,並創造了巨大的人氣和經濟利益?日本市場有什麼魅力,韓國偶像產業又是如何打破壁壘?
華麗的數據背後,還有更多值得去探究。
自2000年以來,韓流在日本經歷過興起、遭抵制以及重燃的過程,關於韓流的發展,日本有從產業收益、音樂風格甚至政治角度出發的諸多解讀。但公認的一點是,第一波熱潮是由《冬季戀歌》點燃的。
2003年,裴勇俊主演的《冬季戀歌》在日本播出,最高收視率突破20%,瞬間抓住了日本主婦們的心。接機、圍堵酒店,裴勇俊出現的地方必有警察維持秩序,日本大媽仿佛一夜之間重拾了少女心,也讓日本社會感受到了韓流的熱浪。此後,看韓劇、追韓星成為日本女性的娛樂方式之一。
時間來到2010年,由少女時代和東方神起掀起的第二波韓流熱潮啟動。東方神起於2005年在日本出道,最初打算乘韓流東風,但大量投入收效甚微,後轉換策略主攻本土化,從零起步,最終成功打開了日本市場。東方神起也成為了首個完成日本五蛋巡演、首個在日產體育場舉行單獨演唱會的海外組合。
正因其獨特的發展路徑,後來韓流受到打擊時,東方神起成為損失較小的特例。鄭允浩、沈昌珉兵役回來,人氣不減當年,金在中現在也仍是日本綜藝常客。
東方神起的發展,一定程度給後來的韓團提供了參考。此後,積極參加本土音樂節目、娛樂綜藝,強調特色音樂、舞蹈,會說流利的日語,成為韓團進軍日本的必備技能。比如,BigBang曾常駐日本,成員過著語言課與練歌練舞交替的"留學式"生活;KARA出演日本脫口秀,將臺本上所有的問題、答案和即興表演背誦練習。
韓國的音樂和舞蹈,也讓日本粉絲覺得新鮮。比如,當時少女時代《Gee》的群舞,KARA《Mr.》的"屁股舞"都成了綜藝和民眾談論與模仿的對象,具荷拉甚至有"小安室奈美惠"之稱,許多日本藝人也公開宣稱自己是韓團粉絲。
2011年,"日本春晚"NHK紅白歌會邀請了東方神起、少女時代、KARA三組K-POP組合參加,第二波韓流熱潮達到全盛期。
然而盛極必衰,韓國藝人頻繁的電視出演,逐漸讓一些日本民眾感到不滿。部分藝人、文化名人公開發聲反對韓流,甚至出現了針對邀請韓國藝人的電視臺的示威遊行。而2012年8月發酵的日韓竹島主權爭議,使反韓情緒進一步高漲,韓流由於政治原因被迎頭澆了一盆冷水。韓團也因此喪失了日本主流媒體的加持,曝光量迅速下降。
2017年以後,韓流逐漸復甦,日劇開始頻繁翻拍韓劇,而偶像領域,在前輩們打下的基礎之上,新一代韓團Twice、BLACKPINK、BTS再次重拾了輝煌。有3名日本成員、主打可愛健康形象的TWICE,走Girl Crush路線的BLACKPINK,以及自我意識強烈的BTS,既有親近感,又有新鮮感,均迅速在日本獲得了爆發式人氣。
這一代日本粉絲在K-POP的影響下成長起來,也習慣將政治、經濟與娛樂分開看待,對韓國娛樂產業有更大的接受度。2012年,日本開始將舞蹈列入中學必修課,也在無形中助推了K-POP的發展。
日本初高中生喜歡韓團,不僅聽TA們的音樂,還模仿其穿搭、妝容、舞蹈等。除了音樂,韓流以更加酷炫獨特的視覺審美和世界觀,再次吸引了日本年輕人的注意。
作為全球第二大音樂市場,日本音樂版權體系完善、宣推方式豐富多樣、偶像粉絲文化成熟。對謀求出海的韓國娛樂產業來說,日本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發布的《2019全球音樂產業報告》,日本是全球第二大音樂市場,2019年錄製音樂收入為27.5億美元,流媒體收入3.85億美元。在全球音樂流媒體的大趨勢下,日本音樂市場依舊保持著對實體音樂的偏好。由於受眾音樂版權意識強,演出行業繁榮,日本實體音樂的大盤擁有雄厚的基礎。
雖然日本90年代的CD全盛期已經過去,但購買實體音樂支持音樂人已經是日本用戶的習慣,這種文化也與商業模式綁定在了一起。日本音樂市場以"一專多版"的銷售模式為主,同一張專輯推出多個版本,並配套不同的"特典"(福利)吸引粉絲購買。
比如,BTS《MAP OF THE SOUL:7~THE JOURNEY~》就發售了5版,除了只有CD的通常盤,專輯還有初回限定A、B、C、D盤。A盤有新歌《Stay Gold》的MV和幕後花絮,還有藍光畫質的MV,其他版本則會配上寫真集等。
同時,日本音樂產業有一套成熟的宣推體系。當推出日專時,韓團除了重新錄製歌曲的日文版本,還會推出全新的原創單曲,並通過與日劇、綜藝聯動,以及線下推廣等方式增加曝光。
《MAP OF THE SOUL:7~THE JOURNEY~》重新錄製了熱門曲目《ON》《Black Swan》的日文版本,還新增了2首日語原創曲目,分別是人氣演員田中圭主演的最新日劇《螺旋的迷宮~DNA科學搜查~》的主題曲《Stay Gold》,以及成員田柾國作曲的《Your eyes tell》,它被選為吉高由裡子、橫濱流星主演電影《你的眼詢問著》的主題曲。這些合作,無疑也讓韓團音樂觸達更多偶像粉絲之外的受眾。
根據日本官網信息,為了宣傳新專輯,BTS從6月開始進入了密集宣傳期,拍攝了《GQ JAPAN》的封面,並頻繁出演電視節目。BTS不僅出現在NHK等全國播出的平臺,也出現在名古屋、九州、福岡、北海道等地方電視臺,內容既有偶像團綜,也有各類綜藝的現場表演。7月14日-18日5天時間,日本民眾就能在9個電視節目中看到這個韓國男團。
而日本娛樂市場非常成熟,以音樂為主題的綜藝類型豐富,現場演出類、音樂談話類應有盡有,給偶像進行打歌、宣傳的舞臺十分充足。
除此之外,日本偶像文化盛行,偶像組合普遍長壽,男團活動期間可達20年以上,在各國飯圈之間,日本粉絲是公認的長情忠誠。
同樣有名的還有日本粉絲的購買力,對實體音樂的偏好,陪伴式成長的粉絲文化,讓日本粉絲成為最捨得花錢的群體。同一張專輯推出5個版本,不僅不會審美疲勞,反而會刺激購買力。
對新陳代謝旺盛的韓團來說,日本市場的產業規模和粉絲特徵,都能從各個方面彌補自身短板,從而釋放更大的價值。
當然,隨著流媒體的發展,日本音樂產業也處於變革的過程之中。本土偶像的受眾開始分層,AKB系女團衰落,主打偶像男團的傑尼斯系粉絲年齡漸長,年輕受眾在尋找更加個性、新鮮的偶像。
一方面,日本對實體音樂的偏好保持了市場的消費力,但另一方面,也讓日本偶像在流媒體時代逐漸落後。傑尼斯男團一直禁止藝人開通任何社交媒體,專輯封面、藝人肖像也不允許在網絡傳播,這些被粉絲戲稱"遠古"的操作直至最近兩年才解禁。
日本將2000年以後出生的初高中女生歸納為"digital native世代""數字原生代"或"IT世代",這一代年輕人不再痴迷於偶像的"神秘感",而韓團基於社交媒體、流媒體的宣推與營銷,契合了這批年輕人的娛樂習慣。
某種程度上,以BTS為首的韓團成功補上了這塊空白,抓住了日本Z世代的心。
從工業化製造偶像,通過YouTube和當地演出擴大影響,到強調偶像的音樂才能和創造性,通過SNS進行全球化,K-POP的藝人定位有了升級,個性得到釋放,但傳播方式還是堅定地走在網際網路的路上。
通過社交媒體與粉絲交流、網絡獨家公開音源等操作,使新一代韓團在年輕群體中的傳播效果尤為突出。這個時代,YouTube的點擊量成為了人氣的見證,而TWICE、BTS、Blackpink的點擊量平均能夠達到3 5億。BTS新專正式發售之前,單曲《Stay Gold》以"5秒就能聽出來的神曲"走紅日網,這也十分符合時下日本Z世代習慣短視頻的觀看習慣。
而回歸音樂本身,如果說從前K-POP更多是在靠近歐美,那今天它已經有了更大的目標。日本知名音樂製作人mabanua盛讚BLACKPINK《Kill This Love》的音樂性:"歐美和日本都沒有過這樣的表現,這首歌讓我確信現在的韓國音樂業界已經超越了歐美本土。"
K-POP更加成熟的音樂、表演形式,也使其收穫了偶像粉絲之外的受眾。過去20年,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升級,K-POP培養了用戶的習慣與審美,並作為一種音樂風格甚至流派成功在日本音樂市場紮下了根。
當Z世代開始選擇自己的音樂,K-POP也終於再次迎來了收割期。流媒體時代,新一代韓團是風格的集大成者,也是時代的收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