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類型電影的分類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偵探片,也就是推理電影。可見這類影片很受觀眾歡迎。
前幾天看了一部推理類型的電影《利刃出鞘》。影片裡有兩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鏡頭。
一個是介紹富豪斯倫比家的監控室。
畫面中出現了年代比較久遠的VHS格式錄像帶。而影片中比比皆是的現代通訊工具,給出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故事發生時間定位。
視頻記錄格式從模擬錄像帶到數字錄像帶,直至今天的數字存儲介質,從記錄時長到備份,有了很大變化。現在想買VHS格式的模擬錄像帶幾乎都買不到了。還有下面的鏡頭。
火災現場的監控裝置被毀。但我們都知道信息的採集和信息的記錄是在兩個不同的地點。
我理解這兩個鏡頭是為避開現代技術的存在,充分發揮偵探的推理作用。
所以說隨著科技的發展,推理電影是越來越難拍了。
反觀上世紀七十年代改編自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暢銷小說,由著名導演呂美特執導的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因為故事發生的年代特徵,情節空間相對封閉,反而將主角偵探波洛的推理思維發揮的淋漓盡致。
整部影片從敘事視角的轉換到人物的建置以及每一場戲的節奏,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一、敘事的視角。
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都有敘事視角的設定,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有三個視角的轉換,分別是故事陳述者、偵探波洛和被調查的對象。影片用景別和機位的不同完成了視角的變化。
當用陳述者的視角講述管家進入被刺富豪的包廂,景別用了特寫。特寫鏡頭的局部強調功能比其他景別少了很多信息量,觀眾不知道在鏡頭外發生了什麼。既客觀,又不是全知。
後續在管家和波洛對這一場景的描述上,畫面使用了不同的景別和機位。
二、人物塑造。
一部推理電影的成功與否,除了推理過程波瀾起伏,塑造一個有人格魅力的推理者的形象也很重要。《東方快車謀殺案》成功的塑造了一個知識豐富、注重細節的睿智偵探形象。
整個故事的第一個視點鏡頭就給了大偵探波洛,他時時刻刻在注意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
幾場對話戲,突出了他強調眼見為實。
有豐富的閱歷和文化知識。
對於語言細節的敏感。
一個主角的成功塑造,電影就基本完成了一半。
三、故事節奏。
本片導演呂美特曾經拍過一部著名的單一場景電影《十二怒漢》。精彩的故事、導演場面調度和演員的表演是單一場景電影成功的重要元素。《東方快車謀殺案》場景也比較單一,對話戲多,但導演通過畫面元素意象的運用,讓故事節奏感很強。
比如當波洛斷然拒絕被刺富豪雷切特的重金邀請,導演用呼嘯入隧道的列車鏡頭接波洛決絕的態度,聲音的突然切入,使這場戲的衝突達到了高潮點。
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攝影機經常被調度到列車外部,案件的推理和道路解封的過程交替表現,既給故事一個時間限定,要在道路解封前破解案情,增加了緊張感,也用破冰的鏡頭隱喻案件的變化。
導演運用攝影機的調度,還完成了一個對比的功能,就是表現車內包廂相當安靜,為波洛能聽到各種聲音做了鋪墊。車外的轟鳴和包廂內波洛翻報紙的聲音清晰可辨形成了對比。
四、色彩的定義。
影片中還有個亮點,就是對藍色的使用和定義。
藍色是深邃、憂鬱的顏色,但這部影片給其賦予了冰冷、恐怖的情緒。
東方快車發車時藍色的車燈和波洛橫渡博斯普魯斯海峽時的暖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十二名復仇者依次走到藍色燈光下,為阿姆斯特朗一家復仇時,燈光從客觀的自然光變成了主觀的戲劇化的光效。
五、演員陣容。
除了阿加莎·克裡斯蒂有數以億計讀者的原著,傳奇導演呂美特,這部電影還聚集了一套全明星陣容,阿爾伯特·芬尼、勞倫·白考爾、馬丁·鮑爾薩姆、英格麗·褒曼、傑奎琳·比塞特等等這些在當時乃至今天都為人熟知的演員。1975年,英格麗·褒曼憑藉影片《東方快車謀殺案》獲得了第三座奧斯卡獎盃。
這部誕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作品,距今近半個世紀,但今天看起來依然是推理電影的典範。
作為類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推理電影因其互動性和融入感有著大量觀眾群體。雖然推理的主體是血肉之軀,但電影的創作者應與時俱進,合理的利用高科技手段,使之成為推理者的工具,拍攝出具有時代感的推理電影。而不能把科技工具簡單的一屏蔽了之。
推理故事的主角,在觀眾眼中是正義、勇氣與智慧的化身。多年來,觀眾通過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記住了高羅佩筆下的狄仁傑,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阿加莎克裡斯蒂筆下的波洛,也希望未來銀幕上出現一個能將科技融入到縝密推理中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