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現場:大塊文章 鮑賢倫書法展
(上海 中華藝術宮)
6月20日,「大塊文章——鮑賢倫書法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0米層中庭拉開帷幕。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高韻斐,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於秀芬,上海文化旅遊局副局長、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長禇曉波,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奚美娟,上海市文聯專職副主席沈文忠,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丁申陽;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國賢,原浙江省委常委、原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總主編張曦,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葛學斌,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禇子育,浙江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常務書記陳瑤,浙江省文物局局長柳河,浙江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趙雁君,浙江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偉剛,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浙江美術館黨總支書記杜群;
中國書法家協會及長三角地區書協領導: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貴州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包俊宜,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雲,安徽省文聯主席、安徽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吳雪;
上海書法家協會的領導:周志高、張森、王偉平、劉小晴、劉一聞、戴小京、徐正濂、丁申陽、張偉生、徐慶華、晁玉奎、潘善助(駐會)、張索、田文惠、張衛東等;
浙江書法家協會的領導:汪永江、戴家妙、沈巖松、沈偉、王波、何滌非、胡小罕、王義驊、蔡毅、陳勝武丶王自力丶蔡樹農丶馬躍明、黃壽耀、沈樂平、池長慶、何來勝等;
展覽的主人、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鮑賢倫出席開幕式。
三大展廳共展出由鮑賢倫專題創作的書法作品260件,所有作品聚焦:專題性,系列性、主題性。筆墨探索,既有整體風格的一以貫之,又有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豐富多變,大展從不同視角同時呈現了鮑賢倫最新的創作成果,充分展示了鮑賢倫對當下隸書藝術探索的前沿水平。
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浙江美術館、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承辦的「大塊文章——鮑賢倫書法展」由「漢地廣大」「筆寄文心」「隸變探微」「丹崖墨痕」「陶寫餘歡」五大部分組成。每件(組)作品,尤其是一系列大型專題創作,都是根據展覽區塊位置而「量身定製」。
第一部分:漢地廣大。展覽主題作品,書寫內容由漢史遊《急就篇終篇》、北大教授嚴文明《良渚頌》兩幅巨幛組成,在0層中廳兩面大展牆展出,以凸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頌揚,對社會生活與美好未來的祈願,對長三角江南文化的追根溯源的這一展覽主題。
第二部分:筆寄文心。用書法呈現歷代文章之美,彰顯傳統歷史文脈的庚續延綿。
第三部分:隸變探微。展示作者隸書藝術探索的脈絡軌跡與最新創作創新成果。其中有作者部分歷年以來具有藝術風格嬗變標誌意義的代表性作品穿插間,反映作者在書法傳承創新方面的思考與實踐。
第四部分:丹崖墨痕。6年前作者在中國美術館展覽期間的主題作品《歸去來兮辭》事後被製作成摩崖石刻,成為傳播書法、建設美麗鄉村一項影響深廣的文化事件。展覽以情景再現與局部摹拓題跋形式還原《歸去來兮辭》摩崖書法生態、創新鄉村文化建設內涵與形態。
第五部分:陶寫餘歡。展示隸書在粗礪陶器上的樸茂之美,是作者對於遙古隸書時代匠人寫書狀態的神遊與暢想。
風格上:作者系當今書壇藝術創作與理念創新方面的翹楚,尤其在隸書創作、創新過程中,開闢了內涵深宏、個性鮮明的藝術境界,在全國書壇享有盛譽。此次展覽作品,呈現了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展覽作品集中專題創作,系列性、主題性強。二是筆墨探索既有整體風格的一以貫之,又有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豐富多變,有效避免了大型個展寫書風格單調、視覺效果雷同的弊端。三是體現了作者最新的創作成果。與本人此前創作相比,創作探索更加穩健深入,個性語言更加豐富明確,藝術境界更加蒼渾老辣、真氣瀰漫、格調高逸。代表了作者最新的創作成果與當下隸書藝術探索的前沿水平。
內容上:主題的內容定位,營造了「大塊文章」展覽主題的邏輯結構與內容支撐。「文章功用不經世,何異絲窠綴露珠」(宋黃庭堅《戲呈孔毅父》句)。展覽作品內容有歷代文章中經世致用,體現歷史責任與文化擔當思想的名篇,如《尚書•無逸》、司馬遷《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序》、諸葛亮《出師表》等;道德文章:有體現中華傳統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講求人生品德修為的文章內容等精華;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詩文千古名篇,如《詩經》、樂府名篇,張衡《歸田賦》,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唐宋八大家」名篇等。寫書內容遴選中,圍繞展覽主題,既把握歷代詩文主脈,又追求意與古會、與古為新、別出新裁。所選篇目版本講究,精校細核,確保內容品質。展覽努力追求文章之美與筆墨之美兩相映發。
形式上:在創作內容設定與展覽形式設計方面,充分考慮了對「開放、創新、包容」的「海派文化」氣象的把握,也充分考慮了對中華藝術宮建築空間、藝術氣質的響應,努力實現書法藝術展覽形式的創新與突破。經過反覆勘察展覽現場,深入感悟空間氛圍,經過與展覽實施專業團隊反覆研究,制定了周詳嚴密的整體創作規劃與展覽呈現效果方案。做到每件(組)作品,尤其是一系列大型專題創作,都能根據展覽區塊位置「量身定製」。同時,還為更好地促進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現代傳播與國際化交流,運用了豐富的多媒體展示方式、觀眾互動機制和網際網路傳播手段,以實現展覽形式的多元、豐富、生動和展覽效應線下、線上的互動景象,努力給觀眾營造純正、高雅,又富有新意的藝術展覽體驗。
(記者劉慧 現場攝影林夑、孫玉忠、鄭長安、徐敏利 )
主持人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禇子育宣布展覽開幕式開始,介紹展覽概要及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嘉賓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於秀芬致辭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雲代表中國書法家協會宣讀賀信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國賢致辭
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鮑賢倫答謝辭
鮑賢倫向中華藝術宮捐贈作品,中華藝宮執行館長沈捷向鮑賢倫頒發收藏證書
編者按:
「大塊文章」是一次以個體情懷之於中華文明的崇高致敬!
「大塊文章」展是鮑賢倫先生半個多世紀的心緒凝結,寄託了他對父老鄉親和上海這片熱土的深情眷顧。這次他回到從小出生的地方上海,在66歲這個藝術創作的黃金年齡舉辦這次具有個人裡程碑意義的綜合型書法藝術大展,不僅是他個人書法藝術創作的集大成的成果展示,也是對展示中國書法當代書法藝術成就發展的一個重要參照。
鮑賢倫先生的隸書主要有二個貢獻:一是打破了隸書之「體」,恢復了隸書書寫的自然性;二是碑簡結合,以簡寫碑,突出了隸書筆墨形態中的時間性要素,創造了既古典又現代的審美意境。鮑賢倫對古代資料的創造性運用為當代人提供了一個範本。打破了隸書中由碑銘雄強嚴謹的空間形式,把快書的秦簡牘寫慢,寫大,寫松,重塑了隸書手寫的自然性。他強調尚古,提出了「夢想秦漢」、「最入古、最風格」。他說,書法創作必須向古人學,一是學基本技法,基本技能,第二應該向古人學習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
鮑賢倫先生的書法藝術還有一個重要的成就,即作品中所乘載的文以載道的文學修養、人文關懷、哲學理想。他在作品中做到了書法藝術的本體藝術視覺語言和文本本身文學哲學意義的高度融合。使得書法藝術與文本表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拓展升華了書法藝術,在當代文化藝術領域的深度感染力。這也是支撐他以「大塊文章」這麼宏大的主題向中國歷代經典名篇致敬的基礎。
大塊文章的定位和立意非常鮮明準確,符合我國當下大國文化的民族自信心,是一次以個體情懷之於中華文明的崇高致敬。鮑先生選擇上海中華藝術宮上海最大的官方美術館,以書寫個人筆墨書寫千秋名篇,正如前言中所述庚續文脈、禮讚時代、期許未來,表達生活意趣和人間清歡,藉助筆墨構築自己的書法夢想,既是作者沉雄博大的文化自信,也是時代藝術的優秀代表。
鳳凰書畫網 柳青凱
前 言
五十年中,無論是激情飛揚的負笈遠行,黽勉奉公的志業追求,還是潛心執著的書藝探索,鮑賢倫先生一路走來充滿因緣際會,他想藉此表達感恩,而最凝重的是要表達對瑰偉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無限景仰,對非凡時代的感遇之思。
如何用書法語言來抒發自己深沉而複雜的情愫,在他立下展覽計劃後的幾年中,這個問題一直縈繞於胸。去年此時,正是在這個遼闊高峻的中央大廳,他佇立良久,終於找到了「大塊文章」這個意象作為創作的基調。
鮑賢倫先生藉助筆墨書寫千秋名篇,「大塊文章」即是庚續綿延的歷史文脈;藉助筆墨禮讚時代洪波,「大塊文章」即是時代頌歌和對未來的美好祈願;藉助筆墨表達生活意趣,「大塊文章」即是溫情脈脈的人間清歡;藉助筆墨構築書法夢想,「大塊文章」即是任其馳騁的藝術疆場。
從展覽構思、創作到今天展出,作者與我們共同經歷了非凡歲月。今天,我們真誠期待「大塊文章」能為大家帶來沉雄博大的文化自信與審美體驗。
第一廳:漢地廣大(中廳) 展廳現場
漢地廣大。展覽主題作品,書寫內容由漢史遊《急就篇終篇》、北大教授嚴文明《良渚頌》兩幅巨幛組成,在0層中廳兩面大展牆展出,以凸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頌揚,對社會生活與美好未來的祈願,對長三角江南文化的追根溯源的這一展覽主題。
第二廳:筆寄文心(20號廳) 展廳現場
儒家「五經」是修身的典則,而經典書寫本身已經成為修身的過程。我們通常比較用力於技法,熱衷於風格。風格當然必須個別化,但並不是向外「創造」出來的,而是向內 「發現」而成功的。性情貧瘠者,往往彼此因襲而雷同;性情修養充盈者,方能各自變化而生動。如此看來,書法不單純是書法問題,也是人的問題。
\
第三廳:隸變探微(21號廳) 布展圖片
我把秦漢視為隸書的天堂,只能做夢般痴想,走是走不進去的。我想努力靠近它,像他那樣發音組詞說「家常話」,最好還懂兩三種「方言」。如能這樣,概念化的當代腔調就可以洗脫乾淨了。
第四廳:丹崖墨痕 展廳現場
2014年,我曾為中國美術館圓廳弧牆專門創作高近4米、長34米的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巨幛。三年後,弟子何國門與家鄉村幹部共同謀劃,將其原大摹刻于田間崖壁之上,經刀鑿火施,歷風雪數月而成。各地遊人紛至沓來,央視等媒體相繼報導,石門坑村也被譽為「藝術振興鄉村」的成功典範。今以題拓方式展陳,既為賡續綿延的歷史文脈,也是唱響新農村建設的時代頌歌。
第五廳:陶寫餘歡 展廳現場
寫陶給了我鮮活而強烈的感受。說是在創作,更象在幹活,想像著自己就是古時的匠人。「信手,不計算」是自我要求,直接寫上陶罐了,只是沒做到。陶罐本是粗器,寫得且笨且匠,或能成就別一種美感。無奈只有這幾隻陶罐,束縛了心思也束縛了手腳。罐上文辭表達了酒與生命的主題,無論物質還是精神都脫不開生活底色。
《大塊文章鮑賢倫書法展》作品集封面
我五十歲的時候在杭州恆廬美術館舉辦了名為「夢想秦漢」的第一個個展。隨後分別於2008年在寧波美術館、2014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2015年在杭州浙江美術館、2016年在瀋陽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了幾次較大規模的個展。十五年後的今天,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即將舉辦第六個大型個展。這次展覽醞釀、創作的時間比較長,過程中的思考與體會比以往也多一些。 首先面臨的是如何確定展覽的主題與選擇創作的文辭內容,即「寫什麼」的問題。我的策展團隊覺得,筆墨當隨時代,與以時代筆墨承載千古文章,是同一個書法創作觀的兩種向度的表達。於是選擇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名篇經典作為作品內容主題,基調以氣象正大者為主,時段以上古、中古為主;同時精選版本,兼顧後人對文章的評價,以確保作品文本的高質量和當代傳播的積極社會效應。接著便是「怎麼寫」的問題。為與光熖萬丈的宏篇巨製相協調,也為與中華藝術宮高大宏闊的展示空間相匹配,大家鼓勵我創作一批大體量的作品,用筆墨文章共築「大塊文章」的意象。為實現這樣的創作定位,我進行了一些心理準備,特別是作了一些創作手法的調適,壓縮了已經習以為常的簡牘筆法,增強了漢碑摩崖石刻筆法。 2006年那個個展曾展示了一批秦簡筆法的作品,以至於許多年來書法圈內外認為我只是寫秦簡的。這次我適當收斂了自己相對嫻熟的簡牘筆法,把筆墨對碑意的多元解讀,盡興地加以呈現。也可以說,這次探索了「斂簡縱碑」的攻略。創作中我比較多地關注筆在紙上的摩擦和澀行,有意構造方硬的字形,弱化曲線和弧度,並使字與字儘可能自然地交錯、咬合,試圖追求蒼茫、渾成的整體意象。尤其是在題拓與寫陶時,當筆在因捶拓而更顯粗糙不平的皮紙上行走時,當筆在陶器的弧面上行走時,自己仿佛是古時匠人,心曠神怡地放筆於蒼崖素壁之間。 這次展覽創作過程中,除了筆墨上體悟頗多之外,還催發我再次思考了書法與個人的關係。腹笥儲積的薄弱是當今書壇的痼疾,為創作而閱讀似臨陣磨槍,然而磨得投入到位,也能受教獲益。千百年來,先人留下了無數經世文章、道德文章、錦繡文章。而中華傳統文章之美的核心,在其思想內涵的深宏博大,攬盡世間萬象。選定《急就章•終篇》63字為展覽開篇之作文辭內容的時候,只是想用「中國安寧」「百姓承德」等表達對國泰民安的純美祈願。隨後不久,新冠肺炎成為人間不虞之患。待到展覽之際,人們一定解讀為我對於祛除疫情的禱告。深感文章千古之所以不朽,正在其能映照古今。儒學「五經」是修身的典則;而經典書寫本身已經成為修身的過程。所謂「書如其人」、「苟非其人,雖工不貴」等等,都是中國書法審美標準中修身傳統的反映而已。我們通常比較用力於技法,熱衷於風格。風格當然必須個別化,但並不是向外「創造」出來的,而是向內「發現」而成功的。性情貧瘠者,往往彼此因襲而雷同;性情修養充盈者,方能各自變化而生動。風格其實就是超凡脫俗。如此看來,書法不單純是書法問題,更是人的問題。個展展示的也不單是具體的書法作品,也是人的思想、修養、能力和境界的折射。我以實踐者的身份體會到:書法是藝術的,書法是文化的,書法也是生活生命的。 感謝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謙慎教授為本集子撰寫了長篇前言。白兄與我都是「上海人」,寫作的間隙多次與我在電話裡用上海話聊上海的話題(因疫情不能見面),留下了親切和愉快的記憶。白兄又是嚴謹的藝術史家,他要求我提供各個不同年代的作品,然後找出代表作,盡力梳理出我創作的發展階段及風格脈絡。我不得不翻箱倒櫃地找出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留存舊作(還是少了90年代前半段的),讓我藉此也回望了一下自己走過的路。少不更事,雖然幼稚可笑,總是真實不欺。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結果能選擇的路只是那一條。既然搜羅起來了,乾脆印進集子,搬進展廳,甚至還增加了一些平日的臨習日課。我要以個展展示當下創作截面的初衷,就這樣被改變了。 人總是安於所習,容易在書齋裡輕鬆地重複自己。有了個展目標的設定,背水一戰的情勢也激發出別一種可能。現代媒體那麼發達,製作印刷技術如此先進,做個公眾號,出本作品集,既省力又便於傳播。進展廳做個展,真是費力不討好。但展廳可以激發強烈的創造活力,也只有展廳才是檢驗作品最嚴苛的場所。既然展廳是這個時代藝術品最經典的呈現方式,那麼我們就不必有意迴避它。做一次個展,可以明白許多道理。 為了這次展覽,我的策展與工作團隊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始終與我站在一起。他們是:學術主持:胡小罕、策展人:黃壽耀、核心成員:戴家妙、錢偉強、何國門、金磊、楊鑑、劉穎、楊晶、楊金林、章利民等。 如果說鄉情是我這次上海個展的原始動力,那麼「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則是對我的思想召喚和道義支撐。上海市領導的熱情鼓勵讓我堅定了信心。中國書法家協會、浙江省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與旅遊局、浙江省文化與旅遊廳、上海市文學藝術聯合會、浙江省文學藝術聯合會共同作為主辦單位,讓我感到自豪和欣慰。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浙江美術館、上海市書協、浙江省書協作為承辦單位,做了許多具體工作。尤其是中華藝術宮的新老領導和學術部、展覽部的同志為展覽提供了熱情和無私的幫助。我在此對各位相關的領導和朋友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1975年底我離開上海赴貴州工作,至今已有45個年頭了。回上海辦展不由得讓我想起已故的父親母親,他們一直支持鼓勵我寫字,會自豪地將印有我作品的集子向親友展示。想起我的恩師徐伯清老師和師母張錦培老師,他們皋蘭路上的家曾是我的精神寄所。想起我另一位恩師姜澄清老師,在他猝然離世的一個月前,他在西子湖畔對我邀請他出席上海展猶豫不決的表情,成了我盤鬱胸中揮之不去的不解之謎。想起我的師兄弟和許多寫字的上海朋友……或許是上海個展所帶出的人生況味讓我有些忐忑,或許就是「近鄉情更怯」吧!鮑賢倫,籍貫浙江鄞縣,1955年出生於上海。1982年春畢業於貴州大學中文系。曾長期在浙江教育、文化、文物部門工作。1974年起先後師從徐伯清、姜澄清、陳恆安諸先生系統研習傳統書法和書史書論。1981年獲全國首屆大學生書法比賽一等獎,2014年在第八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中,獲年度藝術家·書法類大獎。被譽為當今書壇最具現實影響力的書家代表,隸書創作領域的前沿探索者。近年來先後在杭州恆廬美術館、寧波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杭州浙江美術館、瀋陽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上海中華藝術宮等舉辦個展。出版有《鮑賢倫隸書對聯冊》《鮑賢倫書法集》《鮑賢倫書法檔案》《我襟懷古——鮑賢倫書法展作品集》《鮑賢倫隸書<前後赤壁賦>》《傾蓋錄——劉一聞鮑賢倫書學對話》《大塊文章——鮑賢倫書法集》等。2005年起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隸書委員會副主任,為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第四第五屆副主席、第六第七屆主席,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西泠印社社員,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研究員,中國蘭亭書法藝術學院名譽院長。[大塊文章] 鮑賢倫書法展
主辦單位:
中國書法家協會 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承辦單位: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 浙江美術館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 浙江省書法家協會
開幕式:2020年6月20日14:30
展覽時間:2020年6月20日--7月19日
展覽地點:中華藝術宮 0層中庭,20、21展廳
上海市浦東新區上南路205號
星期二至星期日每日10:00至下午18:00
(17:00停止入場)
交通提示:地鐵7號線耀華路站、地鐵8號線中華藝術宮站
本文版權歸「鳳凰書畫網」所有,轉載請聯繫我們取得授權
鳳凰書畫網編輯出品 總編輯:柳青凱
客服電話:15001321499 客服微信(fhhg2016)
鳳凰美術館地址:
北京市西城區虎坊路19號院陶然北岸北門內門崗東
收稿郵箱:754226291@qq.com
鳳凰畫館業務範圍
書籍畫冊編輯設計 │ 藝術家推廣宣傳
承辦策劃展覽 │ 藝術品、藝術圖書銷售
最風雅的微拍
長按二維碼進入鳳凰微拍:
鳳凰畫館推薦好書
長按二維碼進入鳳凰書畫網微店:
喜歡文章點擊在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