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桌滿漢全席亮相,菜品太漂亮了!

2021-02-27 中廚聯Kitchen

一直以來,對於滿漢全席,我們是知之甚少。以致於很大一部份人,根本無從知曉這席國粹的文化與精華。原來經查閱文獻,滿漢全席,是這樣的.


清中葉時,官場滿漢席的辦所多在公署、府邸或亭園,適隨而舉,故而尚欠食境的定格。席中,儘管時尚之饌臚列有加,通常也只是一席食畢。又因是滿、漢官員的互酬,大家都較看重兩族饌式,故那時的滿漢席在席式和禮式方面,並未形成明顯的特徵。

然而清末的滿漢全席就不同了,一是其辦所已經習置大飯莊和大酒樓,有了宮式場境的固定氛圍;二是其席一開數度,接續承供,這就勢必要對全席的總體席式型格有所統籌;三是餐飲經營,競爭於餚饌優否,服務又當為首,尤其是這種華奢之宴,經營者、服侍者和踐俎者們都是要付出真精血、大功率的。

因此,這個時期的滿漢全席於席式型格和酬待禮習方面,便在「賓至如歸、營有所值」的經商圭臬中得到了空前的演進和隆升。


清末的滿漢全席,多為「三撤席」。因全席餚饌少則七八十,多則百餘,一席之內難以用盡,故而一般都是由三席組合,即一席用畢後,再設續席,每一席稱「一度」,並且多是在兩日之內的午、晚時辰連續舉行,每進一席,所用的餐具就要更換一套。

這樣,為使席不重複,饌不重樣,品種奉數有節有度,以利賓客轉口新鮮,食而有章,飲而有序,踐俎者們也勢必要妥善籌措全席的總體席式型格,從而使席式間的結構及分布合情合理。


這種「三撤席」方式的來歷,清初史學家談遷對此也有過記載。他曾於順治十年至十三年間,將由江南遊至北京的所見所聞撰成《北遊錄》一書(中華書局1960年再版),其中「紀聞下」裡便記道:滿族富家的年宴舊俗是「撤一席又進一席,貴其疊也。豚始生,即予直,浹灸月食之。」

茲見,這種「三撤席」中還有燒乳豬(掛爐豬)被特別提出,當為滿族的固有食俗,也是後來滿漢全席予以傳承的重饌之一。

自清定都北京,隨著滿官前往各地任職,滿式宴風就開始廣泛地流布了,「三撤席」已經見於當時的市肆酒樓。清中葉,時在江南的袁枚就吃過此席。

他說:「餘嘗過一商家,上菜三撤席,點心十六道,其算食品將至四十餘品。」茲見,這種筵席中除了點心十六道,其他的二十四道大抵上就是菜餚了。那時,還習於四人同席,用三分法計算,每席應當有菜餚八道,點心五六道,庶為得中。


「三撤席」又俗謂「翻桌席」。據筆者的祖父講,我家先世在道鹹時期於黑龍江、河南等地任地方官時,過年習設「翻桌席」。席始,要吃些點心,墊墊胃。再擺米酒和冷菜。食畢,撤去,換上鍋燒(燒酒)和熱葷。復食畢,亦撤之,又擺上湯菜和主食。

祖父告訴我,此謂之先喝軟酒,吃涼菜;再喝烈酒,吃肥菜;後吃麵飯、喝湯——這也正是在滿人宅邸常見的「小翻桌」,也就是一套筵席的分解,並不奢費。若是在酒樓裡宴客,那就是「大翻桌」,是要講究排場的,即如袁枚所說的「商家三撤席」。

「三撤席」雖然是後來滿漢全席中一席數度的前基存在模式,但還不足以對滿漢全席的總體席式型格構成直接的影響,而對其起引發作用的,應該說是清宮皇室的「除夕年宴」。


清入關後,「三撤席」這一滿洲的年宴舊俗也自然傳入宮廷,從而演進為皇家的「除夕年宴」。此類筵宴規模不大,但是卻很豪華,被內廷人背稱「轉臺大宴」。

《養吉齋從錄》(卷十五)中記載乾隆時期「除夕年宴」時就寫道:「除夕,保和殿筵宴,入座者年班外藩及王公一、二品大臣……上將進殿後門,出席前排列。上升座,賜坐,行一叩禮。宴畢,仍出席如前。俟上出殿後門,乃退(筵內果品、羊臘等,皆得攜歸)。」此記,只是「除夕年宴」的輪廓。

下面,筆者來將乾隆四十一年舉辦的「除夕年宴」作一略述和歸納,讀者可從中覘見其與滿漢全席總體席式型格上的類同——


午正(中午12時),在乾清宮擺放八張金龍大宴桌。宴桌上共擺膳品八路:一路——松棚果罩四座,中有迎春象牙牌四個,兩邊花瓶一對,中間點心五品。二路——一字高頭點心九品。三路——圓肩高頭點心九品。四路——紅色雕漆果盒兩副,內置蘇糕、鮑螺等四品。五路、六路、七路、八路——均為點心九品。八桌八路共擺點心六十三品。(註:此為烘託筵席的排場,用於「充桌」,乾隆不食,不過卻習慣於在宴後傳旨賞人)

擺在乾隆面前供他品嘗的點心有:中間為奶子一品,小點心一品,爐食一品;兩邊擺放油糕一品,鴨子餡餃子(鴨餡水煮餑餑)一品,米麵點心一品。另外還要擺上南小菜、醬三樣等。(註:南小菜、醬三樣等皆為冷菜,今稱冷碟)乾隆的宴桌擺畢,由敬事房接著擺皇后、妃嬪們的宴桌。(略)


末初(下午1時30分),中和韻樂奉起,乾隆登入寶座,后妃等也依次入宴。司膳太監們開始傳送熱饌。先為乾隆進湯膳盒一對:左一盒盛紅白鴨子(湯膳)和粳米飯,右一盒盛燕窩捶雞湯和豆腐湯。這種膳盒稱為「雕漆飛龍宴盒」。接著,為后妃等進湯膳和粳米飯。乾隆和后妃等用膳畢,奏樂即止。(註:此為「第一度客」。乾隆與后妃等要去南府看承應戲,飲奶茶。司膳太監們撤席,即「一撤席」)

接著是轉臺大席。置設大宴桌。乾隆與后妃等共席。熱饌先擺到乾隆面前,俟他食後,再依次轉向皇后、妃、嬪等。先轉湯膳,再轉群膳、點心等。(註:此為「第二度宴」。乾隆與后妃等用畢,離席。司膳太監們撤席,即「二撤席」)

最後是酒宴。乾隆、后妃等仍分桌而食。當乾隆用酒時,樂聲伴隨而起。乾隆所用的酒膳,均用銅胎掐絲琺瑯盤盛裝。其膳分五路,每膳八品,共四十品,用五對雕漆飛龍宴盒呈進:頭對盒——葷菜五品,果子四品。二對盒——葷菜八品;三對盒——果子八品;四對盒——葷菜八品;五對盒——果子八品。在頭對宴盒擺畢——擺二對宴盒的同時,開始擺后妃們的酒膳(略)。

酒膳皆擺畢,擺宴人等退出殿外。稍過時辰,開始進酒。飲酒畢,總管太監啟奏宴畢,祝樂大奏。乾隆與后妃等離席。(註:此為「第三度宴」。司膳太監們將酒桌撤下,即「三撤席」)


——以上內容摘編自《節次照常膳底檔》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立,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本)

需要說明的是,乾隆四十一年時,正值國勢昌隆、經濟繁榮、國庫富足之際。乾隆奢泰忘危,已經變成喜鮮獵奇、又嗜食南式漢饌的老饕了。臨至歲末,朝臣京宦、各省的督撫、將軍等,為投他所好,競相向宮中進獻紛呈的食貢,使得乾隆的「除夕年宴」與順、康、雍時期大別,不僅是以往的「三撤席」翻版,宴況也變得來更加綺麗華奢,盛器精美,而且滿、漢饈饘並陳。

其實,這已經具備了滿漢全席的內容和席式型格的特徵,只因為是皇家年宴,所以當時還無人敢將其向別的方面引伸。

另外,那時官場的「滿漢席」剛為興起,席雖豐盛,也僅是一席食畢,尚無百餘款的規模。因此,享席者和制席者都並沒有將此席呼之為「全」;當時「滿漢席」才伊始不久,又何來滿漢全席呢?

這些原因,是受時空的局限。然而,以乾隆率為定例的「除夕年宴」,卻為清末滿漢全席總體席式型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及至同、光年間,宮中宴風靡,尤其是慈禧的一膳百饌和她慣享之燕翅鴨大菜,包括掛爐豬、掛爐鴨的豪食之舉,久積彌染於宮、府,導致後來的京師宴會也呈現出攀龍附鳳的舉動。

一些大飯莊,為了逢迎朝官京宦的「徵逐之繁」的酬酢活動,在滿、漢交宴上推陳出新,先有燒烤為重的「滿漢大席」,致使巧宦為之奔竟,並在盤簋多寡上互相攀比。商家借勢將此席由「大張至全」,伊有「燕翅鴨燒烤滿漢全席」或「滿漢大菜,燒烤全席」之宣。

由此,乾隆式的「除夕年宴」因與「滿漢全席」有著華奢的共同之處,結果是起到了反芻效果——不僅「三撤席」的席式型格被承襲下來,而且每一度具體的席式型格也被予以仿效。


中國古代筵席的席式型格,應該說在清雍正朝以前,基本上處於紛雜無序的狀態。自筵席凸顯出結構、分布,且饌有分數,奉有規律,至乾隆朝方見端倪。對此,袁枚曾說:「今官場之菜(註:指乾隆朝),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有八小吃之稱,有十大菜之稱,種種俗名,皆惡廚陋習。」

這裡,袁枚雖然是對筵席俗套的嗤斥,但將筵席型格細化之初現說成是「皆惡廚陋習」,卻是不當的微詞了。從這段引文中大家能看出,當時官場舉辦「滿漢席」似有了饌分路數、程序有度的進化。


自鹹豐後,當「滿漢大席」(又稱「燒烤席」)興尚於京師宴會時,其席式型格就有了明顯的細化,如「十六碟八大八小」,則是習見的型格。

「十六碟」通常是十二碟冷菜加四碟蜜餞果脯。在賓客入座前,這十六碟已經擺在了桌面上,俗稱「充桌」。

「八大」為八道主菜,如燕窩、魚翅、全鴨、全雞、魚等大饌,皆是用大碗或大盤來盛裝,又稱「大件」。

「八小」則為八道熱炒,亦是正饌,但盛器、饌量要較「八大」為小為少。此外還有點心,一般是在席中進一次,在席尾進一次,多為四式,甜鹹參半。


但是,這種席式型格與當時其他筵席的席式型格,如「十二碟六大六小」、「八碟四大四小」等,除饌數有差,並無大別;唯有進燒豬(掛爐乳豬)一饌,較為別致:「酒三巡,則進燒豬,膳夫、僕人皆衣禮服而入。膳夫奉以待,僕人解所佩之小刀臠割之,盛於器,屈一膝,獻座之專客。專客起箸,簉座者(陪客)始從而嘗之,典至隆也。」

光緒後,當「滿漢全席」興尚時,在「三撤席」的總體框架中,每一席的席式型格都有所進化。縱觀清末民初北京、天津、東北、山東、開封、太原、成都、蘇州、廣州等地的滿漢全席食單,雖然在具體席式型格上不盡相同,卻有著某些共通的特徵,筆者綜合其內核,歸納起來大致是——


即是在賓客入座前,席面上就已經擺放好的餚饌。通常是:高桌金裝——四乾果——四蜜餞——八至十二冷碟——進門點心。

「高桌金裝」前稱「看席釘座」,今稱「觀盤」;居席面的中央,有以工藝品為之的(如絹花),有以麵塑人物、麵塑花卉為之的,無非是烘託宴會氣氛的飾物。

「四乾果」常是「每位手碟」,一碟之內有四樣,一客一碟,如榛仁、白桃仁、松子仁、核桃仁,為席前的雜嚼,也是候席間的點綴食物。

「四蜜餞」又稱「四京果」、「四蜜菜」、「四蜜碗」,一般都用小坑盤或小淺碗來盛裝,比如蜜餞杏脯、蜜餞葡萄乾。「蜜餞」,多是用帶酸味的果脯為料,輔以蜂蜜、冰糖而製成,是開胃小食。

「八至十二冷碟」是涼菜;可根據席式的安排,一般有八種、十種、十二種之分;有「單拼」者(一碟一樣),有「雙拼」、「三拼」者(一碟兩樣或三樣)。通常是葷素搭配,圍在「高桌金裝」一圈,所以又稱「圍碟」。

「進門點心」是進奉賓客的首食,每客二式至四式,多分鹹、甜或幹、稀,份兒不大,小巧精緻,屬滿式禮食,也是用於飲酒前墊胃。

可見,「充桌」之饌是對清宮「除夕年宴」的「充桌」之饌的沿襲。乾隆的金龍大宴桌上的「松棚果罩」即是「高桌金裝」,擺在乾隆面前的幾樣點心,即是「進門點心」,點心後面的南小菜、醬三樣等,便是冷碟。兩者之間,只是一人與眾人進食的饌數之差,後者是前者的擴大化變通。


即是「充桌」之饌用過後(一般要撤去),接著進奉的主饌、正饌,通常謂之「四大菜」(主饌)和「八中碗」(正饌)。此類餚饌,主要是供賓客配之飲酒。

「四大菜」又稱「四大件」,如燕窩、魚翅、全鴨、海參之饌,皆盛於大碗或大盤當中,以體現席式的豐貴。

「八中碗」又有「八中盤」、「八行件」之謂,盛器與饌量較「四大菜」為小為少;常用蝦貝豬羊、雞鴿菇筍等為食材,以炒、熘、煎、炸、燒等烹法製成時尚之饌;不過這當中並無牛饌,因為清時滿人不食牛肉。

這類正饌的進奉形式,也是沿於清宮皇宴。不過不是從乾隆那裡開始,而是自鹹豐年間起。清宮皇宴始有四大碗、四杯碗、六碟菜、二片盤(燒烤)、四餑餑、一湯饌——這樣的型格,大約在鹹豐末葉。慈禧、同治、光緒的宴席,也都是這一類型格。只是皇宴為一人獨享,滿漢全席則為眾人共享。所以席式型格當中的饌數會有些不同。

下面筆者所講述的有「飯饌部分」,仍然是沿襲著皇宴的型格。


即是在酒饌過後(一般要撤去),開始用飯時,隨之進奉的餚饌。通常有:雙烤——八壓桌碗——四面點——一湯饌。

「雙烤」又稱「雙紅」,為席中重饌。「雙烤」是皇宴中「片盤二品」(即掛爐豬、掛爐鴨)的照搬,為避宮諱,乃謂燒豬、燒鴨。尤其燒豬,席中有進奉的慣例。

是時,烤好的乳豬被置於華器內,覆以紅綢(寓吉意並防降溫),由烤豬廚人捧至宴堂,店家揭去紅綢後,展以賓、主,頗有光祿寺堂官驗查祭牲之遺風。

然後,由侍者執小刀劃破豬皮,遂臠小塊分盛小器中(只盛豬皮)。進時,侍者屈一膝,先進主賓、東主,再進席座者食次。在進「雙烤」時,要隨配薄圓小餅(今人謂鴨餅),供賓客「 浹月灸食之」。

「八壓桌碗」又有「八飯菜碟」之謂,通常為清素爽口之饌;其中往往還有一道甜饌,常見者如拔絲山藥。此饌,肇於清末京師廚人之功,當時十分流行。

隨之跟進的是「四面點」和「一湯饌」。「四面點」又謂「四茶點」,習為滿式餑餑。「一湯饌」常用海鮮之料,以湯蠱古缶盛之。秋、冬時節,則習供火鍋。

滿漢全席中的二、三度席,其餚饌與首席全然不同,但席式型格卻大體相仿,只是無「進門點心」。至於滿漢全席有者為四度、五度、六度,乃為「三撤席」之變通者。


1999年,揚州迎賓館啟動滿漢全席研究試製工作,邀請了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聶鳳喬、邱龐同為顧問,組成由王鎮、薛泉生、陳春松、居長龍、王嘉鈞、邱楊毅、楊鳳朝、陳忠明等專家為課題組。

聶教授認為,揚州滿漢席以後,各地競相仿製,列為接待六司欽差,百官食次,其規模體例均源於揚州的滿漢席。在康乾滿漢席的基礎上,揚州迎賓館推出的揚州滿漢全席堪稱中華第一滿漢全席。


揚州市迎賓館

2000年7月,開拍中華第一滿漢全席,為大型彩色畫冊《中國淮揚菜》增添了異彩。

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桌滿漢全席(部份菜品展示)。


麒麟獻瑞


冷菜八碟


金絲官燕


蟹粉排翅


月宮魚肚


金錢紫鮑


烤乳豬


鴨絲美卷


富貴雙味


菊花鱖魚


梨片果子狸


黃燜飛龍


梅花鹿幼


玉帶蝦仁


扇面蘆筍


滿漢細點

註:

以上<中華第一滿漢全席>菜餚圖片是2000年由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資,市外事辦公室大力支持,精心安排,揚州市烹飪協會組織,市迎賓館精心製作,段毅強等攝製,配成套燈光,三角架,背景紙,背景布等.膠捲為反轉片,送上海衝洗。

文章來源四川烹飪雜誌,圖片來源揚州晚報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又一桌滿漢全席亮相!菜品太漂亮了!
    另外,那時官場的「滿漢席」剛為興起,席雖豐盛,也僅是一席食畢,尚無百餘款的規模。因此,享席者和制席者都並沒有將此席呼之為「全」;當時「滿漢席」才伊始不久,又何來滿漢全席呢?這些原因,是受時空的局限。然而,以乾隆率為定例的「除夕年宴」,卻為清末滿漢全席總體席式型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 滿漢全席,到底有多少種菜品?
    1.什麼時候有「滿漢全席」?當初,宮廷內滿漢席是分開的。康熙年間,曾兩次舉辦「千叟宴」,聲勢浩大,都是分滿漢兩次入宴。乾隆年間李鬥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不過也有存疑,說其中所提為「滿漢席」,與「滿漢全席」一字之差,大有不同。由此衍生出不同的說法。
  • 康熙年間的滿漢全席,放到今天要花多少人民幣,你肯花嗎?
    滿漢全席,顧名思義,滿就是指滿人,漢就是指漢人,滿漢全席就是指在清朝的宮廷盛宴中,由滿人和漢人一起合作的一桌菜品。菜品至少108種,各種口味都有,燒菜、滷菜、火鍋,辣菜、甜品、點心,葷菜、素菜,山珍海味、珍奇異果,可以說應有盡有。
  • 你知道滿漢全席多少道菜嗎
    滿漢全席多少道菜?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的宮廷盛宴,在滿漢全席中,既有宮廷菜餚的特色,也有地方風味的精華,更能突出滿和漢族菜色的特殊風味,那麼滿漢全席多少道菜呢?,那麼滿漢全席真的是只有108道菜嗎?滿漢全席多少道菜呢?其實滿漢全席多少道菜是並不固定的,如果看滿漢全席中的六種宴席(蒙古親潘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百宴、節令宴)中菜單,仔細去數菜單的話,是不止108道的,但每一種宴席的菜單也不到108道,而報菜名中的滿漢全席裡面的菜也不止108道,所以由此可見滿漢全席中幾道菜並沒有固定的數。
  • 清朝宮廷最高標準的「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宴席?
    有的人用醬油泡草紙,然後再用草紙盛著胙肉,可以調調味,不至於太噁心。有的人想方設法偷偷把肉扔掉,結果被發現後還被皇帝懲罰了。那麼,原本烹調粗放飲食簡單的清朝皇族,是如何發展出滿漢全席這種精緻又龐大的菜品的呢?這得從乾隆說起。
  • 內蒙古有桌石頭做的滿漢全席,比真的美食更貴,卻只能看不能吃
    而內蒙古的這桌滿漢全席,雖然名氣不如翠玉白菜,卻也是價值連城。這桌石頭做的滿漢全席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康巴什區賽車小鎮裡面的泰發祥博物館,據說這是個民辦的博物館,由鄂爾多斯市泰發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捐資建設,分為礦物晶體、古生物化石和古木根雕三個展廳。
  • 滿漢全席-中國人心中的白月光
    在普通百姓和美食家心中,滿漢全席絕對稱得上中國宴席之巔。
  • 238道「滿漢全席」是怎樣練成的?
    開幕式上,一桌由238道不同「菜餚」組成的「滿漢全席」驚豔全場。這桌「滿漢全席」全由黃蠟石雕刻而成,作者就是張述章。此次亞洲美食節,沙縣小吃代表中國民族品牌領銜參展,張述章和他的「滿漢全席」反而搶走了風頭。  沙縣玉石雕刻技藝流傳久遠,2018年被列為三明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張述章被評為市級非遺傳承人。
  • 滿漢全席烏有宴
    是康熙皇帝為解除滿漢不合,借著六十大壽大擺宴席,頭一次把滿人的菜單和漢人的菜單合併起來,讓滿漢百官同席共餐,所以叫做滿漢全席。辛亥革命之後,宮廷的御廚流入民間,開設仿膳飯莊,所傳後人又因為不合,分成幾個派別,各自發展。」與這段看似有理有據的「考據」所聯結的,自是百官儀仗、朝臣叩拜的莊重景象,始終閃耀著記憶中的耀眼光暈,刻板而熟悉得頗有些不太自然。
  • 給你看一桌最真實的滿漢全席!(開眼界了)
    另外,那時官場的「滿漢席」剛為興起,席雖豐盛,也僅是一席食畢,尚無百餘款的規模。因此,享席者和制席者都並沒有將此席呼之為「全」;當時「滿漢席」才伊始不久,又何來滿漢全席呢?這些原因,是受時空的局限。然而,以乾隆率為定例的「除夕年宴」,卻為清末滿漢全席總體席式型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 你所知曉的「滿漢全席」,在清朝居然是不存在的?
    凡是中國人應該都聽說過一個詞,叫做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菜系裡面的一大精華,不僅代表了高貴,而且代表著豐盛。凡是請別人吃飯來一個滿漢全席,那絕對是最高最隆重的接待禮儀。即使是平時我們進行交流的時候,也經常會調侃,要去吃滿漢全席,這就意味著要帶著大家一起去吃一頓大餐。
  • 來啊,造一頓「滿漢全席」怎麼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遍覽清宮膳檔,通檢清代典則,無論是清代的朝廷禮食還是宮廷御膳,都不曾有過「滿漢全席」「滿漢席」或其他什麼「滿漢」合稱的筵式與食品名目。但這並不等於清宮飲食對「滿漢全席」沒有影響。因為皇帝的御膳不論從精緻程度還是菜品上,都高於「國宴」。所以民間出現的「滿漢全席」所模仿的是宮廷膳食而非國宴。當然,在清末以前這種仿製還是風聞揣摩,是暗仿;而到了清季,暗仿便漸為明摹,這便是追隨御膳並更趨奢華的「滿漢全席」的出現。「添安」筵席面的豐盛和氣派的尊貴,使其在相當程度上成了一種「目食」「目餐」,即象徵性禮食,太后和皇帝很少認真品嘗這些席面。
  • 年夜飯最想吃到的美味,有這一桌「滿漢全席」就夠了!
    還有短短十幾天就要過年了,逢年過節,最讓人期待的就是一桌讓人垂延欲滴的美味佳餚。XSO西安交響樂團在即將到來的農曆新年之際,為稀飯們甄選上等食材,精心烹製了一頓饕餮大餐:年夜飯之滿漢全席!為你呈現五湖四海的最美滋味,開啟滋潤美滿的新年。
  • 傳統民俗:你知道「滿漢全席」的來歷嗎?
    熟悉清朝歷史或者喜歡看清宮劇的人一定知道,清朝時期宮廷有一個很隆重的宴席叫做滿漢全席,它既有宮廷菜餚的特色,又有各地菜色的風味,這個來自宮廷的菜餚是很多人眼中的人間美味,實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這樣美味又極具講究的宴席到底是從何而來呢?就讓小編帶你探索一下吧!
  • 滿漢全席,中國味道
    原文來源:故宮書店 ,原文發布於2018年12月28日原文標題:滿漢全席 · 中國味道不管你是否喜歡美食,最近肯定被一部叫做《風味人間》的紀錄片刷屏。除去「舌尖」原班人馬,不可或缺的誘人食物,此次亦放眼全球,展現中國食材之獨特,加深「飲食無國界」的概念。來自片中的口水暴擊回想兒時一直嚮往的美食宴,非滿漢全席莫屬。
  • 滿漢全席長什麼樣?今天總算開眼界了!
    「滿漢全席」總共有180道精品菜!你知道嗎?幾乎每道菜品都有幾十道工序:一道「攢絲鍋燒雞」需要三十多道工序;一道灌湯黃魚需要二十多道工序.你知道嗎?許多單菜品耗時幾十個小時!如一道「大炒肉燉海參」需要製作十幾個小時.前年,京城餐飲名店花家怡園經過2年的研發,將清代皇宮的「滿漢全席精品宴」重現餐桌!而製作者,就是我們紅廚網前兩天介紹過的——王希富老先生!
  • 一頓「滿漢全席」滿足你的想像
    二十多年前的一部香港電影《滿漢全席》讓大家在熒幕上第一次見識了「滿漢全席」。電影《滿漢全席》想像的清宮「滿漢全席」場景而後周星馳的《食神》作又為滿漢全席打了個特大號的電影版廣告。此後,每當提到「滿漢全席」四個字,大家都會條件反射般想到連成排的山珍海味,並且感嘆清朝皇帝真是奢侈……可事實是:清宮壓根兒就沒什麼滿漢全席,是大家想多了!
  • 傳說中的滿漢全席什麼樣?今天開開眼…
    「滿漢全席」總共有180道精品菜!幾乎每道菜品都有幾十道工序:一道「攢絲鍋燒雞」需要三十多道工序;一道灌湯黃魚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 你廢除了本膳料理,我滅絕了滿漢全席
    「まんかんぜんせき」満漢全席(man-kan-zen-se-ki)如果在中華料理中找一種可以和本膳料理相對應的料理形式,那應該非「滿漢全席」莫屬了。滿漢全席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存在。我們不熟悉它,是因為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人真正吃過全套的滿漢全席了,它更像是一種藏於神話傳說中的珍饈……滿漢全席到底是個什麼來頭?據說清康熙年間,皇帝為了化解滿漢兩族人民的不和,在他66歲大壽的宴席上玩了一個大的。
  • 細數廣州街頭的「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曾是我大中華美食的最高水準。宮廷版的滿漢全席有整整320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