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啊,造一頓「滿漢全席」怎麼樣?

2021-02-07 國家人文歷史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本       文       約  5762 字


閱       讀       需       要


15 min

傳說中有這麼一道宴席,需要吃上兩天四餐才能吃完,菜品之多,食材種類之豐富令人眼花繚亂,聽著《報菜名》這一經典貫口,想著滿漢全席的樣子,是否讓人垂涎三尺?那麼這道傳奇盛宴到底有著怎樣的歷史呢?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兒、什錦蘇盤、燻雞白肚兒、清蒸八寶豬、江米釀鴨子、罐兒野雞、罐兒鵪鶉、滷什件兒、滷子鵝、山雞、兔脯、菜蟒、銀魚、清蒸哈什螞……」


這是一段著名的相聲貫口《報菜名》,其創作者是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和天津獻藝的相聲演員李德鍚(藝名萬人迷)所編,30年代這段貫口經過不斷地增添刪減、加工整理,從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報菜名,據說用的就是滿漢全席的菜名。


《紫光閣賜宴圖》卷,清乾隆時期,姚文翰,絹本設色,縱45.7 釐米,橫486.5 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乾隆二十六年(1762)正月,皇帝在紫光閣設慶功宴,王公貴族、文武大臣、蒙古族首領以及西徵將士百餘人出席。此畫描繪了當時宴慶的宏大場面


1978年日本某電視臺到香港攝製時,在國賓大酒樓訂了一桌滿漢全席,包括七十餘道名菜,全程分為兩天四場宴,當時媒體曾以《兩天怎樣吃掉十萬元》為標題進行報導。


這桌盛筵動員了22位港九名廚,由當年兩廣水師提督李準的廚師主廚,並由嶺南燒臘名家趙不爭襄助,烹製了七十幾道名菜,分成兩日四宴。四宴各有名堂,計為「玉堂宴」「龍門宴」「金花宴」「鹿鳴宴」,從11月2日中午開始吃起,直到第二天午夜才吃完散席。


80年代和90年代初「滿漢全席」熱不斷升溫,海內外競相推出諸如七十二品、一百〇八品、一百二十八品、一百三十四品、一百八十二品、一百九十六品、二百一十五品等不斷張大模式的席面或食譜。


1995年,由徐克導演的電影《滿漢全席》(又稱《金玉滿堂》),又讓不少人在銀幕上第一次見識了「滿漢全席」。而後,周星馳的《食神》又為滿漢全席打了個特大號的電影版廣告。


於是,「滿漢全席」作為中國飲食的頂級代表而深入人心,因為宮廷光環的加持,滿漢全席迅速成為薈萃我國各路菜系的精華而流行於民間。各地又衍生出不少版本,有北京版、揚州版、廣東版、四川版、香港版……一段時間內,很多飯館都聲稱可製作滿漢全席。膳品也越來越多,選料越來越精奇,席面越來越奢華。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滿漢全席」是什麼樣的呢?


《乾隆皇帝圍獵聚餐圖》軸,清乾隆時期,郎世寧,絹本設色,縱317.5 釐米,橫190 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圖繪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一行圍獵結束後,正等待侍從扒鹿皮、切鹿肉、燴鹿湯、烤鹿肉享受戰利品的場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清王朝的國宴,一直延續著滿席或漢席分立的模式,這種典則既定的禮食在有清一代幾乎無絲毫改變,所以說,滿漢全席是大清最高國宴的說法,肯定是無稽之談。


從所列菜譜看,不論滿席還是漢席,與我們印象當中的豐盛氣派、極盡奢侈也有很大的差距。所列飲食既非滿洲貴族的平居之食,也非其喜好之食,但卻是一種尊貴和榮耀的象徵。


皇帝飲食有日常膳和各種宴會之分,日常膳是由御膳房負責,各種宴會由光祿寺和禮部精膳清吏司、宮內的御茶膳房共同承辦。御膳膳單每日由內務府大臣劃定, 月成一冊。所以,在清宮檔案裡留下了大量的膳單和《膳底檔》等資料。(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果說國宴只是形式,那皇帝的御膳才是精雕細琢的代表。我們來看一下皇帝的御膳菜單,乾隆四十八年(1783)春節,早晨乾隆皇帝與眾妃嬪的家宴,其膳品為:


拉拉(滿語黃米飯音譯)一品、燕窩掛爐鴨子一品、掛爐肉、野意熱鍋各一品、燕窩芙蓉鴨子熱鍋一品、萬年青酒燉燕子熱鍋一品、燕窩燴肥雞一品、託湯鴨子一品、額思克森一品、鹿尾醬一品、碎剁野雞一品、清蒸鴨子鹿尾攢盤一品、羊烏叉一品、燒鹿肉一品、燒野豬肉一品、鹿尾一品、蒸肥雞一品、竹節卷小饅首一品、番薯一品、年年糕一品、琺瑯葵花盒小菜一品、琺瑯牒小菜四品。


隨送澆湯煮餑餑進一品、燕窩冬筍鴨腰湯進些。額食六桌:


攢糖一品、餑餑十三品、奶子十三品、五福琺瑯碗菜二品,共二十九品二桌;

乾濕點心八品,一桌;

盤肉十三盤,二桌;

羊肉二方,一桌。


晚宴則是乾隆皇帝與親王阿哥的宗親宴,檔案記載的膳品並不確切,但明確記載的數量是四十品,先是餑餑宴再行酒席宴。


這個菜單與形式主義的國宴相比,的確精緻不少,但與後來宣傳的108道菜抑或340道菜的規模看,還是遜色不少。


那如果是皇帝與皇后共進宴品,又如何呢?檔案明確記載有光緒十五年(1889)皇帝大婚的合巹宴譜:


豬烏叉、羊烏叉;燕窩雙喜字八仙鴨、燕窩雙喜字金銀鴨絲;

燕窩「龍」字拌燻雞絲、燕窩「鳳」字金銀肘花、燕窩「呈」字五香雞、燕窩「祥」字金銀鴨絲;

子孫餑餑二品;

細豬肉絲湯二品;

燕窩八仙湯二品;

小菜二品;

醬油二品;

老米膳二品。


除了菜名上呼應婚慶主題,食材還是保持老祖宗最常食用的燕窩與豬羊雞鴨。

 

 《萬樹園賜宴圖》,清代乾隆時期,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等,絹本設色,縱221.2 釐米,橫419.6 釐米, 現藏故宮博物院。圖中描繪了乾隆帝於乾隆十九年(1754)夏在承德避暑山莊的萬樹園內,設宴招待蒙古部落首領的情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遍覽清宮膳檔,通檢清代典則,無論是清代的朝廷禮食還是宮廷御膳,都不曾有過「滿漢全席」「滿漢席」或其他什麼「滿漢」合稱的筵式與食品名目。但這並不等於清宮飲食對「滿漢全席」沒有影響。


從乾隆、嘉慶,到道光、慈禧太后,清代皇帝的御膳並未與其國力的下降同步,而是越來越豪華,道光帝被稱為「史上最摳門的皇帝」,但這與其御膳單顯示並不一致。比如,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月初六日晚膳包括:


燕窩八仙鍋子一品、三鮮蘇燴鍋子一品;

大碗二品:燕窩如意捲肥雞、萬年青壽字酒肉;

中碗四品:海參萬字鴨羹、鹿筋酒燉羊肉、鴨子火薰白菜、八寶清燉肘子;

懷碗二品:三鮮丸子、口蘑雞片;

小賣四品:雞絲魚翅、炒木樨肉、清燴掌信、鮮蘑溜雞;

燕窩八仙湯、燕窩八仙面;

點心二品:鴨子餡立桃、蒸食;

壽意盒子一品、炸食二品、爐豬一品、爐鴨一品。


這份菜單即使與上列乾隆御膳相比,也並不遜色。


同治和光緒兩朝,即慈禧太后執掌國政的近半個世紀,是清宮御膳最奢華的時期。這時的御膳正膳日常膳品不僅由道光時的大約18品至23品增加到25品至30品之間,而且出現了一種以燕窩作主料、四大碗一組的四字吉祥語「字菜」為頭菜的「添安」筵式。


老佛爺慈禧太后在同治八年(1869)過生日這一天的膳品,其添安早膳是:


火鍋二品:野意鍋子、蘋果燉羊肉;

大碗菜四品:燕窩「白」字爛鴨子、燕窩「猿」字什錦雞、燕窩「獻」字鍋燒鴨子、燕窩「壽」字三鮮雞;

懷碗菜四品:燕窩白鴨絲、汆鮮蝦丸子、肉絲黃燜翅子、大炒肉燉海參;

碟菜六品:燕窩拌燻雞絲、碎熘筍雞、炒腰花、肉絲炒韭菜、肉丁果子醬、肉片燜玉蘭片;

片盤二品:掛爐鴨子、掛爐豬;

餑餑二品:白糖油糕壽意、澄沙餡百壽桃;

湯一品:鴨條湯。


添安晚膳是:


鍋子二品:八寶奶豬、醬燉羊肉;

大碗菜四品:燕窩「萬」字海參爛鴨子、燕窩「壽」字五柳雞絲、燕窩「無」字紅白鴨絲、燕窩「疆」字口蘑肥雞;

懷碗菜四品:燕窩雞皮、汆魚腐、肉絲煨魚翅、大炒肉燉榆蘑;

碟菜六品:燕窩炒鴨絲、蜜制醬肉、大炒肉燜玉蘭片、肉絲炒雞蛋、熘鴿蛋餃、口蘑炒雞片;

片盤二品:掛爐鴨子、掛爐豬;

餑餑二品:鴨子餡立桃、苜蓿糕壽意;

燕窩八仙湯、果桌切面、雞絲滷。


仿效宮廷珍饈、攀模王公貴食和假託名人食趣既是酒樓飯店招徠圖利的經營之道,也是許多食客炫人悅己的慣常心理。因為皇帝的御膳不論從精緻程度還是菜品上,都高於「國宴」。


所以民間出現的「滿漢全席」所模仿的是宮廷膳食而非國宴。當然,在清末以前這種仿製還是風聞揣摩,是暗仿;而到了清季,暗仿便漸為明摹,這便是追隨御膳並更趨奢華的「滿漢全席」的出現。「添安」筵席面的豐盛和氣派的尊貴,使其在相當程度上成了一種「目食」「目餐」,即象徵性禮食,太后和皇帝很少認真品嘗這些席面。


鎏金鏨花爵,清中期,高0.7 釐米,最寬9.1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於是,這些用大把銀子置辦起來的奢貴之筵便都被太后或皇帝分賞給王公大臣、侍衛或大小太監們等近臣內侍了。這種「添安」筵的源源不斷和大量地進上與賞下,為王公親貴之家與市肆酒樓飯莊仿效御膳品製作提供了來源。


光緒中葉之後,帝國威嚴與名分之禁大大衰弛,市肆對御膳的仿製雖還不至於明標其號,但往昔的忌憚無疑少了許多。正是伴隨著宮廷食文化外傳和下移的這種特定歷史背景,「滿漢全席」才鴻漸鵲起,並於清末民初的一段特定歷史時期廣泛流布於海內許多地區。


滿漢全席源於清宮,但光大於民間、官場。隨著滿漢全席在民間的不斷發展,由於各地條件的限制,原料及技術的缺乏,許多菜餚無法承做,商家和食客只能吸收當地民間筵宴的精華,以填充其數量和規模,從而使滿漢全席不斷出現分化,滿漢全席的派別也就越來越多。


民國初期,因一部分人對皇家宮廷文化的嚮往和好奇心,以及誇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進一步推動滿漢全席的發展,使滿漢全席變得更是五花八門,從而在各地形成了「小滿漢全席」「大滿漢全席」以及各具地方風味的滿漢全席。


大、小滿漢全席主要流行於民國初年的京津地區,「大滿漢全席」菜點108品,通常要用兩天四餐吃完。「小滿漢全席」菜點64品,當日用盡。


大、小滿漢全席就菜品分析,以魯菜和滿菜為主,諸如其中有魯菜名餚九轉大腸、熗青蝦、青魚肉翅、烹炸對蝦段、燴鴨腰、水煎包等等,但其中也有揚州名餚清蒸鰣魚、鳳陽烏參、珍珠湯等等。


清朝滅亡前後流行於山西官府和市井的滿漢全席,除了必定出現的點心瓜果、冷葷前菜、甜品之外,還包括烤奶豬、烤鴨子、生扒魚翅、清湯哈士螞、烤哈爾巴(滿語音譯,意為豬肩胛骨)、扒熊掌、烤駝峰,清湯鮑魚、雞米海參、蟹黃魚肚、蘿蔔球燒乾貝、紅燜猴頭,還有深具山西特色的火腿拼平遙牛肉、長治臘驢肉等。


1917年,北京的一些御廚根據從前滿漢全席的規格和特點,充實完善,擬出了「滿漢燕翅燒烤全席」菜單,包含172品菜點。此外,《北京民族飯店菜譜》還記載了偽滿時期地方官府舉辦的滿漢酒席。鳳落燕菜、油雞燉魚翅、烤奶豬、炭火烤鴨、燜犴達罕、清湯鹿尾、烤全羊、黃燜駝峰、御府醬鐵雀等皆在其中。


滿漢全席反映了兩種飲食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不僅是滿族飲食融合了漢族的飲食特色,實際上,滿族的飲食習慣也不知不覺地對我們今天的飲食文化產生了廣泛、久遠、深刻的影響。


「烏蘇城,三樣寶,蘇子葉,黏豆包,還有寒蔥在山腰。」滿族喜吃黏食,這與滿族的生活條件及習性有關。東北地區天氣極寒,黏食耐餓,便於遠程外出從事狩獵活動和軍事徵戰。


黏豆包又稱「黏餑餑」,是用大黃米或小黃米磨成麵粉做成。其做法是,將面發酵後,包上豆餡,上鍋蒸熟即可。若包好後用油炸,就變成既焦、又脆的炸糕。


此外,流傳至今的還有年糕,糕又稱切糕、黏糕。將糯米或黃米淘淨碾碎,與豆餡交替疊層上屜蒸熟,面上或綴以紅棗,切食。在今天的東北以及河北、北京地區,黏豆包、年糕仍然是過年時期不可或缺的食品。


酸菜滿語稱「布縮結」。過去,滿族人長期生活在東北比較寒冷的地區,一年有一半的時間是寒冷季節,吃鮮菜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冬春兩季要靠窖藏和醃漬的菜過日子。


滿族漬制酸菜已有很悠久的歷史。酸菜醇香不膩,風味別具,吃了讓人讚不絕口。若在滿族人傳統的「涮鍋」內,配上酸菜和粉絲,就成最佳菜餚。


滿族人喜歡吃肉,尤其是豬肉,這是因為滿族及其先人家畜飼養相當發達,豬是當時普遍飼養的家畜之一。經過多年的飼養實踐,滿族人積累了豐富的養豬經驗與烹調製作豬肉的技術,諸如燒、烤、炸、燉、蒸、煮、炒等。


在清宮廷菜譜中有一道「肉片汆酸菜」。據《盛京節次照常膳底檔》記載,當年乾隆皇帝在東巡盛京時,就吃過這道菜。「肉片汆酸菜」的主料就是豬肉與酸菜。今天,豬肉酸菜燉粉條香噴噴,酸滋滋,醇香可口,肥而不膩,已經成為東北的一道「名菜」,深受人們的喜愛。


滿族人吃火鍋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其先人女真時,狩獵野餐時就常用篝火燒陶罐煮食物,一邊燒,一邊添,一邊吃,這就是最早的火鍋。隨著生產的發展,食物品種的增多,火鍋的種類也越來越多起來。滿族入關後,就將這種習俗帶到了北京地區。


銀壽字火鍋,清光緒,高30釐米,直徑32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滿族人吃火鍋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生產的發展,火鍋種類也越來越多,清朝入關後,便將這種習俗帶到了北京地區


當時把涮羊肉叫作「鍋子」。涮火鍋在清宮廷和王府中也很盛行。睿王府的後裔、滿族學者金寄水等人所著的《王府生活實錄》一書中就寫道:


「王府冬至上午要吃餛飩,晚上照例吃火鍋,不僅冬至這天要吃火鍋,凡是數九的頭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鍋,甚至到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鍋,就是說,九九當中要吃十次火鍋,十種火鍋十種不同的內容。


頭一次吃火鍋照例是涮羊肉。一從『一九』過後,以後的八個『九』吃的火鍋各不相同。有山雞鍋、白肉鍋、銀魚、紫蜊蝗火鍋,狍、鹿、黃羊、野味鍋等等,九九末一天,吃的是『一品鍋」。此鍋為純錫所制,大而扁,因蓋上刻有『當朝一品』字樣故名。它以鴿蛋、燕菜、魚翅、海參為主,五顏六色,實際上是一大雜燴菜。」


在清宮中不僅冬至吃涮火鍋,宴席上也吃。如嘉慶年間宮中的「千叟宴」共享火鍋1555個。北京地區吃火鍋就源於滿族的飲食。徐凌霄《舊都百話》中說:「鍋子之類甚多,有菊花鍋子……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於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


今天,北京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火鍋店,即使在家裡人們也可以吃上味美適口鮮嫩的涮羊肉,已經成為北京人的大眾食品。


參考資料:

唐魯孫《中國吃的故事》

趙榮光《「滿漢全席」名實考辨》

吳正格《滿漢全席研究》

李自然《論滿漢全席源流、現狀及特點》

郭文鈉 《滿漢全席裡的滿漢關係》

任萬平《「滿漢全席」:披上歷史文化面紗的烏託邦》

張秀榮《滿族的飲食文化對北京地區的影響》

冷明《滿族入關後飲食文化的演變》


不想錯過國曆君的推送?

添加星標就可以啦

按以下步驟操作

3秒搞定

相關焦點

  • 一頓「滿漢全席」滿足你的想像
    二十多年前的一部香港電影《滿漢全席》讓大家在熒幕上第一次見識了「滿漢全席」。電影《滿漢全席》想像的清宮「滿漢全席」場景而後周星馳的《食神》作又為滿漢全席打了個特大號的電影版廣告。此後,每當提到「滿漢全席」四個字,大家都會條件反射般想到連成排的山珍海味,並且感嘆清朝皇帝真是奢侈……可事實是:清宮壓根兒就沒什麼滿漢全席,是大家想多了!
  • 滿漢全席,中國味道
    原文來源:故宮書店 ,原文發布於2018年12月28日原文標題:滿漢全席 · 中國味道不管你是否喜歡美食,最近肯定被一部叫做《風味人間》的紀錄片刷屏。除去「舌尖」原班人馬,不可或缺的誘人食物,此次亦放眼全球,展現中國食材之獨特,加深「飲食無國界」的概念。來自片中的口水暴擊回想兒時一直嚮往的美食宴,非滿漢全席莫屬。
  • 歷史上根本沒有「滿漢全席」!
    每當提到「滿漢全席」四個字,人們都會條件反射般想到連成排的山珍海味,一邊咽口水,一邊暗暗感嘆清朝皇帝真是奢侈……#電影《滿漢全席》想像的清宮「滿漢全席」場景#可是,今天要告訴各位一個殘酷的事實:清宮壓根兒就沒什麼滿漢全席!
  • 清朝「滿漢全席」的政治寓意
    本文摘自《書屋》2011年第9期,作者:吳正格,原題:《清王朝從勃興到寙敗的斑跡》由「滿漢席」演變成「滿漢全席」是在清末,先是謂為「滿漢大席」。任過光緒朝內閣中書的徐柯說:清末京師宴會,有「燒烤席,俗謂滿漢大席」。
  • 滿漢全席烏有宴
    與此同時,清宮元素在電影中反覆出現,頻頻暗示且印證著我們對於「滿漢全席」的零星概念——它是清廷御宴,象徵著奢靡精緻,是最高規格筵席的不二之選。然而,日本知名學者田中靜一卻一再聲稱「滿漢全席」為「虛幻的飲食」,遍尋卷帙浩繁的《清宮膳檔》,也未見「滿漢全席」的字樣。事實上,深宮高牆裡的皇帝太后們從未吃過所謂的「滿漢全席」。追根溯源,掩埋於歷史魍魍巨翳之下的「滿漢全席」真容為何?
  • 你所知曉的「滿漢全席」,在清朝居然是不存在的?
    凡是中國人應該都聽說過一個詞,叫做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菜系裡面的一大精華,不僅代表了高貴,而且代表著豐盛。凡是請別人吃飯來一個滿漢全席,那絕對是最高最隆重的接待禮儀。即使是平時我們進行交流的時候,也經常會調侃,要去吃滿漢全席,這就意味著要帶著大家一起去吃一頓大餐。
  • 傳說中的滿漢全席?精挑細選的108道菜!
    「滿漢全席」,有說源於揚州,有說源於朝廷某種大筵席,有說是朝廷菜與民間菜逐漸結合,有說是官場菜。但它是從乾隆南巡之後,開始在各地流行的。這個以「漢菜」為主的「全席」卻是「滿」字當頭,為的是在飯桌上也要維繫著一個「大清」的統治地位。然而,「滿漢全席」發展到今天,使它聞名的不再是那清朝的威武尊嚴,而是它那「盡享萬物之靈之至尊」的富貴象徵。滿漢全席分為六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
  • 滿漢全席,到底有多少種菜品?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相聲演員經典的那段「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據說報的就是滿漢全席菜名。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1.什麼時候有「滿漢全席」?當初,宮廷內滿漢席是分開的。康熙年間,曾兩次舉辦「千叟宴」,聲勢浩大,都是分滿漢兩次入宴。乾隆年間李鬥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不過也有存疑,說其中所提為「滿漢席」,與「滿漢全席」一字之差,大有不同。由此衍生出不同的說法。
  • 238道「滿漢全席」是怎樣練成的?
    開幕式上,一桌由238道不同「菜餚」組成的「滿漢全席」驚豔全場。這桌「滿漢全席」全由黃蠟石雕刻而成,作者就是張述章。此次亞洲美食節,沙縣小吃代表中國民族品牌領銜參展,張述章和他的「滿漢全席」反而搶走了風頭。  沙縣玉石雕刻技藝流傳久遠,2018年被列為三明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張述章被評為市級非遺傳承人。
  • 滿漢全席團隊的諸多男神,你最pick誰
    話說,滿漢全席這個隊伍是個早在四年就已經成立了的古風原創音樂團隊,在這個團隊裡面,既有一些業餘的音樂愛好者,也有一些非常專業的大神級人物。這些人因為共同的愛好劇集在了一起。最開始的時候,這個團隊的成員還不足10人,但隨著越做越大,現在成員也有幾百人了,而且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活動,都是做的風生水起,而且每每有新的投稿發布在網上的時候,都會受到一眾粉絲的追捧。滿漢全席這個名字聽起來好像跟音樂也沒有多麼直接的關係,那麼為什麼團隊的名字要叫「滿漢」呢?——因為團隊裡唱歌的全部都是男生啊!
  • 康熙年間的滿漢全席,放到今天要花多少人民幣,你肯花嗎?
    滿漢全席,顧名思義,滿就是指滿人,漢就是指漢人,滿漢全席就是指在清朝的宮廷盛宴中,由滿人和漢人一起合作的一桌菜品。菜品至少108種,各種口味都有,燒菜、滷菜、火鍋,辣菜、甜品、點心,葷菜、素菜,山珍海味、珍奇異果,可以說應有盡有。
  • 滿漢全席-中國人心中的白月光
    在普通百姓和美食家心中,滿漢全席絕對稱得上中國宴席之巔。
  • 你知道滿漢全席多少道菜嗎
    滿漢全席多少道菜?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的宮廷盛宴,在滿漢全席中,既有宮廷菜餚的特色,也有地方風味的精華,更能突出滿和漢族菜色的特殊風味,那麼滿漢全席多少道菜呢?,12道廣東菜;北菜中有12道滿族菜,12道北京菜和30道山東菜,那麼滿漢全席真的是只有108道菜嗎?
  • 又一桌滿漢全席亮相,菜品太漂亮了!
    臨至歲末,朝臣京宦、各省的督撫、將軍等,為投他所好,競相向宮中進獻紛呈的食貢,使得乾隆的「除夕年宴」與順、康、雍時期大別,不僅是以往的「三撤席」翻版,宴況也變得來更加綺麗華奢,盛器精美,而且滿、漢饈饘並陳。其實,這已經具備了滿漢全席的內容和席式型格的特徵,只因為是皇家年宴,所以當時還無人敢將其向別的方面引伸。
  • 又一桌滿漢全席亮相!菜品太漂亮了!
    以致於很大一部份人,根本無從知曉這席國粹的文化與精華。原來經查閱文獻,滿漢全席,是這樣的.另外,那時官場的「滿漢席」剛為興起,席雖豐盛,也僅是一席食畢,尚無百餘款的規模。因此,享席者和制席者都並沒有將此席呼之為「全」;當時「滿漢席」才伊始不久,又何來滿漢全席呢?這些原因,是受時空的局限。然而,以乾隆率為定例的「除夕年宴」,卻為清末滿漢全席總體席式型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 給你看一桌最真實的滿漢全席!(開眼界了)
    臨至歲末,朝臣京宦、各省的督撫、將軍等,為投他所好,競相向宮中進獻紛呈的食貢,使得乾隆的「除夕年宴」與順、康、雍時期大別,不僅是以往的「三撤席」翻版,宴況也變得來更加綺麗華奢,盛器精美,而且滿、漢饈饘並陳。其實,這已經具備了滿漢全席的內容和席式型格的特徵,只因為是皇家年宴,所以當時還無人敢將其向別的方面引伸。
  • 來臨武,嘗嘗與「滿漢全席」比肩的特產
    滿漢全席,世人稱其為天下第一宴。這道宴席在江南地區盛行,興起於蘇州城郊的木櫝鎮。相傳,乾隆六下江南,每每微服私訪,都必須要去木櫝鎮逛一逛,不僅是為了賞那蘇州園林——庭院深深的美景的,更是為了品嘗那滿漢全席。
  • 你廢除了本膳料理,我滅絕了滿漢全席
    它是按照「七五三」的形式來上菜的,這意味著每一膳這一盤端上來,裡面菜餚的碟數都不一樣,本膳有七種料理,二膳有五種料理,三膳有三種料理。大規模宴會的情況下,最多有過七膳的記錄。相信我,除了那幾個大胃王,誰吃完誰都撐。
  • 張國榮電影《滿漢全席》,理解背後的中華美食
    今日是"哥哥"張國榮逝世13周年的日子,全國又掀起了一股緬懷的熱潮。
  • 傳統民俗:你知道「滿漢全席」的來歷嗎?
    熟悉清朝歷史或者喜歡看清宮劇的人一定知道,清朝時期宮廷有一個很隆重的宴席叫做滿漢全席,它既有宮廷菜餚的特色,又有各地菜色的風味,這個來自宮廷的菜餚是很多人眼中的人間美味,實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這樣美味又極具講究的宴席到底是從何而來呢?就讓小編帶你探索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