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相府的甘羅,只有12歲,但他表現出來的才能,卻讓呂不韋刮目相看,在眾多想做他門客的人群當中,呂不韋唯獨讓甘羅跟隨在自己左右。
這個殊榮並沒有衝昏甘羅的頭腦,他在相邦和大臣們高談闊論的時候,總是做一個默默地傾聽者,很少發表自己的意見。
這種親身的聆聽,要比從書上學來的直觀的多,有用的多。
這種傾聽,讓甘羅越大的崇敬學識並不高,卻把朝政處理的僅僅有條的相邦呂不韋。
甘羅成了呂不韋的迷弟,他在尋找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讓偶像對他刮目相看。
機會很快就來了。
呂不韋利用了甘羅
趙國的紈絝王子公子偃繼位之後,嬴政覺得滅掉趙國的機會來了,即便老謀深算如呂不韋,都想不出此時不去攻打趙國的理由。
但,甘羅卻想到了。
他願意自己出使趙國,不費一兵一卒,讓趙國心甘情願割城讓地。
呂不韋自然是舉雙手贊同的,畢竟他本來就不一樣攻打趙國。
嬴政卻是反對的,他要的是全部的趙國,而不是幾座城池。
但,終究沒有爭過呂不韋,甘羅在姚賈的陪同下,浩浩蕩蕩地出使趙國去了。
此時問題就來了,贏政畢竟是一國之王,雖然是還沒有親政的王,他也不願意自己的每一個決定都被否決掉,特別是他從小到大要統一六國的決心,雖破壞他這個夢,誰就觸碰了他的逆鱗。
即便權傾朝野的仲父呂不韋,在涉及到和滅六國有關的事情的時候,也會權衡利弊後再說出自己的意見。
何況對於攻打趙國,嬴政已經有了自己成熟的想法,還知會了兒時好友燕太子丹所在的燕國,準備一起伐趙,燕國的也已經把將士集結完畢,單等著秦王出兵呢!
為了這件事,燕太子丹還專門來到了秦國。
可年輕氣盛的小甘羅,只想到自己建功立業,那會想到這背後諸般的利益糾葛。
小甘羅更想不到的是,滅掉趙國不是嬴政的一時興起,而是他長久以來的念想,因為他從小被趙偃欺負的經歷,在他繼位為王之後依然會在夢中出現,依然會困擾他。
特別是在趙偃繼位之後,攻打趙國已經不是兩國之間的事,還摻雜著嬴政和趙偃之間的私人恩怨。就像趙偃在得知嬴政成為秦王之後,他千方百計也要登上王位一樣,這件事嬴政是一定要做的。
除此之外,李斯也卷了進來,他和嬴政打了一個賭,賭注是呂不韋。如果相邦同意攻打趙國,他就是真心實意幫助嬴政統一六國的人,如果他不同意攻打,那麼他就是一個只會享受高官厚祿帶來的權力滿足感,而根本就沒有打算幫助嬴政實現六代秦王東出的夢想。
甘羅:不做就不會死
可惜,自命清高的小甘羅根本就看不到這些。
更不會知道,他此次的趙國之行,是被他所崇拜的相邦呂不韋利用了,要不然,以呂不韋的老奸巨猾,即便甘羅再有才,他也不會讓這個只有十幾歲的孩子去代表秦國出使的,安排有經驗的姚賈做副使就是一個證明。
看看甘羅在趙國都幹了什麼,就會明白,他只是一個犧牲品。
甘羅到趙國之後,就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城門外迎接的時候,趙相迎接的是姚賈,根本就沒有看他一眼;另一次是在趙國的朝堂上,趙偃也沒把他放在眼裡。
而帶回的五座城池,和甘羅也沒有關係。
是姚賈用重禮在郭開那裡買來的。
也就是說,從到趙國,到帶著戰利品歸來,甘羅的作用也僅僅是他是正使,其他正事兒他一點兒也沒幹。
一趟趙國之行,贏政看透了呂不韋,也清楚了自己的仲父根本就沒有打算幫助自己實現祖先的夢想,也是因為甘羅的趙國之行,讓嬴政和呂不韋之間的嫌隙越來越大。
可是,甘羅不知道呀!
他覺得自己不費一兵一卒就帶回來了五城,是天大的功勞,這個功勞足以讓他在秦王乃至整個秦國都有了炫耀的資本,更有了走上朝堂的資本。
他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從趙國回來之後,他去找嬴政報導,興致勃勃地講相邦是何等的英明,只是派出使者,就能讓趙王嚇得割城送地,為了獎勵他,相邦還許給了他上卿的官位,還巴拉巴拉為呂不韋歌功頌德了一番。
最後還加上一句相邦的意思就是大王的意思。
這句話把甘羅送上了作死的不歸路。
嬴政那個恨啊,你呂不韋不讓我打趙偃也就算了,還派了一個小屁孩去趙國拿回來五座城,更重要的是,還不經過我的允許,甚至都沒有知會一聲,就封他做了上卿,上卿可是相當於丞相的官位啊,你呂不韋究竟是什麼意思?
念及此,少年嬴政拔出了秦王劍,一劍刺死了甘羅。
自持才華橫溢的甘羅,至死都沒明白咋回事,自己就一命嗚呼了。
還是年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