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點開《大秦賦》,這歷史年代久遠,七國大王,三位太后、呂不韋、嬴政、蒙毅、不世出的名將們齊聚一堂。這劇應該很好看,但歪歪斜斜的每一集都寫著「歷史正劇」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幀縫裡看出字來,滿集都寫著兩個字是「考點」!
大家好,我是小林伊,今天來講講《大秦賦》中出現的考點。
先從嬴政登基開始說起。嬴政還沒有滿18歲就登上王位,按照歷史規定,未行冠禮是不可以執政的。而嬴政的老爸也很好意思,安排了呂不韋當嬴政的仲父,趙姬趙太后攝政,這麼一來,嬴政當上了這個秦王,卻沒有任何王權。
呂不韋也夠意思。他穩定朝局之後,自認為身為嬴政的仲父,大欖朝政,一點兒不把嬴政放在眼裡,只管叫嬴政好好讀書,學習治國之道。這就讓嬴政很生氣了。他是秦國的王,卻讓呂不韋做秦國的主。
尤其是在趙王駕崩之後,燕國想要聯合秦國一起攻趙,嬴政信心滿滿地告訴燕國的使者太子丹,一定會出兵的。沒卻想甘羅這個12歲的小孩子,出使了一趟趙國,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趙國的16座城池。
而嬴政卻完全不知道這件事,等到甘羅歸秦,面見嬴政時候,被嬴政用秦國劍刺死了。小林伊翻遍了《史記》《漢書》,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東西,史書上對甘羅的記載只到了他12歲的時候,關於甘羅以後的事情突然間消失了。野史上倒是說甘羅找了一個山隱居了,也有說他到了18歲的時候,被秦始皇殺了。無論甘羅的結局如何,這都成了一個「無頭公案」。
當小林伊看到呂不韋專政的時候,想到了一個詞語:「君主立憲制」。
大家注意一下,這是考點,來普及一下什麼叫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是相對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保留了王位,卻通過立憲的方式,削弱王權或者沒有王權,國家大權落到了「內閣」、「首相」的手中。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是英國,在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直接把英國的皇帝給光榮了。現在日本、泰國的國家體制都是君主立憲制。那麼,呂不韋專政跟「君主立憲制」有什麼關係呢?
君主立憲制有一個特點,就是皇帝們沒有王權,或者王權受到了限制。看《大秦賦》中,嬴政在沒有親政之前,幾乎是一點兒權力都沒有啊,嬴政就是一個接收通知的郵件箱,呂不韋想要攻打趙國,那就派蒙敖去打,然後再通知秦始皇;呂不韋不想跟燕國聯合,那就派甘羅出使趙國,然後把勝利果實送到秦始皇的面前,即使這勝利果實有點難咽。
這個時候,呂不韋在秦國行使的權力是相權。相權獨攬一切,就沒有王權什麼事了。
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小林伊又發現了另外一個考點:中央集權和廢分封、設郡縣。
李斯這條黃犬進入章臺宮後,就一個勁地給嬴政灌輸一個道理:你嬴政想要統一六國,非我不可,非法家不可。換句話說,李斯給嬴政提了一個建議,只有中央集權才能統一六國。嬴政聽了這話很興奮,直呼這也是我心中所想。接著嬴政又問了一個千古難題,統一六國後要怎麼治理,才不會出現春秋戰國這樣的局面。李斯想都沒想就說:「自然是廢分封、設郡縣。」嬴政繼續直呼:這也是我心中所想。
而秦始皇在李斯的思想灌輸下,有了中央集權的觀念。什麼是中央集權?這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地方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都要聽中央的。這就是中央集權。這句話畫起來,要考的。
可是,我們看秦朝的歷史,秦朝只傳了二世就亡了,那麼是不是中央集權的效果不好呢?
看一下西漢的「七國之亂」就知道:劉邦成立了漢朝之後,對劉姓子弟封了十幾個王,還有封地。等到劉邦一死,吳王劉濞翅膀硬了,於是聯合了其他六國劉姓王,一起舉兵造反。這就是分封制的一個定時炸彈,只要有了軍事實力,誰都可以「山高皇帝遠,猴子當皇帝」。後來,漢武帝劉協想了個「推恩令」,讓諸侯們把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孫,這樣一來,本來一個諸侯有一個省的封地,他要拿出一些給那十幾個兒子,他自己的封地一下子從一個大省變成了一個小城市。把「推恩令」圈起來,要考的,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頒布的一項法令。
而從此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在想辦法做這件事,例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直接廢了丞相、雍正設立軍機處等等。
可是,現在的呂不韋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還是把嬴政當成小孩子,即使嬴政到了20歲行冠禮的年紀,呂不韋還是不想把權力交還給嬴政,看著呂不韋的所作所為,讓小林伊想起了千古名相張居正。他們兩人有什麼的相似之處?我們下回接著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