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影片《黃土地》賞析

2021-02-07 甘肅教師學苑



由陳凱歌執導、張藝謀擔任攝影的《黃土地》(1984年)面世後,在國內外影壇引起很大震動,該片在立意、結構、造型風格等方面都非常「出格」。編導對一個傳統題材給予了全新的闡釋,他們並不沿襲以往階級鬥爭或政治教育角度加以演繹的做法,而是順應20世紀80年代國內興起的「文化尋根」思潮,嘗試從文化角度去開掘民族歷史與民族精神的深層底蘊。


《黃土地》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反面人物,編導以洗鍊的手法渲染兩個「無喜無悲」的婚嫁場面,深刻揭示葬送翠巧們青春、愛情、自由、生命的恰恰是父輩那「溫暖的愚昧」,以及那套延續數千年的「莊稼人的規矩」。對翠巧嫁人後的遭遇,影片未作任何寫實性描繪,而採用了抽象化表現:畫面中突然出現「男人的一隻糙黑大手猛揭翠巧紅蓋頭」的造型符號,影像表意直指以男權、夫權為中心的封建舊文化。影片的結構框架將寫實與寫意融合,尤其是寫意部分,導演運用了間離法,跳出了情節敘事,插進兩個酣暢淋漓的象徵場面:腰鼓陣抒發農民身上潛藏的氣勢磅礴的生命力;祁雨儀式表現農民聽天由命的愚昧與惰性,旨在展現國民性的正、負面狀態。《黃土地》的銳意創新在中國電影史上將佔有重要一頁。




王通(公元584年—公元617年),字仲淹,號文中子,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鎮)人,隋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學生「私諡」為子的思想家。


王通幼承家學,年少出名,23歲時得到隋文帝的召見。他給隋文帝寫了篇文章叫《太平十二策》,主張「興仁政,輕徭役,不可輕動刀兵」。此後隋文帝給他安排了蜀王侍郎的官職。但王通做得相當不如意,不久便辭官回家,一心著書講學。


王通著有《續詩》120篇,《續書》360篇,《禮論》25篇,《樂經》20篇,《易贊》70篇,《元經》31篇,合稱《王氏六經》,共百餘卷,可惜年久散佚。《王氏六經》編成後,王通便在家鄉的白牛溪聚徒講學。魏徵來了,房玄齡來了,李靖來了,杜如晦來了……求學者竟多達千餘人,在師承上形成了「河汾門下」。


公元617年,王通英年早逝。王通死後,眾弟子將他奉為「至人」,稱「王孔子」或「文中子」,後世更有「河汾道統」之譽。眾弟子為了紀念他,仿孔子門徒作《論語》而編《中說》(又稱《文中子中說》、《文中子》等)一書,保存下王通講課時的主要內容,以及與眾弟子、學友、時人的對話,共為10個部分(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問易篇、禮樂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關朗篇),是後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際思想發展的主要依據。




趕與急,都是身在此岸,心馳彼岸,都是想早一點抵達某一個人生目標,都是想跑在時間的前面。只是,在彼岸的光與影裡,趕沉靜,急狼狽,趕在岸上,急在泥淖,趕趕得到,急急不得。


趕與急,是人生的兩重境界。趕,是山一程,水一程,千裡萬裡;急,是雨一陣,風一陣,風雨交加。


優雅的人生,是一顆平靜的心,一個平和的心態,一種平淡的活法,滋養出來的從容和恬淡。有些事情,需要用漫長的時光去守候,有些目標,需要用摯誠的耐心去等待,都是急不得的。


趕,只是為了讓自己少一些慵懶,少一些懈怠,多一點效率罷了。


你可以跑快一點。


趕一趕,我們可以多做好多事。這樣,可以把有限的人生拉得更長一些,把人生過得更有價值一些。是的,生命的長度,有時候,也是趕出來的。所以,趕一趕,沒有錯。這個世界上,那些卓然於他人之上的人,迥異於他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比別人更容易趕在時間的前面。


無論多趕,希望是一朵雲地追逐,趕到最後,雲捲雲舒,雲淡風輕,是說不盡的從容與逍遙。急呢,無論怎樣,都不足取。



拉丁健身操來源於國標中的拉丁舞,但絕對不強調基本步伐,更確切的說,它是健身操的一種,強調能量消耗,對動作的細節要求不高,注重運動量和對髖、健美操腰、胸、肩部關節的活動。


拉丁操自由隨意,熱情奔放,節奏明顯。它的鍛鍊側重點在於腰和髖部,同時使大腿內側得到充分鍛鍊。拉丁健身操的另一個特點是在熱烈奔放的拉丁音樂中感受南美風情,同時在健身操中增加舞蹈元素,在鍛鍊之外更可自我享受。拉丁健身操要求百分之百的情緒投入,越是淋漓盡致地把拉丁的感覺發揮出來,就越能在音樂中釋放情緒,燃燒激情的同時,也讓你的脂肪一起燃燒。


適合人群:運動量少而腰圍、臀圍過大的教師一族,最好選擇鞋底柔軟的運動鞋,全情投入跟隨音樂扭動髖部和腰部,正常呼吸。



【微信用戶請返回上一頁,在左下角對話框中回復「1242」表示您已經閱讀了本文章,網頁版用戶請直接回復「1242」】

相關焦點

  • 【人文素養】影片《野草莓》賞析
    影片《野草莓》賞析瑞典導演英格瑪
  • 影片分享--《黃土地》
    《黃土地》,是改編自柯藍的小說《深谷回聲》的一部文藝題材的電影。由陳凱歌執導,王學圻、薛白主演。影片講述了陝北農村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親,她無法擺脫厄運,只得藉助"信天遊"的歌聲,抒發內心的痛苦。該片獲1985年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1985年瑞士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
  • 【人文素養】《莫扎特》的配樂賞析
    [藝術視窗] 《莫扎特》的配樂賞析
  • 【人文素養】《臥虎藏龍》的配樂賞析
    [藝術視窗]  《臥虎藏龍》的配樂賞析
  • 謝忠平:為實現人文素養教育,給英語教師這三點建議!
    摘要:本文以「大閱讀·大人文·大素養」為課題,從閱讀、人文和素養三者的關係入手,從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提升以及教師引導的人文閱讀兩個方面展開,探討高中英語教師如何藉由閱讀進行人文教育,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 【人文素養】《一八一二年序曲》賞析
    [藝術視窗] 《一八一二年序曲》賞析
  • 【人文素養】《土耳其進行曲》賞析
    [藝術視窗] 《土耳其進行曲》賞析
  • 【人文素養】《千與千尋》配樂賞析
    [藝術視窗]  《千與千尋》配樂賞析《千與千尋》
  • 【人文素養】《胡笳十八拍》賞析
    [藝術視窗] 《胡笳十八拍》賞析
  • 龍應臺 我們為什麼需要人文素養?
    對每個人而言,生活忙碌也並不意味前進,於是,提高人生境界,人生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提升人生境界,提高修養和素養,一直是困惑在心頭。直至讀了龍應臺女士的《我們為什麼需要人文素養》一文才覺茅塞頓開。真正的思想家最最嚮往的是閒暇。與此相比平凡的學者卻迴避它,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處理閒暇,而此時安慰他的是書籍。——尼採我今天想講的是年輕人要有什麼樣的人文素養。
  • 回顧︱電影《小城之春》賞析
    5月31日下午,元培學堂與覓書店聯合主辦的生活美學系列講座第二場:「電影《小城之春》賞析講座」在覓書店如期開展。
  • 2020年中小學生人文素養及影視戲劇教育研討會在京召開
    姚喜雙在致辭中指出,中小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對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意義重大。中小學生影視戲劇教育是國家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指出,在教育部黨組領導下他總策劃創辦的中央電視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品牌活動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積極作用。
  • 36年前,陳凱歌因《黃土地》爆紅,原因:影片內容太過展現人性
    影片於1985年9月10日在加拿大上映。影片講述陝北農村貧困女孩翠巧,自小就由爹爹作主定下了娃娃親,她無法擺脫厄運,只得藉助「信天遊」的歌聲來抒發內心的痛苦。《黃土地》——影片內容太過展現人性整部影片的影像雖然有遼闊的天空,無垠的黃土地,還有那浩浩蕩蕩奔騰不息的黃河水。
  • 陳凱歌、張藝謀合作的《黃土地》:對思想自由的追逐,生生不息
    對於黃土地的人而言,民歌就是情緒的宣洩方式,因而在影片中所唱的民歌往往代表人物著的喜和愁。例如講開頭喜宴唱的民歌,喜的是婚宴氣氛,愁的是唱歌之人娶不到媳婦,也象徵著新嫁娘的悲慘命運。憨憨在影片中最起始的形象就是一個精神呆滯的傻小子,翠巧介紹他時說的也是「我兄弟不會說話」。但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在顧青帶來新思想的引導下,卻能在黃土地上爆發最響亮的歌聲。
  • 聆聽黃土地的回聲
    聆聽黃土地的回聲作者:韓紅濤年前,聽到曹寶武散文集《聆聽黃土地》出版的消息,作為他的師兄,我欲先睹為快,於是第一時間下訂單!我們算是衡水學院中文系的同門師兄弟,也正因這個緣故,我較早地關注著他。跟寶武的相識是十年前的事。
  • 5部義大利高分電影,提升編導藝考人文素養
    體驗義大利文藝魅力,提升編導藝考生的人文素養。 影片中沒有眼淚,卻比後世大賣苦情的作品更令人痛徹心扉,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作。導演:安東尼奧尼 這是一部以一個女人的精神狀態和混亂的內心作為中心內容的影片
  • 「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電影頻道推出百部影片賞析
    人民網北京6月26日電 自6月24日起,CCTV6電影頻道旗艦欄目《中國電影報導》將推出「和新中國一起成長」紀念版塊,精心挑選100部影片,用100天的時間,在節目中帶領觀眾賞析最激蕩人心的精彩瞬間。
  • 【人文素養】《一千零一夜圓舞曲》賞析
    [藝術視窗]《一千零一夜圓舞曲》賞析
  • 【人文素養】《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賞析
    [藝術視窗]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賞析
  • 【必備電影】陳凱歌《黃土地》:黃土地上的救贖
    黃土地、黃河、腰鼓是電影切換鏡頭經常出現的意象。「影像符號傳達情感和信息是通過藝術內容和藝術形式兩方面進行的,是通過影像的各個部分表現出來的。首先影像再現實體的內容,完成表達劇中人物諸多信息,即影視的故事情節、人物動作、引起觀眾的思考和情感共鳴; 其次是利用有意味的形式表達情感; 最後是利用影像造型元素構成意象表達情感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