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凱歌執導、張藝謀擔任攝影的《黃土地》(1984年)面世後,在國內外影壇引起很大震動,該片在立意、結構、造型風格等方面都非常「出格」。編導對一個傳統題材給予了全新的闡釋,他們並不沿襲以往階級鬥爭或政治教育角度加以演繹的做法,而是順應20世紀80年代國內興起的「文化尋根」思潮,嘗試從文化角度去開掘民族歷史與民族精神的深層底蘊。
《黃土地》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反面人物,編導以洗鍊的手法渲染兩個「無喜無悲」的婚嫁場面,深刻揭示葬送翠巧們青春、愛情、自由、生命的恰恰是父輩那「溫暖的愚昧」,以及那套延續數千年的「莊稼人的規矩」。對翠巧嫁人後的遭遇,影片未作任何寫實性描繪,而採用了抽象化表現:畫面中突然出現「男人的一隻糙黑大手猛揭翠巧紅蓋頭」的造型符號,影像表意直指以男權、夫權為中心的封建舊文化。影片的結構框架將寫實與寫意融合,尤其是寫意部分,導演運用了間離法,跳出了情節敘事,插進兩個酣暢淋漓的象徵場面:腰鼓陣抒發農民身上潛藏的氣勢磅礴的生命力;祁雨儀式表現農民聽天由命的愚昧與惰性,旨在展現國民性的正、負面狀態。《黃土地》的銳意創新在中國電影史上將佔有重要一頁。
王通(公元584年—公元617年),字仲淹,號文中子,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鎮)人,隋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學生「私諡」為子的思想家。
王通幼承家學,年少出名,23歲時得到隋文帝的召見。他給隋文帝寫了篇文章叫《太平十二策》,主張「興仁政,輕徭役,不可輕動刀兵」。此後隋文帝給他安排了蜀王侍郎的官職。但王通做得相當不如意,不久便辭官回家,一心著書講學。
王通著有《續詩》120篇,《續書》360篇,《禮論》25篇,《樂經》20篇,《易贊》70篇,《元經》31篇,合稱《王氏六經》,共百餘卷,可惜年久散佚。《王氏六經》編成後,王通便在家鄉的白牛溪聚徒講學。魏徵來了,房玄齡來了,李靖來了,杜如晦來了……求學者竟多達千餘人,在師承上形成了「河汾門下」。
公元617年,王通英年早逝。王通死後,眾弟子將他奉為「至人」,稱「王孔子」或「文中子」,後世更有「河汾道統」之譽。眾弟子為了紀念他,仿孔子門徒作《論語》而編《中說》(又稱《文中子中說》、《文中子》等)一書,保存下王通講課時的主要內容,以及與眾弟子、學友、時人的對話,共為10個部分(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問易篇、禮樂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關朗篇),是後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際思想發展的主要依據。
趕與急,都是身在此岸,心馳彼岸,都是想早一點抵達某一個人生目標,都是想跑在時間的前面。只是,在彼岸的光與影裡,趕沉靜,急狼狽,趕在岸上,急在泥淖,趕趕得到,急急不得。
趕與急,是人生的兩重境界。趕,是山一程,水一程,千裡萬裡;急,是雨一陣,風一陣,風雨交加。
優雅的人生,是一顆平靜的心,一個平和的心態,一種平淡的活法,滋養出來的從容和恬淡。有些事情,需要用漫長的時光去守候,有些目標,需要用摯誠的耐心去等待,都是急不得的。
趕,只是為了讓自己少一些慵懶,少一些懈怠,多一點效率罷了。
你可以跑快一點。
趕一趕,我們可以多做好多事。這樣,可以把有限的人生拉得更長一些,把人生過得更有價值一些。是的,生命的長度,有時候,也是趕出來的。所以,趕一趕,沒有錯。這個世界上,那些卓然於他人之上的人,迥異於他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比別人更容易趕在時間的前面。
無論多趕,希望是一朵雲地追逐,趕到最後,雲捲雲舒,雲淡風輕,是說不盡的從容與逍遙。急呢,無論怎樣,都不足取。
拉丁健身操來源於國標中的拉丁舞,但絕對不強調基本步伐,更確切的說,它是健身操的一種,強調能量消耗,對動作的細節要求不高,注重運動量和對髖、健美操腰、胸、肩部關節的活動。
拉丁操自由隨意,熱情奔放,節奏明顯。它的鍛鍊側重點在於腰和髖部,同時使大腿內側得到充分鍛鍊。拉丁健身操的另一個特點是在熱烈奔放的拉丁音樂中感受南美風情,同時在健身操中增加舞蹈元素,在鍛鍊之外更可自我享受。拉丁健身操要求百分之百的情緒投入,越是淋漓盡致地把拉丁的感覺發揮出來,就越能在音樂中釋放情緒,燃燒激情的同時,也讓你的脂肪一起燃燒。
適合人群:運動量少而腰圍、臀圍過大的教師一族,最好選擇鞋底柔軟的運動鞋,全情投入跟隨音樂扭動髖部和腰部,正常呼吸。
【微信用戶請返回上一頁,在左下角對話框中回復「1242」表示您已經閱讀了本文章,網頁版用戶請直接回復「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