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黃河、腰鼓是電影切換鏡頭經常出現的意象。「影像符號傳達情感和信息是通過藝術內容和藝術形式兩方面進行的,是通過影像的各個部分表現出來的。首先影像再現實體的內容,完成表達劇中人物諸多信息,即影視的故事情節、人物動作、引起觀眾的思考和情感共鳴; 其次是利用有意味的形式表達情感; 最後是利用影像造型元素構成意象表達情感和觀念
。」意象也是符號的一種,電影巧妙地運用了
黃土地、黃河、腰鼓的三種意象的疊加,給本片增色不少。
「黃土地是導演精心安排的 『家』,是一個封閉的
、充滿『溫情的愚昧』自足的 『鐵屋子』。」一方面,黃土地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徵,陝北人民對其有深厚的感情,因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黃土地對他們來說就是有母親般的溫情
。另一方面,陝北人民囿於生活在黃土地上,人們都處於落後、封閉的空間內,甚至還會有沿襲陋習的詬病,所以黃土地又是愚昧、保守的象徵。影片中當用廣角鏡頭拍攝整體的黃土地的面貌時,觀者感嘆黃土地遼闊的自然風貌同時,也會惋惜這裡的人們只能囿於這個空間內,卻不知外面世界的風光和精彩。影片名字叫做 《黃土地》,原因在於以物寄託感情。
影片大量出現黃土地的意象,盡顯滄桑感和歷史歲月的沉澱感。電影巧妙運用黃土地這個大
背景,將人與故事情節都融入其中,給觀者講述了一個與黃土地有淵源關係的故事。「黃河
」在電影中是主人公翠巧內心世界的象徵。當翠巧感嘆命運不公時,導演將鏡頭再一次對準正在奔騰咆哮的黃河,好像也在抱怨翠巧命運的悲慘; 翠巧在顧青的勸說下,勇於掙脫陋習,終於逃離了命運的束縛。此時,影片中的鏡頭又一次對準黃河,黃河像奏響了歡快的曲調,正為翠巧的勇敢鼓掌。腰鼓是陝北人民熱愛的打擊樂,也是民族文化的符號。當老農們在黃土地上,充滿氣勢、整齊地打著腰鼓時,觀者感到生命的張力和充滿旺盛的民族精神
。原生態的民俗更具有藝術的魅力在於以自然風光為演出背景,不加藝術的修飾,純天
然地展現出演出者的舞蹈藝術,讓觀者與演出現場融為一體,真實地感受原生態風貌。 「腰鼓」是民族文化的縮影,是民族精神的濃縮,當老農們打起腰鼓,歡欣鼓舞地扭動著身姿,自由地歌唱著這片土地時,生活也有了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道和民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