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文:電影《黃土地》中的陝北民歌 丨今日頭條

2021-02-21 陝北民歌

▲題圖:張江源 油畫作品《高山厚土》布面 80×100cm

文 孫延文

《黃土地》是我國著名導演陳凱歌的代表作,曾獲國內外五項大獎。《黃土地》中國貫穿著許多陝北民歌,觀看時,不覺得有一股濃厚的黃土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使讀者陶醉於那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中來。

影片的主體音樂以陝北民歌為曲調。陝北民歌是陝北民俗的一個分支,它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由陝北人自己在勞動中創作並傳唱與整個陝北地區。和其他歌曲不同,陝北民歌不受韻律及歌詞的限制,由於它產生於厚重的黃土文化氛圍之中,所以具有很強的隨意性,任何事情、東西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拿來唱。可以說陝北民歌是陝北人生活的活化石,更是整個中華民俗史上永不凋謝的花朵。《黃土地》從始至終都有一條主線貫穿於整個故事中,那就是陝北民歌。就連導演陳凱歌也說「想要以養育了中華民族、產生過燦爛民族文化的陝北高原為基本造型素材,通過人與土地這種自氏族社會以來就存在的古老而又最永恆的關係的展示」,所以說,研究《黃土地》中的陝北民歌對於更深的挖掘陝北民歌本身蘊藏著的民族魂以及了解影視藝術的魅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作品以陝北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裡的一場婚禮拉開序幕。震天的鼓樂聲,歡快的嗩吶聲,把人們帶入了一個純樸而又厚重的黃土文化世界。延安八路軍文藝工作者顧青從延安正好來到這裡採集民歌,熱情好客的村民把他作為「公家人」請入宴席。在酒席上,一個包著白羊肚毛巾的陝北窮後生放聲唱起了酒麴,為新人祝賀同時也為大家助興:

二鍋頭燒酒掏錢買,

為待那親朋拿出來,

一樣的燒酒一樣的菜,

一樣的朋友一樣的待。

他那渾厚的嗓音以及精彩的唱詞博得了在場賓客的熱烈掌聲。此時他唱的是陝北酒麴。在那個年代,陝北人生活極其貧窮,但是儘管「二鍋頭燒酒」是「掏錢買來」的,為了招待親朋好友,還是拿了出來,足見陝北人的熱情,同時通過後生的演唱也可以看到陝北人豪邁的一個方面。在陝北人眼裡,朋友是不分貧賤與富貴的,只要是朋友都會熱情招待。所以歌詞中唱到「一樣的燒酒一樣的菜,一樣的朋友一樣的待」。一曲唱完,周圍人就給後生勸酒,這從另一個方面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具有禮尚往來的習俗。此時,嗩吶再一次響起,在歡快的鑼鼓聲中,顧青見到了僅有十幾歲的新娘,頓時有些吃驚。就在此時,後生又一次放開了嗓子唱起了具有傷感氣息的酒麴:

一對對的魚喲水上漂喲

一對對山羊崖畔上跑咿呀啊嗷哎

一對對肥豬喲來過一是個好啊嗷哎,

都說那新人光景那個好

那歌聲較前一首變得舒緩而又傷感。把觀眾從一個歡樂的海洋拉到了傷感的年代。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陝北窮後生的扮演者正是具有「陝北民歌大王」之稱的賀玉堂老師。

在婚禮上,顧青見到了女主人公翠巧(當地有名的民歌手),翠巧全神貫注的注視著婚禮,那一雙眼睛充滿了哀傷又充滿了希望。這裡就給觀眾埋下了伏筆,這個女孩子是誰?她為什麼表現得如此哀傷?顧青到翠巧家落腳。當晚,顧青與翠巧的父親談到了陝北民歌,談到了白天的婚禮,談到了婚姻自主。顧青的話並沒有打動被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傳統婚姻觀念束縛的父親,但是卻勾去了一顆不幹於自身命運的心。在寂靜的夜裡,翠巧搖著紡線車,輕輕唱起了哀婉的民歌《女兒歌》 :天上的沙鴿隊隊飛, 不想我的那親娘再想誰……

在地裡勞動時,顧青與翠巧爹又一次談到了陝北民歌,當翠巧爹問起搜集民歌的用處時,顧青回答:「搜集著民歌,變成新詞,就讓八路軍隊伍上翠巧這麼大的女子們後生們唱出去,讓人們知道咱受苦人為啥受災荒,婆姨女子為啥挨打.」說罷,翠巧與爹都無語應答,翠巧就離開了田裡。可以看出,此時的翠巧爹已經不像剛開始那樣顯得漠不關心了。此後他又一次問起了顧青:「你說咱這的女子能念書識字,當真?」可見翠巧爹的心將要被顧青的言語打動。此時,隨著哀愁的樂曲聲,翠巧的歌聲再次響起:

浮水上的鴨子刮水上的鵝,

公家人不知我會唱歌。

青楊柳樹十八根杉,

想說心事我開口難,我開口難,女兒呦。

在繁忙的勞動中,顧青和翠巧一家漸漸熟悉起來。更是喜歡顧青,給他唱起了《尿床歌》:一尿尿到東海去,尿到龍王的金殿上,龍王聽見哈哈笑……憨憨的童歌,逗得顧青哈哈大笑,同時也激起了顧青唱歌的欲望,於是顧青就把當時在解放區流行的《鐮刀、斧頭、老钁頭》交給憨憨唱。於是二人共同唱著「鐮刀、斧頭、老钁頭……」回家去了。

翠巧同陝北的其他女子一樣,同樣擺脫不了苦難的婚姻命運,她即將出嫁了,顧青也要走了。在夜裡,老實純樸的翠巧爹突然開口唱出一首陝北民歌《哭嫁歌》:

正月裡來就正月正,

大花眼眼就兩盞燈,

彎彎眉毛就兩張弓,

你說心疼就不心疼。

十三上定下就十四上迎,

十五上守寡就到如今,

高哭三聲就人人聽,

低哭三聲我跳苦井哎……

從內容看,這首民歌應該是描寫女人悲慘命運的歌曲,可以看出翠巧爹的內心裡也埋藏著對女性的同情。但是由於幾千年的陳舊思想的束縛,他終於還是把翠巧推上了人生的歧路。

顧青在回延安的路上,驚奇的見到了正在等他的翠巧,翠巧要顧青把她帶走。但是由於 「公家人」的規矩,他只能告訴翠巧等他向上級請示後,他一定會來。顧青終於走了,翠巧要顧青把小本子拿出來,然後拉開她那甜美的歌喉,唱起了:哎!共產黨來了個自由漢,他的想法就不一般,人裡頭就數咱,就數咱公家人好……

伴隨著節奏感很強的鑼鼓聲,翠巧走進了別人家的門,她還是沒有逃脫結婚的命運,這就好像是上天的安排一樣,將要撲滅一顆火熱的女兒心。但是受強大的革命新理論的衝擊,主人公翠巧放棄了自己的已婚丈夫,毅然離開了生她、養她的鄉村,離開了他的親人。在走時,她與弟弟進行了簡單的告別後,乘著小舟去追求她的「公家人」理想去了。走了,終於走了,留下的只是那具有高揚氣息的「鐮刀、斧頭、老钁頭……」

翠巧走了,顧青卻又在一次到來,不為別的,正是來接翠巧去完成她的「公家人」夢的。在轟亂的人群中,憨憨與人群背道而馳,他看到了他思念的顧大哥。在影視劇求雨場面中出現的一首求雨歌:海龍王下甘雨,清風細雨救萬民。一下子把人們帶到了「原始」的境地。影片結束時,翠巧那悠揚而又甜美的歌聲再一次迴旋與觀眾的耳邊。

雒勝軍:《有那些心思慢慢來》

 十月歌曲試聽

陝〡北〡民〡歌

打造專業的陝北民歌社群

⊙本平臺版權歸「陝北民歌」所有

⊙合作郵箱:1955194963@qq.com

藝術總監:薛九英

文字總監:白曉煒

輪值主播:伍和惠

值班編輯:呂永強

長按二維碼 即刻關注

相關焦點

  • 【陝北民歌】酸曲中的情與淚丨馬晶晶
    「酸」字是當地文化形態的一種體現,是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情感宣洩。獨特的地理環境,獨特的人文底蘊,造就了陝北這塊土地上更加獨特的人文氣息。在這裡,沒有高雅別致的亭臺樓閣,沒有淡雅的田園生活,有的只是黃土堆砌的土窯洞,乾燥裸露的黃土地。這裡的民歌也和這裡的自然環境一樣,自然,本真,處處散發著人性的光芒。「你要拉我的手,我要親你的口,拉手手,親口口,咱二人圪嶗裡走。」
  • 1984年老電影《黃土地》主題曲《女兒歌》好聽極了!
    電影《黃土地》根據珂蘭《深谷回聲》改編。由陳凱歌執導,王學圻、薛白主演。影片講述了陝北農村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親,她無法擺脫厄運,只得藉助"信天遊"的歌聲,抒發內心的痛苦。1984年老電影《黃土地》主題曲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可關注「經典歌曲音樂欣賞」這樣您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更多好聽的經典音樂了。
  • 陝北民歌總是情——記陝北民歌新秀蘇文
    ■文/張娜 廣袤厚重的陝北黃土地,生發出優美的陝北民歌,滋養著優秀的民歌手。如果說七十年前陝北民歌曾經輝煌,那麼今天的陝北民歌又是一番新景象。陝北民歌與陝北民歌歌手,相輔相成,層出不窮,星光燦爛。蘇文,就是陝北民歌繁星中的一顆耀眼的新星。
  • 趙季平:我們二妮有星像 對陝北民歌做了好傳承
    特約攝影:陳雄(攝)  7月5日,王二妮《走進黃土地》文化採風團來到陝西採風,首先拜訪了著名音樂家趙季平。  趙季平引用習總書記的話說:「五千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而且我們是沒有斷流的文化。  他指出,陝北民歌是陝北文化的母語,而作為民族歌者,首先要對中國民族音樂自信,對創造自己的美自信。  而在新的時期,儘管陝北民歌足夠強大,但它也是動態的,需要用新方法保持陝北民歌的特點。他認為二妮作為帶著鄉音的歌者,沒有民歌流水線上的模式化,對陝北民歌做了很好的傳承,她將成為陝北民歌四條重要的傳承主線之一,為陝北民歌在新時期插上翅膀。
  • 跑旱船丨王曉怡演唱·陝北民歌第463期
    在農村,每逢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中,農民們便會自動組織起來,耍龍燈、跑旱船、扭秧歌、出花會。耍龍燈、出花會時一般是只舞不唱的,只有《跑旱船》,要邊舞邊唱。跑旱船所唱的歌曲,各地都不相同。其中能影響全國、最為被音樂界推崇的,當屬陝北地區的這首《跑旱船》了。這首民歌結合了山歌的某些特徵,曲調高亢,旋律線起伏大,情緒熱烈,詞句形象具體,鮮明,把跑旱船的演員角色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
  • 陝北民歌中妹妹的「眼眉兒」|民歌與文化第2期
    「眉」和「眼」是最能體現情思的所在,在上述的陝北民歌歌詞中,透過眉眼,我們能看到清雅真純的女子的形貌,體會她們的心境。這沿襲了古人用眉眼寫女性情感的傳統。歐陽修《訴衷情·眉意》:「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 影片分享--《黃土地》
    《黃土地》,是改編自柯藍的小說《深谷回聲》的一部文藝題材的電影。由陳凱歌執導,王學圻、薛白主演。影片講述了陝北農村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親,她無法擺脫厄運,只得藉助"信天遊"的歌聲,抒發內心的痛苦。該片獲1985年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1985年瑞士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
  • 情歌情種 丨 為陝北民歌信天遊招魂,抑或是輓歌 ?
    他分明聽到了來自歷史深處、民族心底的一聲召喚,靈魂中潛伏的渴望剎那間甦醒。於是他埋下驕傲的頭顱一幹十三年,與他的朋友瀏陽河、於志明一起,編撰有八千首民歌的《信天遊》和有三百五十首敘事民歌民謠的歌謠集,其資料的佔有和地域的廣泛,令人嘆為觀止。這期間,王克文還寫了十八萬字的《陝北民歌藝術初探》。
  • 電影《黃土地 (1984)》
    / 音樂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 漢語普通話 / 陝西方言上映日期: 1984(中國大陸) / 1985-08-10(洛迦諾電影節) / 1985-09-10(多倫多電影節)片長: 89分鐘(德國) / 91分鐘(瑞典)又名: 深谷回聲 / Yellow Earth    劇情簡介:  陝北黃土高原上的貧苦女孩翠巧
  • 《黃土地》開創了中國電影的新時代
    第五代中國電影由於1978年北京電影學院的重新開課而成為可能。在1982年畢業的第一批學生中,有陳凱歌、張藝謀和田壯壯等未來的第五代電影人。這些年輕的電影人有著開創中國電影新時代的野心,而這個群體中出現的第一部主要電影是由陳凱歌執導、張藝謀攝影的《黃土地》。
  • 黃土坡上的陝北民歌——楊靜宇
    無論是電視劇《血色浪漫》中的悲哀無奈,還是路遙《平凡的世界》裡的生活喜樂,陝北民歌的文化價值得天獨厚,不論是走西口承受的壓力現實,還是信天遊的哭訴情懷,陝北民歌始終在人們心中紮下根,留下不解,歸於釋然,表達的是最普通的生活和感情。
  • 中國紅——陝北民歌發展史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那一聲聲信天遊,響徹在廣漠無垠、千溝萬壑的黃色高原上」陝北民歌是陝北人創作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經久不息而代代相傳。陝北民歌是黃土高坡上的藝術瑰寶陝北人像陝北民歌這樣普及且對社會發生深刻影響的,雖不能說是空前絕後,但確實世界少有、中國僅有。
  • 祈雨丨葉振國演唱·陝北民歌第12期
    葉振國 | 陝北民歌演唱家天幹了,火燒了,五穀子青苗子曬乾了。龍王老爺吆,滿天那個生雲就下大雨,救萬民。記憶中的路黃土蓋著很厚,完全可以沒過腳踝,夏日炎炎,天空沒有一朵雲太陽死盯著曬,地上烤的火熱,腳挨著就鑽心的燙,感覺走在烙鐵上。於是樓橋走過之處黃土飛揚,黃風鬥陣,惟聞祈聲。領頭人把沉痛沙啞的聲音拖的長長的喊「五穀田苗曬壞了呀,下海雨呦!清風細雨灑青苗呀,下海雨呦!」,眾應和著「龍王老爺喲,救,萬民!」其聲音慘烈悲壯,如嚎似哭,令人不忍猝聞。
  • 為什麼陝北人說話鼻音重?
    毫不誇張地說,陝北民歌是唯一能走遍全國的民歌,它有《詩經》的傳統美,有北方民族融合產生的「異質美」,有蒼涼的慨嘆,有浪漫的吟唱,有真實的故事,有誇張的想像……
  • 《黃土地》:一部具有民族精神的現實主義電影
    由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改編自柯藍的散文《深谷回聲》,影片講述了陝北農村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親,無法擺脫厄運,只得藉助「信天遊」的歌聲,抒發內心痛苦的故事。該片獲1985年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1985年瑞士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陳凱歌導演憑藉此片獲得第2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特蘭杯導演獎。
  • 「陝北歌王」王向榮:一生只做一件事
    陝北高原上數十年的生活經歷和特殊感受,生命歷程中曾經吞嚼過的酸、甜、苦、辣,一點點、一滴滴,全部都融進了聲音,升華為感情,見諸一句句高起低落的旋律之中。更為重要的是,他對於人生的這些體味,全部來自黃土地。
  • 跑旱船丨貟恩鳳演唱·陝北民歌第71期
    在農村,每逢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中,農民們便會自動組織起來,耍龍燈、跑旱船、扭秧歌、出花會。耍龍燈、出花會時一般是只舞不唱的,只有《跑旱船》,要邊舞邊唱。其所唱的歌曲,各地都不相同。其中能影響全國、最為被音樂界推崇的,當屬陝北地區的這首《跑旱船》了。這首民歌結合了山歌的某些特徵,曲調高亢,旋律線起伏大,情緒熱烈,詞句形象具體,鮮明,把跑旱船的演員角色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
  • 【必備電影】陳凱歌《黃土地》:黃土地上的救贖
    黃土地、黃河、腰鼓是電影切換鏡頭經常出現的意象。「影像符號傳達情感和信息是通過藝術內容和藝術形式兩方面進行的,是通過影像的各個部分表現出來的。首先影像再現實體的內容,完成表達劇中人物諸多信息,即影視的故事情節、人物動作、引起觀眾的思考和情感共鳴; 其次是利用有意味的形式表達情感; 最後是利用影像造型元素構成意象表達情感和觀念。」
  • 《血色浪漫》裡的陝北民歌合輯
    《滿天的花喲滿天的雲》龔琳娜演唱《走西口》龔琳娜演唱血色浪漫陝北民歌合輯土氣的陝北民歌為什麼如此打動人心?答案或許只能從貧瘠蒼莽的黃土高原去找。溝壑縱橫的陝北是貧窮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沒有文化,但是他們憨厚純樸,男女相愛是為找到另一半在荒涼的土地上生存。
  • 孟宗伋——陝北民歌藝術人生
    孟宗伋邀請了霍向東老師(國家一級編劇,曾任海政歌舞團團長)一同編排了一臺具有濃鬱陝北地方特色的民間歌舞晚會,這臺晚會豔驚四座、一炮打響,第一次讓世人知曉榆林還有這樣一支高水平的演出隊伍。1982年,文化部專調文工團赴京進行示範表演,王向榮、郭雲琴、李增恆(已故)等一批陝北民歌演員也隨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