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份中國教育學會的統計數據,2016年全國校外培訓機構22萬所,小學16萬所,培訓機構教師800萬名,小學教師570萬名,有1.37億名中小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機構,佔總數73%,每年培訓費達8000億。如今幾年過去,這個數據恐怕有進一步變化,就拿補課費一項來說,只可能漲不會跌。
一位家長曬了一張給培訓機構繳費的收據,高三一對一的課程,一次性繳納費用36480元,平均一節課兩小時費用超過600元,這並非個例,而是當地的市場價,補課的費用漲幅遠超過了絕大多數人工資的漲幅,這樣的價格,對於普通的工薪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教育部也指出:我們必須看到,部分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強化應試教育,提前授課,超綱授課,幹擾了正常教學秩序,破壞了教育生態,增加了學生負擔,增加了家長經濟負擔,社會意見很大。
但現實是課外輔導機構的教師已經超過了在編的中小學教師,大部分中小學生對課外輔導機構有依賴性,僅課外輔導這一項就解決了800萬人的就業問題,這也不難理解,部分家長和網友呼籲取締課外輔導機構,讓學生回歸課堂的願望難以實現。「校內培訓,校外補」的現象無法扭轉,所以有關部門一再提倡的減負,但對家長和學生來說,一直減不下來。
盲目跟風報班補課似乎是不少家長的通病,輔導班被認為為數不多的拯救孩子成績的良藥,但是我們也曾看到,一位家長花了20多萬,結果孩子的物理成績仍然只考了2分的事實,課外補課有家長和學生的需求,也有部分市場和機構的炒作製造的焦慮,至於補課的效果,與孩子的努力程度和接受能力有直接關聯,很難進行判定是否有效。更多時候,是家長花了錢,買了自己的心安理得。
高昂的補課費用,已經成為了不少家庭的沉重負擔。換一個角度來看,成績優秀,不用補課的孩子,省下的錢比父母掙的錢還多得多。有時候甚至忍不住想,如果家庭中有一位家長不上班專職輔導孩子的學業,最後家庭的存款是不是會比兩人同時上班,但把孩子送到輔導班的情況下更多;而且家長耐心輔導的效果有可能會比直接把孩子送到輔導機構更好。
如果家長沒有這個自信,只能說現在是知識付費的時代,書中自有黃金屋成為現實,但是自己卻把握不住。
但不得不提醒家長,確實應該冷靜思考是否應該把孩子送到輔導班。最近我與幾位同事一起整理一份總結報告,在此之前需要翻閱大量的文件材料,從中提煉問題觀點和解決辦法,我們幾位都從材料中卻摳細節,摳字眼,但寫出來的報告始終缺點意思,看上去洋洋灑灑幾千字,但是讀之無味,找不到問題出在哪。
後來一位領導在我們寫的初稿的基礎上,結合上級文件,一條條提煉總結拔高,整篇報告立刻提升了若干檔次。他修改後的報告不是套話,空話,而是結合文件精神提綱挈領,加上我們摳的細節,歸納到不同部分,瞬間就有血有肉,立刻就能抓住讀者心。
這一過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他回歸到文件本身,從裡面需尋找和挖掘關鍵信息。其實學習也一樣,不少同學可能聽了很多輔導班的課,學了不少方法,刷了很多題目,但是成績始終難有明顯提升,最關鍵的一點便是忽視了課本的作用,注重具體題目的解法,但是對最基本、最核心的公式、知識掌握不牢,所以也就談不上綜合運用,做不到舉一反三。
每年高考結束後,都可以看到媒體對狀元的採訪,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學霸們的學習方法有不少共性,比如重視重視課本,善於總結歸納知識要點,善於利用錯題查漏補缺,鞏固知識等,而且很多學霸都表示,自己從未上過輔導班。
對於絕大部分成績不好的學生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學習方法,而是學習態度,學習成績與態度有著直接的聯繫,學習方法在自我學習的過程都能慢慢發現和總結,而且掌握的更牢固,運用更熟練。只不過現在很多家長都覺得等不起,所以寧願花錢買捷徑,但是否是最合理的方式,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