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谷根千的社區營造是如何破題均質化,重塑城市魅力的?

2020-12-28 睿途旅創

經濟的全球一體化將導致全球城市的均質化,各地城市正面臨著如何恢復城市魅力與特色的挑戰,在社區層面重塑城市魅力的規劃實踐受到關注。而鄰國日本在社區營造事業上可謂是全球的樣板。

二戰後的日本城市大發展,也隨之帶來許多社會問題。讓故鄉保有自然環境與傳統街道成了遠離故鄉的人們和當地居民的迫切願望,大家開始重新思考生活方式,也展開了各式各樣的社區營造活動。在這過程中,有許多社區營造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鑑。谷根千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社區魅力再生產經驗,對我國社區營造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發起社區活動,喚醒居民社區情感

19世紀末,關東大地震與二次世界大戰東京大轟炸讓東京受到嚴重的摧殘,許多現今看到的都市風貌,都是其後重新經由都市再生重建而成。當中,位於臺東區和文京區上野公園以東的谷根千區域(谷中區,根津,千馱木地區的統稱)卻幸運地未受波及,許多江戶城中心區的寺院在城市發展壓力下搬遷到了附近,讓谷根千變成了一個擁有獨特文化遺產的區域。

福兮,禍兮。災難倖存下的谷根千發展並不順利。六七十年代,周邊城市開始飛速發展,對比之下,谷根千的街區面貌明顯滯後,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同時也伴隨著當地商業活力和文化活力的衰退,這讓居民們苦不堪言,空氣中瀰漫著落後地區的自卑情緒。

1981年,就在谷根千面臨消亡之際,臺東區區長以「發現認知谷中的好」為目的,發起「江戶以來的町會」,喚起了部分居民對老社區的感情,居民的情緒就此被激發。

同年,熱心人士與「谷中三崎坂商店會」協商改組成立「谷中三崎坂商店街振興組合」,利用改組後的基金以商店街附近的大円寺為依託舉辦了第一屆「谷中菊祭」,逐漸的讓谷根千的活力煥發出來。

仰木ひろみ、森まゆみ、山崎範子三位當地婦女加入「谷中菊祭執行委員會」,配合祭祀活動的工作。此後,菊花祭也成為當地的傳統與特色,每年舉辦一次。

隨後,商會、居民、大學生各界紛紛加入街區營造活動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的谷根千已經成為感受老東京必去的地方。

在這片狹窄的小巷裡,充斥著百年歷史的寺廟和神社,低矮的木製房屋,前門有花盆,隱藏的烹飪寶石,騎著可愛的小狗的閃亮快樂的人,手工作坊和熱情的貓愛好居民,構築出優美的下町文化風情。

而日本江戶文化氣息最濃厚的谷中地區商業中心——谷中銀座商店街,也憑藉著古樸的下町氛圍和波希米亞文化在東京眾多的街區中脫穎而出。

商店街全長175m、寬5-6m,道路兩側林立著70家店鋪,各種名酒各種小吃應有盡有,每一家都各有特色,吸引了日本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觀光。

除此之外,谷中地區還有賞櫻勝地谷中靈園以及許多適合春夏秋冬四季悠閒漫步的景點,一直以來深受日本文人墨客們的喜愛。

發行地方雜誌,開啟地區再生事業

如果說「谷中菊祭」是谷根千再生的火苗,那麼《谷中·根津·千馱木》(俗稱「谷根千」)雜誌則代表著谷根千的社區再生正式開啟。

1984年,加入「谷中菊祭執行委員會」的三位婦女,仰木ひろみ、森まゆみ、山崎範子有感於谷中地區的下町文化風情,成立了「谷根千工房」,並發行了地方雜誌《谷中·根津·千馱木》,俗稱《谷根千》。

針對居民的地域共同體驗和共同記憶日漸稀薄的現狀,她們採集調査了與上野、谷中、根津、千馱木及其周邊住區相關的地域史料、名人紀事、市並雜談,透過書寫每季出版的雜誌文章,向大家介紹「谷根千」的地區之美,當中有在地豐富的歷史人文故事,也有左鄰右舍間的日常小語,如當地人瑞慶生、新生兒誕生等,意圖喚起人們對自己生活街區的記憶與情感,同時把這份財產傳給下一代。

1987年,第12期《谷根千》的主題是「再開發」,提出由民間資本開發的住宅大樓嚴重影響谷中環境協調的。雜誌創始人之一森まゆみ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她在雜誌中提到寺院、墓地缺乏公共性,東京奧運後遺症、文化與人情味淡薄等具體的民生問題,她希望通過傳達谷中魅力與特色,給再開發後搬遷進來的新居民們一個追憶與體驗街區歷史的可能,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印象,這一觀點也為谷根千進一步開展各種社區活動打下基礎。

在三個主婦的努力堅持下,這本雜誌成為一條社區紐帶,成為對外宣傳谷根千當地人文歷史的利器,為谷中地區公眾參與式的社區營造發展奠定了基礎。

也正是因為這本雜誌,讓人們意識到保護地區內有價值的歷史遺蹟等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從而不斷的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到傳統社區(下町)遊玩,「下町散步"後來甚至成為時尚。

在歷經23個年頭後,雜誌因銷售量下滑到低於最少印刷量700冊,於2009年8月發行完第93號後休刊。但三位主婦認為,現在的上野、谷中地區是一個受到認可的、高度居民參與、並可持續運轉的保留著傳統文化的社區,當初辦刊的夙願已經達成。

如今,在Fabrice Co.公司的協助下,《谷根千》雜誌已改以「谷根千net.」的網站,在線上繼續與人們互動。

創建「谷中學校」,保護地區傳統建築

恰逢日本泡沫經濟甚囂塵上,整個東京的地價急劇增長,上野谷中地區也不例外,尤其是最大的主路不忍通兩側建築的增改已逐漸喪失了傳統街區的舊影。

為了保護街區的歷史傳統建築,1989年東京藝術大學及東京大學的學生們、專家學者、有意協力社區再生的志工們等等自發建立了「谷中學校」,其目的就是「社區的發現、傳承和再生」,主要活動是統籌協調社區社會資源和空間並且為居民和遊客引導教育型旅遊。

他們還成立了NPO組織「taitou歷史都市研究會」,透過邀請專家學者們參與在地活動,鼓勵當地居民進行社區空間創新。他們從明治時代的町屋改造保護開始,逐漸將範圍擴大到上野、谷中、淺草這幾個重要的下町區域中的歷史建物與文化,成功的保留下了許多歷史建築。

其中,響徹國際的SCAI The Bathhouse現代美術館就是這一時期由具有200年歷史的古老公共浴池「錢湯」改造而成的。

SCAI the Bathhouse美術館仍然保留著柏湯200年前的原貌。一眼望去,那古樸的門面、青瓦屋頂、儲水桶和高聳的煙囪,就是個大眾澡堂的模樣。自1993年成立以來,SCAI已實現了眾多展覽,委託項目和公共工程。

SCAI澡堂旨在充當國內外各種當代藝術潮流的聚會場所,並在藝術界扮演領導和負責任的角色。幾十年來,SCAI培養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家,畫廊主和藝術總監,還正在為雕塑家Kohei Nawa和Tsuchiya Nobuko等下一代人才建立全球影響力。

此外,他們還舉辦「有谷中特色的生活方式"座談會,和臺東區政府一起展開「臺東岡下町住宅現狀調査」,製作了以下町住宅形態為原本的街區指南(Guide Line),保留了谷根千街區的特色。

這一時期,高校師生的加盟壯大了社區營造中魅力再生產的力量,他們創建的「谷中學校」,可以說是谷根千重要的發展推手。

舉辦藝展,營造社區藝術魅力

除了上述的歷史建築保存外,「谷中學校」的成員們還構思能讓遠道而來的訪客們,散策於社區中的方式。於是,他們以「城鎮就是展覽會場」為號召,在1993年5月舉辦了「谷中藝工展」的活動。

在藝工展裡,沒有什麼知名的藝術家光環、也沒有什麼絕世的作品加持,這裡的概念是「街區裡的人是主角」,而街區就是展場,用藝術來妝點,無論是職人、自詡專業者、業餘愛好者、店家、工作坊、學生,甚至僅是認同宗旨的普通人,都可以參開放自家的一部分來做展覽。

起初,參展的項目並不多,但每一年上野附近的社區都會聯合起來舉辦「谷中藝工展",展覽的核心是「把居民生活的街坊當做一個大博物館」,在常態的生活社區中,藝術家們把自己的創作放到老房子中展示,把居民的日常生活與藝術品融為一起,讓社區內外的人們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與居民交流互動並層次的領悟下町的魅力。

隨著谷中藝工展參加者越來越多,逐漸超出了原本舉辦的谷中地區範圍,因此他們將此活動正式更名為「芸工展(げいこうてん)」,並定於每年10月中旬為期兩周的時間內舉辦。

如今的芸工展上,人們能在區域內的各種空間中,發現並參與超過100項的各式各樣的活動。芸工展的地圖上,把各個地點的展覽分為有趣的四類:展示日常文化之地、個性藝廊、閃耀著技藝的商店或工坊、愛地方之人的活動。而實際上,每一個區域都會有很多不在地圖上,卻又充滿魅力的小店、工藝教室或展覽空間。

參展的人們也會訪客介紹他們日常性的創作,和他們共同討論這裡的魅力,讓人們能夠共同了解、彼此能有深入的交流。

從首屆只有十幾個空間的參與,到近幾年近百個大大小小空間的擴大,來訪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小區裡原本未知的魅力也漸漸被認識、被發現。而此時的社區營造已經融入了更多元主體的參與,形成了較為豐富完善的參與主體網絡,能夠不斷的給社區注入了新的能量與有趣的變化!

從谷根千的社區營造中我們可以看出,城市空間是一個包括物質、公民行為、情感、社會關係在內的多維度空間。因此社區營造不僅要改善物質空間更要注意歷史文化和生活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從而產生讓人們能夠記得住的鄉愁。

其次,在社區營造過程中要形成自下而上的、自發形成的公民參與體制,注重培養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興趣,同時要吸引多元化的主體參與,如谷根千地區社區營造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功勞都來自於各界人士的參與,從當地居民、學生到商人、藝術家等,他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對社區營造項目予以支持。這些經驗對於尚處於初步探索階段的我們有非常重要的借鑑價值!

參考資料:《老宅新生日本社區遺產的再利用》,《東京Yanasen(谷根千)社區共同體的浮現》,《日本社區營造中的魅力再生產——以東京谷中地區為例》

文章由睿途旅創編輯整理髮布,未經允許請勿私自轉載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日本東京散步絕佳景點,谷根千!充滿下町風情之推薦旅遊觀光地
    東京是一個新舊混合在一起的都市。 這次,我們要以其中的「舊」為焦點,並介紹在下町景點「谷根千」漫步享受的旅程! 谷根千是? 谷根千(Yanesen)
  • Yanesen「谷根千」體驗不一樣氣氛的東京,私藏小眾景點分享
    「谷根千」(Yanesen)地區的名字,是由「谷中」(Yanaka)、「根津」(netsu)、「千駄木」(Sendagi),三個區域所組合而成。與熱鬧繁華的東京不同,此區域保留了許多早期留下的歷史建築物和商店,加上許多特色店家,成為近年來不論是日本人,或者想要體驗東京私房景點的外國旅行者新興選擇。
  • 紀錄片「城市的遠見」之古川町物語丨社區營造微研究 05【拓展】
    點擊播放紀錄片 時長55′也許文字的描述和照片仍無法生動、全面的展現古川町的社區營造故事,那麼不妨看看方寸營造事務所為我們推薦的紀錄片
  • 活動招募 | 營造烏託邦式的美好社區,來聽聽大咖們怎麼說
    今天我們再給大家送一波新鮮預告 —— 一場關於社區營造的文創大講堂,即將在聯發2018文創產業與城市更新周閉幕式上開啟,關注社區營造和文創生活的小夥伴快跟上啦!>阿那亞臺灣知名的富錦樹文創街區鼓浪嶼的鷺潮鼓浪嶼美院這三大知名項目的嘉賓他們將為廈門的朋友奉上一場「社區營造之兩岸實踐」的主題分享
  • 如何讓社區生活更美好?成都寬巷子社區在寬門工作坊找啟發
    陳靜 四川在線記者 張紅霞在成都的探索中,各具特色的場景正在重新定義城市經濟和生活,社區是城市的重要細胞,什麼樣的場景會讓老百姓生活更美好?企業怎樣來參與場景打造?「我們寬巷子社區在全面調研、深入分析市民需求的基礎上,著眼滿足文創設計人才、創業青年、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多元群體需求提出了打造公共空間,街巷,院落三大場景。」吳麗萍在工作坊上表示,社區商業如何讓公共空間得到更合理的利用,植入什麼樣的場景,這是社區需要的。對於寬巷子社區的街巷來說,每一條街都有自己的特色,「一街一品」已經形成,為了貼切現在大家的需求,急需提檔升級。
  • 東京下町風情的代表,「谷根千」的美食人文散步新提案
    在日本東京,JR日暮裡以西的地方被稱為「谷根千」。「谷根千」實際上並非一個正式地名,而是取自於「谷中」、「根津」、「千駄木」的第一個字,合稱「谷根千」。過去有許多文人住在這,並以濃厚的下町風情聞名。本篇小編要帶你深入感受這個質樸的人文小鎮。
  • 紫荊山南路街道辦事處金城街社區:創建衛生城市,營造優美環境
    為做好環境衛生迎檢工作,共同努力營造整治優美的城市環境,12月21日,鄭州市管城區紫荊山南路街道辦事處李書記、常主任、梁主任到金城街社區指導樓院及農貿市場創衛工作,並就如何做好創衛工作提出指導意見和明確要求。
  • 二訪東京更好玩!「第二次」東京自由行的推薦行程總整理 - 樂吃購...
    東京無疑是到日本旅行最熱門的選擇城市之一,甚至吸引著一些遊客 一訪再訪。如果你是第一次來東京,那麼重心肯定是放在初次認識東京的必去景點,如晴空塔、東京迪士尼樂園等等這些景點,不過如果你是第二次到東京旅行,是否想再稍微深入探索這座有趣的城市呢?
  • 2020·定義成都關鍵詞②丨場景:從產業經濟到情感歸屬,城市經濟...
    ▲成都超算中心吸引力與歸屬感構建現代化城市形態在《場景:空間品質如何塑造社會生活》譯者祁述裕看來,對於成都這樣寸土寸金的特大城市來說,場景的營造其實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玉林東路社區書記楊金惠說,社區打造了黨建和生活博物館,既有老黨員故事們也有玉林發展的見證,形成屬於整個社區共同的記憶,讓居民在社區裡有歸屬感。正是基於這一思考,成都市實施「愛成都·迎大運」城市共建共治共享七大行動,依託社區黨組織發動市民共同營造具有價值導向、文化風格、美學特徵、行為符號的社區空間場景、綠色生活場景、營城機會場景和文化浸潤場景,聚集城市高質量發展勢能,激發辦賽營城興業動能。
  • 營造社區場景~是種「生活美學」!
    營造社區場景~是種「生活美學」!這一切的變化,都得益於龍泉驛區這一年來不斷聚焦「愛成都·迎大運」社區共建共治共享行動主線,將社區的場景營造與城市的有機更新相結合,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品質提升為重點,結合不同社區、街區的實際情況,遵循人本邏輯、差異特性、活力導向、美學價值和動態趨勢,推出更多新場景,讓社區這個城市的細胞活起來動起來美起來,宜業宜居、可感可知。
  • 【在路上】寶島臺灣如何做社區營造?福建妹子遊學歸來告訴你
    (圖:臺灣地圖)此次遊學的主題是社區營造,臺灣總體的社區營造起始於1993年12月,當時臺灣的文建會主委申學庸在施政報告時提出,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一類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作為主要目標。主要目的是為了整合「人、文、地、景、產」五大社區發展面向。而在參訪期間各公益團體談到最多的名稱便是「社區如何生態永續發展」。
  • 多城邁向TOD發展黃金時代 TOD+SOD雙輪驅動重塑城市格局
    傳統的城市發展格局被打破,「建軌道即建城市」已成世界共識,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城市空間開發模式)已成城市發展模式之產物。隨之而來的是,TOD沿線正成為城市的黃金經濟線。
  • 點燃紅色引擎,金家嶺街道打造「金質社區」(十一):海青路社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強調要把街道社區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誰是嶗山區的基層黨建示範點?推動黨建創新,打造精彩樣本。金家嶺街道按照區委要求,對標先進地區經驗做法,高起點打造了石嶺路社區、東城國際社區、康城社區等城市基層黨建示範點。「金質社區」成效如何?
  • 未來社區賦能城市有機更新 | 台州黃巖東浦社區九大未來場景搶先看
    未來社區2019年寫入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且被定義為2019年紮實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標誌性項目"之一。台州黃巖東浦社區是浙江省第二批36個未來社區試點創建項目之一。HMD漢米敦聯合UAD浙大設計院,獲得台州黃巖東浦社區城市設計及建築方案設計公開招標第一名。目前正在開展詳細城市設計。
  • 中國人在日本①|東京「新中華街」池袋華人社區
    不過由於城市框架的限制,這裡的發展仍然較為緩慢,地區形態類似於中國的「城郊結合部」。池袋白天街景。本文圖片均由南京大學「中國人在日本的社會適應與社會融入狀況調查」科考隊提供華人移民進入池袋新的契機出現於1932年,東京市政府決定擴大城市面積,將包括池袋在內的周邊5個地區、82個村莊吸納進新的東京城市版圖。這一規劃對於池袋的影響極為深遠,池袋很快成為多條道路交通的交匯點。
  • 疫情正從細微處重塑日本「日常」
    以前她每天通勤要花兩小時以上,現在她很少去辦公室,大部分在家工作,每周在附近社區使用一間共享辦公室。 「雖然在家工作,但可以與家人共度時光,這給了我適當的心理平衡。」大谷相信,遠程工作將成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重要的不是在哪裡工作,而是如何工作。」 大谷是幸運的,但這一年來也有不少日本人發現居家辦公沒那麼容易。
  • 「信義金」進社區 營造未來社區幸福生活
    為營造出人人參與、人人關注、人人享受的「信義金華」氛圍,進一步推動金華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12月12日,金華市發改委聯合金華成泰農商銀行、市民卡公司在金華天龍南國名城小區開展了「信義金進社區,積分換禮品」活動。
  • 圓歌·邯鄲未來石12.18 潮尚啟幕丨重塑城市商業面貌,回應城市人文...
    深耕京津冀的圓歌文商旅集團,為了滿足燕趙大地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傾力打造了四條產品線,構築城市商業方陣,明確地「去百貨化」,從空間到人,從知識服務到社區服務,既重塑城市的商業面貌,也回應城市的人文傳統。 城市更新正在發生千年邯鄲喜迎未來石 時代的發展,潮流的變遷,讓城市更新成為必然,千年邯鄲更不例外。
  • 養老行業監管趨嚴,魅力花園用品質全新定義養老社區
    「養老」之於中國人意味著兒孫承歡膝下、子女床前照顧,但隨著中國家庭結構的逐漸改變,特別是城市社會組織形態發生了強烈的變化,城市家庭「4-2-1」結構使家庭養老功能日漸衰弱。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在晚年如何保持生活品質,成為當下熱議的話題。對此,魅力花園認為:有品質的養老生活,才能帶給老人最大限度的獨立性、私密性和自我決定能力,讓晚年生活更加愉悅、有尊嚴。
  • 從社區到城市:瑞安與IWBI舉辦「健康人居萬裡行」
    從社區到城市:瑞安與IWBI舉辦「健康人居萬裡行」 城市是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健康人居萬裡行上海站結合「十四五」規劃中健康中國遠景發展目標,讓更多人關注到在未來城市在建築這一維度的升級與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