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先生
如果從攝影本身來看,街拍的難度還是相當高的,不但要克服自我內心上的怯懦,同時還要在充斥著各種躁動元素的都市街頭,試圖捕捉那麼一點點靈光。複雜的光場環境,轉瞬即逝的情節,似乎無窮盡的等待,漫無目的的遊走,甚至很多時候你會覺得手中的相機更像是限制你貼近真實的一種障礙。總之街拍對於很多攝影師來說都是一種不可說的情結,走上街頭,有那麼一兩次,你心裡祈禱的可能僅僅是順利合焦而已。
► 街拍因為是肆意妄為的侵入他人的世界,所以你會發現很多攝影師都有自己慣用的解決方式,無論是荒木經惟的主動搭訕,還是 Walker Evans 那樣將相機隱藏起來,都沒有 Mark Cohen 來的簡單粗暴。
Mark Cohen 往往預先設置好相機,在路人沒有反應過來之前,突然舉起相機,粗暴的拍完照片,揚長而去,在這種猝不及防中,人往往呈現出一種無防備的真實狀態,這種拍攝方式,他自己稱為「侵入」。
這樣的拍攝方式讓人根本來不及對焦構圖,所以Mark Cohen根本就不看取景器,完全是靠直覺進行的盲拍。
《一個暴怒的男人》 Mark Cohen
當然這種舉動很容易招惹路人的惱怒,在一次拍攝時,一個男人因為覺得 Mark Cohen 的行為是對自己的侵犯從而向他揮拳。
那次經驗對 Mark Cohen 造成了不少的心理創傷,從那之後 Mark Cohen 便開始改用焦距更長的鏡頭。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盲拍這種拍攝方式完全不依賴於取景器,所以視角更為靈活多變,完全不用擺出一個僵硬的架子。我們能從 Mark Cohen 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鏡頭穿梭於人群的縫隙中,或者是孩子一般的低視角,有著極強的臨場感。
► 要說出其不意的畫面,Garry Winogrand 著名的斜構圖對我影響最大。Garry Winogrand 1928 年出生在紐約的 Bronx 區,曾經的志向是作一個畫家,因此他在紐約市立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繪畫。在 1948 年,當他 發現了攝影這門新的藝術之後,他非常乾脆的放棄了繪畫,轉投攝影。
Garry Winogrand 總是手持一臺 leica 的 M4 進行拍攝,偏愛於小廣角帶來的獨特臨場感。因為不同於 50mm 焦距近似於單眼透視的平面效果,20mm 到 40mm 之間焦距的鏡頭有著微妙的畸變,在畫面中會產生一種特有的視覺匯聚感。
所以 Garry Winogrand 的照片很少有橫平豎直的精確構圖,他最有名的一句名言是:「我拍照是為了看看那些東西變成照片什麼樣。」他的照片更像是一個奔跑中的孩子不經意的一瞥看到的景象,隨意,貼近,張力十足。
和他一起拍攝的攝影師說,當 Garry 在場時,奇怪的事情就會發生,而當他走開,什麼都那樣平淡。
"Big and meaty, the show is full of sharp observations, small revelations, and not a little despair."—New Yorker
► 我在「有哪些擅長以地鐵為場景拍照的攝影師? 」一文中,曾提到過 Walker Evans 的助手 Helen Levitt。
實際上 Helen Levitt 本人也是位不得不提的大師,她後期照片多以彩色為主,有著女性攝影師的獨到視角。
在 Helen Levitt 的照片中,孩子總是一個常見的元素,而 Helen Levitt 本人解釋道,實際上她並不喜歡孩子,只不過拍攝的時候孩子恰好在那裡。
► Elmo Tide 是我本人最為欣賞的攝影師,但是他本人並沒有在留下太多資料,從他的畫面裡我們能看到一種冷酷的光影嗅覺,畫面精確銳利,情節等都可以退居其次,一切為更富有戲劇性的光線變化讓路。
中國也有很多擁有自己風格的街拍攝影師,街頭攝影本就是一種充滿爭議的形式,所以更難以對當下的攝影師有恰當的評估,所以需要我們對不同的聲音保持寬容,而不是一味打殺。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3505619/answer/58423609 來源:知乎(本文有部分改動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