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175分鐘 彩色
類型:劇情 / 犯罪
導演/編劇:Francis Ford Coppola
年份:1972年
教父是一個標準的好萊塢大片,他把各種觀眾喜歡的元素都能集合在這短短的兩個小時當中:黑社會題材、擁有憂鬱眼神的麥克、氣度非凡的維託、美麗的女演員,以及扣人心懸吊情節...這部幾十年後依然可以被眾人津津樂道的經典電影在當年卻不被眾人看好,和小編一起品鑑精釀之作,看看這部經典電影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吧~
很多人都說科波拉是一名特別「作」的導演。當然這種「作」是對藝術的高標準要求,譬如好萊塢可以制景,但是他堅持要去紐約拍,因為他覺得不光要一個景的問題,他要的是紐約的氣氛。再比如他對兩個主演的堅持,當時派拉蒙高層決定封殺馬龍·白蘭度,但是科波拉堅持要用他,他要的就是這麼一個逐漸在走下坡路的大腕,因為他吻合影片當中江河日下的老教父的形象。
《教父》顛覆了美國之前的黑幫電影,它的創新元素使黑幫電影站上了新的高度和巔峰,為黑幫電影標上了一個新的標籤。
不同於傳統的黑幫的打打殺殺,影片中老派教父將把他的權力傳承給自己的兒子新派教父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美國40年代中後期一直到50年代開始,美國文化的變化。這部影片的經典意義不僅是塑造黑手党家族,也是對美國傳統倫理、傳統家庭觀念崩潰,大時代背景的歷史記錄。
影片的一開始,長達20分鐘的時間都在展現科波拉女兒婚禮的盛大場面。對許多導演來說都不敢輕易嘗試,因為涉及到的群眾演員和次要演員太多,而科波拉正是有這樣的野心。在影片一開始屋內和屋外形成鮮明的對比,屋外非常熱鬧,陽光燦爛,而屋內是非常陰暗的。影片的攝影師正是被西方電影界稱之為陰影大師的戈登·威利斯,他一直是最擅長利用陰影來造型,對空間進行處理。
攝影師為這部影片做出了很多貢獻,比如對40年代中期紐約色調的把握,得歸功於戈登奠定的奶油黃。這個顏色也變成了所有人拍40年代中期紐約必須要用的一個基色。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是一個產生價值觀的體現。它不是教大家做黑手黨,而是教大家怎麼樣做一個好男人。老教父對邁克最重要的一個教導就是,對於一個男人來講事業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更重要。而科波拉對於這部影片的設計也是從整個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大家族到邁克的小家庭,讓我們看到一個男人對於家庭的關懷。
劇本擁有非常好的文學基礎,導演大膽的調度構思,攝影師非常棒的鏡頭處理,加上音樂是由科波拉的父親親自操刀,幾大因素相互配合,成就了《教父》成為難以超越的經典。
一部經典電影是演員和劇中人物的高度融合,
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成就了《教父》,
一杯精釀啤酒是原料與配方的長久磨合,
優質的麥芽與百年配方成就了奧古特的經典傳奇
品一杯精心慢釀的好啤酒,
跟著教父一起重溫那段在黑幫的日子~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