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1日晚8點45分,國民黨2020候選人韓國瑜召開記者會,宣布敗選,並稱自己努力不夠。選舉塵埃落定,民進黨2020候選人蔡英文贏得了816萬張選票,創臺灣選舉史上最高得勝紀錄,民進黨也贏得立法院多數席位得以保持完全執政的地位,不難預料選舉之後,兩岸關係或將出現重大轉折,敗選的國民黨是繼續擁戴韓國瑜還是很快拋棄他,是國民黨面臨的挑戰。
2018年韓國瑜在高雄狂掃89萬張選票,颳起一股罕見的韓流摧毀民進黨苦心經營的地盤,從而拿下高雄市長的寶座。然而進入到2019年,網絡興盛時代的新偶像韓國瑜,雖然像是概念股一樣帶領國民黨全面翻紅,但依然擺脫不了偶像成敗循環的宿命,韓流如同一陣颶風很快剩下一地雞毛,所謂落跑市長、藍營分裂、「芒果乾」發酵等敗選原因只是表象,其本質是大多數選民並不認同韓國輸。
研究「韓流」的臺灣新聞傳播學者胡幼偉曾經調侃眼紅韓國瑜的人:「在藍營,條件比韓國瑜好的人,隨便一算,沒有一千,也有五百。但那又怎樣?你學歷經歷再好、家世人品再高,錢再多,大家就是比較喜歡他!你恨也好,你酸也好,你黑也好,你拜託也好,沒用!大家就是喜歡他!剩下的,看你要不要接受這個事實了!」這種觀點,主導著國民黨大選前的輿論氛圍,導致國民黨有能力的人不敢站出來,而韓國瑜的言行舉止,並沒有給國民黨加分。
韓國瑜參選難以兌現當初對高雄人的承諾,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施政成績,使韓國瑜受到了在市長選戰時未曾受到的高度檢驗,這些都削弱了韓國瑜昔日的光環。高雄人覺得韓國瑜承諾的發大財只是一句選舉口號,原來自詡的庶民也是假的,背後依然有複雜的勢力支撐,而韓國瑜和其他國民黨大佬一樣時刻在想著如何主導國民黨的未來。
面對這樣的氛圍,原本基本盤就綠大於藍的高雄,韓國瑜不但無法帶動高雄選情,反而還減分。韓國瑜的施政目標是立足臺灣,胸懷大陸,徵服世界!讓人聽得熱血沸騰,細細一想又十分空乏。而蔡英文側重於解決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入學、就業、養老等等,對於普通臺灣人來說,或許更關心身邊的事,在對大陸的政策上,蔡英文的表述更清晰更明確:不接受一國兩制。
臺灣選舉嘗試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歷史,卻實現了平穩的政黨輪替和領導人交接。二十多年來,臺灣選舉史上所出現的標誌性人物,無論是陳水扁,還是馬英九和蔡英文都是高票當選人氣鼎盛,執政期內都遭到輿論的圍剿和選民的唾棄,而蔡英文此次當選並非出於政績,而是她巧妙地打好了所謂的大陸牌。
陳水扁1994年競選臺北市長時,以溫暖色調烘託的「快樂+希望+陳水扁」,一改反對陣營悲情、抗爭的訴求。沒想到陳水扁先攻下臺北市長再促成政黨輪替,結果以貪腐導致民進黨潰敗。馬英九以中興之姿贏回政權,創造完全執政,卸任時導致全黨衰敗幾近覆滅。蔡英文也是在危難時接下重擔,帶領民進黨恢復生機,創造綠營完全執政,卻在2018年中期選舉時幾乎把成果全吐了回去!
臺灣政治偶像的賞味期越來越短,2018年九合一選舉過後,一般都認為民進黨和蔡英文不可能贏得2020年的大選,但兩岸關係受到中美關係的衝擊導致臺灣民意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改變,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建立起的兩岸關係體制,隨川普當選以及對中美關係的重新定調走向瓦解,臺灣本土力量對政治格局的影響,日漸代表了臺灣的主流意識,使臺灣人對自身的認同日漸增強。
即使馬英九代表國民黨在2008年至2016年二度執政,臺灣民眾的臺灣認同也是主流趨勢。親藍媒體《聯合報》在去年年中公布的「2019年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結果顯示,滿意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表現的受調查者,由上年的18.7%攀升至37.7%,比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的31%高出逾六個百分點,創四年新高。不滿意者雖過半,但較上年大幅降低16.5個百分點,達51.1%。
當央視主播喊出「灣灣,回家吧!給你們享受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時,有統計數據顯示:從1991年到2018年,27年間,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的臺灣人,從13%增加到75%。認為自己也是中國人的臺灣人,從73%下降到10.4%。認為自己就是中國人的臺灣人,大體保持在10%。
韓國瑜敗選國民黨何去何從?是涅火重生推倒重來還是深刻反省改造國民黨,是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根植本土還是繼續擁抱大陸,對國民黨來說,都是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