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清朝抗英名將郭超凡故居:碉樓古堡風骨猶存

2020-12-22 天眼新聞

清朝進士、廣州知府、抗英名將、晚清名臣張之洞的恩師,這些名銜,聽起來無不令人震撼和敬佩。這位晚清名儒、名將,就是清鎮市人——郭超凡,故居位於清鎮市新店鎮風字巖村大山之中。近日,都市新聞記者前往該村,探訪了這位晚清名人及其後人留下來的諸多遺蹟。進士故居風雨飄搖仲春三月裡的風字巖村,滿地油菜花開,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菜花香味。在風字巖村峰子巖組寨子後山腳下,有一棟木瓦結構的老屋。老屋外觀黑不溜秋,青瓦、椽皮、板壁均已老朽。幾十平方米的院壩全為青石板鋪就,石板上的一條條細裂縫,仿佛是老屋面頰上的滄桑皺紋。院壩之後是5步石階進入簷下,這5步石階與進入院子朝門的15步石階,均含數字5,這個數蘊含著古人最尊崇的數字「九五」。古人云:「九五者,位高而不傲,謙和之德。」

郭超凡故居

這棟老屋,也有閃耀著亮色的地方。「簷窩」兩側的兩根粗大木柱,垛在兩個造型奇特的柱礎上,柱礎外觀為石鼓形,雕花圖案精美。左側柱礎雕飾有麒麟(或貔貅)、肥豬、長命鎖、花朵等圖案,右側柱礎上雕飾騰龍、鳳凰、花朵等圖案。老屋體量不大,其貌不揚,可屋子裡卻「裝」著滿滿的歷史文化內涵。據該村68歲的退休老支書張興志介紹,這棟老屋是清朝進士、廣州知府、抗英名將、晚清名臣張之洞的恩師郭超凡的故居。「我小時候,故居周圍是5棟古建築群,四周砌有高大圍牆,主大門是高大門樓,門樓旁邊有四對『圍子』,顯示主人的高貴身份。」

郭超凡故居精美柱礎

據了解,嘉慶四年(1799年)八月,郭超凡(族譜名郭永焜)出生於此樓。永焜聰明過人,15歲時已通讀經子史籍。後求學於清鎮中四(今清鎮梨倭鄉右拾村)徐廣文塾師門下。

徐廣文門下英才甚盛,有進士四川知縣何端、陝西知縣任恩培等。據傳,每當檢試,永焜常列第一。17歲時,徐廣文為他取名「超凡」。

據郭氏族譜記載,郭超凡道光五年(1828年)中舉,道光十五年(1825年)榮膺進士。入仕後,郭超凡先在貴州興義府任教授6年,興修試院,擢拔人才。

之後任禮部侍郎的景其浚、湖廣總督張之洞皆出其門下。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調廣東,任饒平、東莞、香山知縣,廣州知府。

其不畏強暴,矯正考弊,不懼洋人,多次抗擊英國侵略者,與英軍作戰一個多月中,廣州軍民傷亡不過數十,而英軍死亡逾千,被譽為「中華抗英第一人」。

英軍不得已退兵,使當地社會秩序得以安寧。後因兩廣總督葉名琛忌其才譽,使之不能大展雄才,超凡抑鬱成疾,於鹹豐八年(1858年)五月三十日病逝任上,家眷扶柩回籍,葬於貴陽紫林庵之陽,如今墓址已不可考。

碉樓古堡風骨猶存在與風字巖村毗鄰的老班寨村一個寨子後的山高處,有一棟高高聳起的石碉樓,一共四層,至屋脊總高約20米,高大雄偉,牆體堅固。碉樓前面和側面,現存多條青石板鋪就的石階,石階兩側有許多堅固的石牆,酷似一座古堡遺蹟。古堡後面有一排木瓦結構老屋,已經破敗垮塌。

郭氏碉樓大門

走近碉樓仔細觀察,樓身為大型石塊砌築而成,樓頂蓋小青瓦。牆體全為長約80釐米-2米、厚85釐米的石塊,通過鏨子精細鑿打平整堆砌上去,石與石之間條對條縫對縫,至今沒有一處偏移。每塊石頭重達數百斤至上千斤,可想修建時是花了多少工匠的心血。

這些質量上乘的石塊取自哪裡?又是怎麼搬運上去的?不得而知。

郭氏碉樓

走進碉樓,拱形大門後面是兩扇厚達11釐米的木板,底層地面為土層。每層樓均有厚實的木樓梯,層高約3米,有的樓枕已經損毀。上三層每層都設置有多個瞭望口和射擊口,易守難攻。碉樓門頭上鐫有一副頗具文化韻味的楹聯,上聯為「綿世澤莫如積德」,下聯為「振家聲還是讀書」,橫批為「齊治」。從這副碉樓楹聯可以看出,主人注重綿世澤、積德、振家聲、讀書。楹聯橫批為「齊治」二字,疑為尊孔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至於是不是此意,以及為什麼不用傳統的四字橫批,那就不得而知作者的本意了。

碉樓觀察射擊口

從碉樓楹聯落款信息來看,碉樓的樓主和主修者應為當時的大戶、武秀才——郭儀臣,竣工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據郭氏後人、現年83歲的郭氏長者郭祥芝介紹,當時修此樓主要是用於藏金銀財寶和防範匪盜。而這副楹聯的作者,系武秀才郭儀臣的族中兄弟、文秀才——郭希僑。有學者解讀,文秀才兄弟為武秀才兄長題寫「振家聲還是讀書」,有文人瞧不起武夫的調侃意味。據了解,風字巖郭氏一脈,在耕讀、文治、武功方面人才輩出,有仕宦名人,有治學之家。山巔營盤兵家必爭老班寨村營盤組,因附近高山上有一座古營盤而得名。營盤山是當地最高的一座山,位於古代水東與水西分界的鴨池河水東岸數公裡處。爬上山頂,頗有一覽眾山小之勢,四周數公裡外有什麼動靜,均看得清清楚楚。營盤山頂是一塊平地,約有數百平方米,平地中心已被一座鐵塔所佔據。圍繞山頂四周轉一圈,發現四周都有石塊砌築而成的圍牆,很多石塊均為豎立堆砌,圍牆局部已經垮塌。

營盤山上的古營盤遺址

據村支書張興平介紹,在風字巖村內還有一個名叫營盤大坡的山頂,也有一個古營盤遺址,兩個營盤相距數公裡,遙相呼應。另有一個山頭遺存多條戰壕,有一個山坡上有許多顯露出來的石棺材,顯示當地在古代為兵家必爭之地。至於這些營盤建於哪個時代?是否與固守水東防禦水西有關?大量石棺材,是否說明在當地曾發生過慘烈的戰爭?這些都有待專家進一步考證。另據記者考證,在鴨池河、貓跳河貴陽岸的清鎮市新店鎮、犁倭鎮等地,以及修文縣境內的谷堡鎮、灑坪鎮、六廣鎮等地,均留下多處明清古營盤,使鴨池河、貓跳河貴陽岸沿線形成相呼應的軍事防守營盤群,盡顯古代軍事智慧。望族遺蹟散落山間世居風字巖村、老班寨村的郭氏家族,在明清以來為當地名門望族,其家族留下來的遺蹟很多。郭氏一脈在清鎮留下的遺蹟,除鎮西衛古鎮(今衛城)之外,還有留在風字巖村、老班寨村的祠堂、祖墓、閣樓、老物件等遺存。

郭氏家族遺留下來的太師椅

位於老班寨村內的祠堂邊組,因郭氏族人於民國五年(1916年)創修郭氏祠堂而更名。經郭超凡長子郭中義等倡議,郭維垣後裔在郭家寨創修郭氏宗祠,人們便把郭家寨改稱「祠堂邊」,這個地名一直延續至今。據郭氏族中長者郭祥芝介紹,至清代中葉,郭氏後裔繁衍到百戶,郭家寨似小集市,每天可賣兩案豬肉,人流量大,寨市繁榮。鹹同年間,「長毛」起反,郭氏富戶逃亡他鄉避亂,直至反亂平息才得以回鄉復業,可繁榮寨市一去不返。

郭氏先人遺留下來的麒麟(或貔貅)

郭氏宗祠原為木瓦結構建築,正房五間,左右廂房各一間,供奉郭氏先祖靈位,為郭氏重大議事場所。後祠堂建材被拆改作他用,僅留下一片地基和一口創修祠堂殘碑。 此碑左上角已經殘破,被膠水粘合起來,部分字跡已經風化不可認。只見碑首鐫刻「永垂不朽」四字,其碑文為:創修郭氏宗祠及祭產序。祠堂者,敬宗者也。祭祀者,迢遠者也……郭氏自明代維垣公從徵入黔,因受酬公田土爰世於茲已十二世,歷年三百有餘。前清同治苗逆擾亂,合族逃亡,所存者十之一二。承平後,族人漸次來歸,心傷先靈之祀……修正房五間,左右廂房各一間……

從碑文落款看,此碑立於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

郭氏宗祠碑文

在祠堂邊組一個叫轎子山的山上,有一座郭家祖墓,是郭氏進入清鎮縣境的第二代郭鎮靖夫婦之墓,系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月,由其第五世孫、時任廣東香山知縣郭超凡重新修建之石墓墳。在風字巖村蜂子巖組後山上,也有一座石墓墳,為郭超凡之母墓,也為郭超凡做官後於道光年間重新修建。 郭氏望族在當地還留下多處高架房群樓,有的為四合院,有的為三合院,有的為排樓,可惜如今僅存郭超凡故居一棟相對完好,其餘均破爛不堪。

郭氏家族遺留下來的四合院

只有老屋內留下的柱礎、壇罐、太師椅、麒麟(或貔貅)等老物件,還有那些散落山間的祖墓、祠堂碑等,才能證明這些遺蹟的珍貴。

搶救保護勢在必行據《郭氏族譜》記述,郭氏原籍山西忻州,其先祖郭斌以戰功由百戶升任副千戶,明永樂十五年升任貴州平越衛(今貴州福泉)前所正千戶,其子郭清襲職,又以功昇平越衛指揮僉事。郭清子郭璘襲職,以功升衛指揮同知、加指揮使銜,世襲四代至郭維垣承襲平越衛指揮使職。據史料記載,明崇禎三年(1630年)三月,朝廷分置鎮西衛(今清鎮衛城)、敷勇衛(今修文)。鎮西衛置於鴨池河渡口與威清衛(今清鎮市)之間,有鎮懾「水西」土司之意,郭維垣由平越衛指揮使奉調鎮西衛任首任指揮使,郭氏家族遂如清鎮。據史料記述,水西雖靖,但匪患未絕,身為指揮使的郭維垣常領兵剿匪,保境安民。一次在進入修文六廣河剿匪時,土匪於河面設「假橋」誘之深入,官兵上橋後橋塌溺水而亡,屍骸不存。

郭維垣也在此次剿匪中陣亡,時年38歲,其長子僅7歲,不能襲職,朝廷調龍圖麟繼任鎮西衛指揮使。由於郭維垣尋屍未果,家人葬衣冠冢於衛城南門外三臺山以祭之。

郭維垣遺有鎮疆、鎮靖兩子,朝廷授鎮西衛巖腳寨一帶土地兩千頃酬功恤子。後來,郭鎮靖移居郭家寨(今新店鎮老班寨村祠堂邊組),卒葬轎子山。郭維垣陣亡後不久,大明王朝隨即傾覆。《清實錄》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將威清衛和鎮西衛合置為清鎮縣,明軍屯兵承襲世職終結。郭維垣子孫散居衛城、巖腳寨、貴陽等地,後人仍繼習武讀書之風,文武秀才輩出,至郭超凡中進士而文風大盛,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風雨中的郭氏宗祠墓碑

然而,這一望族遺留下來的諸多遺產,如今有的風雨飄搖,有的蕩然無存,有的被遺忘在萬山之中。當地有識之士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紛紛表示,如不立即加以搶救性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將悔之晚矣!「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蹟和人文景觀,它們不僅僅是郭氏家族的,也是全村的、全社會的,如今任其在風雨中飄搖,簡直是在糟蹋聖賢,搶救性保護,時不我待,勢在必行!」一位鄉賢心疼地說。

郭氏碉樓旁的古堡

據當地群眾介紹,風字巖村、老班寨村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下溶洞等優勢。當地有識之士、鄉賢、群眾都發出呼籲,希望當地相關部門不要再讓這些文化瑰寶散落山間,如將風字巖村、老班寨村打造成為以文化底蘊為靈魂、以農牧特產為依託、以農旅一體化為載體的文化之旅、田園之旅,將具有強勁的發展潛力。相關連結 營盤,是明代貴州軍事要塞,始建於600多年前的明朝,是扼制外來進攻的咽喉,營盤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較大的營盤古堡包括大規模的烽火臺、演武場、觀察哨等,最大的駐軍多達數千人。

營盤一般設於地理位置顯要、交通要塞旁的高山上,既保證驛道的暢通無阻,又可儲備軍糧保證前線軍需,還可抵禦敵人的進攻。

麒麟,是指中國傳統瑞獸。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有時用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宋書》:麒麟者,仁獸也。

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貔貅,別稱「闢邪、天祿、百解」,是中國古書記載和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兇猛的瑞獸。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

從古至今,帝王百姓都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傳說貔貅除了開運、闢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中國傳統有裝飾貔貅的習俗,貔貅寓意豐富,人們相信它能帶來歡樂及好運。

都市新聞記者 賈華

編輯 陳茜茜

校對 郝夢

編審 廖波 石雲華

相關焦點

  • 民族英雄孫開華故居探訪記
    行間壯貔虎之容,威稜久樹;海上列鸛鵝之陣,英爽獨存。贈恤既優,潔蠲亦逮。於戲!臺北無驚,足抗施黃之往烈;海東不靖,尚期頗牧之重生。靈而有知,庶其歆格?——光緒帝開始,清朝地方官府預計的是當年農曆5月初4,孫九大人的衣冠能到慈利。巖泊渡人聽說家鄉驕子,民族英雄就要回來了,決定用龍舟隆重迎接英魂歸來。
  • 抗英歷史見證地!西藏的英雄城,石頭山上建有一座千年古堡
    來到江孜,不能錯過的,是江孜抗英遺址,也叫江孜宗山古堡,這是1904年西藏人民英勇抗擊入侵英軍的地方。歷時兩個多月的江孜保衛戰,是西藏近代史上抗擊外國侵略者規模最大、最為慘烈悲壯的戰鬥。現在江孜抗英遺址,尚有保存較完整的「抗稅廳」、「舊政府議事廳」、「抗英炮臺遺址」等,是你了解江孜的絕佳地。再往上,有一個法王殿,建於公元1390年,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這是著名的白居寺的前身。
  • 福建留存的23處名人故居
    英科學史學家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蔡新(1707~1799年),福建省漳浦人,清朝大臣。陳化成(1776~1842),福建同安縣(今廈門市)人,抗英名將、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艦進犯吳淞炮臺,他督兵麾旗發炮迎擊,擊傷英艦多艘,繼與登岸英軍肉搏,英勇殉國。
  • 海軍名將鄧家驊故居通過初步驗收
    修葺一新的鄧家驊故居。福州新聞網12月12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毛小春/文 葉誠/攝) 記者11日獲悉,由市城鄉建總負責遷建的近代海軍名將鄧家驊故居,10日通過了專家們的初步驗收。針對不足之處,施工方將抓緊整改,預計年底前鄧家驊故居就可竣工驗收。鄧家驊故居去年因年久失修發生險情,後相關部門決定將其遷建到竹嶼路東側。鄧家驊故居建於清代,坐北朝南,四面為封火牆,有東、西兩個院落,均為兩進。東為主院落,西為次院落,主、次院落之間有小拱門相通。
  • 自力村,戰鬥的開平碉樓
    瑞雲樓今天已無處可尋,它是早期碉樓的雛形,但它當時並沒有帶來一番跟風潮,時間切換到清代後,順治在開平設縣,取名「開平」,便是希望從此太平。建縣之後管制加強了,劫匪逐漸收斂,果然迎來了太平,因而清朝期間建的碉樓並不多。
  • 【古堡風雲】當年,是誰燒了清朝的將軍府?
    (晨報微信採編組&攝影組/特別報導)  藍廷珍府第,是清朝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於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師提督、藍廷珍之孫藍元枚的故居。2001年1月,藍廷珍府第被公布為福建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去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是「國保」單位;歷久彌新的藍廷珍府邸雖似滿身榮譽,卻是滿目蒼夷。  【年輕堡長一怒燒古堡】  碧瓦朱甍的殿堂樓閣不僅飽受自然的考驗,還要幾經人為的摧毀。
  • 看碉樓不一定要去開平,新興也有!新興碉樓分布點公開!請收藏..
    碉樓原為中國建築,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遺留下有不同朝代的碉樓,碉樓在不同地域又會各顯地方特色。而縱觀全中國,最著名的碉樓當屬廣東開平的碉樓,開平市共保存有從明朝到期民國年間所建的1800多座碉樓,因其數量大、風格多、藝術高而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和嶺南十大名片之一。新興與開平毗鄰,甚至開平未設縣時,部分區域曾屬新興管轄範圍,因地緣接近,兩地的風俗習慣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就如碉樓,在新興的鄉村間也曾是矗立似林。
  • 東南海防古堡①:蒲壯所城——古堡裡的最萌門神
    如今,這些堡寨多已在歲月中消逝,但仍有一些保存完好,值得探訪。葉克飛訪問了這些古堡中的溫州永昌堡、蒲壯所城、霞浦大京堡、泉州惠安的崇武古城,以及泉州東山的銅山古城,並帶來了一系列走訪手記。在溫州蒼南縣的山路間兜兜轉轉,稻田、茶田和樹林在道路兩側穿插,一直延伸至終點的蒲壯所城。
  • 王近山將軍兒子來周口探訪故居「我父親比李雲龍英俊有教養」
     提示:東方今報周口新聞爆料及合作熱線:15838670066   15516796205 清明節前的3月26日上午,曾在周口黃泛區農場工作生活長達五年的著名抗日將領、開國將軍王近山的最小兒子王凌峰迴到農場探訪故居
  •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名將楊芳真的是以「馬桶陣」對抗英軍嗎?
    而在清朝有一個武將,他不是「正途」出身,卻武能躍馬衝陣、斬將奪旗,文能詩文唱和、潑墨修書,還因軍功被封果勇侯,繪像紫光閣,他就是被譽為「黔中三奇男」之一的清朝名將楊芳。楊芳,字通逵,號誠村,貴州松桃人。他少年時家貧,卻胸懷大志,刻苦讀書習武,然而科舉不利,他於是另謀出路,擲筆從戎,投身行伍。
  • 日本TBS電視臺《世界遺產》節目組到開平拍攝碉樓之美
    2月16日至22日,日本TBS電視臺《世界遺產》節目攝製組來到開平,對開平碉樓與村落進行為期一周的拍攝創作,展現開平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與碉樓古建築中西合璧的文化底蘊。這次日本TBS電視臺《世界遺產》節目攝製組在開平碉樓群拍攝,主要是深度拍攝自力村、馬降龍、錦江裡等碉樓村落的村落景致、碉樓格局,並詳細了解碉樓背後的故事。
  • 銀信與三益碉樓
    2018年初春,我再次走進儒笏村,繞過村前的水泥路,穿過一段茂密的林蔭泥沙路,兩幢氣勢雄偉的碉樓矗立我們的眼前,碉樓四周茂林成蔭,修竹環抱,空氣清新,頓覺心曠神怡。漫步村前泥沙路,走過「都寧家塾」小書室,望見一位老年婦女在菜地裡耕種,於是投石問路。在她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外婆祖屋的保管人,並得知當年秋季將有位表哥從美國回鄉,到時可以相約見面,二尋碉樓,為打開沉睡的碉樓帶來了曙光。
  • 聊·名士雅風丨探訪吳秋輝故居
    坐落在臨清城區考棚街東首路南吳家胡同內的吳秋輝先生故居。(資料圖)吳秋輝故居,坐落在臨清城區考棚街東首路南吳家胡同內。考棚街,一條東西長約四百米、南北寬不足三十米的小街,因清代在中段路北設有供四縣生童應試之所的考棚,在遠近縣鄉頗有名氣。
  • 深入太行山,探秘沁河古堡群
    城牆要高大堅固且四面合圍,牆上設置步道、箭垛、炮臺和瞭望塔,牆下設置暗道、甕城和藏兵洞,財力雄厚者還要在城中建造一座牢不可破的碉樓,用以集體避難。砥城內的大士龕(下層)和黑龍廟(上層)(攝影孤城)▼郭峪堡湯帝廟內的古戲臺(攝影孤城)▼我們曾在閩越交界處的大山裡參觀過客家人的土樓和圍屋,也在廣東開平的田野間欣賞過五邑僑鄉的別墅和碉樓
  • 蔡英文鐵了心「去中國化」 抗日名將故居被撤下歷史建築名錄
    2015年9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將抗日名將、臺當局前防務部門負責人黃杰的故居正式列入歷史建築名錄。如今,受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行動波及,該建築恐被撤銷臺北市歷史建築資格。 環球網9日援引臺媒報導,「黃杰故居」2015年被正式列入歷史建築名錄後,臺防務部門「軍備局」以當時審議人數及程序不規範為由提起行政訴訟,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近日審理認定臺北市政府的決定「恣意濫用」,宣布「違法」,判決將黃杰故居從臺北市歷史建築名錄中撤下。
  • 開平碉樓被央視《航拍中國》選上,驚豔全國!
    比如150多年前的石室聖心大教堂、陳家祠裡的西方小天使、修建高調的開平碉樓,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裡沉睡了800多年的南海Ⅰ號攜帶著8萬餘件文物,這些都無聲地講述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方互通有無的故事。
  • 走川藏線不能留下遺憾,距幹道僅一公裡的千年古堡群,極易到達
    如果你去過丹巴(後吐蕃勢強漸次東侵,縣境被侵佔),一定會被不時出現在眼前的碉樓所震撼。它們集中分布於河谷兩岸,或獨立於山頭,或三五成群相互呼應,目之所及,蒼涼古樸。再往拉薩的西邊走走,在日喀則的吉隆縣有一片貢塘王城遺址,雖然往日輝煌已經隨風而逝,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較為清楚的看到懸崖邊的城牆殘垣以及城牆拐角處碉樓和角樓的射擊孔和瞭望口。其實這樣的碉堡建築在西藏一點也不罕見,甚至是你走川藏線進藏的時候都可以看到。
  • 四川阿壩州一八角碉樓傾斜2.3米不倒,曾經歷四次大地震
    本文圖片均來自封面新聞而在四川馬爾康縣的直波村,有一座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43米高的八角碉樓,已經傾斜2.3米,經歷4次大地震(包括汶川大地震)而屹立不倒,被稱為中國版的「比薩斜塔」。據了解,直波碉樓外呈八角形,由下往上成錐體形狀,由石塊和黃泥砌築而成,整體高43米,碉樓內部分13層。
  • 【碉樓】時光保存的馬爾康奇蹟
    ,因此,我們很難準確地了解歷史上馬爾康地區碉樓的情況。而英國人拍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馬爾康碉樓的圖片資料,使我們對碉樓的早期情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布魯克攝於1908年,原照存於英國皇家地理學會 RGS)  據不完全統計,馬爾康縣目前共存有61座完整碉樓及760餘座碉房,其中八角碉樓3座、六角碉樓2座、五角碉樓2座,其餘為四角碉樓。
  • 太平天國各王實力排行:誰才是太平天國第一名將
    在清朝的後期,出現了一場危機,那就是突然爆發起來的農民起義了,也就是我們都熟悉的太平天國運動了,其實這樣的情況在王朝的後期都是會遇到的,比如秦朝後期的陳勝吳廣的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明朝的李自成起義和張獻忠的起義了,所以清朝出現這個事情也就是仿佛是歷史的重現而已,但是這場太平天國運動還是給清朝帶去了十分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