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我的小康我幸福」社區日,上海各社區都在雲端展開了一波曬特色、曬美好、曬幸福的操作。做一做非遺小手工,看一場展覽,聽一場講座,秀一秀自己的旗袍秀,聽一聽弦樂四重奏……這就是周末市民身邊的小確幸。今天,全市200餘社區參與了社區日活動,一千多個活動在市民身邊展開。
圖說:「我的小康我幸福」社區日活動現場 官方圖
市民進入文化上海雲、上海數字文化館、上海市民文化節公眾微信號、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公眾微信號,可點擊進入「2020我的小康我幸福」活動主頁面。隨手點開「閔行區莘莊鎮」,可以看到「『莘』光璀璨-閔行醉美的夜色,主辦方從全市各區的街鎮製作的200餘張社區小康海報中,精選了100餘張分批展示給大家。這些分類為「都市風尚」「美麗鄉村」「活力無限」「人間煙火」「文旅美地」「文脈悠長」的展示中,市民看到了上海這座共同家園的魅力。
點開楊浦區大橋街道的社區日海報,可以看到社區對京劇臉譜、立體紙藝等非遺特色的傳承。線下,一場「大橋濱江人文行走」正在進行中,從網紅打卡點、接待過習近平總書記的人人屋開始,終點是今年11月2日剛剛建成的楊浦濱江黨群服務站「旗艦店」——電站輔機廠站。一座座驛站在為居民遊客提供便民服務的同時,也讓大家深入了解楊浦百年工業歷史的魅力所在。
圖說:「我的小康我幸福」社區日活動現場 官方圖
吳淞口炮臺灣歷來是重要的海防要塞,在鋼渣堆上建起的吳淞炮臺灣溼地森林公園,是人與自然、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和諧發展的新模式。今天海江二村第一居民區在這裡進行了一場健康走跑活動,寶山區吳淞街道也在這裡舉辦了一場趣味運動會,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從鋼渣地到健康宜居地,60年變遷,讓市民走進小康生活。
徐家匯街道「文明互鑑: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藏珍稀文獻展」策展人分享會在徐家匯觀象臺舊址(上海氣象博物館)舉行。分享會後大家一同參觀了這座歷史悠久的徐匯觀象臺,見證氣象科學的發展。走進浦東陸家嘴社區活力102,有非遺文化、社區射箭、林峰西洋棋圖書館開放日活動供老、中、青各人群體驗,累了喝杯咖啡,附近居民一家三口、老少齊上陣,其樂融融。2018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破舊的老城區,在浦東新區「美麗街區」專項工作實施以來,活力102經過舊城區改造煥然一新,新型「體育+」社區生活空間正式對外開放,一攬子滿足全家人的需求。
樹影婆娑,落葉盤旋,落葉和手風琴演奏譜寫了一段音畫奇緣。在長寧區著名的黃金城道步行街,手風琴藝術節吸引了眾多市民的參與,在金黃的秋葉中聆聽上海手風琴聯盟樂團、Muzika Ensemble室內樂團和Celty's樂隊的優美琴音,還有音樂愛好者走上舞臺在「手風琴開放麥」環節中來一曲自我表達。黃金城道2009年開街,為這裡的中外居民創造了更加融合親密的開放式街區生活。它串聯起周邊社區,成為周邊居民的樂園與港灣。
圖說:「我的小康我幸福」社區日活動現場 官方圖
縫紉機、留聲機、老式電話、打字機……超級電力/千人千杯——收藏家馬繼秋的私人珍藏展在黃浦區豫園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四樓展出。馬繼秋是一位道具師,他收藏了2000餘個印有上海工廠名的搪瓷杯。上世紀,上海工廠曾達20,000多家,承載著無數人一生的回憶,不同的廠杯也凝聚著上海百年歷史。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收藏,來向偉大的上海製造業致敬。
孫愛梅是松江區嶽陽街道長橋小區的居民,1987年的一個夏天,她不幸成為一名全聾的殘障人士,退休後不久,老伴又因病去世。居委會得知後,主動勸慰她走出家門,走進社區。這些年,她參加了小區讀書學習會,代表小區進入嶽陽中心讀書會學習,還成為長橋小區首創的「娘家人」志願者隊伍,擔任縫紉隊隊長。自信起來的她走進松江區老年大學,結交了很多新朋友,鼓起了生活的勇氣,獲獎證書累積了50多本。孫愛梅感慨:「我感謝社會各界幫助我走出困境,讓一個獨居的殘疾人生活如此出彩,在新時代中感受到幸福!」
點擊進入活動欄目「社區居民話小康」,你將會看到更多居民講述自己的昨天和今天,描述我們的美好小康生活。(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