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企業最終還是要掌握核心技術,而不是做一個頂著高科技光環的組裝公司或代工廠。」弘信電子董事長李強在接受《每經人物·專訪董事長》欄目記者採訪時表示。
弘信電子主營包括FPC(柔性印製電路板)業務、軟硬結合板業務、背光模組業務、柔性傳感器業務等。其中,FPC及軟硬結合板為其最主要業務,公司是國內名列前茅的柔性電路板研發製造企業。另外,柔性傳感器業務也正在發力,弘信電子已成為國內柔性壓力傳感器最重要的供應商。
在李強看來,目前,FPC業務迎來了國產化替代的歷史性機遇。因此,即便是在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下,公司仍然大舉擴產。李強認為,高科技企業的競爭主要靠研發實力、產品品質及技術水平,接下來將繼續大力投入研發,以研發驅動企業發展。
此外,李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弘信電子上市至今,他沒有減持過一分錢,而且不斷加碼定增和可轉債,原因在於對公司的未來堅定看好。據李強透露,弘信電子的目標是要做全球柔性電子領軍企業。
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
FPC(柔性印製電路板),是以柔性覆銅板為基材製成的一種電路板。FPC是印製電路板的一種重要類別,相比於剛性印製電路板,具有配線密度高、重量輕、厚度薄、可摺疊彎曲、三維布線等優勢。
雖然弘信電子目前已具備一定的規模,但在入局FPC近20年的李強看來,公司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之一就是,FPC目前有些關鍵原材料尚未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李強接下來要著手解決的重要問題。
「FPC本身是電子產業的一個基礎材料,未來應用範圍會越來越廣,我們的材料、裝備和技術應該是要自主可控的,我覺得這個應該是行業要高度關注的。所以(我們)未雨綢繆,在行業內率先成立研究院,跟政府、上下遊企業一起合辦,現在看來是投入,但在未來會顯示出重要性。」李強表示。
李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裝備上,弘信電子協同設備供應商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基本實現全產線設備國產化;材料技術上,如銅箔、PI、藥水、膠水,這些東西其實大多數還是依賴日、韓、美,還有歐洲的一些國家,這部分我覺得是有著比較大的差距。比如,銅箔現在沒有國產的,銅箔要足夠薄,還要有韌性,不能折斷。PI還是美國和日本在做。」
「這個不單是出於成本考慮,因為競爭對手也在他們(指美日韓的原材料供應商)那買材料,所以成本大家都差不多,主要是考慮到戰略安全,把材料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李強進一步表示。
那麼,如何謀求發展,不斷拓寬、延伸產業鏈呢?
李強向記者表示:「我覺得在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和深度研發上需要很長時間的沉澱,我們做FPC做了17年,在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但是我覺得這點還不夠,我們距離頂尖的水平還是有較大差距,至少還得再用10年的時間,我們才能做到全球領先。」
「這部分我們也在深度研發,每一個材料我們都在與合作夥伴一起研發攻關。除了企業自己研發,我們在行業內領先設立高定位的柔性電子研究院,重點任務就是整合產業上下遊企業、頂尖科研院所、政府等的資源,集中資源突破國內關鍵材料、關鍵技術的對外依賴,從技術上建立競爭優勢,驅動企業發展。「李強分析道。
三次逆周期投資擴張產能
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及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2020年前三季度,弘信電子實現營業收入約19億元,同比下降1.45%。
「疫情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需要辯證來看,比如對餐飲行業、電影行業,可能打擊很大,但對我們來說,我覺得是一個重大機遇。我們上半年業績不好,主要是疫情暴發影響了生產,因為廈門的員工根本回不來,員工回來了又沒地方住,只能找村長去做工作,在28個村裡分開住。另外,今年上半年遇到一個小火災,別人著火把我們的一個小廠局部燒到了。」在李強看來,疫情的出現並沒有影響行業的發展軌跡,甚至還催生出了類似宅經濟這樣新的需求,「所以我們還要大力擴產,當時內部的意見是不統一的,大家還是很擔心,我拍的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弘信電子的發展史上,李強曾多次逆周期投資。
弘信電子成長於廈門,原因之一在於廈門曾是中國的電子產品之城,一度非常有名的企業夏新電子、廈華電子等便誕生於此。然而,伴隨著時運變遷,這些當年「炙手可熱」的下遊客戶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要麼消失,要麼放棄了主業。作為上遊供貨商的弘信電子卻一直存活到了今天,規模也越做越大。
據李強所述,弘信電子曾經歷過三個關鍵的投資擴產時點。第一次是在2003年弘信電子成立的時候,當年恰逢非典,這也深刻地影響了經濟,那年弘信電子投資了第一批廠房。隨後是在2008年,當年在金融危機之後,弘信電子第二次逆周期投資,擴大了規模,也奠定了此後十年的發展,抓住了市場機會。而第三次逆周期大規模投資擴產,就是今年。
李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稱:「今年我們逆勢擴了四個廠,湖北荊門的兩個FPC工廠,江西鷹潭一個軟硬結合板工廠,廈門一個EMS(電子製造服務)工廠,我們有史以來最大的投入是今年完成的。」
「湖北的兩個FPC工廠,其中一個在今年中期已建成投產,目前訂單飽滿,還不斷有新的客戶需求加進來。另一個FPC工廠正在加班加點建設中,預計今年年底建成投產。湖北兩個工廠的產能總量能大概實現公司現有規模翻倍,而且工廠的建製成本、運營成本、人工成本將大大低於廈門工廠,未來將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生產LCM(液晶顯示模組)配套FPC,大幅提升公司的利潤率水平和盈利能力。」李強介紹道。
對於湖北工廠,李強可謂是「寄予厚望」,其表示,湖北工廠投產後,廈門現有工廠將集中精力研發生產多層板、車載板、OLED(有機發光半導體)配套板、軟硬結合板等高端高價值業務,改變過去公司沒有多餘產能承接小批量高附加值訂單的狀況。
「江西鷹潭軟硬板工廠是製造軟硬結合板的專項工廠,軟硬結合板是軟板行業的高端細分領域,產品主要應用於手機攝像頭、OLED、TWS(真無線藍牙)耳機、可穿戴設備等領域,軟硬板的產能國內非常稀缺,單價高企,弘信鷹潭工廠在今年底的全面投產,將部分彌補國內軟硬板的供應短缺,形成公司新的重要盈利增長點。」李強進一步分析稱。
「廈門EMS工廠也將在今年第四季度建成投產,一方面將大幅提升公司SMT(表面組裝技術)自給率,帶動FPC業務的毛利淨利提升;一方面形成客戶產品整機的裝配能力,形成新的盈利增長點。」
「其實,往往就是別人不敢擴張的時候,你要敢去擴張,但這裡面需要對市場進行深入、準確地研判,這才是有底氣的,才是真正能夠成功的,否則你就是盲動、冒險,是吧?競爭對手停下,實際上是把機會留給我們。當市場困難的時候,往往是沒有資源的時候,資金缺乏、訂單減少,但是你如果有充分的準備,在市場好的時候稍微冷靜一點,把資源儲備下來,把訂單多準備一些,把研發多做一些,等到市場不好的時候,你就可以逆勢出手了。」對於公司發展,李強有著一套獨特的打法。
「隨著今年四個工廠逆勢建成投產,配套一系列降本提效措施,以及新的激勵政策和多元客戶的提前儲備,明年,公司將會迎來一個新的持續高速增長的周期,弘信電子有信心在未來五年進入國際軟板行業排名的前幾位。」李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FPC行業將迎快速洗牌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FPC行業全球排名前十的多為中國臺灣地區、日本、韓國公司,全球軟板第一梯隊公司如中國臺灣的臻鼎、日本旗勝等,營收體量均較大,相較之下,弘信電子仍具有一定差距。
李強分析道:「目前柔性電路板這個產業主要的玩家還是海外,但是最大的市場已經在中國,那最終領先的FPC企業應該出在中國,而不是在海外,這是一個基本判斷。第二個基本判斷是,現在國產替代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因為遊戲規則變了,很多關鍵的器件和材料都需要讓中國自己能夠掌控,這又帶來了一個新的機遇,市場的流向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李強看來,FPC行業接下來會面臨急速的洗牌期,一方面是國產化替代,一方面是下遊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而弘信電子要做的就是抓住這個洗牌期,在行業中扎穩腳跟並存活下來。
「其實很多行業都是在洗牌期結束後,企業才能賺到錢,我們就講電路板,硬板的利潤率高於軟板,因為行業洗牌已經結束了,就剩下那幾家公司了,所以硬板基本上有15%的淨利率,軟板則都在快速成長,都在搶地盤的時候,所以利潤率反而更低。」李強表示。
記者了解到,目前FPC下遊最大的應用還是在手機領域。弘信電子2020年半年報顯示,目前公司的產品已直接供應OPPO、vivo、小米等國內知名手機品牌廠商。
「一臺蘋果手機裡用了30片軟板,價值50美元以上,是蘋果手機非常重要的配件。手機的天花板其實離我們很遠,因為我們在整個行業裡面佔的份額還是比較小的,現在全球整個(軟板)行業規模大概在1500億元到2000億元,我們現在也才20億元,目前行業競爭者還很多,最終我覺得全球也只能剩個十家八家,那中國會有三四家,佔比會多一點,現在這個行業還沒真正穩定。」李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們沒那麼快停下來,我們提出了要做軟板全球第一的目標,目前離這個目標還差10倍。」
雖然距離手機市場的天花板還很遠,但李強仍然採取未雨綢繆的思考方式。在他看來,FPC及柔性傳感器的下遊遠遠不止手機、電腦這樣的電子產品,甚至很多領域都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的電子產品,例如FPC在汽車電子、醫療、工業控制、軍工等領域都有大量應用。
李強舉例稱:「比如,開關它是一個物理按鍵,有縫隙,衛生間裡面有水氣,滲透進去它就會漏電,實際上風險很大,我們現在的傳感器完全可以在密閉環境下實現,它是壓力傳感,這個應用的場景可以是很多很多的。」
「再比如,當年寧德時代的電池連接,傳統的是用銅線束,這有兩個問題,第一是重量有18公斤;第二是風險問題,如果碰撞了,裸露在外面的電線可能會短路,我們給他提供了一種軟板解決方案,現在軟板解決方案已經成了行業標準方案了。」
據李強透露,公司現在手機屏幕訂單從最高佔收入90%的比重,下降到去年的約70%,今年會進一步下降到50%以下。」明年我的目標是降到30%,要把下遊多元化,不會使我們太受限於下遊手機市場的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李強對FPC+戰略有著很高的期待。弘信電子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成立了專門的FPC+事業部,背靠弘信電子的研發及製造優勢,FPC+業務已開始取得一系列突破,在虛擬感應按鍵、柔性傳感器、可穿戴設備、TWS耳機等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李強表示:「FPC+是產品升級提升的重要戰略,可以讓弘信從做柔性電路板製造升級為解決方案提供商,從配套客戶產品提升向客戶提供解決方案。現在弘信FPC+的第一個拳頭產品柔性壓力傳感器已經顯示出了強大競爭力,我們製造的傳感器已經打入了高端TWS耳機、高端家電、高端小家電等多個領域,成功解決了客戶痛點,成為客戶不可替代的關鍵模塊供應商。現在公司每天都在接到新的行業客戶和新的產品對柔性傳感器打樣的需求,市場空間不可限量,傳感器業務有機會迎來爆發式增長,這也讓我們看到了FPC+的巨大潛力。」
企業不應過多關注短期股價
李強覺得,企業不要過多關注短期股價,還是要專注於企業經營。「比如我今年如果要保利潤,那好,我投資就不投了,專心把原有的工廠看好,那我的利潤比現在好,股價肯定也更好,但你現在好了,難道明年會好嗎?你失去了新的增長的潛力,你沒有未來啊。」
談及對投資的看法,李強稱:「早些年股市是關注概念,一個一個概念炒得滿天飛,後來說不行了,不能炒概念,要回到業績,要關注企業基本面,但又過分強調所謂的表面的業績。企業的價值一個是賺錢,但還包括技術能力、競爭能力和未來前景。」
「其實我覺得現在大部分機構看得還是很淺,不願意去研究企業的價值,我們多的時候有幾十家基金,來的時候全來,走的時候全走,其實還是隨大流的。但是,一個真正的投資者,他要進行深度研究,跟企業一起往前走。」李強分析稱,「比亞迪十年前拿到巴菲特的投資,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比亞迪的股價表現不是很好,巴菲特從來沒動搖過,堅定持有,現在比亞迪的股價就起來了。所以,我覺得一個成熟的基金要看懂企業,長期持有。」
「你看我從上市到現在,我沒有減持過一分錢,反而不斷通過增持、定增、轉債等方式加碼,為什麼?我高度看好啊。」李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弘信電子於2017年5月上市,弘信創業工場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信創業)為其控股股東,李強通過持有弘信創業股權實際控制弘信電子。李強向記者透露,弘信電子實際上是當年弘信創業孵化出來的企業,最終成長起來了。
記者注意到,弘信電子上市以來,弘信創業一直在增持,從未減持。Wind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弘信創業都增持過,2019年,弘信創業參與弘信電子增發。
「投資人今天給我出這個點子,明天給我出那個點子,我的企業戰略就亂套了,企業要有戰略定力,我相信,有價值的企業終究會被市場發現。」對於弘信電子接下來的發展,李強信心十足。
■相關公司:弘信電子(300657,SZ)
■市值:63.22億元(截至11月9日收盤)
■核心競爭力:在FPC業內形成了深厚的技術積累,具備緊跟行業前沿的新產品開發能力。目前,已基本實現國際設備的國產化改造,FPC+業務開始取得一系列突破。另外,還具有客戶優勢、市場地位與品牌優勢、管理優勢等
■機構眼中的公司:FPC業界最具成長性的企業之一、技術領先的國內FPC行業龍頭,看好公司後續受益手機直供、車載FPC、市場重大機遇和產能釋放帶來的持續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