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新年好啊~新的一年啦,這開年的第一個工作日,必須得選一種超美(味)的物種給大家講講。
咱們看紀錄片時,有時能看到一種會飛的魚,在被敵人追擊時,它能從水下衝出,在空中「翱翔」。
會飛的魚,自古以來就是一種亦真亦幻的動物。人們知道它的存在,卻總是搞不清它到底是哪種魚。不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曾鬧出過「烏龍」。
紅色的「飛魚」?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怪魚常被載於典籍。它叫「文鰩魚」,又名「飛魚」,據說長有雙翅,可以在空中飛。宋代的《爾雅翼》寫道:「文鰩魚出南海,大者長尺許,有翅與尾齊。一名飛魚,群飛海上。」
在清朝康熙年間,聶璜曾兩次在福建目睹到一種魚。他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文鰩魚。憑什麼呢?就憑它的胸鰭特別巨大,末端都超過了尾巴,這正符合「翅與尾齊」的記載。
除此以外,聶璜還記下了這種魚的其它特徵:周身鱗甲皆紅色;頭有刺。
這就不對了。現實中,長成這樣的魚倒是有,但絕對不會飛,自然也不是古籍中的文鰩魚。
這魚到底會不會飛?
從畫中的頭有刺、身紅色、胸鰭長至尾部、鰭條突出等特點看,這應該是鮋形目、豹魴鮄科的魚。最有可能是中國海域的「單棘豹魴鮄」(fáng fú)。它符合所有特徵。
除了中國的單棘豹魴鮄,還有好幾種魴鮄身體也發紅。比如這個生活在大西洋的「離棘真豹魴鮄」。
每個人一看到豹魴鮄,都會第一時間蹦出一個感覺:這魚會飛。
要是不會飛,長那麼大的倆「翅膀」幹什麼呢?豹魴鮄的胸鰭極度發達,完全張開後,整個魚就像一個圓形的飛碟。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海底小蝴蝶」
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麼大的翅膀,在空中飛行應該不是問題吧?不光聶璜,連西方人也是這麼覺得。
歐洲有很多老畫,畫的都是豹魴鮄飛行的場景。有的畫裡,豹魴鮄群為了躲避鯊魚、鯕鰍的捕食,慌忙飛向空中,撞在了帆船的桅杆上。
有一說一,鯊魚也太沒有靈魂了吧!
有的畫裡,豹魴鮄在空中飛行時,直接被海鷗叼走。
雖然這魚看起來比海鷗大多了
遺憾的是,這些景象只存在於傳說、畫作中,從未得到過證實。豹魴鮄不論從習性還是身體結構,都是不會飛的。它的身體被堅硬的鱗片包裹,很僵硬,遊速很慢,就算跳出水面,也只能「啪嗒」一聲落回水裡,無法達到起飛的速度。
豹魴鮄平時是在海底生活的,底棲魚的胸鰭通常很大,這樣它們趴在海底時,胸鰭就可以幫忙支撐身體,貼著海底遊泳時,胸鰭也能保持平衡。
它的胸鰭還是一種交流工具,鰭上有豹紋一樣的鮮豔花紋。求偶時,雄魚雌魚就會張開胸鰭相伴而遊,彼此交流感情,就像海底的比翼鳥,畫面太美。
親愛的你慢慢「飛」
「鵝毛魚」才是飛魚
聶璜兩次親眼目睹、引經據典考證出的「飛魚」,竟然既不能飛,也不是古籍中的文鰩魚,太尷尬了。但聶璜大概自己都沒意識到,他在《海錯圖》中畫下的「鵝毛魚」,反而是文鰩魚的真身。
《海錯圖》中的「鵝毛魚」
古籍《匯苑》記載,東海有一種「鵝毛魚」,能飛。漁人抓這種魚不用網,只用一艘獨木小艇,刷上白色反光的蠣粉,夜裡劃到海上,支個杆子掛盞燈,照亮船身,鵝毛魚就紛紛飛進艇中。
魚太多的話要趕緊熄燈,否則魚就把船壓沉了。
日本浮世繪展現的漁民夜間用火光捕魚的場景
聶璜看文獻時,覺得這魚很有趣,卻一直沒有目睹過這種魚。他住在福建時,有位叫陳潘舍的漳南人告訴他:「這種魚在我們這邊叫飛魚,就是用這個辦法捕捉的。它身體狹長,有細鱗,背青腹白,兩個胸鰭像翅膀,有二寸(6釐米)長。尾鰭細長,能幫助飛行。」並給聶璜畫了簡圖。
但是聶璜認為,這種魚的翅膀不夠大,不符合「翅與尾齊」的文鰩魚特徵,所以不是文鰩魚。其實,是他太摳字眼,導致一葉障目了。從各種線索看,鵝毛魚恰恰就是真正的飛魚,也是傳說中的文鰩魚。
在水中的飛魚
只要我飛得夠快
從「鵝毛魚」的描述可以確定,它是頜針魚目、飛魚科的種類。飛魚科下有個「燕鰩屬」,這個燕鰩,其實就是科學家把古名文鰩魚和今天的俗名「燕兒魚」結合在了一起。
飛魚身體修長,遊動迅速,常常結群行動,一旦被大魚追趕,它們就躍出水面,張開鰭滑翔。有的飛魚種類連腹鰭也發達,等於又多了兩個小翅膀,四個翅膀一起張開,飛得更好。
飛魚用尾鰭擊水,讓自己「助跑」起飛
有些飛魚的腹鰭也能輔助飛行,起到「小號翅膀」的作用
但飛魚不會像鳥那樣振翅飛行,它們的翅不動,只是滑翔。飛魚滑翔一段落回海面,還能用尾巴快速打水,再次起飛。遇到順風,飛個100米遠都沒問題。
飛魚:只要我飛得夠快……啊!大意了!
圖片來源:BBC
晉代《吳都賦》有一句「文鰩夜飛而觸綸」,道出了飛魚的另一個習性:趨光。
到了晚上,飛魚就特喜歡聚到有光的地方,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會利用這個習性抓飛魚。古人是用油燈,今人則用大功率的電燈,能把海面照得如同白晝,飛魚紛紛趨光而來,自投羅網。
有些飛魚的胸鰭帶有鮮豔的花紋
飛魚好美……好美味!
福建的那位陳潘舍還告訴聶璜,飛魚肚子裡「有白絲一團,如蜘蛛腹內物」。到晚上,它還會發出螢光。在當時,這東西是被拋棄不吃的。
現在看來,這團物體很可能是飛魚的卵巢。它的卵非常小,白中透黃,彼此糾結在一起,看著就像蜘蛛絲和蜘蛛卵的混合物,所謂「蜘蛛腹內物」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這隻小海鳥叼著一團飛魚卵
飛魚卵雖然看著有點噁心,但是好吃啊!
日本人喜歡吃飛魚籽,軍艦卷上常見的小粒魚籽,就是飛魚籽。
它本身的米黃色不好看,難以下口,所以常被食用色素染成紅色、綠色。在中國的日本料理店裡,還總被誤稱為「蟹籽」。
染成紅色的飛魚卵,是做軍艦卷的好材料
飛魚肉也是很平價的海邊肉類來源,臺灣人把它曬成魚乾、裹糊炸。
炸飛魚
日本人則把最新鮮的飛魚做成壽司料,用生肉捏制,或者醋漬、燎烤後再捏都行,入口味道清淡,甜味隨後而來。
飛魚刺身
-END-
◆素材來源: 博物
◆本期編輯:顧徑橋 王華琳
◆值班主任:鄒崑崙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