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莫要自命清高,也不要妄自菲薄,眾生平等,萬物皆佛

2020-11-22 禪說國學

01開篇語

現在社會中,總有些人見到位高名顯的人就露出謙卑之態,俯首帖耳;見到職微人輕的便擺出儆慢之姿,頤指氣使。人生天地間,高不盈七尺,壽不過百年,本無貴賤之分。做人,不要自命清高,也不要妄自菲薄。

02眾生平等,泥中蓮花

很久以前有個倭國,那裡種地的農民被全國視為最下等的人,甚至稱他們為「賤民」,不僅處處受人鄙視,就連出家當和尚的資格都沒有。一心禪師雖是農民家的孩子,但他從小便一心向佛,於是便假冒士族之姓皈依佛門,完成了自己的夙願。

一心禪師皈依佛門後修行刻苦,沒過幾年便被寺裡所有人擁戴為主持。就在舉行就任儀式那天,突然有個人從大殿中衝了出來,看著壇上的一心禪師,哈哈大笑道:「這上面穿著鮮亮袈裟的人,乃是農民家的孩子,這座寺廟居然找下等人來當主持,簡直荒謬!是沒有人了嗎?」

那一刻,莊嚴又隆重的場面頓時尷尬了起來,那人的出現超出了所有人預料,寺裡所有人雖非常生氣,但佛門自由,又不能阻止那個人繼續說下去。眾人在這種情況下,皆都屏住呼吸,就連蚊子的嗡嗡聲,此時都感覺非常之人,眾人都在看一心大師如何化解。

面對出乎意外的嘲笑、鄙視,一心禪師只是從容地笑了一笑,然後說道道:「泥中蓮花。」

僅僅四個字,絕對是佛禪妙語啊!在場所有人聽見一心禪師的回答後,皆都為他喝彩叫好,那個前來侮辱的人也啞口無言,內心開始對一心和尚深湛佛法產生敬佩之情。

就任儀式繼續進行著,這突如其來的刁難並沒有對儀式有任何影響,反倒因為一心禪師的佛禪妙語,增加了他的威望跟智慧,眾人對他更加心服口服。

03感悟

佛祖面前,人無貧富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權力,最終的人生走向都與自身的信念與追求相關,一句「泥中蓬花」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同時也顯現出真人本色。

眾生是平等的,只有把心打開,才會發自內心地接納和尊重每一個眾生。不要輕視或厭任何一個人,不管他看起來多麼卑微、惡劣。平等之心猶如虛空,它可以包容一切。

相關焦點

  • 佛教說的眾生平等是什麼意思?
    有人聽到「眾生平等」就會有疑問,明明眾生貧富貴賤不一樣,明明大家高矮胖瘦也不一樣,明明大家善惡美醜也不一樣,哪來的平等呢?眾生不平等,那是因為眾生努力的不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同的業,有不同的結果。
  • 佛教故事:精進三事升天,調治心馬,眾生皆平等
    於是,佛陀教導這位手居士說:人的身體是粗糙堅硬的,你要先轉化自己的色身如世間人一樣,這可藉觀想世間大地的相狀而達成。    這位手居士立即聽從佛陀的開示,專心觀照,轉化自己柔軟的身體,最後終於如其所願,以五體投地禮向佛恭敬禮拜。佛陀問手居士說:你曾經不厭不倦地做過哪些事情,才能讓你有此福報生在淨居天呢?
  • 佛教:佛前上供水果,這4條「禁忌」,一定要知道!
    我們要明白,不論我們供養什麼,都要發心清淨,不要帶有「賄賂」的功利念頭。我們供佛,不是為了換取佛菩薩加持,而只是培養自己的布施利他心。如果供養的初心變了,一切功德也就散了。佛門裡每一種供養都代表著一定的法義,都對眾生有一定的啟發和警醒。比如佛前所供的水,我們稱之為「大悲水」,水代表清淨、平等,告誡人們要修大悲心。
  • 基督教與佛教的重大區別
    此又與基督教不同,基督教叫人頭一件想到罪的問題,倒並不一定要離苦,甚至要甘心樂意吃苦,背十字架,在家庭中在社會中,善待人、服侍人。基督教有上帝;佛教拜多神,或無神。一切宗教皆有信仰,就是最低級的宗教有時也十分虔誠;但重要的問題不是你有信仰,乃是你所信仰的是誰?因為你所敬拜的神不同,你的生命人格、思想、生活、受用也隨之而異。
  • 佛教:白傘蓋佛頂,以無相不可得智光覆蓋法界眾生,遮護芸芸眾生
    在佛教的歷史之中,佛菩薩皆有起緣起,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佛教:白傘蓋佛頂,以無相不可得智光覆蓋法界眾生,遮護芸芸眾生:白傘蓋佛母的崇拜在我國自唐代開元三大士之一的印度高僧不空譯,至清代再次掀起一股熱潮。在印、藏佛教中是非常古老且普遍的。諸佛頂尊是從如來的佛頂中化現,是佛智的象徵,白傘蓋佛頂和尊勝佛頂是最著名的佛頂尊。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眾生平等,就是「道」的真諦嗎?
    理解一句古人的話有多難,經歷了幾千年後,已經有無數解讀,這些解讀並非所謂的答案,而是自己對「道」的理解,中國是道、儒、佛三大思想體系交融的國度。其實即便是外來的佛家思想,也被蘊含了更多的華夏氣質。有人說它們最終趨於一個大同,就是表達眾生平等。當然這只是一種看法。因為眾生是否平等,只有最後那一刻可以認同,而這種認同還不一定正確。
  • 為什麼猴子怎樣翻筋鬥也翻不出佛的手心?| 一真法界(宣化上人)
    萬物平等離分別,一念未生絕言宗。法界為體有何外:沒有什麼是在法界外邊的,什麼都包括在裡面,不管你有多大本事,也逃不出法界之外,法界是包羅萬有,真空妙有,皆在法界裡盡包藏。萬物平等離分別:《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因為我們將來都要成佛的,皆是未來之佛,因此不要分你我他,這樣才是平等。一念未生絕言宗:在一念未生前,掃一切法,離一切相,這是第一義諦,若能用話說出來的,已落入第二義。
  • 萬物皆有靈性,雲岡白馬能讓你感動落淚!
    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感動瞬間,向我們印證了「蠢動含靈,眾生皆有佛性。」在雲岡石窟的雕刻中,萬物皆有,每一處刻畫都是一幅生動而淋漓盡致的故事體現。今為大家講述白馬惜別佛祖親吻佛足的感動故事。白馬吻足是佛傳故事中具有典型性意義的重要片段之一。
  • 佛說: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茫茫人世間,眾生皆苦。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經歷許許多多的坎坷、磨難和不如意,這些經歷都給每個人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苦惱和折磨。快樂都是相同的,但痛苦卻多種多樣。這世間所有的得到,都不是永遠的得到,人對世間萬物的擁有都只能是暫時;這世間所有的失去,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失去,一無所有才是我們最終的結局。這世間的所有緣分,也都不能做到絕對的長久。親如父子,都不能相伴一世;近如夫妻,也終究會有一個先走。與任何人的相守,都只不過是生命中互陪一程罷了。要學會將一切看開,坦然面對,才能捨去許多煩惱。
  • 佛說:眾生皆苦,只可自渡!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生老病死乃宇宙之規律,概莫能外。其餘四苦皆是人七情六慾、因果業力所感召。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眾生皆苦,苦在心地。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不要再愚痴了!
    這六個字是佛教專用語,被佛教淨土宗奉為「六字大洪名」,誠心恭敬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可得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接引,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對於學佛修行之人,對這六個字的含義應該都比較清楚,但對於許多未皈依佛門的普通大眾,對這六個字的認識乃至讀音都是比較含糊的。如果不知其然而只是一味誦讀,功德也就散了。「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不要再愚痴了!
  • 佛教:學佛,切記不要被這兩點所束縛!
    在佛教之中,有著一句非常經典的話「眾生平等,人人皆能成佛」。既然佛說「眾生平等,人人皆能成佛」,那麼作為一個學佛之人,就必須相信佛所說的話,相信我們自己能夠成佛。當然這裡所說的相信,也並非說是盲目自大的自信,亦是憑藉自己的實修而定。
  • 佛教:阿閦如來、寶生如來,轉化眾生最強嗔恨,平復眾生我慢煩惱
    在佛教的歷史文化傳承中,有著無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阿閦如來和寶生如來:阿閦如來阿閦如來,意為「不嗔恚」,是密宗五方佛之一,代表法性不變,居第二佛土,名東方喜悅淨土又天鼓雷音佛自涅槃寂定之義而言,亦稱為「不動佛」。阿閦佛在因地時,受大日如來的開示而萌發「對眾生不起嗔恚」的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終於在東方的阿比羅提(妙喜)世界七寳樹下成佛,佛剎名為「善快」。由於他的願力所感,這一佛剎中沒有三惡道,大地平正柔軟,一切人都行善事,因此阿閦佛也被稱作「救度三途苦佛」。
  • 佛教:佛前「供水」,這3大常識,一定要清楚!
    佛門裡的每一種供養都代表著一定的法義,都在表法,啟發眾生。那麼本篇文章,小編要和大家介紹的是這幾大供養中的「水供養」,將它的含義及其常識,普及給大家,希望能受益。一、佛前供水的意義首先,佛前供水,我們都知道,水最大的一個「品格」在於: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反駁此文 | ​佛前一跪三千年,未見我佛心生憐,莫道塵埃遮佛眼,原是未投香火錢!
    佛,不貪財?為何要接受世人供奉?佛,不惡?為何容不得世人對其一點不敬?佛說眾生平等,為什麼還分菩薩,比丘,護法三六九等?吾等奉上敬意,供上香火,求去災禍。佛卻說 ,世人多命,命中注定,天意不可違! 你問問你的佛,當年飛花可記得 你問問你的佛,煉獄九層可去過 你問問你的佛,三生石上刻什麼,你問問你的佛,能渡苦厄,何不渡我。
  • 佛教,何以將佛、法、僧稱為寶呢?我們為什麼要供養三寶?
    佛法僧三寶中,各各皆具三寶的功德。1、佛:佛有覺照之能--即佛寶;能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即法寶;佛無違諍之過--即僧寶。2、法: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即佛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和合之義)--即僧寶。
  • 佛教:整部《華嚴經》的核心,都在這四句話裡!
    一、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四句話也常常出現在佛教早晚課中,也稱「懺悔偈」,用以懺悔罪業、消業增福。其意思大概是說,在過去的無量劫中,我們大多都造過種種惡業,這些惡業皆是由無始以來我們的貪嗔痴等惡習所造成的。這些惡業都是因為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不清淨,而感召而來,一切的一切從今日起,自己都要發心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
  • 佛教:這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對「菩薩」不敬,切記
    每到逢年過節,初一十五,或是佛誕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帶著供品去寺廟供佛,也有一些人會把佛菩薩請到家裡去供佛,由於我們在供佛時,一定要敬佛,所以有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會對菩薩不敬,切記。如果你用腐爛的水果、枯萎的鮮花、不乾淨的水去供佛,就無法起到表法的作用,因為這些東西代表了惡因,一個人如果經常種下惡因,就會感召惡果。我們用來供佛的物品,一定要如理如法,一定要符合佛教的戒律清規,不能違背因果,不能違背佛教的戒律。例如,佛教勸導眾生要多吃素,我們在供佛時,就不能用肉類去供佛,這樣會對菩薩不敬。
  • 佛說:我亦說有我,眾生皆成佛!
    佛有無量善巧,為了適應眾生,還有另一方便,約迷悟依說轉依。這個依,指法性而說,或名真如。真是非假的,如是不二的,這就是一切法空性,事事物物的實相。眾生為什麼輪迴生死?即因不悟法性,顛倒妄執,造業受苦。若修持而悟證了法性,即得解脫。
  • 佛教:「與佛有緣」的人,身上有這5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教普渡眾生,廣度有緣之人,與佛無緣的人,佛也渡不了。雖然佛陀曾說過,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又因為眾生業力有別,業障重的人是難以聞到佛法的,即使你有意去渡他,他也根本聽不進去你說的話。因緣不到,福報不夠,沒有智慧的人暫時與佛無緣。什麼樣的人算是與佛有緣的人呢?是心中有正知正念正覺的人。佛法是智慧,不是迷信,迷信的人反而離佛最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