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這一形象再熟悉不過了,遊本昌飾演的版本最為經典,他出演濟公時已經52歲了,但濟公之後,他就再無消息。
對待藝術,遊本昌保持著一種「狂熱」的態度,所以「濟公」無非是讓我們看到了遊本昌最為輕鬆一面。
他狂熱的性格,不僅包含現實中的部分原因,同樣也是他自己的決定,因為藝術家都是「極端」的。
一:
在遊本昌80歲的時候,他為了話劇把房子賣掉了,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覺得他瘋了,這個年齡明明是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何必折騰自己呢?
遊本昌卻依然表示自己要堅持下去,正是這股動力讓他扛住了老年落幕的不甘,身為演員,遊本昌在青年時期並沒有登過舞臺。
後來他總會回憶過去的時光,當煉鋼工人、爐鉗工、並且還從事過農活。在秋高氣爽的豐收時節,人們洋溢在這片金色的海洋當中,空閒之餘在田地上總會舉辦村莊的篝火晚會。
遊本昌在這個時候也成為了全村的焦點,大家喜歡看他表演的節目,遊本昌本人也是很樂意
年輕時遊本昌
遊本昌是個心胸寬廣的人,這些經歷對於一個演員來說是很無趣的,當遊本昌回憶自己的過往時,他並沒有感到太多遺憾,他覺得這是自己在積累表演經驗。
可在外人眼中,遊本昌的能力沒能向更多的人展示,是可惜的。
成年之後,遊本昌來到了中央話劇院,開始進行自己的配角生涯,當時遊本昌大多是在接跑龍套的戲,幾乎沒有對白、沒有情節上的穿搭。
所以往往大家看到的是他在舞臺上一閃而過,或許只是撿個東西就退場了,那時候其實拍戲是有一些內幕的,可遊本昌不是一個喜歡討好別人的人,所以很少迎合領導。
這樣的待遇,讓他對未來毫無動力,不過他慢慢習慣了這一切,適應了這種狀態,無論是什麼角色都會接受,每一次的登臺演出都會十分重視。
對於遊本昌來說藝術是無價的,不論是什麼小角色,都是整個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每一個配角遊本昌都會盡全力地表演,儘管只有簡短的幾句臺詞,遊本昌也不會糊弄完事。
他追求完美,所以他查閱許多書籍來更好地提升自己,從而更好地理解所飾演人物的狀態。
遊本昌無戲可演時,他也不會閒著,會坐在旁邊觀察別人是怎樣表演的,然後再想自己會怎樣把握這個角色。
遊本昌在《大雷雨》中扮演了一名農奴,他沒有臺詞,整個出場時間只有幾秒鐘而已。
可遊本昌卻把整個劇本仔細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並且查遍了資料來了解俄國,他嘗試沉浸到那種幻想中,體會這三兩行劇本所闡述的故事。
因此,遊本昌所刻畫的農奴形象「苦」到了極致。
他跟在劇中女主人的屁股後面表現得十分恭敬,點著頭,哈著腰,走路的步伐些許緩慢,走出了那種19世紀塵封時代的感覺。
整個過程只有短短的幾十秒,可展現的效果震撼人心,讓我們看得出農奴的人生經歷。
所以在後來有人說,遊本昌是那種飾演小角色的大演員,一直在表演配角,所以他並不出名。
仔細思考一下,好像除了拍戲,遊本昌並沒有什麼特別擅長的東西了,別人早已名揚在外,但他不悲不喜,依舊在藝術的世界中沉迷。
二:
就這樣,他的人生來到了50歲的階段,算是度過了生命的一半,他依舊在飾演著配角,不,應該是刻畫。
在1980年時,遊本昌專注於學習啞劇,在當時啞劇並不是很流行,很少有人關注,遊本昌自己默默地專研著。
他會嘗試去表演,還會查閱大量的書籍,照著鏡子自己練習,自己還會到各種福利院義務演出。經過不斷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遊本昌的啞劇漸漸地被人們認可。
直到1984年,春晚上出現了遊本昌的身影,啞劇《淋浴》讓他成功翻身,人生正是如此,好運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會降臨。
自從登上春晚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遊本昌。時間過了一年,遊本昌接到了濟公這個角色的。
經歷了20多年的配角生涯終於來到了一個轉折,遊本昌當時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20多年的配角生涯磨礪,讓他有著藝術般的演技!
在拍攝初期,導演感覺遊本昌的演技總是差了一些什麼,他自己也無法用語言說那種感覺。
沒過幾天,遊本昌正在片場小憩一會,導演突然把他叫起,當時他還睡眼惺忪,穿上鞋直接跑去。就在這時他突然停下了腳步,「這不就是濟公該有的狀態嗎?」
「風吹楊柳,飄忽不定」,再加上「鞋兒破,帽兒破」的歌詞,濟公的形象瞬間完美了許多。
當時遊本昌幾乎整天忙碌於工作,休息的時間少之又少,他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來琢磨自己如何去準備、構思,拍攝結束後他會想想自己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提升。
只有這樣,遊本昌才會有更多的靈感和想法,施刑的那場戲一共進行了12次,經過那麼多的棍棒打擊,即便收斂了一些力量,經歷那麼多次的打擊,再抗打的人也接受不了。
特別是他吃肉那個場景,被各大名校列為了教材,因為那個肉是臭的,遊本昌就那樣「津津有味」給吃完了。
《濟公》與觀眾見面之後,猶豫海嘯,一發不可收拾,遊本昌終於在52歲時火了一把。
出名後的他,有很多劇組邀請他拍戲,可是這並不是遊本昌想要的,他不喜歡那種奢華享受的生活,他也不想踏進人際複雜的娛樂圈當中。
「濟公」這個形象讓他火遍大江南北,但帶給他更多的是使命責任感。
據說當年《濟公》在新加坡也有播出,遊本昌也前去拜訪過新加坡,當時一位華僑很激動地跟遊本昌說道
「非常感謝你的作品,我的孩子習慣了英文式的教育環境,但是自從看了你的作品之後,他現在愛上了中國文化!」
遊本昌深感意外,他沒有想到自己的一個角色能夠帶給其他人這麼多的影響。
從這之後他挑選劇本比較謹慎的原因,對於劣質作品,遊本昌不會接受。
所以,他就慢慢地他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沉寂了30多年。
三:
因為這個原因,遊本昌有得有失,他拒絕了許多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戲,直到2002年他拍攝並參演《遊先生啞然一笑》,這是一部啞劇作品,因為遊本昌非常喜歡啞劇。
在他73歲的時候,遊本昌還拍了部電視劇:《了凡》,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一心向善。
這兩部作品基本上花光了遊本昌所有的財產,有人覺得他這樣不值得,因為理解不了他,都覺得他瘋了。
為什麼不依靠濟公的名聲接一些其他的戲呢?
你現在這樣費力不討好,對自己的事業會有很大的影響。
然而遊本昌早已看淡名利,在他80歲的時候,他為了建立劇團拍《弘一法師》直接把房子賣掉了。
這一消息曝出後讓很多人都想不通,遊本昌肯定自己這麼做是非常值得的,
他覺得,「錢」只是實現結果的一種途徑 ,他認為把錢財看的特別重的人是財奴,能夠通過錢來分析問題的人才是財主。
花費一些錢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那是值得的、有意義的,因此高齡的遊本昌仿佛感受到了年輕時的活力,動力。
為了出演劇中的角色弘一法師,他特意跑去寺廟感受「佛」。
在沒人看好和贊助下,他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劇組,無論是劇本,演員,場地,他面面俱到,最辛苦的時候一天只休息4個小時。
《弘一法師》第一次只演了三場,卻開出了近百萬的演出費和場地費,頂著壓力,遊本昌不放棄的精神最終感動了上天,
到了第三年,《弘一法師》已經演出了近百場,受到了國內和國外的一致好評,很多人都邀請他到國外演出,自此,《弘一法師》走出了國門。
83歲的高領讓他有點力不從心,更甚,有一次排練中不慎摔成骨折,當時的醫生勸他靜養,而他選擇了更為有效的手術治療。
對於一個83歲的老人來說,全麻手術能否醒來都成最大問題,但是為了演藝事業,他奮不顧身的躺在了手術臺上。
僅僅25天後,他就重新登上舞臺,表演的真正的「藝術」。
四:
幾十年以來,濟公的角色始終不離遊本昌,仿佛這個角色就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一樣,他一直在領悟,一直在思考,「濟公」的豁達自在。
不被現實所約束,他的心是自由的,所以無論吃沒吃飽,穿的好不好,他心裡都是快樂的。
現在的人為財所困,為名所困,哪個不是身心疲憊,就是因為放不下眼前的,所以才會有真正的煩惱。
他成就了這個角色,這個角色成就了他,他把這個角色演的出神入化仿佛演出了自己,他就是現實中的濟公,不被眼前的世俗所約束,去理解真正的人生含義,他看透了世間的利益關係。
金錢,名分對他而言,都是假的,他是為了藝術而演出,是想演繹出這種精神,留給世人。
「我要一直幹下去」這是遊本昌內心的聲音,一定要演到我再也沒有力氣登上舞臺,不然,我的藝術之路永遠不會謝幕!
這才真正稱得上是偉大的人民藝術家!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人民,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老戲骨。
從骨子裡散發出的藝術,是他演好每個角色的關鍵,如果沒有他的堅持,也不會成就各種偉大的角色。
他一直準備著,努力著,等待著有朝一日為國爭光,在沒有戲的時候,他會去義演,免費給孩子們上話劇課。
因為他的課程,很多孩子獲得了清華大學的特招資格,有的學生走向了國際舞臺,還有的學生從自閉症裡走出來。
樂極生悲,苦盡甘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從濟公身上最多看到的是樂觀的面對,和不懈的堅持,這也和遊本昌一樣:在失意時選擇沉澱,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選擇堅守本心。
在當今社會能做到這點的少之又少,難的不是演繹,而是堅持堅守本心。
時間仿佛又回到了1933年,那個秋天,一個普通的男孩在江蘇的一個普通家庭誕生,從小就隨父母看了許多戲曲。
自從他一次與父母在一個茶館裡聽見了一個說書人講了一段濟公的故事後,他便迷上了戲曲,迷了表演,自此之後他每天放學都要去聽一段再回家,回到家他還要在家人面前學表演。
後來這個小男孩才知道作為藝人就是當時著名的蘇州評話家沈曉梅,也許在那時沈曉梅的一段濟公就改變了一個小男孩的一生,
直到小男孩長大,濟公這個角色被他活靈活現的演繹著,濟公成就了遊本昌,遊本昌成就了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