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創辦三星第一製糖廠,徹底改變韓國100%進口白糖的困境,此後韓國僅有7%進口糖,餘下90%多都是三星產白糖。
1956年,李秉喆還以極低的價格從政府手中拿到了興業、韓星兩座銀行的巨額股份,一舉成為兩大行的最大股東。
1954年,創辦三星第一毛織廠,資本翻了30倍,還得到李承晚總統親自題字「衣被蒼生」。
到了1960年,風頭正勁的三星還想入駐化肥行業。但李承晚卻因競選造假倒臺,李秉喆作為其忠實追隨者,被翻出非法斂財,補繳稅款高達50億。1961年5月16日,漢城槍響,樸正熙少將帶著4000名手下發動政變,李承晚被迫流浪海外,李秉喆也趕忙出國觀(bi)望(nan)。而此時,樸正熙執政的韓國已經扣押了包括三星副社長在內的11位企業家,並勒令李秉喆歸國。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李秉喆深知以自己和李承晚的關係,想順利「轉投新主」只能大放血!化肥廠奠基儀式上,樸正熙給李秉喆帶上胸花
但誰能想到,就在化肥廠風生水起時,三星以糖精假冒化肥出口,進而走私糖精的事被人翻了出來。據悉,這件事是李秉喆默許次子李昌熙所為,但這背後到底是誰在抓三星的小辮子,李秉喆心裡一清二楚。很快,他便表示將投資了數十億韓元的化肥廠獻給國家,還認罰2300萬,次子李昌熙也為父抵罪被判刑數年。彼時財閥權力還不夠大,李昌熙這場牢獄之災可是實打實的。這接連兩次的大放血,甚至付出「一個兒子」的代價,李秉喆終於得出一條家訓:與政治,不能遠,也不能近。1969年,三星還投資兩千萬美元與日本三洋等技術企業組建合資公司,面對日方技術封鎖,研發團隊只能通過拆裝仿造。
耗時7年,才能堪堪造出產品,但這已經代表了當時韓國國內最先進的技術水平!
可安穩的日子並沒過多久,財富帶來的危機早就寫進李家人血肉之中,如跗骨之蛆,伺機而動。二兒子李昌熙,則患有「精神疾病」,被驅逐出家族事業外放「療養」。
三子李健熙正式成為儲君。
儘管三子奪嫡在韓國鬧得沸沸揚揚,但至少李秉喆平安交接了權力,從此揭開三星帝國李二代的新篇章——李健熙時代。
時代從不會等任何人成長,集團內部反對的聲音也在洪流中淹沒。
1978年,太子爺李健熙親自主導合併了美國、日本在韓的半導體公司,成立並出任三星半導體會長。但創業之艱,遠遠超過李健熙的想像。
三星收購的那些半導體公司掌握的都是過時的舊技術,想要趕超日美、問鼎世界,簡直是做夢!
面對連年虧損的三星半導體,李健熙卻偏偏咬牙堅持,等待時機。
直到1982年,終於等到韓國政府出臺《半導體工業扶植計劃》和《半導體扶植具體計劃》等文件,支持國產半導體事業發展。
與此同時,一場半導體大戰突然在日美間拉開帷幕。
事情是這樣的。
那一年,美國方面研製出了領先世界水準的256K DRAM內存晶片,正以為可以薅一波全世界羊毛的時候,日本富士通、日立竟然非常不給面子的推出了批量上市的256K DRAM。
這對於當慣了爸爸的美國市場來說,簡直就是造反吶!
作為一個歷來「自由」的國度,美國商務部立刻霸道宣布:調查日本的晶片商對美國的廉價傾銷。
這一天賜良機,當即被李健熙父子牢牢抓住,李秉哲甚至親自將1983年3月15日定為韓國半導體事業的誕生日,立下著名的「半導體宣言」:
「擺脫個人企業的範疇,為了通過技術的先進化,給後世留下一個富裕的祖國,向最尖端的半導體事業進軍」。
這一宣言,打出了三星集團半導體行業「爸爸」的第一槍。
李健熙(右二)和李秉喆(右一)在半導體生產線奠基儀式
為了搶灘DRAM存儲晶片,三星甚至曾願意以4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美國鎂光落後的技術圖紙,但仍然被美方反悔,還趕走了三星的技術人員。
三星只能積極號召海外國人歸國,另一方面則不斷從日本半導體公司高薪挖人。種種手段使出,氣得日本人拍了整整一個紀錄片,揭穿三星「挖人、抄襲」日本東芝等企業技術的老底。
但不管怎樣,1983年底,三星僅用一年多,就成功研製出了64K的DRAM晶片,震驚世界。
可這歷盡艱辛研發的成果,卻仍然是美日四年前的技術,而三星的成本還是人家的四五倍之多,所以,三星的半導體晶片實際上是造多少、虧多少!
有人計算過,當時的64k晶片讓三星直接虧損超過1400億韓元,但三星沒有退縮,緊隨其後研發出的256K存儲晶片,成了翻盤之戰!
1987年,三星電子時隔五年首次盈利,甚至在日美手中瓜分到海外晶片市場的一杯羹!
李健熙的抉擇與堅韌,不但重塑了世界半導體產業格局,更讓三星重獲新生!
這一年,三星集團傳奇創始人李秉哲,也終於含笑離世。
李健熙接任三星集團董事長
但此時,李健熙的危機才剛剛開始。
隨著父親這座泰山的逝去,偌大家產、老臣、甚至兄弟姊妹都成了李健熙前進路上的潛在危機。
為此,李健熙一邊布局三星半導體產業,一邊將容易起火的「後院」徹底解決:
至此,三星集團順利交割到李健熙手中。
又時逢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爆發,李健熙拼著虧損也要擴大產能,開出三倍工資來接收日籍專家,還提供四室一廳、秘書、司機管家等服務!
如此匪夷所思的高額投入,讓三星在短短三年時間內便趕超美日,霸主半導體行業!甚至整個韓國的產業升級,都是以三星半導體改變世界格局的時間來劃分的。
三星電子也成為三星集團最堅實的靠山,為三星在全國產業布局打造了絕佳的生存土壤。
此時的李健熙,在三星、在韓國,名望都已登峰造極。
但這還只是個開始!
1993年,李健熙視察洛杉磯市場時發現,三星的產品因為劣質而被堆在角落裡,不善言辭的他立刻召開會議,席間甚至怒而請出一名常務,並且直言:
「從1986年起,三星就已經開始呈現衰亡的勢頭。
現在,三星已經不是處於好好努力的時期,而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如果不能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將無法繼續生存。三星的電視機和錄像機在國外幾乎成了便宜貨的代名詞,三星產品在海外飽受歧視,甚至被堆在角落!」
李健熙還借著三星集團成立55周年典禮的機會,發表了著名演說——二次創業,呼籲整個三星集團開展「新經營運動」。
簡言之就是:「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變!」
為此,李健熙做了兩項至關重要的安排:
這兩點,可以說是李健熙為整個集團未來五十年的長遠規劃。
在他看來,質量是王道,而汽車行業作為一國工業之集大成者,更是國力和企業的象徵。三星集團有三星電子、三星重工等配套企業作為支撐,造車沒道理不大火!
李健熙相信,三星汽車註定將成為「第二次創業」之光,成為三星集團皇冠之上最璀璨的明珠!
帶著李健熙的至高希望,三星汽車作為三星電子嬌養的「吸金獸」斥資上億美金成立,歷時五年,方才隆重登場!
但倒黴的是,三星汽車上市之機剛好就是1998年那波亞洲金融經濟大蕭條。
很多國人應該記憶猶新,下崗大潮幾乎席捲每個家庭,韓國汽車行業也面臨重大洗牌,現代都與起亞合併,縱然是三星這樣的龐然大物也承受不住。
集團收縮,作為「不良資產」的三星汽車只能被含淚出售。
1998年12月,三星集團與雷諾達成協議一5.12億美元收購三星汽車70%的股權,三星雷諾自此成立。且由於雷諾與日產的關係,三星汽車從此徹底淪為雷諾、日產的韓國本地化代工廠。
來源@優視汽車
集團內部對於李健熙這次「錯誤領導」十分不滿,為此,李健熙不得不自掏20億來填補集團虧空。
一代梟雄的造車夢,終歸是煙消雲散。
但放棄了造車夢的李健熙,依然是三星集團的神!
在他的英明領導下,三星頂著巨大壓力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投資液晶面板業,至此長期稱霸。赤字超1700億韓元的三星電子,僅兩年時間,就實現了3.17萬億韓元純收入的逆轉。
「新經營運動」短短十年間,三星年營業額增長超3倍,利潤翻了28倍,徹底霸榜IT業百強榜第一名!
2012年三星集團創下了整個韓國20%的GDP產值,也徹底改變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其的固有印象,手機等諸多集團產品因高質量、高性價比而遠銷海內外。
有人贊李健熙為「將三星電子從一個山寨的韓國家電製造商轉變為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電視機和內存晶片生產商」的奇人!
而回顧整個李健熙時代,三星集團從不到一萬億韓元的市值,在27年間翻了近乎300倍,達到300多萬億韓元。集團旗下約62家子公司中,三星電子、三星物產、三星人手都已躋身2019年《財富》世界top500。
這場三星集團的二次創業,堪稱商業史上的奇蹟!
路透社甚至描述他為:三星會長李健熙一「咳嗽」,整個韓國都會「感冒」。
而整個韓國都曾因為他在三星集團推行5天工作制、「7-4工作時」,而改變了傳統作息——演變成全國7點上班、4點下班的工作時間。
李健熙還曾兩度凌駕於法律之上:
1996年和2009年,李健熙先後兩次被判刑,但都在緩刑期間得到赦免。
可這樣政商兩屆的瀟灑,也並不能掩蓋三星集團繁榮下的危機。甚至於李健熙一輩子都在「恐懼的事」,如今再次降臨三星。
樸槿惠與李在鎔
為此,三星集團不惜宣布了三年內投資180萬億韓元(1萬億人民幣)的投資計劃,堪稱韓國史上單一企業投資之最!試著通過錄用新員工、間接創造就業崗位等辦法挽回民心聲望。
文在寅與李在鎔握手,李在鎔九十度鞠躬
即便如此,韓國國內逮捕李在鎔的呼聲仍難平息,今年年初甚至再度遞交了李在鎔的逮捕令。而李在鎔這次躲過的代價相信大家都已經猜到——三星帝國,將不再傳給子女。不但如此,隨著李健熙之死,李健熙個人持有的超過207億美元(約1383億人民幣)的股權由誰繼承還是未公布之謎。但是根據韓國遺產繼承的法律規定,李健熙這等巨額遺產需要交納近60%的遺產稅,有人估算過,李在鎔想全部繼承可能要付出76億美元遺產稅的高額代價。這筆錢如果用其所有的三星股權來交,那三星將陷入真正的分崩離析!但這對於李在鎔來說,這無疑是天大的考驗。因為擺在他面前的難題不止是如何保住「李家的三星帝國」,更關鍵的問題還是如何帶領三星「三次創業」。可能熟悉三星集團的人知道,這些年來三星的霸主地位不斷遭遇挑戰,引以為傲的半導體技術其實早在2016年就已經面臨臺積電等新企業的巨大衝擊。不僅如此,李在鎔還和父親有著同樣的氣魄,2016年主導了三星電子規模最大的一場併購案——斥資80億美元,收購美國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哈曼國際工業公司。
雖然哈曼為汽車提供的主要是音響元件,但其對三星進駐汽車領域的象徵性意義卻非同尋常。
果然,2017年,三星有迅速出擊無人駕駛技術,拿到了韓國首個自動駕駛測試許可,甚至還十分高調地公布了自己的數字駕駛模擬艙概念圖。
歐洲專利局的報告顯示,截止2019年,三星電子已經拿到624項自動駕駛技術的專利數,高居歐洲榜首!
不止如此,三星還想在動力電池領域分一杯羹,2019年搶著推出了800km續航的新型動力電池!
當然,軟體電子平臺這個老本行也沒放過。
三星去年就表示,自家的DRVLINE平臺可以在未來向汽車製造商提供定製性服務,而且通過整合哈曼、屏控等旗下產業,三星已經急不可耐地展示著自己在「造車領域」的價值。
與此同時,李在鎔也在領導三星試水5G領域。
這一系列的操作看似複雜,實際上他想做的事很簡單,那就是尋找下一個時代的「半導體業務」。
因為只有抓住時代風口,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門,延續三星的輝煌。
而這一局,李在鎔和他父親一樣,賭在了新興的汽車產業上。
他會不會贏,我不知道。
但我清楚的知道,三星集團的故事必將警示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