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員工不理,新員工不服?3招,坐穩管理崗,引爆團隊「向心力」

2021-01-08 and夏小麥

一、管理者平時不溝通,關鍵時刻突然「翻臉」,員工拒絕接受

朋友小可因為工作表現突出,入職遊戲公司1年後,他就被提拔為運營主管,帶領13人團隊,做裂變引流和後期轉化。

如今5個月過去了,他本應該熟悉了新職位。沒想到他卻做得心力憔悴,新員工不服管理,老員工乾脆離開團隊。

是他成為主管後,工作不努力了嗎?

相反,他制定了新的管理要求、任務目標等,還經常加班。只是他每天都埋頭於此,很少跟團隊成員溝通,更沒有關注過他們完成工作的過程,在工作結果出來後,直接給出自己的評判,幾位老員工就是因此才拒絕他的管理,調離了部門。

這就像平時一個團隊裡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年下來,領導也沒有說某員工有什麼不好,結果年底績效評估或考核,該員工居然不合格。這個突然的「驚喜」往往讓員工非常反感,甚至憤怒,一氣之下離職也時有發生。

為什麼會出現「突然翻臉」讓員工措手不及、自己管理上舉步維艱的問題呢?

著名講書人樊登在《可複製的領導力》一書中提到:「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不應該用考評來代替指導和溝通,更應該重視直接的溝通和反饋。」也就是說,這主要是管理者自身的認識和能力缺陷導致。

1、管理者沒有及時的反饋,讓員工對「壞結果」沒有心理預期

年底績效考核相當於學生的期末成績,反饋相當於平時的作業輔導。如果平時作業得不到老師的批改、反饋,自然不知道如何改正,期末成績不會好。

其實領導者如果能換位思考一下,或回想自己是員工時的心理狀態,應該不難發現:員工是很期待來自領導者的指導和反饋。

即便這個反饋是不好的,他可以及時改變,不至於到年底績效評估時,突然墊底或被淘汰,甚至員工最討厭的不是平時懲罰,而是這種突然的「壞結果」。

2、因為管理者自身的懈怠,導致他們對艱難的談話有逃避心理

比如,和員工一談話就容易話趕話,造成關係緊張,甚至吵起來;用談話的方式溝通,效果不好......所以,相較於和員工溝通,管理者更傾向於公式化的考評,用一些指標來約束員工的言行。

這違背管理的本質,即管理是通過別人來完成任務,除了分配工作任務,更重要的是管理人。這其中,和員工的溝通反饋非常重要。

二、面對溝通,管理者容易陷入的3個誤區

有研究表明,70%的管理錯誤都是因為上下級之間溝通不善導致的。而導致這些錯誤的原因,有員工的執行問題,更有管理者的失職。

1、礙於情面,不好意思指出問題

中國人總是礙於面子,不好意思向對方直接表達不滿或指出問題,總覺得那樣傷和氣。其實,不說出來才是下一次的潛在災難。

朋友在一家K12在線教育公司做策略增長主管,手下一位員工因為疏忽大意,把一個投放廣告的文案少了一個「小學生」的「小」字,結果導致引流過來的學員有不少都是3歲幼兒和中學生。朋友把她叫到辦公室,本打算和她談一談這次失誤給公司造成的損失,並給與嚴厲的懲罰。

結果,等到這個員工膽怯地到了辦公室,朋友看到她剛剛經歷被離婚,從家庭主婦的角色中跳出來,像是拼命抓住工作這根稻草的無助,動了惻隱之心,就讓她回去了。

這樣的領導者很善良,但這種「不好意思」會讓員工無法意識到自己工作的缺陷,以及如何糾正,是一種巨大的隱患。

2、陷入「知識的詛咒」,沒什麼好說

不少時候,領導者對自己非常了解或專業內的知識,會以為員工也應該知道,自己無需多說。 這也就是史丹福大學學者伊莉莎白·牛頓從實驗中得出的一個結論:知識的詛咒。

1990年,伊莉莎白做了一個遊戲。

遊戲中有兩個角色「敲擊者」和「聽眾」,每個敲擊者拿到一張有25首名曲的清單,然後從中挑選一首曲子並通過敲桌子演奏,讓聽眾根據敲擊的節奏猜出是哪一首歌。

實驗過程中,敲擊者一共敲了120首曲子的節奏,但是聽眾僅猜出了其中3首,即2.5%,這和實驗開始之前,敲擊者預測聽眾猜對的50%概率相差甚遠。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懸殊的實驗結果,這是因為敲擊者敲打曲子時,他知道是哪首歌,心裡有譜有節奏,但聽眾是不知道的,聽到的節奏是一片混亂。比如你對著一個人彈奏歌曲《外婆的澎湖灣》,對方沒有聽過,他所能聽到的僅是:嗒,嗒嗒,嗒嗒嗒。

工作中也是如此,管理者會覺得好像「一切盡在不言中」,恨不得自己一個眼神,員工就知道什麼意思、怎麼執行。可惜這樣只會讓工作目標不清楚,很可能完成的結果和預期差別很遠。

3、為了拉近距離,把公司比作「員工的家」

很多公司的文化裡通常有這麼一條「這裡就是你的家」,領導者為了讓員工有主人公意識,會強調這一點。

其實,公司不是家。一是氛圍不一樣,家裡放鬆、懶散;二是家裡的矛盾更多,豈不是很可怕?這兩點都不是領導者想看到的。

比如當年聯想的口號是「聯想是一個大家庭」,2004年聯想不得不大量裁員。聯想前員工公開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聯想不是我的家》,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不少都是對聯想公司的口誅筆伐,很損傷企業形象。

由此可以看出,管理者及時、清晰、透徹、客觀地指出員工的問題或錯誤,才會真正避免下一次危機,在提高自己的領導力時,也會增強團隊整體作戰能力。

三、3個方法讓你和員工之間建立好關係,引爆團隊向心力

作為管理者,不管他會突然接到多少上級布置的任務,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他就需要和員工建立一種良好的關係,這也是縮小員工生產率差距的最佳方法。

1、通過正面反饋,引爆團隊向心力;負面反饋,對事不對人

A、正面反饋:給出原因,塑造調整員工行為

員工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現,很多管理者的正面反饋是選擇忽略不見或微微一笑,說聲「還不錯」,然後就轉身離開了。

這會給員工一種模稜兩可的感覺,不知道這是領導的客套話還是真的鼓勵,甚至員工會產生自我懷疑,接下來做對的地方又出現了錯誤,這種反饋沒什麼意義。

還有管理者會公開對員工說「你做得不錯」,相對於前面那種做法,這種做法的效果會好一些,但依然不夠,因為員工不知道到底哪裡做得很好。

到底該怎麼做?

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實驗:科學家將3隻小白鼠分別放在三個T型管中進行實驗,目的是希望塑造它們向右走的行為。

第一個T型管的右邊是奶酪,左邊什麼也沒有;第二個T型管的右邊是奶酪,左邊是電擊棒;第三個T型管的右邊什麼也沒有,左邊是點擊棒;

實驗結果證明,第一組小白鼠首先學會了往右走,第二組和第三組的小白鼠呆在原地不敢動,一點都不想參與到這個活動中。

後來,科學家把三隻小白鼠解剖後,發現第一組小白鼠的健康狀況最好,後面兩組小白鼠都出現了「壓力型胃潰瘍」症狀。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胃對壓力非常敏感,放在人這個高級動物身上,當人生氣、壓力大或焦慮抑鬱時,胃的狀況都不太好。

所以,第二、三組的小白鼠承受著做錯會被懲罰的巨大壓力(被電擊),寧願停止活動也不願意面對可能遭遇的懲罰危險。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知道,管理者最好的做法是公開給予讚揚、並告訴他原因,這也是塑造調整員工行為的最佳時機,我們說「誇人誇到點子上」也是這個道理。

B、負面反饋:用BIC工具,對事不對人

一想到要給員工負面反饋,不少管理者都排斥,因為怕「得罪人」,怕說了員工有負面情緒。

其實,只要在談話中,領導者始終保持理性客觀的態度,像一面鏡子反映出員工真實的工作狀態,把重點發放在工作探討上,即便是一次負面反饋,也會贏得員工的尊重和信任。

具體如何做呢?

有一個反饋的標準化工具BIC(Behavior Impact Consequence),也就是「事實影響後果」。

B=Behavior(事實)首先說事實,也就是員工的具體行為。

比如,員工早退3次了,和他談話時,管理者如果一開始對說「你怎麼總是早退?」。請注意,這句話不是「事實」,只是管理者的觀點,這會馬上引起員工的反感,因為沒有人喜歡不好的評價。

真正的事實是「我們6點下班,你5:45就不在辦公室了」,這樣員工就容易接受。切記,這個階段只講事實,不提觀點。

I=Impact(影響)它是指已經發生的事實對周圍的人和事產生的影響。

比如,員工在會議開始後才到場,主持人和其他與會人員的思路會被打斷,會讓大領導認為我們部門這麼放鬆,這是對他人的影響。員工遲到錯過會議內容,這是對他自己的影響。

C=Consequence(後果)後果是在影響基礎上,強調長期持續會引發的負面效果。

比如,小王總是早退,整個部門會收到警告懲罰,取消了部門月度聚餐經費,影響小王自己的升職加薪等。

管理者通過這樣「陳述事實、說明影響、告知結果」一系列的完整操作,員工會更客觀地看到自身行為帶來的負面效果,更容易接受和改變。

所以,當管理者不得不給予員工負面反饋時,不妨試著先說事實,再去談話,這也會讓員工明白,管理者是對事不對人。

一個需要注意的細節是,正面反饋與負面反饋的最佳比例是4:1,這樣容易達成平衡。

2、建立和員工的情感帳戶,積累「罵人的資本」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情感帳戶」概念,它是指人際關係方面的豐盈和赤字情況。

也就是平時管理者和員工之間有基本的尊重、深一些的信任關係,員工在某件事上挨批評不會生氣、不會記仇,反而相信領導是真心為自己好。如果情感帳戶一片空,即便員工受到的批評是應該的,他也會覺得這是領導仗著自己的職位高,對自己發出的人身攻擊。

作為管理者,如何和員工之間建立一個盈餘的情感帳戶呢?

一個關鍵的辦法是善於傾聽。很多管理者會覺得傾聽很容易啊,不就是認真地聽他從頭說到尾嗎?

其實,傾聽的關鍵是有反饋,具體操作有三個小步驟:

第一步:深呼吸

這個動作看似沒有用,其實它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證管理者在傾聽下屬時,有穩定的情緒、客觀理性地思考,尤其是當對方說的話你並不愛聽的時候。

我想起了一個女同事,半年前她分手了,每天心情特別不好,甚至影響到了工作。雖然她此前已經反覆碎碎念了好幾次自己的難過,領導也知道。

不過領導在找她談話之前,先讓自己靜下來,深呼吸調整好心態,才去真正開始談話。這樣前後一共進行了2次,女同事慢慢把重心轉移到了工作上,整個人狀態也好了不少。

如果領導在本來知道她碎碎念的失戀故事後,抱著反感的心態去應付式私聊,結果可想而知。

第二步:提問

這是作為傾聽者,有回應的操作,能夠給談話者隱形的鼓勵,促使談話繼續下去,而不是一味地只聽、不說話。

這裡需要多提問開放性問題,因為這樣可以讓員工說更多,管理者也能從中知道更多訊息,像是一盞燈,只要一打開,整個房間都亮了。

如果是封閉性問題,對方的回答只會有「是」或「否」,只是一個明亮的小紅點,有一定亮度,但只能照亮一個點,這樣的提問沒有多少意義。

第三步:複述

它是對傾聽結果的確認過程。

這個環節之所以有必要,是因為領導者往往心裡想的是100%,表達出80%,對方聽到60%,因為文化水平、知識背景等,對方真正聽懂的只有40%,而真正去執行的只有20%。

這會導致一開始兩個人說好的事情,到了關鍵時刻兩人的理解不一致,一定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比如,一個員工業績沒有達標,領導和他談話結束前,他說希望自己一個月後達到公司業績目標。這個時候領導就需要確認「員工所說的公司業績目標」是什麼?是目前的標準還是一個月後的新標準?不然一個月後,萬一員工確實進步了,但同時公司的標準也高了,最後還是沒有達到,這怎麼說呢?

如果傾聽過程中,對方情緒非常激烈怎麼辦?用認同化解對方的失控情緒,因為人的行為會直接影響思想,不只是思想影響行為。

這源於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現象——「導入效應」。

科學家將一群孩子平分成A、B兩組,讓他們戴上耳機。之後,科學家告訴A組孩子,上下點頭以測試耳機靈敏度,告訴B組孩子,左右搖頭來測試耳機靈敏度。這樣一來,A組孩子總是在點頭,B組孩子總是在搖頭。

測試結束後,科學家們向孩子們提出一個比較中性的觀點,並問他們是否同意。結果,A組有80%的孩子都同意該觀點,而總是搖頭的B組孩子有80%都反對此觀點。

所以,員工情緒失控時,領導者應該千方百計讓他說「是」。只要他說了「是」,這會馬上緩和他的情緒,因為他從這個回答中找到了認同。

也因此,一切看似艱難的談話,最難過的往往是開始,即認同對方的情緒。這一層處理不高,談話的結果不會太好。

不過,一個注意點是,認同情緒不等於認同觀點,前者只是為了讓對方冷靜下來,對方的觀點是否會被認同還需要看事實。

3、利用「溝通視窗」,清醒看到自己、發掘員工潛能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喬瑟夫(Joseph)和哈裡(Harry)從自我概念的角度出發,把人際溝通信息劃分為四個象限:隱私象限、盲點象限、潛能象限和公開象限,這個理論被稱為「溝通視窗」(即「喬哈裡視窗」 Johari Window)。

隱私象限:正面溝通,避免誤會顧名思義,它是指隱蔽、不公開的私事(又被稱為DDS,又黑又深的秘密)。

我們每個人都有DDS,所以人際交往中要尊重別人的隱私。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一味迫使對方說出一些事情,從而讓對方尷尬。作為管理者,不要借著自己位高權重,理所當然地行使權利,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一次,管理者在員工心中的形象就崩塌了。

比如,管理者從小道消息得知某員工才離婚不久,但如果不是員工自己主動說出這件事,儘量不要去談及,因為那是他的傷疤。如果他主動談到,管理者一定先給予關懷。

盲點象限:利用反饋看到自身局限指自己不知道,但別人知道。比如你性格的缺點、壞的習慣、你的處事方式或別人對你的感受,這些你不容易知道,而且位置越高,越難以聽到別人對自己真實的反饋。

作為管理者,如果員工提醒你犯了一個錯,你會覺得丟人、惱羞成怒?還是感謝提醒、及時糾正?如果你想讓團隊成員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顯然後一種做法更有利於你實現這個目標。

潛能象限:不要輕視每一名員工的潛能它是指自己和他人都不知道的區域。英國教練領域的先行者——約翰·惠特默在《高績效教練》一書中提到:做一個優秀管理者的前提是相信每一名員工的潛力。

這方面,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絕對是一個楷模。

2012年,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接過「手機業務」這塊燙手山芋,研發出來的高端機除了價格貴,還頻繁出現死機等問題,導致那一年華為在全球銷量只有2900萬臺,終端業務幾位大佬對餘承東的意見很大,甚至內部出現了「倒餘運動」,將餘承東堵在會議室,讓他下課,一度鬧到任正非那裡。

這時,任正非站了出來,直接說:「不支持餘承東,就是不支持我。」然後,他送給餘承東一架殲1-5戰鬥機的模型,寓意「從零起飛」。

餘承東開始孤注一擲地自主研發晶片,帶著華為終端一路狂奔,超過三星,和蘋果廝殺,如今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網友戲稱「他吹過的牛都實現了。」

如果當時任正非沒有絕對支持餘承東,餘承東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很可能就沒有華為帶來的頂尖5G技術和這份祖國榮耀。所以,在未知的事情面前,相信自己和他人都非常重要。

公開象限:讓員工尊重你,而不是怕你自己和別人都知道的信息區域。比如名字、性別、來自哪裡、工作成績、人脈資源等。

公開象限越大,社會影響力越大,人們也更容易對其產生信任感,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商家會選擇公眾人物做代言。

這和團隊管理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我們工作的進程就是公開想像不斷放大的過程。因為我們剛開始進入職場時,認識的人有限,資源有限,能被別人熟知的事情非常少。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團隊,承擔更多的業務,認識了更多的人,這時候公開象限就變大了。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公開象限的擴大也是一個人不斷成長的過程。

而作為管理者,員工要麼害怕他,要麼尊重和信任他。

這兩種結果,哪一個比較好呢?顯然是後一種,這也是領導力的核心:得到成員的尊重和信任。

所以,這就是需要管理者增大自己的公開象限。具體如何做呢?2個小方法:

① 將隱私象限轉化為公開象限

它是指將一些你不好意思說或忘記的內容向員工做自我揭示。比如,下班後和員工一起吃頓飯或喝杯酒,或跟同事講一下自己之前的經歷,會有助於你呈現一個生動立體的形象,而不是工作中公事公辦的領導者形象。

領導一旦和員工建立起私人感情,就變得鮮活、有情意,彼此的公開象限都變大,關係會變得不一樣,很多事情都比較順暢。

② 將盲點象限轉化為公開象限

當一個管理者忙於應對各種考核指標,就難以發現團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這時候員工或客戶的反饋就變得非常重要。管理者怎麼能收到反饋呢?

一個好用的方法是,管理者主動尋求反饋。

比如開會時,管理者針對公司某個新產品,讓每一個員工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隨心所欲。這樣傾聽、集思廣益後,最新的、全面的信息也就產生了。

這四個象限也是「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之於管理者是提醒,之於員工是成長。

所以,想做好團隊管理,管理者除了有硬核領導力,還需要具備比較強的溝通力。它會連接、平衡整個團隊的氛圍,最大化人效比,從而盤活整個團隊。

總結

西方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寫到:「企業管理說到底就是目標管理。」這裡的目標除了客觀的任務分配,也包括如何避免員工犯同一個錯誤?怎樣讓員工用最快速度的成長?打造團隊強大競爭力的核心是什麼?

而且在過去,企業管理員工,主要依靠的是嚴格約束。如今,一代代新生力量成為了公司的中流砥柱,過去的那些制度、法則已經遠遠不適用了,現在企業管理依靠的是相互吸引。

所以再一次仔細梳理,我們不難發現以上全部和人有關,溝通到位,管理好人,也就有了不錯的結果。具體做法如下:

1、通過正面反饋,引爆團隊向心力;負面反饋,對事不對人;

2、建立和員工的情感帳戶,積累「罵人的資本」;

3、利用「溝通視窗」,清醒看到自己、發掘員工潛能。

and夏小麥: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青春不老,我們一起變更好吖!

相關焦點

  • 老員工已申請辭職,新招的員工一直勝任不了工作,怎麼辦?
    有人問,老員工已經提交辭工單,可新招的員工一直勝任不了工作。怎麼辦?我就想問一句,新招的一直勝任不了工作,為什麼還要招他?難不成是靠關係來的,擠走了老員工?老員工提交辭工單要辭職,如果還不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你能不能攔下他?誠信挽留,看看老員工離職的原因是什麼?果真是被這個新招的擠走的,還是已經找好下家決定跳槽走了?如果這個崗位一天都不能有空缺,是個重要崗位,給你提這幾個建議:不惜一起代價把老員工先留下。
  • 為何老闆對新員工很好,而對老員工不冷不熱的?原因很現實
    在職場上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每一個領導對於新員工都是非常的好,對於自己的老員工卻不熱不冷的,有時候寧肯花高價錢招一些新員工,也不願意給自己的老員工漲一點工資,我們分析一下領導是怎麼想這件事情的?【1】對新員工充滿期待。
  • 為什麼企業擠走工作能力強的老員工,又招新人?其實並不難理解!
    點關注,不迷路為什麼企業擠走工作能力強的老員工,又招新人?其實並不難理解!縮減成本工作能力強的員工意味著老闆要付更高的成本,而往往很多企業並不需要太多的優秀人才。對一一些部門一些團隊而言,幾個管理層就足夠用了。
  • 為什麼老闆寧願高薪聘請新員工,也不願意給老員工加薪?
    但私下裡員工們都會相互交流,誰拿多少薪酬,都會打探得一清二楚。當知道別人的薪資後,一定會產生落差,有的人就會發牢騷:「為什麼他比我晚來,比我拿得要多?」「來公司很多年了,一直沒有調薪」「為什麼公司總在進新人」……在現象的背後,深深困擾大家的核心問題只有一個:為什麼公司寧願高薪招新人,也不給老員工加薪?
  • 為什麼年輕員工不願逢迎老闆?員工:憑本事吃飯
    新一代職場發展特點老闆看著我疑惑的小眼神,笑了起來,然後告訴我:在20多年前的時候,我就開過一家公司,只不過後來破產倒閉了。極端方向的發展我曾經見過一些員工,他們為了彰顯出自己的與眾不同,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姿態,在公司辦公的時候,對那些老員工一點也不尊重。每天趾高氣昂,來到自己的座位後就開始了一天的摸魚生涯。
  • 很多老員工並不知道自己的這一行為給新員工造成的影響有多大
    因此每當有新員工入職,公司都會安排一個或者多個老員工對其進行指導,哪怕有些沒有指定專人進行指導的公司,也會有老員工主動跟新員工進行熟悉時順帶幫其解惑,這本意當然是有益的。(請關注本文原創作者高先生說點高興事,以便獲取老高的原創資訊)但是另一方面來說,很多新人都會對老員工的一些所謂的「指點」感到反感,要麼是覺得老員工在質疑自己的能力,要麼是覺得老員工想來表現自己高人一等,要麼是討厭老員工來炫耀自己的老資格,當然也有是想自己慢慢熟悉多經歷才能打好更堅實的基礎,所以不喜歡老員工的「揠苗助長」。
  • 老員工生日請客,新員工隨禮送400紅包,聚餐現場新員工傻在原地
    對於人際關係,由於老員工公司的時間比較長,處理起來遊刃有餘。 而且很多老員工心眼還比較壞,總喜歡借各種時機故意刁難新員工。 02 正文 高中同學阿康畢業於一所211大學,學的是市場營銷。 大四時,本來他想考研究生,但是就業形勢非常嚴峻,他最後還是選擇了先上班。
  • 為啥公司願意高薪招新人,卻不肯給老員工漲工資,5個原因很現實
    很多公司都會遇到一種情況,就是老員工工資並不高,而且也很難有加薪的機會,但是公司寧願高薪招新人進來,這點確實讓很多老員工寒心。其實公司寧願給新員工更高的薪資,也不願意給老員工加工資,也有很現實的原因。第一:新員工態度好相比較老員工來說,新員工在剛剛進入公司,他們對待公司的態度普遍都更好,他們會戰戰兢兢,他們會更努力的工作。因為在對待事情是否認真這一項上也是對他們考核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老員工在公司呆的時間很久了,基本上各種關係都混熟了,所以除了利益關係,他可能其他事情都看淡了。因此,在職場中很多老員工是叫不動的,只有新員工會積極的去做,領導是喜歡這一點。
  • 水平越低的領導,越愛用這4種方式管理下屬,難怪員工口服心不服
    水平越低的領導,越愛用這4種方式管理下屬,難怪員工口服心不服職場管理,很多人其實理解得過於簡單,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當然,你如果一定要將其解釋為簡單的「管人」,那也沒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俗話說得好,眾口難調,作為一個管理者,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更不能獲得所有人的承認與認可。
  • 湧嘉保險經紀舉辦首屆新員工拜師儀式
    姚曉要求全體新員工在各位師父一對一的教導下,虛心學、潛心悟、用心幹,快速成長為一名能夠獨擋一面的優秀員工;希望師父們不吝本領與時間,傾囊相授,為公司培養人才;希望師徒們互敬互愛,教學相長,為行業有序發展,為公司進步騰飛做出貢獻。
  • 這屆老員工 薪資被應屆生按在地上摩擦?!
    來源:中新經緯作者:常濤 2021屆高校畢業生秋招接近尾聲,各行各業薪資待遇成為熱議的話題。不過在社交平臺上,不少「前浪」老員工吐槽自己工資被「後浪」應屆畢業生倒掛。「從放出來的校招信息看,我所在的崗位給應屆生開出的月薪至少比我高3000元。
  • 管理員工有絕招:帶領團隊做好這3點,激發員工動力
    一個企業要想獲得成功,那麼就需要擁有一個高績效的優秀團隊,但是管理者並不能保證自己的下屬全是精英人才,事實上真正的人才總是少數的,所以需要領導者通過自己的能力,來帶領團隊走向成功今天我們將繼續為大家分享《管理員工有絕招
  • 愛抱怨的員工還能要嗎?如何改變員工心態,讓員工積極工作?
    小周平常跟人聊天聊得最多的就是,公司制度不好,沒前途,在公司呆著好沒勁,好想辭職,知道他的人也就當他是說說而已,沒在意,但是對於剛入職的新員工來說,聽到這樣的話,難免在心裡犯嘀咕:這公司是否在真的像小周說得那樣不好?新人剛進入一個新的環境的時候,對老員工說的話難免會信以為真,這樣一來對於新員工的心態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職場上新人受一些老員工的的欺負時,只需三招,他們不再欺負你
    在職場上的人都知道,職場就是戰場,剛入職場的人也難免後會受到老員工的欺負。有的而老員工人認為自己在公司的年限比較高,就比較喜歡欺負一些新人,因為他們自己也知道自己已經過了職場上的黃金時期了,也很難為公司做很大的成績,所以很喜歡為那些剛進來的的新人設置一些障礙,然而這些人讓老闆也沒有辦法。
  • 為什麼公司的新員工工資總比老員工高?專家:其中的原因很現實
    導語:為什麼公司的新員工工資總比老員工高?專家:其中的原因很現實在職場中,我們最在意,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必定是我們的工資問題,畢竟我們每天辛苦的工作,就是為了用我們的辛勤勞動來換取等量的工資。最近因為公司業務發展,急需開拓市場,所以公司就招聘了一批新員工入職,並且按照公司的規定,有新人入職的時候,會指定老員工帶他們一段時間,讓他們熟悉公司的規章制度,還有他的工作職責。作為老員工的老張,被抽中了帶幾個新員工,老張也算盡心盡力的在為公司培養他們,一個月的時間讓他們,已經熟悉了公司的大大小小的事務,還有針對他們自己工作內容的一些工作方法。
  • 廠老闆哭訴:縫紉工月薪上萬,為什麼招不到人,老員工說出真相
    廠老闆哭訴:縫紉工月薪上萬,為什麼招不到人,老員工說出真相服裝廠90%的員工都是縫紉工,縫紉工也越來缺,縫紉工工資也是水漲船高,一個熟練的縫紉工工資月薪萬,前幾天我們廠發工資,縫紉工的工資最高的15000塊,最低的也有10000元,雖然縫紉工工資不錯,但很多廠招不到工人,這是什麼原因呢
  • 老員工欺負新人的三個套路,關鍵是新員工還願意聽安排
    在職場中,員工們也會有等級之分,有些職場老員工們都能做到,不輕易被身邊的同事看穿;工作中老員工喜歡讓新人幹活,並且功勞自己,關鍵是這些新人們還不厭煩老員工們,這才是真正的職場老員工,其實這些老員工們都有共同的特點,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來介紹下,大家趕緊來看看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同事吧!
  • 為什麼新來的員工一般都比老員工待遇高,原因讓人很沮喪
    高地不均衡的收入公司來的新人比自己的的薪水高,讓大部分人會產生不平衡的感覺,認為自己哪裡不如新人了,為什麼公司寧願花高薪找新人也不給老員工漲工資?這樣讓一部分老員工灰心失望,人心渙散。人心渙散那麼為什麼他們薪資比自己高呢,原因有以下幾點:1、調薪機制:即使是中國一線的優秀治理企業,也並沒有一個良好的調薪機制,使得部分老員工薪資被鎖定,新員工進入的時候又必須遵從市場化原則,造成新人比老人工資高
  • 新人誤發工資條到工作群,引老員工憤然離職,公司一下子損失慘重
    老員工失去了工作,公司損失慘重。表面上,這次事故的導火線是小李「誤發」工資條到微信群,但其背後的深層原因,其實是薪酬機制缺乏公平性。為什麼新員工工資比老員工高?這裡有多方面的原因。1、新員工可能是其他企業的老員工。
  • 餓了麼口碑招人:尋5000名新員工,今年計劃新增80萬蜂鳥騎手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朱銀玲「今年餓了麼口碑計劃再招超過5000名新員工,同時繼續歡迎老戰友回家。」2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總裁兼餓了麼CEO王磊(花名「昆陽」)對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