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的中國儒家文化發展史,其實是一部中國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史。
讀經典,學心理。
這裡是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學——論語系列:《讀論語,學心理》學而篇(15)
感謝在這裡相遇。
【論語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白話試譯】子貢說:「貧人能不諂,富人能不驕,如何呀?」先生說:「這也算好了,但不如貧而能樂道,富而知好禮,那就更好了。」子貢說:「《詩經》上曾說過:像切呀,磋呀,琢呀,磨呀,不就是這意思嗎?」先生說:「賜呀!像這樣,才可和你談詩了。告訴你這裡,你能知道到那裡。」
——摘自《論語新解》(錢穆)
【阿藥心理】
很多人在經歷挫折後,都會陷入一個看上去相反的同一個陷阱,卻自以為成長了。
比如,在上一段情感中受了傷,以後再也不願意信任人,以至於很難再拿出真心經營美好的愛情;
比如,討厭強勢媽媽的男生,一定要找一個聽自己話的人結婚,而只要對方有一點自我主張,就會讓他神經敏感;
比如,想減肥就節食或者不吃碳水的人,只要稍不注意飲食,就會反彈。
比如,與心愛的前任分手了,拒絕提起前任的一切,以為只要不去想他,自己就會走出來。可是只要某些情景觸碰了那個地方,情緒就莫名其妙地襲來。
比如,愛發脾氣的人,每每自己的情緒帶給別人傷害時,就保證說」我下次再也不發脾氣了「,可強忍一段時間後,一定會迎來更猛烈的爆發。
等等等等,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這樣的成長,我們往往自稱為」吃一塹長一智「,卻絲毫覺察不到這樣的成長其實就是一個看上去相反的同一個陷阱。因為,這樣的」成長「跟要逃離的那個陷阱,同樣束縛著人,讓人窒息。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成長呢?
」貧而樂,富而好禮「。這樣的人,貧窮的時候快樂,富有的時候當然也可以快樂;富有的時候可以好禮,貧窮的時候當然也可以好禮。其心態已經超越了貧窮和富有的限制。
對,真正的成長是超越。
如果在上一段感情中受了傷,錯不在信任,認清對方,認清自己,認清傷口的來龍與去脈,就可以超越傷害,繼續帶著信任和智慧走進下一段情感;
如果有一個強勢的媽媽,錯不在強勢,在於自己無法面對強勢女人帶給自己的影響,超越它,當自己在強勢面前仍然可以從容坦然,男生就成了男人;
如果肥胖很困擾你,碳水或者飲食並沒有錯。孔子講:」肉雖多,不可勝食氣「。食氣就是現代說的碳水。碳水少,是很傷胃的。不能因為碳水是脂肪的原材料,就一點點損耗身體的長期功能,而應該超越外在飲食的陷阱,在自身身體機能的平衡上求答案;
如果心愛的前任離開了你,拒絕提起他的一切,代表自己的心並沒有與他分離,人已去而心未離,帶給自己的只能是無盡的折磨;
如果你很愛發脾氣,代表有些話你還沒有能力用平和的語言講清楚,如果只是憋著不發脾氣,心中總是不吐不快,關鍵是要學會堅定而清晰地,表達自己隱藏在情緒背後的內心的各個角落。
這就是超越——真正的成長!
如果對傳統文化和心理健康感興趣,歡迎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