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世間,世事無常,人事有常。萬物之規律輪轉就像是滔滔江水一般奔湧而去,你無法阻擋,只能遠遠觀看,順其自然。
要知道,月亮總有虧損的時候,可它的清輝卻一直長存;山谷低洼總有乾涸的時候,可它的溪流早已滋潤了萬物;人總有年老的時候,可如果他的心從未老去,那麼他將身懷「朝氣」,一洗暮晨。
有個詞說得很好,那就是「人老心不老」。所謂「年歲衰老,枯榮有常;人心不老,天道坦然。」一個人,他的年歲是無法逆轉的,所以你無論怎樣去改變自己的外貌,終究難以遮掩。要知道,樹有輪,人有紋。你的滄桑終究是寫在臉上的。可你的心卻非如此。它既能「少年老成」,又能「返璞歸真」,關鍵要看人的選擇。
劉禹錫有詩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人老心不老的人,就像是天邊的晚霞,光豔動人,而且觀賞起來頗有韻味,如同皓月之清輝,蓬萊之山霧,煙雨之江南。
人老心不老的人,有到處「折騰」的生活習慣
人心不老,踏遍千山,踏遍萬水。《清平樂·會昌》有言:「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倘若人心不老,自然自成「風景」。
身邊很多上了年紀的長輩,他們退休之後的生活,除了抱抱孫子,下下棋,打打牌,那便到處去旅行,有些人還報了「老年大學」,繼續學習,跟上時代。很多人就疑惑,為何年老了還如此折騰,到處旅行和學習呢?
有一個長輩是這麼說的:「人活了大半輩子,終究是為了自己而活的。人吶,也就百年時光,倘若不曾看過這世界的美景,學點新奇的事兒,終究有點遺憾。」
深以為然。這些長輩,他們擁有一顆「好奇」的心,就像一個年輕人,背上了旅行包就跟老伴摯友走向遠方,到處看看,到處走走,把暮氣沉沉的日子過成了「朝陽似火」的模樣。
有一次,途經一個老年大學,發現裡面的老人拿著平板和一些電子設備在玩弄。朋友問我:「他們能玩得明白嗎?我看家裡的父母,別說平板了,就算液晶電視也不會開。」
可我明白,無論他們會不會玩,玩得怎樣,他們的「折騰」,並非為了真正懂得,而是為了「有趣」。要知道,無趣的日子,在他們的眼裡,就是一輩子遺憾。
人老心不老的人,有一顆「永不服輸」的心
人心不老,奔騰不息,細水長流。曹孟德在《龜雖壽》中寫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個人,他只要心不老,終究能活成一個「世界」。
對於一個人老心不老的人來說,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重拾年輕時候的夢想,依舊為了未曾實現的目標而奮鬥。很多人就會疑惑,年輕的時候夢想就未曾實現,年老的時候再來實現,有必要嗎?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倘若你早已臣服在生活的腳下,那人這一輩子就是白活了。」
人可以老去,志向也可以改變,可有一點不能變,那就是「永不服輸」的內心。一匹年老的千裡馬,尚且不會在馬槽裡「養尊處優」,何況是一個「人老心不老」的人呢?
曾在單位裡遇到一個老局長,他雖然到了退休的年紀,可很多時候依舊把自己的生活填得滿滿的,一點也不比年輕人差。在某次座談會上,他是這麼說的:「等我退休後,也許這些工作就不屬於我了,可我依然要奮鬥到退休的那個下午。因為人可以休息,心卻要永遠「奔馳」。」
這顆「永不服輸」的心,就是他們駕馭世界,駕馭生活的無上法寶。
人老心不老的人,滿身皆是蓬勃之「朝氣」
人心不老,身無暮氣,臉帶桃花。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到:「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一個人無論到了什麼年紀,只要他依舊「燦爛」,那麼時光又能耐他何?
在山上,一個小和尚問師傅:「師傅,我看到山的西面有棵樹,前幾年剛種下,如今卻枯黃得很。可在它的東面,卻有棵百年老樹,依舊生機勃勃,這是為什麼呢?」
師傅淡淡地笑了笑,說到:「如果你的心現在就老去,無論你有多年輕,終究是一個日落黃昏的人;可如果你的心能笑對春風,無論你有多老,依舊是臉帶桃花,朝氣蓬勃。」
樹有根,人也有根。要知道,我們不能決定自己能擁有多少財富,也不能決定能成就多少,可至少自己的心是能把控的。倘若你的心滿是「朝陽」,那麼你就不會身臨「黃昏」之境。如此,便是春去秋來,也將是萬般好時光。
張元幹有詩云:「春去春來催人老,老夫怎肯輸年少。把酒共留春,莫叫花笑人。」
一個靈魂深處都是「年輕」的人,無論他的外表如何衰老,他都會是蘇軾筆下「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瀟灑之人。
人老心不老的人,有悠然自得的「清歡」心態
人心不老,悠然自得,人間清歡。釋慧開曾寫到:「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只要人心不老,能在鬧市中靜得下心來,品味人間有味是清歡。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什麼?便是鬧市掙錢,靜處安身,來如風雨,去似微塵。每個人都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就連蘇東坡也認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可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中,有人卻把「白髮」之日子,過成「清歡」之常在。
說到「清歡」,應該說蘇軾在這方面是頗有心得的。他無論被貶多少次,年歲有多老,可他那顆如同「孩子」般的心卻依舊常在,也因為如此,他才能讓「清歡」相伴,無拘無束。
倘若他不懂得「清歡」,他就不可能寫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豪言壯詞;倘若他不懂得「清歡」,他就不可能在眾人狼狽逃竄後,依舊吟誦著「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詩句;倘若他不懂得「清歡」,他就根本無法在沼氣叢生的嶺南,活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生活狀態。
一個人老心不老的人,他早已看透了凡塵俗世,歷經了世事滄桑,可他的心依舊年輕,為什麼?就是因為「清歡」常在,悠然常得。
餘生,做一個人老心不老的人,在這個凡塵俗世走一遭,然後撇嘴一笑,笑對風雨,笑對人生。以此,共勉。
文/舒山有鹿